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維希法國殘忍迫害猶太人,貝當95歲孤獨死去是活該還是悲劇?

2020-12-24 三味新知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導讀

身為維希法國的元首,貝當犯過哪些罪行?

為何他甘願成為希特勒的傀儡?

貝當到底愛不愛國?

/欄目主理人/ 邵聖懿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貝當投降,維希法國建立

今天進入《貝當元帥》這個系列的最終章。

前兩期我們講的一戰「法蘭西救星」貝當元帥;以及二戰初期法國軍事上脆敗、丟失巴黎的情況底下,成為政府總理的貝當,他上臺之後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德國議和,最終籤了投降書。

當然客觀的講,當時法國的狀況是軍事上沒有什麼底牌可以打了,所以貝當也以這個理由為自己辯護,他認為選擇投降的出發點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全當時法國的國土和軍民的生命安全。

維希法國主要領導人:元首貝當(左一)、總理賴伐爾(右一)

所以在1940年6月份籤了法德第二次貢比涅森林的停戰協議之後,法國本土的國土就一分為二了。北部和西部大約60%的國土被德國佔領成為「德佔區」,「德佔區」一方面給德國提供了以戰養戰的資源,另外法國還得為佔領自己國土的德國軍隊來支付軍費,這個就是你作為戰敗國屈辱的條款。

另外大家看地圖就明白了,因為西部和北部讓德國佔領了法國面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同時西北部是面對著英吉利海峽,德國未來要對英國作戰,所以是佔領了西北部的「德佔區」。

那麼法國本土南部的大約40%的國土叫做「自由區」,這個就是由「維希政府」來管理的。之所以叫「維希政府」,是因為當時政府所在地就是法國中部的小城維希,這是法國一個著名的溫泉療養勝地。

說到這兒其實可以補充一個小知識,女同學或許會有共鳴。大家知道法國有一個化妝品的品牌叫做Vichy,中國人給它翻譯成叫「薇姿」,實際上準確來說可以翻譯成叫「維希」,因為化妝品的品牌就是起源於法國的溫泉小城維希,用了這個城市的名字。所以你看法國二戰「維希政權」的歷史,通過化妝品還能有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勾聯。

法國「薇Zi」,來自於維希小城的化妝品(無贊助)

02「維希法國」助紂為虐迫害猶太人

當時在6月底把政府遷到維希小城之後,在7月初法國議會就在這兒召開會議,在這個會議上進行了投票,把貝當選成了維希法國政權的元首,同時給予他一切的權力,軍政大權在握。

所以如果之前的法國投降,貝當說自己是無奈選擇的話,那麼在他當選了「維希法國」的元首之後,「維希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貝當是逃脫不了干係的,他也完全洗刷不掉。

法國維希政府首腦貝當

當時「維希法國」犯了哪些罪行呢?最主要的就是幫助納粹德國來迫害猶太人、吉普賽人,所以導致大量的猶太人在「維希政府」控制的法國南部自由區逃亡。他們要逃去中立的瑞士,或者是相對對猶太人比較寬鬆的義大利。

但是如果在逃亡的過程中,你不幸被「維希法國」的警察抓到的話,下場會非常悲慘,就是要送去德軍的集中營,最終受迫害。

猶太人逃離維希法國

在這方面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比如說有一部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叫《芬妮的旅程》,講的就是一群猶太孩子在自由法國的國土上逃亡,他們要逃去瑞士這樣的一個故事。

《芬妮的旅程》劇照

除了迫害猶太人之外,當時的「維希法國」還跟納粹德國展開了一些軍事合作,一定程度上對盟軍有軍事抵抗的行動,所以這兩點是「維希法國」政府包括貝當個人都很難洗刷掉的罪名。這是當時法國本土的情況。

03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流亡海外

但是上期我們也講過,當時法國還有一個支脈在海外,就是以戴高樂將軍為首的叫做「自由法國」抵抗運動,他們是跑到了英國的倫敦,號召法國人堅持對德國的抵抗,包括他們是以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為依託,準備組織對德國的反攻。

但是當時「自由法國」的抵抗力量客觀的說是比較薄弱的。當時從國際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是法國的合法政權,只有一個主要國家沒承認,就是英國。

