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集》第四十首《李波小妹歌》

2021-03-05 古風泊客

肆/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為酬一己,荊軻的蒼涼悲歌,竟成千古絕唱。有時,讓人也想,那時與強秦爭鬥的,不惟燕趙之地,再東的齊,中原的韓魏,南邊的楚,處境相似,卻少有撕天裂地之音。此種不同,或可疑為地氣,抑或視為民風與民生吧。 
  荊軻之行,沒有成功,據說是劍術不精。不過這沒關係,既有強民,必有雄風。幾百年後,又一支歌唱起來了,那沖天豪氣,也令人心旌搖動,感慨不已: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 
  婦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歌》 
  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朝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民歌,解放後出版的好幾家中國文學史都提到它。詩中提到的那個李波,當然也包括他的小妹李雍容在內,是北魏孝文帝時的廣平人,而那時的廣平之地,就在今日邯鄲東部域內。以此說來,李波和他的小妹李雍容,也就是邯鄲的先民了。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中,有「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句,這話實在大有歷史淵源,它與我們國家的形成,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單說關係密切尚有點不夠,應該說是同在才恰當。旭宇先生曾以為,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黃帝與蚩尤之戰,那戰場就在河北。再往後,黃帝族與東夷族的衝突,河北又是少不了的。戰國時期,河北捲入的軍事衝突最多,而兩晉還有南北朝時期,作為我們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這種融合就是通過戰爭來實現的。再往下,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河北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地域。由此說來,河北為民族的歷史發展承擔的苦難最多,付出的努力最大,由此積澱的歷史文化也最深厚,最有地方特色,或者可以被理解為民族早期發展的縮影之一。旭宇先生還說,戰爭不是唱一曲田園牧歌,那是生存與死亡的較量,感慨悲歌也好,慷慨悲歌也罷,它的另一面,就是英勇不屈,就是視死如歸。我想,這種卓見,多半能點明河北先民的歷史性格。 
  歷史上遊牧民族的南下,是一邊與漢族衝突,一邊漢化,不少人最後就進入漢族的族群內了,沒有進入的,不少人也要與漢人雜居,也就成了鄰居,和平演變,和平共處的事情早晚要發生的。不過,在歷史進程中的事物,矛盾的轉化常常使現實存在變得異常酷烈,那時候,這種酷烈就是軍事衝突,就是戰爭。同遊牧民族的漢化一樣,北方的漢民在生存與發展中,也在向遊牧民族學習,李波小妹的英武之風,不用說是在向騎馬彎弓的遊牧民族看齊,而不是向「孔子曰」看齊,這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也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當然也是我們先民曾親歷的生活之境,生存之路。 
