在這裡
Get 100 種不上班的生活方式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醫生、教師、律師、稅務師等這些傳統職業,是很難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但是這幾年接觸的自由職業者中,有越來越多傳統職業的人,開始走出體制內和職場,轉型成為自由職業者。
在成都的「自由會客廳」上,我接觸了2位傳統崗位出身的自由職業者,他們自由前的身份分別是「英語老師」和「醫生」。
體制內和傳統偏線下的工作崗位,有沒有機會轉型自由職業呢?以下是兩位參與者的經歷,希望對你們有參考價值:)
Ricepanda
英語自媒體
我在自由職業之前是一名英語老師,在一家當地機構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對於在培訓機構工作的老師這類工作,一般來說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如果需要掙更多的錢,則需要上更多的課程,如果上了更多的課程,可能意味著只有更少時間學習提升,如果長期以來技能得到沒有提升的話,那最後的工作就變成不斷掙課時費。
剛好在2015-2016年的時候,線上培訓教育迅猛發展,這不斷地擠壓著線下機構,不少機構出現停業,課時和課時費減少,以及其他各類問題。
也正因為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以及線上對線下的一些擠壓,我提前做了一些準備:
把一份時間賣得更多:通過考雅思,從教成人英語變成做雅思培訓
把一份時間賣更多份:通過自媒體,為後續更多變現的可能做準備
2017年初機構繼續降課時費,感覺這樣下去就是溫水煮青蛙,於是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我辭職在家做自媒體帳號,那時候沒有存款,也沒有其他收入。
當時也只是衝動辭職,心想著覺得別人都可以,為什麼我就不行?如果自媒體最後沒有做成,大不了回去當老師,這似乎也沒啥損失,但一定要試一試。
之後幾個月時間每天在家,在家時候也和人溝通較少,主要通過看書寫字做自媒體,並且因為沒有持續的收入,加上對自媒體有一定期望,導致個人的心態和狀態非常不好。
後來終於出去接了兼職工作,保證了個人一定現金流運行,這樣生活狀態就好了一些,於是就持續地處於兼職和做自媒體的狀態中。
剛開始做自由職業的幾個月我比較浮躁,一門心思都在做自媒體上,後來發現這樣的狀態不好,於是去線下做了雅思培訓,收入瞬間比之前好了很多,接著利用空閒時間繼續做自媒體。
在持續地做自媒體半年之後,陸續有了一些課程變現機會,再後來也有了廣告變現機會,於是工作和生活的狀態更加平衡,我不敢說摸索出什麼商業模式,只是通過一些事情達到了多元收入狀態。
線下課程:
人是社交性動物,一定不能悶在家裡,通過線下課程有了收入,而且跟學生更多接觸後,對自媒體也有了靈感啟發,所以就持續地在做線下課程。
線上課程:
在網上有少量的課程,後來的課程效果不錯,掙到了一些還不錯的收入,於是在2018年開始了環球旅行,在路途中暫時擱淺了網上課程。
廣告變現:
自媒體持續發展之後,不斷有人聯繫做推廣業務,於是每個月會有一定廣告推廣,在環球旅行中沒有線下和線上課的支持,於是主要收入就是流量廣告。
但是如何讓這種生活方式可持續下去?這是我一直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很多自由職業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我個人的情況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在摸索到一些收入來源後,2018年突然開啟了環球之旅,想著通過轉型做旅行視頻博主,不過後來旅行中也沒有做成,於是自由職業狀態和之前有改變。
如果稍微了解自由職業狀態,都會知道一些共同的問題,比如個人精神狀態抑鬱消沉,每天的作息飲食開始不規律,身體健康也會出現一定問題。
在一定的自由職業經歷後,會出現不安的舒適圈狀態,比如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第一:突然發現只需工作很少時間,就會有還算過得去的收入。
第二:意識到收入可能是時代紅利,未來如何才有更持續收入?