戴高樂鼓勵法國民眾參加抵抗運動、反對德國侵略者的傳單

因為我們上期講過在巴黎淪陷之前,戴高樂將軍在倫敦和邱吉爾首相正在談論「英法聯盟」的事情,雖然「英法聯盟」最終在法國內閣沒有通過,但是倫敦還是接納了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所以英國當時並沒有承認「維希政府」。但是英國政府同時還在暗中跟「維希政府」保持著勾連,說白了英國人在幹腳踩兩隻船的事情,這是當時法國的一個局面。

1943年1月14日卡薩布蘭卡會議期間,左

「維希法國」政權維持了大概四年的時間,從1940年的6月份維持到了1944年的夏天。1944年的6月6號,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這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加速了德國的敗亡。在盟軍登陸之後迅速的就向法國內陸推進,在8月份的時候就打到了巴黎。

這兒可以岔出去再講一點,當時巴黎解放是在8月底,希特勒當時已經是喪心病狂,他對駐守巴黎的德軍將領馮·科爾蒂茨將軍給了一個命令,就是要死守巴黎,跟盟軍打巷戰,而且要玉石俱焚,如果守不住巴黎的話就要把這座城市毀掉。

德國將軍迪特裡希·馮·科爾蒂茨

但是幸運的是當時的德軍守將馮·科爾蒂茨將軍審時度勢、順應了歷史潮流,他沒有抵抗,而是獻城投降,使得巴黎這座城市包括當地的居民免遭戰火塗炭。這個有點像解放戰爭打到最後,傅作義獻北平投降,使得北平能夠和平交接。當時盟軍也是和平的接收了巴黎。

巴黎一解放,讓德軍在法國的這種抵抗迅速的瓦解,之後就是德軍節節敗落的撤退。但是在撤退的過程中,他們是把「維希法國」政府的很多高官,其中當然就包括了貝當元帥帶回到了德國的國內,其實是軟禁起來了。

1944年8月巴黎解放後,戴高樂在法國民

04德國戰敗,貝當堅持回國面對審判

但是貝當元帥始終在強烈要求要回到法國,其實他自己也知道回到法國意味著什麼,因為他是一個跟納粹合作的傀儡政權的元首,回到法國一定是人民的敵人,一定是要面臨口誅筆伐,甚至是審判的。但是貝當堅持:我要回國。

這樣的一種堅持直到1945年的4月份柏林都快被盟軍攻克之前,貝當給希特勒寫了一封信。希特勒沒有回他,但是貝當在幾周之後被德軍釋放,送到了邊境線上,這樣貝當才真正的回到國內。

但是回到法國國內之後,不出意外貝當元帥和其他的「維希政府」官員面臨的就是叛國罪的指控,對他們展開審判。其實審判當中有很多細節非常有意思,比如說貝當元帥的審判前後歷時二十多天,但是貝當只在審判開始的時候對法庭的合法性表示了質疑,然後就一言不發,全程是由他的辯護律師激揚文字來為他進行辯護。

而當時法庭上的很多圍觀群眾多多少少還是比較支持貝當的,每當律師為他辯護的時候,這些圍觀群眾都是擊節叫好,這事弄得當時的主審法官非常生氣,他甚至說:我懷疑自己在一個德國人的法庭當中。其實這件事、這個細節從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在二戰之後,貝當元帥在法國國內仍然有很多人擁戴他。

維希法國元首貝當頭像5法郎鋁樣幣

但是儘管如此,當時庭審的結果是判處已經89歲的貝當元帥死刑。同時被判處死刑的還有「維希法國」的政府總理賴伐爾,賴伐爾是一個投降分子、典型的親德分子,他的死刑是死有餘辜的,而且很快就執行了。

但是貝當元帥最後一刻得到了刀下留人的求情。這個刀下留人的指令是來自於當時法國臨時政府的領導人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將軍

戴高樂一方面顧念貝當89歲的高齡,同時也是一戰的老英雄,於法國有功;第二點還有私人情誼在裡邊,因為貝當元帥曾經在法國的聖西爾軍校是戴高樂將軍的啟蒙老師,而且戴高樂始終強調自己在軍事上最崇拜的一個人就是貝當,所以這有很強的私人情誼在裡邊。