  再說李波的小妹,這個少女英姿颯爽,風神無限,千古一見。你看她一手牽住衣裙躍身上馬,像風卷幹蓬草一樣在曠野中疾馳而去,更神之處是,在逐馬疾馳中她伏身在馬背彎弓射殺,且不是箭無虛發,而是一箭射雙。詩所讚嘆的是,一個女人都這麼能耐,那她家的男人們又該多麼的英武強悍呢?當然,這裡我們看到的是詩,不過這詩是民歌,是民謠,是老百姓嘴上的順口溜,因為真實,因為生動,因為牽動了好多人的心弦,所以傳唱既久且廣,就被文字記下來了,這樣的詩不同於後來職業文人的「為賦新詩強說愁」。 
  史載,生活在北魏時期的廣平人李波家族,因與鮮卑人的政權――官府發生過很多衝突,官府剿捕,最後不勝而亡。其實應該說,北魏時期,包括著名的孝文帝改革時期,老百姓的生存與生活也不是一片玫瑰色,那時,地方上有很多逃租抗稅的農民,紛紛依附李氏家族。當然,農民的逃稅抗租對不對,這些人算良民還算刁民且不說,但在巨變時代不願做順民的人還是願意到可與官府做抗衡的李氏這裡來尋一些保護的。其實,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接受官府的保護,代價就是按時交稅也就是交保護費,現在他不願意把保護費交給官府,卻要投靠一個民間崛起的勢力,這種投靠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他們還是要這麼做,這就很有點意思了。當然,這裡到底有什麼意思,也不必細究了,但在那個時代,這也不稀罕。 
  此前不遠的晉室南遷時,與廣平向東向南相鄰 的兗州、徐州一帶就有漢人築塢為堡自衛,他們聚一兩千人,形成一個軍事集團,這種軍事集團的首領不少人後來成了東晉政權的名臣。李波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是北魏政權相對比較穩定的後期,這使他不得做正史清流,但現實的尚武精神是一點不少的,那些前來依附於他的農民,亦不見得一點厲害不懂,只是也有一腔的豪氣,有些事情實在忍無可忍了,於是也就要來做一個了斷。只是騎馬射箭,刀槍對峙的本事要差一些,不要說對老李家那個有名在外的男人李波,就是對那個俠骨柔情的李雍容來說,也要差那麼一截子。所以,小時候聽上年紀的人說古,有一句話讓人記住不忘,那就是「山東出響馬,山西出良民」。這山東一說,可不是單指現在的山東,是包括河北在內的太行山以東。至於那「響馬」也是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他們敢作敢為,為了一個義字,為了一個義舉,時時連命都不顧。 
  《李波小妹歌》唱過之後,再過200年就到了盛唐時期,一些在文學史上有名的詩人也時時走馬邯鄲,還在感受著一種酷烈的民風。詩仙李白有一首五古《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裡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有句: 
  「…… 
  趙俗愛長劍, 
  文儒少逢迎。 
  閒從博陵遊, 
  暢飲雪朝酲。 
  ……」 
  李白的「廣平」,該是現在的永年縣廣府城,隋時屬廣平郡,唐時屬河北道。隋唐更替之際曾先向隋王朝發難,後又是與李淵、李世民父子爭鋒的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所建夏國的都城,那時也是很有名的。當然,那時的道路受開道條件限制,繞彎的多,雖然這樣,現在從邯鄲到廣府城走319國道計程也要50華裡。這是附帶的幾句話。這裡要說的是,也是一名劍客的李白,他來到邯鄲城所見的就是當地人們喜歡舞刀弄劍,而且還是一種風氣,是一種社會的大眾性的共同愛好。這使李白很感興趣很快就混熟了,說不定還有點回家的感覺,要不,怎樣地在與賭錢鬼子們廝混,又怎樣地痛飲到一醉方休啊? 
  還有一個叫高適的盛唐詩人,與杜甫的關係據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錯,他同李白一樣,進到邯鄲界,就注意到了邯鄲的尚武民風。文學創作上,作家的個性,作家的審美注意,常常影響著作家的觀察方向,當然也影響他們的觀察內容。所以,高爾基說,作家和普通人同時睜開眼睛,作家看到的東西一定比普通的人要多。其實,要是兩個作家同時視物,個性不同,所見也會有區別的。高適這人,長期從事軍事工作,也算是個軍旅詩人,用現代話說,就是部隊作家了。他到四川做過劍南節度使,那時杜甫正住在成都草堂,本來好友相聚應該不錯,不料杜甫一句大言危及了高詩人的權威地位,兩人鬧翻了。現在要說的是,高適的軍人眼光,愛好,興趣,使他同李白一樣對邯鄲民的尚武之風特別敏感,他有一首樂府《邯鄲少年行》這樣寫: 