第三:開始去構思一些擴展新計劃,但會有千百個念頭勸自己放棄,最後計劃做了幾天就放棄了,想著目前不怎麼工作,也還有算過得去的收入,於是在大量的居家獨處之後,終於陷入了一種舒適怪圈。
第四:上述各種不良狀態,反反覆覆出現。
目前我已經經歷過了這些,並在積極地思考如何改變,並且出現有一點的進步,下面的是一些一直在做,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幫助實現良好的持續性自由職業生活狀態。
個人狀態:
調整個人作息時間
注重運動鍛鍊社交
換環境工作和學習
……
工作狀態:
線上課程:通過課程掙的錢更多,而且可以提升個人能力,加強學員的聯繫增加復購率
線下課程:更好地利用時間,增加收入,獲取即時反饋,修改課程
社交網絡:
關注多個媒體:熟悉常見媒體的運營,學習內容創業的知識
開發視頻頻道:視頻是趨勢,個平臺也給流量,嘗試視頻類內容輸出
理財投資:
學習理財投資的基礎知識
持續現金流的情況下,進行一定投資理財
唐教清
皮膚科醫生/科普作者
我今年才從四川大學博士畢業,畢業後就開始了自由職業,沒有上過一天班。
我讀碩士的時候就可以靠兼職養活自己了,大五開始沒找家裡要過生活費。
一開始我會寫一些醫學文獻類的稿子,發布在一些醫學app和公眾號上,也參與了一些外國文獻的編譯工作,既可以學習、分享知識,同時還有收入,就一直堅持在做。
例如在其中一個平臺,2014年起至今,我翻譯了近300篇文章,2016年我開了一個自己的公眾號分享皮膚科相關的知識。
最開始每周都會寫文章,主要內容是討論一些醫學問題,也有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學習。
文章寫多了後,有皮膚科的同行知道了我,於是從2016年開始,就有比較好的醫學機構邀請我做線上諮詢,從2016年一直做到了現在,積累了口碑和一定的用戶認可,也能帶來不錯的收入,月均收入從幾千到1萬多不等。
唐醫生撰寫的文章
中途我也有做其他兼職,比如翻譯權威的醫學期刊,發到一些平臺上。我還在一些皮膚科軟體的在線學習平臺開了專欄,從2017年年初做到現在。
這個對提高自己在皮膚科醫生內的影響力很有幫助,我目前是平臺上影響力排名第二的皮膚科醫生。
再後來我還參加了百度和騰訊科普的撰寫工作,長期為丁香園等平臺撰稿,同時還在丁香醫生上做在線諮詢和專業審核工作。
正是博士畢業前做的這些兼職,讓我相信即使不待在體制內,靠這些兼職我也可以生活下去。而且現在做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內心認可和熱愛的工作,在家工作也比待在醫院開心很多。
唐醫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大會發言
開始自由職業前,我之前做的皮膚科公眾號賣給了一家醫學界的公司,賣了6位數的價格。公眾號賣給他們以後,我在做他們公司新公眾號的主編,每個月也會給我發工資。
我現在的所有收入加起來,比同類醫生要高一些,在成都生活是完全足夠了,所以目前收入上沒有不穩定的壓力。
現階段我唯一焦慮的事情是:我有點理想主義,選擇離開醫院、放棄穩定的工作是想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寫一本皮膚科專業方面的書,分享好的知識和觀點給同行。
唐醫生為丁香園《健康日曆》審核醫生
目前中文皮膚科的書比較少,還需要更多優質的知識,但是我時間精力不夠,現在只開了一個頭。
現在大部分時間在家工作,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很規律。
我一般上午做線上問診,下午和晚上寫稿子,投稿給一些醫學平臺,比如丁香醫生。一般我每天會寫1-2篇稿子,寫稿數量在自己的掌控內。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文獻編譯的工作,業餘時間我喜歡旅遊和攝影。
唐醫生的攝影作品
其實現在有一些醫療機構邀請我去做全職醫生,但我現階段還是更喜歡自己支配生活和工作。如果做全職醫生,工作內容會受到限制,能做的就只是看病,分配不了更多時間在寫書和撰稿上。
我之所以選擇現在這種生活方式,是因為過去幾年我在專業領域上有所積累,也更看重自由,特別討厭被束縛。
以前讀碩士和博士期間,我都因為將來要進入醫院工作而焦慮抑鬱過,現在找到了不用去醫院上班也能養活自己的方法,我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做出更有價值的事情。
林安有話說:
這兩位從傳統職業順利轉型自由職業的小夥伴,本身都是專業技能型選手。
他們能成功轉型,得益於他們在專業領域有著豐富的知識技能儲備,這個技能是無論身邊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都始終存在,別人拿不走的。
而且即使自由職業養不活他們,他們也都有後路可退——回到英語機構當線下老師和去醫療機構當全職醫生。
而他們能成功轉型自由職業,與線上平臺經濟的發展又脫不開關係。
網際網路經濟時代,很多傳統線下職業,都可以往線上發展,轉型最快的方式是:做垂直領域的自媒體、開線上課程或諮詢服務。
這些都是無需坐班,只要有一臺電腦、有網絡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如果你也是一個嚮往靈活辦公方式的傳統職業者,趁還在職場的這段時間,多積累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業餘時間學習運營自己的自媒體,塑造個人品牌,再嘗試開發專業知識內的課程,不失為一個好的過渡方式。
希望今天的文章對各位有用~
「自由會客廳」
自由職業者/斜槓青年/輕資產創業者的城市會客廳,希望通過定期舉辦的定製化線下主題沙龍、分享會和工作坊,連接100+位自由人,共同探索自由不設限的理想生活。
我是林安,一名靠內容創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主職自由撰稿/自媒體運營,兼職b站up主/播客主播/人像攝影師。
目前正在採訪「100個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書《只工作,不上班》。
在這裡分享自由職業的成長探索,不定期挖掘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