於是戴高樂最終是特赦了貝當的死刑,讓他改判無期徒刑。貝當是被關押在了法國在大西洋當中的一個小島上,人生的最後六年是在囚禁中度過的。他非常的長壽,到95歲在孤獨中死去。

老年貝當

05 活在過去,時代悲劇

這就是貝當元帥的故事,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特別讓人唏噓感慨。一戰的時候是拯救法蘭西的英雄,但是二戰當中晚節不保,尤其是在帶領「維希法國」期間犯下的罪行確實是他人生完全無法洗刷的汙點,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看待一個人也要儘量的客觀。有些朋友會把二戰期間法國投降全部怪罪於貝當,我覺得這個並不合理,因為法國二戰的速敗投降,是一戰二戰期間二十年法國錯誤戰略的累積造成的,同時也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社會狀況有非常緊密的聯繫,這個上期講過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貝當最終被定了叛國罪,意味著他完全不愛法國這個國家。我覺得這事也值得商榷,你就想兩個細節:一是1940年的5月份,法軍節節敗退,速敗的時候,法國政府把在西班牙當大使的貝當急召回法國,這擺明了就是要讓他背鍋。

甚至當時佛朗哥就跟貝當說:你別回去,這就是讓你當背鍋俠。但是貝當說的是,「我必須要回去,這是我人生或許最後的一戰。」這是一個細節。

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與貝當

另外在1945年的4月份,被軟禁在德國的貝當強烈要求回到法國國內。其實他太清楚回到法國國內面臨的一定是審判,但是貝當堅持要回到法國。所以要給他扣「不愛國」的帽子,似乎也有點說不通。

但是他愛的是哪個法國?或許是這個問題的核心關鍵。很多歷史學家就說了:「貝當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他始終活在19世紀法國軍事帝國的榮光當中,活在拿破崙的光環當中。他最崇拜的就是拿破崙,所以他是一個典型的右派比較保守的傳統軍人,他始終想像的是法國的軍事帝國的榮光。但是遺憾的是他活到了20世紀40年代,活到了二戰期間。

囚禁中的老年貝當

戴高樂評價他的一句話特別恰切,戴高樂說:「貝當太過長壽,這是法國這個國家的災難。」我覺得還可以再補充半句,「這是貝當個人的悲劇。」因為你想,在一戰期間整個法軍被提拔成元帥的就三個人——霞飛、福煦、貝當。剩下兩個都是1930年前後就去世了,沒有經歷二戰,去世的時候自然帶著一戰英雄的光環和讚揚。

福煦(左)和貝當(右)

對於貝當來說,如果不是那麼長壽,如果他沒有活到二戰,同樣他去世的時候會帶著這種千古頌揚的美名被寫進歷史。但是遺憾的是他活得太過長壽了,他經歷了整個的二戰。而他內心所最崇敬或者最理想化的始終是18世紀到19世紀初,法蘭西軍事帝國那樣的榮耀,和時代完全是格格不入的。這樣的一種矛盾和衝突,或許是造就了他悲劇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小尾巴,據最後幾年照顧貝當的護士說,在他95歲在海外小島上孤獨離世之前,他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幻覺。而他最經常在幻覺當中看到的場景,就是他處在一戰的戰場上。這是特別讓人感慨的一件事情。而且你想想最終他的人生歸宿,在一個海外小島上孤獨的死去,跟他最崇拜的拿破崙命運的終點是非常相似的。可惜時勢造英雄,貝當元帥活到了一個不屬於拿破崙的年代。