  邯鄲城南遊俠子, 
  自矜生長邯鄲裡。 
  千場縱博家仍富, 
  幾處報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紛紛, 
  門外車馬常如雲。 
  未知肝膽向誰是, 
  令人卻憶平原君。 
  君不見今人交態薄, 
  黃金用盡還疏索。 
  以茲感嘆辭舊遊, 
  更於時事無所求。 
  且與少年飲美酒, 
  往來射獵西山頭。 
  高適眼中的邯鄲少年有遊俠古風,尚義,尚武。在他看來,在這人情淡薄、趨利遠義的時下,求友於肝膽之間才是他最喜歡的。同是盛唐著名詩人的王昌齡也有一首同體同名的詩甚好: 
  「秋風鳴桑條, 
  草白狐兔驕。 
  邯鄲飲來酒未消, 
  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殺空營兩騰虎, 
  回身卻月佩弓弰。」 
  尚武少年,雄風所在,是飲美酒,掣黑雕,射殺猛虎,還可以很瀟灑地像那個傳說中的后羿一樣以弓卻月――他不需要如后羿一樣真的射出箭去,他與月神嫦娥並無怨情,但他的回身佩弓,卻實在優美至極,餘威烈烈。王昌齡說,那老虎的出現導致「空營」,營中的兵勇呢?是被老虎嚇跑了?還是被老虎吃了,傷了,以至有等於無呢?王詩人不說,咱也不猜,不過,那射虎少年之膽氣,之豪氣,之射藝,實在令人不能不說一聲「高,實在是高」。 
  那個時候的邯鄲少年,並不只是替朋友報仇,也不是只會射虎,他們的俠,說的現代一點,就是做一些與自己無關的或者是自己職業以外的事。替朋友報仇的事,其實可以推給官府去做,官府做的好自然是應該,做的不好,讓人們生怨,再生恨去,反正事不關己可以掛起。不過他願意挺身而出,這當然是一個義字當頭,不過也是在替官方承擔責任,或許也是給社會添了新的麻煩呢。射虎也是這樣,讓虎跑到縣大堂上去,縣太爺自然要招呼整天在堂前堂後走來走去的衙役們來趕它,但少年還是自己上前去了,這也算是自己義務承擔的社會責任吧,用現代的話說叫「志願者」。那時還有一個叫鄭錫的人寫了一首五律,題做《邯鄲少年行》,其中有句「見說秦兵至,甘心赴國讎。」還有一個鄭鏦的詩人也有一首五律,題做《邯鄲俠少年》,詩云: 
  「夜渡濁河津, 
  衣中劍滿身。 
  兵符劫晉鄙, 
  匕首刺秦人。 
  執事非無膽, 
  高堂念有親。 
  昨緣秦苦趙, 
  來往大梁頻。」 
  可見邯鄲古風中俠肝義膽原來也有對社會的關注,俠是勇力,義是膽識,出於一己,之於他人,這是一域民風民氣,是一種歷史文化積澱,多半非關個人情致,不然不會長期存在。 
  再到清時,乾隆作詩,嘆曰:「邯鄲復多遊俠子,鳴鏑離弓雙兔死。」到晚清,就是在李波小妹李雍容「褰裙逐馬」 的廣平府府治廣府城有一個叫楊露蟬的青年,三下河南陳家溝,學得太極拳。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個電影好像就叫《偷拳》,寫的是楊露蟬河南學拳的故事,後來還據此出了一本連環畫。在楊露蟬的影響下,廣府城多家拳坊並起。其實在楊露蟬之前,廣府城的習武之風也很濃烈。只是楊露蟬成名之後,其前的歷史存在就暗淡無光了。楊露蟬的偷拳加上他的悟性終於成了天下一流功夫,把俄國拳師打倒在地,在外國的洋鬼子們看中國人是東亞病夫的年代也算是替我們出了一口氣,這大概也可以看作是邯鄲古風的一種延續吧。 
  不過時代終於變了,太極拳在楊露蟬的後人手中終於完成由技擊到健身的轉變,這是一種微妙,更是一種精妙,但常常讓人感受到一種潛在的文化積澱,是那樣的厚重,疊合了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疊合了李波兄妹的驃悍英姿,還有夏王竇建德的寬廣襟懷,任俠尚武的古風演變成了當代的勇敢進取,貫穿其中的,就是敢為天下先,簡成一字:幹!

佚名

伍/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此曲屬於「雜歌謠辭」。所謂「雜歌謠辭」,是樂府機構直接採自民間的歌謠,性質和樂府民歌相似。其中「歌辭」是入樂的,「謠辭」則是未入樂的。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輯有《雜歌謠辭》七卷,其中「歌辭」四卷,「謠辭」三卷。

這首詩出自《魏書·李安世傳》,據記載:廣平(今河北省永年縣)人李波,宗族強盛,無視封建社會秩序,大量收容為抗租拒稅而逃亡的百姓,並用武力對抗官軍的剿捕。對於他們,官府和地主豪紳引以為患,「刺史李世安誘殺之」。但民間百姓卻十分喜愛這位率領他們抗暴的英雄,何況又是被官府騙去「誘殺」的。因此百姓卻作歌讚美李波小妹的騎射本領,由此來讚揚頌揚了李波一夥的武藝高強,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

詩文是贊其騎術詩人讚美李波小妹,主要是誇獎她驚人的騎術和射技。「褰群逐馬如卷蓬」是贊其騎術;「左射右射必疊雙」是誇其射技。「褰裙」是飛身上馬的動作,也體現了女性的特徵。因為女性穿著長裙,上馬時需要撩褰起來。「逐馬」是策馬飛馳。透過「褰裙」、「逐馬」這兩個動作,已很形象地凸顯出李波小妹幹練又矯健的身姿。詩人為了讓人們得出一個更為生動具體的印象,又綴上一個比喻:「如卷蓬」。卷蓬,是隨風翻卷的蓬草。用「卷蓬」來形容小妹的騎術,不僅是顯示其快——像蓬草隨風一樣翻卷不停,而且還顯示其輕快。因為蓬草本來就很輕,在疾風中就顯得更加輕盈。用此來形容李波小妹的騎術,更能表現出她騎馬疾馳時輕鬆從從容之態,也更能凸顯其馬術的精湛。下面接著誇獎她的射技。「疊雙」,是一箭射中兩個獵物。一箭中鵠已屬不易,何況還一發雙貫呢!北朝時也曾出現過一個神箭手叫長孫晟。有次北周派他送千金公主去突厥與攝圖完婚。「攝圖愛晟,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雕飛而爭食,圖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北史·長孫晟傳)。但長孫晟是男的,小妹則是女的,是古代唯一能「疊雙」的女英雄,因此更顯得難能可貴。更何況,李波小妹的射技還超過長孫晟等男子,因為她能左右開弓,而且都能一發雙貫——「左射右射必疊雙」,這就更令人嘆服了。當然,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左右開弓都能「疊雙」,但透過這種誇張式的描述,再聯繫上句所描繪的精湛的騎術,一個馳騁於北方原野上英武矯健又武藝高強的民間女英雄形象,就活生生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美學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民間女英雄形象,(如果僅從這點來說,它的美學價值並不如《木蘭辭》)作為一個讀者,當然也不會滿足于欣賞這個形象的本身。讀者要思索的是:當南朝的姑娘們在「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感受著春光,以及「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子夜歌》)享受著愛情時,北方為什麼會出現木蘭、李波小妹這些馳騁沙場、英姿颯爽又技藝精湛的女英雄?人們又為什麼要歌頌和讚美這類女英雄?這只能從時代風尚、地域條件和政治狀況則三個方面去尋找答案。有關時代風尚,在此前的《紫騮馬歌》、《捉搦歌》中已做過較多的闡述,這裡不再贅言。