貝當遺體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的法國維希政權做了些什麼,今天的法國人如何評價他們?
    (貝當與希特勒)二戰爆發前夕法國對待戰爭還是一戰塹壕戰的防禦思想,貝當元帥正是這種思想的主導者。遺受報復和迫害的還有同情人民陣線的所謂嫌疑者,被假定為左翼的積極選民、被視為傳播「異端邪說」的社團以及發表不滿言論者等等。對於反法西斯主義的中堅力量法國共產黨,維希政府進行更野蠻而殘酷的鎮壓。1941年法共轉變了對戴高樂的態度,走上公開抵抗德國法西斯的道路。維希政府就加緊迫害共產黨人,共有三萬名共產黨人被捕。維希政府到處追捕抵抗者,搜捕共產黨人。
  • 維希法國:德國扶持的傀儡政權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法軍節節敗退,法國總理保羅·雷諾無力抵抗,引咎辭職,由貝當繼任總理。貝當無意抵抗,向德國投降,建立了服從德國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那麼維希法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二戰爆發
  • 「一戰英雄」貝當:二戰卻成了法奸,戰後為何得到戴高樂赦免?
    如果不是普法戰爭的慘敗刺激了少年貝當,他作為長子的正常結局應該是回家繼承土地,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普法戰爭中法國向德國賠款割地,讓14歲的貝當倍感屈辱,從此立志從軍,考入聖西爾軍校學習。能考進法國最頂尖的聖西爾軍校,貝當也不是泛泛之輩,據說他精通拉丁語、英語、歷史、地理及神學,是個學霸。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但活得最久,活了九十五歲,法國陸軍元帥、政治家,也是法國維希政府的總統。然而,二戰中,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被逮捕,經特赦改為終身監禁。貝當是一個天主教農民之子,在1876年加入法國陸軍,因為在軍中無背景,升遷很慢,一戰前,他是一位普通的法軍上校,並且正準備退役。
  • 德軍大勝為何沒有佔領法國全境?保留維希政權透著德國人四點精明
    維希政權成立之前,希特勒跟貝當的密談結果是:「軸心國和法國在使英國儘快失敗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因此,法國政府將在它的能力範圍內支持軸心國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可能採取的措施。」注意看維希法國的「國土版圖」,它只佔原來法國領土的40%,並且集中在法國東南一隅,而最關鍵的大西洋沿線都是德軍佔領區(義大利也佔去一小部分),也就是說,希特勒給貝當留下的只是一塊不疼不癢的地方,法國人既掀不起什麼浪來,也不會因此影響德國的整個歐洲戰略。而且一旦德國人需要,它的部隊可以迅速開進去,因為只保留警察和民兵的維希政權是沒有抵抗能力的。
  • 二戰後法國為什麼能成為五常?
    法國在二戰中兩邊下注,堪稱世界之最。在納粹德國方面有貝當領導的維希政府,在盟軍方面有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所以無論德國和盟軍怎麼打,法國都是贏家。所以法國成為五常很常見。首先要提及一下自由法國運動。
  • 二戰時的法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兩個政權都不被承認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二戰正式開始。二戰剛開始就出現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法國在堅持了42天的時間後,投降了。號稱世界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這麼快就投降了。法國投降後的狀況還是比較好玩的,在二戰中是個很尷尬的存在。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二戰當中法國錯誤的把戰略重心放在防守上,這件事如果全部歸咎於貝當的話,這個是不公平的。就是儘可能不去跟德國發生軍事衝突,儘可能把軍事衝突的時間點往後去推,這就導致一戰之後法國國內充斥著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底下,再加上一戰當中以貝當為代表的這批將領通過防守、通過「凡爾登戰役」這樣的成功經驗,獲得了一戰的慘勝。於是兩者結合,最終導致了在一戰之後二戰之前,法國把戰略重心都放到了防守上。
  • 烏鴉校尉:二戰六百萬猶太人被迫害,有沒有逃跑的機會?
    他對拉特連開5槍,由於他過於緊張,手臂顫抖,只有2發子彈擊中拉特的腹部,但兩顆子彈已經射穿了多個內臟,2天後,特拉還是因為搶救無效而死亡。這個只有17歲的刺客,名叫赫舍·格林斯潘,是個猶太人。為了做一下表面文章,在奧運會期間,德國的店鋪、旅館等消費場所,都悄悄摘下了「猶太人禁止入內」等歧視性標語,暫時停止了迫害猶太人的活動。德國政府為了欺騙全世界做的舉措,讓一些猶太人又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看,這個政府還是有底線的嘛。
  • 1942年冬賽場圍捕事件:13152名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
    就是這群最無力最無辜的人,就是這樣無數流亡在法國的猶太家庭,甚至大多數是婦女、是孩子,成了當時法國憲兵隊逮捕的對象。  1940年6月,納粹德國侵佔巴黎,貝當政府宣布向德國投降,並將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形成一個傀儡政權,與德國當局合作以換取軸心國不瓜分法國的承諾。這種合作,自然少不了大量迫害當地猶太人。
  • 二戰時期法國投降之後,德國為何不全面佔領法國?