第二個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分析的那樣:「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引者按:這裡的『山東』、『山西』是指太行山以東和以西,並非今日的山東省和山西省)何則?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尚努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曰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引者按:這裡引用的是《詩經·秦風》篇)。其風俗聲氣,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按:即流風餘韻)猶存耳」(《史記·趙充國傳》)。這種地域因素形成的風俗聲氣,不但造就了男子的英武之氣,對女人也產生很大影響。漢樂府《隴西行》中就說過:「健婦持門戶,亦勝一丈夫」。何況到了北朝時代,已經不是「處勢迫近羌胡」,而是「羌胡」入主。中原戰亂頻仍,這當然會產生木蘭、李波小妹這類能徵慣戰、武藝高強的巾幗英雄了。第三個原因是由當時的政治狀況決定的。北魏初期,官吏雖也貪婪橫暴,但北魏統治者還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予以節制如元明帝拓跋嗣曾遣「使者巡幸諸州,校閱守宰資財。非自家所齎(jī,持有),悉簿為髒」(《魏書·太宗紀》)。獻文帝拓跋弘曾「詔諸監臨之官。所監治,受羊一口,酒一斛者,罪至大闢,與者以從坐論」(《魏書·張袞傳》)。直到孝文帝太和五年(481),還規定「枉法十匹,義髒二百匹,大闢」(《魏書·刑法志》)。但到了北魏後期孝明帝元詡、孝莊帝元子攸時,隨著宮廷內亂和宦官專權,政治日趨腐敗。朝中權貴如吏部尚書元暉,鹹陽王元熙等公開賣官鬻爵,索賄受賄。州郡刺史、太守更是「聚斂無極」。如當時的稅制規定,每戶交納的戶調每匹的長度為四丈,可是相州刺史奚康生卻要求每匹的長度為七、八丈,幾乎翻了一倍。(《北史·盧同傳》)。租米也是如此,「魏、齊鬥、稱,與古二為一」。一斤等於古時兩斤,百姓交的租米,自然要多一倍。北地的生活條件本來就很艱難,這就更加速了北朝小自耕農的破產。再加上當時戰亂不息,兵役、徭役也使得百姓忍痛離開鄉土,流離逃亡或聚眾抗暴。《北史·孫紹傳》描述當時小自耕農的處境是「竟棄本生,飄藏他土。或詭名託養,散沒人間;或亡命山藪,漁獵為命;或投仗強暴,寄命衣食」。據史載,從孝文帝後期直到魏亡,農民的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僅在宣武帝元恪統治得到十五年中,前後就發生過幽州王惠、齊州柳世明等十次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首詩中所歌頌的李波,就是一位收容流民,以軍事行動抗租、拒稅的一位「豪強」。所以詩中歌頌李波小妹的武藝高強、英勇矯健並不是歌者的終極目的,他的創作目的在於最後兩句:「婦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安可逢」,即怎麼能夠抵擋!這是篇末點題,歌者在此敞開心扉:是要籍李波小妹來歌頌李波,以至整個抗租、拒稅的抗暴隊伍。反映了歌者對當時統治者腐敗政治所造成的社會動亂的不滿,也反映了民間歌者對民間百姓鋌而走險,結成團夥來抗租、拒稅的支持,乃至對這支隊伍的領袖李波被官府「誘殺」的同情。在表現手法上,通過前面對李波小妹的矯健騎術和精湛射技的誇張渲染,已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現在再用她來反襯李波和整個抗暴隊伍,已不需再加描繪,就可以想見這些男子漢們的叱吒風雲之狀了。詩人用反問句式「安可逢」作結,表現了歌者對這支抗暴隊伍必勝的信念,也充滿了自豪感。顯然,歌者已把自己當成這支抗暴隊伍中的一員了。

佚名

《李波小妹歌》   [樂府詩集·北朝樂詩]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
        婦女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

白話譯文:

李波的小妹妹叫雍容。

她撩起衣裙放馬奔馳時快得像被風捲起的蓬草。

不管是左射還是右射總能一箭雙鵰。

李家女子尚且能夠如此,

李家的男子還有誰敢與之相比呢?

僅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泊客以為,這首《李波小妹歌》是泊客介紹《樂府詩集》以來最低的。但是,這首詩卻又是大名鼎鼎的。因為,據專家考證,《木蘭辭》中的花木蘭的故事就是依據李波小妹李雍容的故事演義的。

據《魏書·李安世傳》,北魏獻文帝時,土地兼併嚴重。廣平人(河北邯鄲)地方豪強李波發動了反抗北魏的起義,這首《李波小妹歌》就是當時的百姓歌頌李波小妹的歌謠。李波後被相州刺史、趙郡公李安世誘捕,子侄三十餘人被殺。

《李波小妹歌》淺顯易懂。第一句「李波小妹字雍容」是介紹李波小妹的字,第二句「 褰裙逐馬如卷蓬」是誇獎李雍容的騎術,騎上快馬就如同被風捲起的蓬草那樣輕快。第三句「左射右射必疊雙」是誇獎李雍容的射技。騎術既高,射術更佳,居然左右兩隻手都能一箭雙鵰。這樣的射術別說花木蘭比不上,就是有史載以來,似乎也只有李雍容一個。最後兩句「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既是誇耀女子李雍容,也是鼓勵李家男子。

《李波小妹歌》這首民歌讚美了一個能騎善戰的北方女子的豪邁氣概和尚武精神,也讚美了反抗嚴酷剝削官府的起義軍。

有一點泊客想不明白,就《魏書·李安世傳》來說,是誇獎李安世設計殲滅了地方豪強李波一族,而《李波小妹歌》確實在讚美「賊首」之一。作為北魏樂府,難道就是這麼的「政治立場」不分嗎?

《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古風泊客》第四輯主要輯錄漢魏南北朝樂府詩經典詩作,其他朝代樂府詩則跟隨朝代專輯介紹。