    黃色的區域為Demilitarised Zone和Italian Occupation Zone,其意為非軍事區和義大利佔領區,餘下的藍色的區域Free Zone,自由區是由法國維希政府治理。 維希政府治理下的法國官方國名叫做法蘭西國,但更普遍叫它維希法國。
  • 二戰中法國打得那麼「菜」,為什麼還能成為五常之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相對有實力的大國。一戰後,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並恢復國民經濟,經濟高速發展,年平均增長率在8%以上,遠遠高於英、美、德等國,步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軍事力量也相應提升。二戰前,法國軍事數量、裝備水平,在歐洲大陸都十分強大,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總而言之,法國一開始就是個強國。以上還僅僅是法國實力的一個方面。
  • 一部關於二戰的冷門佳片,9個逃亡的孩子,用生命大寫人間值得!
    今天社長向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聚焦到9個猶太孩子身上,講述了他們從維希法國偏遠地區的庇護所,一路逃亡到瑞士的驚心動魄的旅程:《芬妮的旅程》!註:維希法國:二戰開始後,英法兩國一直幻想德國和他們談判,不積極備戰,在戰爭開始後節節失利!不久德軍佔領巴黎。法國政府投降,政府所在地被迫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由此得名!
  • 二戰後法國為什麼敢跟美國叫板?
    ,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成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
  • 維希法國有多厲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因為維希法國並不弱,總體實力不比義大利差。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維希法國僅僅剩下半壁江山,但實力可不弱。在經濟方面,法國仍然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大國。維希法國每天要向德國繳納4億法郎的佔領費,後來德國人將佔領費提高到了7億法郎。僅僅1943年,維希法國就向德國繳納了1969.6億法郎的佔領費。法國的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其實是法國人不想打了,一戰在法國領土上打的太慘了,法國人覺得沒必要,並且好多法國人其實也仇視猶太人,同情希特勒。日本是島國,它優先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才是陸軍,而它的空軍也大量配給海軍。日本戰略思路雖然跟不上德國,但它的士兵素質還是比較高,武士道精神,讓它和德國打雖然最後會被德國打敗但也會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難怪法國的化妝品、護膚品聞名遐邇,德國人把法國人的「浪漫」打得一文不值。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困惑,法軍在歐洲大陸堪稱「第一陸軍」,海軍空軍也很強,為什麼在短短不到40天的時間內敗給德國?法國是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鋼鐵洪流卻這麼不堪一擊?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維希法國和義大利哪個更強
    文/寂寞的紅酒維希法國,是二戰時期法國南部的一個政權。1940年,法國戰役中,英法聯軍敗給了納粹德國,英國人逃回了本土,法國宣布投降,並在南部成立了維希法國政權。維希法國控制著法國南部以及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可以說保存了法國的部分實力。儘管法國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但實力仍然很強。
  • 法國二戰投降後,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前言今天提到法國二戰向德國投降後,納粹扶持的代理人貝當,我們很習慣從戰勝者的角度出發,指責他是所謂「法國版汪精衛」。維琪政府確實是納粹扶植的魁儡政權,國土始終只涵蓋法國南部的非德軍佔領區,而且還積極配合,甚至於主導法國境內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政策。那麼德國建立的法國傀儡政權,是如何一步步瓦解的?
  • 二戰時期,為何法國受苦最多的都是女性同胞呢?
    然而在法國戰役爆發後,面對著採用「閃電戰」的德國軍隊,法國軍隊在戰場上一觸即潰,德國僅僅用了不到40天的時間,便殲滅了法國軍隊的主力,逼迫法國政府投降。法國投降之後,德國扶持了法國的傀儡政府,戴高樂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建立了法國的流亡政府。德國軍隊進駐法國之後,很多法國婦女屈服於德國人的威逼利誘,成為了德國士兵的女伴。
  • 四部豆瓣超9分電影,揭露二戰猶太人被屠殺的悲慘末日!
    最近,我連續看了四部關於二戰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電影,分別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和《鋼琴家》,四部電影分別以不同的視角來描寫二戰的殘酷,特別是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讓我仿佛穿過血跡斑駁的時光,躲在看似安全的玻璃門後,跟隨主人公親眼看著猶太人如何被隔離,如何被分做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