作者:佚名

編訂:郭茂倩

成書時間:公元11世紀

相關焦點

  • 讀李波小妹歌論北朝大族騎射之風丨唐長孺
    ……初廣平人李波宗族強盛,殘掠生民,前刺史薛道𢷋親往討之。波率其宗族拒戰,大破𢷋軍,遂為逋逃之藪,公私成患。百姓為之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迭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安世設方略誘波及諸子侄三十餘人,斬於鄴市,境內肅然。
  • 唐長孺:讀《李波小妹歌》論北朝大族騎射之風
    ……初廣平人李波宗族強盛,殘掠生民,前刺史薛道𢷋親往討之。波率其宗族拒戰,大破𢷋軍,遂為逋逃之藪,公私成患。百姓為之語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迭雙,婦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安世設方略誘波及諸子侄三十餘人,斬於鄴市,境內肅然。
  • 《樂府詩集》第三首《上邪》
    這首既不表現徵伐,也不宜用於朝會道路的情歌,怎麼會歸到鼓吹曲中去呢?因為《上邪》屬「食舉樂」。在漢代,「武樂」和「食舉樂」都用於朝會,而演奏者又多是邯鄲、江南(漢代揚州地區稱江南)、淮南等地的地方鼓員,因此作為地方民歌的《上邪》、《有所思》等被有意無意地借入武樂,是很有可能的。
  • 「樂府」緣何成詩體
    「樂府」歷經長期層累,至唐始有明確的詩體觀念與詩體自覺,並終賴郭茂倩《樂府詩集》的編撰,才有相對穩定、科學和普遍認可的內涵界定。所謂漢樂府、漢魏樂府、南朝或北朝樂府之類,實際均為後人概稱。因文獻闕如,最早以「樂府」稱詩體始於何人難以詳知。建安、魏晉已有文人樂府古題,但未見作者自稱「樂府」。
  • 張晶:李白樂府詩的繼承與創新
    作者:張晶,系中國傳媒大學資深教授樂府詩是李白詩裡尤為重要的一類,在《李太白集》中,樂府編為4卷,計149首,其中多數為擬古樂府。關於樂府的分類,宋鄭樵《通志·樂略》分為53類,「雖加精密,實嫌瑣碎」(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而宋人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分為12類,即是:1.郊廟歌辭;2.燕射歌辭;3.鼓吹曲辭;4.橫吹曲辭;5.相和曲辭;6.清商曲辭;7.舞曲歌辭;8.琴曲歌辭;9.雜曲歌辭;10.近代曲辭;11.雜歌謠辭;12.新樂府。這些都是大類,在大類下面還有不同的系統。如「鐃歌」就是鼓吹曲辭下面的子系統。
  • 古詩賞析第十六首:漢樂府《長歌行》
    長歌行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作品賞析這是一首勸人珍惜時間的漢樂府民歌。詩中首先使用了起興的手法。春天到了,萬物復甦,青青的葵芽也從土裡露出了頭。清晨,青翠的葵葉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
  • 每天學點樂府詩集:青陽開動,根荄以遂
    原文摘自:樂府詩集作者:郭茂倩校稿:遊金地 何良慶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 詩文欣賞 讀樂府民歌掇拾
    「吳歌」和「西曲」留存至今的有將近五百首。北魏孝文、宣武時南侵,收得這兩種歌曲,便借用漢樂府分類,稱為「清商曲」。後世沿用,至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便將這兩種民歌歸為《清商曲辭》。沿長江生活,喝長江水長大的人,他們的生命裡有水,細胞裡有水,性格裡有水,詩歌裡也有水。這就決定了南朝樂府民歌的風格,如南人夜行船般流利,如吳女執歌扇般輕盈。
  • 古代文學考研筆記——兩漢樂府詩
    三、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把漢至唐的樂府詩搜集在一起,共分為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兩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以相和歌辭最多。
  • 樂府雙璧 樂府三絕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子夜歌》——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從詩經開始】
    《子夜歌》,樂府曲名,現存四十二首,收於《樂府詩集》中。
  • 樂府詩中最美的愛情,藏在《上邪》
    雖然劇中有所刪改,但也確確實實因為這部劇,我第一次接觸到了這首詩。這是一種怎樣的熱情呢?猶如火山噴發,又如滾水沸騰。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內心,以不可能實現的自然現象反證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確實具有一種強烈的主觀色彩。詩短情長,撼人心魄。
  • 八首樂府詩,曲盡人間情
    眾所周知,樂府詩歌是中國詩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更是先秦風騷到唐詩宋詞之間,中國詩歌天空裡中最耀眼的明星~雖然貴為「雙璧」的《孔雀東南飛
  • 《九張機》不再潮流,雙笙這首清新古風歌走在前衛,正在循環播放
    《九張機》不再潮流,雙笙這首清新古風歌走在前衛,正在循環播放。其實《九張機》這首歌在前幾年就很火熱,直到現在大家也還是愛聽,我發現吧,當一首歌單曲循環很久之後,空上那麼一段時間,不去聽,然後當你無聊的時候,再給翻出來,會給你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就像《九張機》這首歌,歌詞是如此的具有文學色彩,最重要的是葉炫清小姐姐十分溫柔的聲線,愛給了我們別樣的感動,至於來自哪一部電視劇就不用我說了吧。
  • 漢樂府《江南》:江南清如許
    江南的暴雪讓我更加牽掛故鄉,所以,雖然是冬天,雖然是雪後的、不是最美的江南,但因為心中的那份念想,所以今天也想跟大家聊一聊那首千古名作《江南》。詩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當然,這首《江南》有時又被稱為《江南曲》,是漢樂府的名作。關於這首《江南》,太過有名,當然爭議也不少。
  • 告別了,樂府!
    今晚TU凸&樂府文案分享群震來一條消息:「大傢伙願意的話可以寫一個樂府將於十月一日關閉的文章!太陽新天地樂府開業一年零八天,文藝終究還是無法讓資本家保留一份良知。告別儀式以文章出來為準!」心裡一顫,愣了。聽說樂府livehouse這個名,遠比我踏進那裡更早。當時的第一感覺是:「名字很好聽。」
  • 伊甸就《自然之歌》接受訪談/洪迪對詩集《自然之歌》的評論
    去年年底,伊甸最新的詩集《自然之歌》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151首詩,均以自然萬物為題材,其中有中國二十四節氣,有色彩,有飛禽草木,有山河大地。看目錄,像是要打開一碟交響樂,翻讀起來,詩人和萬物交織在一起,這是詩人對自然的審美追問。詩人沈健說,伊甸的詩是一種歷盡滄桑的絢爛,飽嘗憂患的成熟。詩,在這樣的語調與節奏中,不再是黃鐘大呂震蕩人心,而是個人化幽徑上的獨省沉思。
  • 八首樂府詩,驚豔了千年
    眾所周知,樂府詩歌是中國詩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更是先秦風騷到唐詩宋詞之間,中國詩歌天空裡中最耀眼的明星。全詩表現了一位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是一篇愛情的盟誓,充滿了磐石般堅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熾熱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