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和大自流盆地,對該國農牧業生產有什麼影響?

2021-01-09 地理沙龍號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主要的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國土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六大國。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在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歷史並不長,目前全國人口總數約為2500萬人,僅僅相當於我國上海市的人口數量,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澳大利亞地形圖

由於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巨大,人口數量很少,所以各種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很大,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礦產品和農牧產品可以大量出口,因此澳大利亞又被稱為「坐在礦車裡的國家」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主要依賴該國的自然稟賦,與地形、氣候、水源、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密切相關。如果,從地形角度來看,對澳大利亞農牧業影響最大的地形因素有兩個,分別是東部的大分水嶺和中部的大自流盆地。

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圖

大分水嶺位於澳大利亞的東部,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山脈,總體呈南北走向,與東部海岸線基本平行,綿延約3000千米,寬度約為160至320千米,規模十分巨大。雖然大分水嶺是一列相對古老的山脈,不過平均海拔依舊有1000米左右,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大分水嶺對於來自太平洋的東南信風進行了有效的阻擋,使得大分水嶺東側迎風坡地區降水豐富,適宜開展種植業,可以種植需水量較多的農作物,而大分水嶺西側背風坡地區降水較少,只能種植需水量較少的農作物,比如小麥種植。

澳大利亞羊群

總體而言,大分水嶺西側地區的降水相對較少,地表自然帶分布以草原自然帶為主,適宜發展畜牧業。例如,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地區,是世界上著名的混合農業分布區,這裡主要以飼養羊和種植小麥為主,而當地的大氣降水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好在當地地處「大自流盆地」。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而且此地的地下水是承壓水,當地牧民打穿巖層後,地下的承壓水就會上升到地表,並噴出地表,形成自流井,可以給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提供水源。

澳大利亞大分水嶺

相關焦點

  • 帶你走進澳大利亞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他的《赤道旅行記》裡曾對這塊充滿魅力的大陸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澳大利亞的歷史,讀起來不像是歷史,而像是一些最美麗的謊言,絕不是哪些聽厭了的陳詞濫調。其中充滿了神奇、冒險、衝突和不可思議,但這一切全是真實的,全是確有其事。
  • 獨佔一片大陸,澳大利亞卻沒有一條大河,一個大湖
    在人們普遍印象中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唯一獨佔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四面環海,應當是一個水資源相當豐富的國家;可實際情況卻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國家之一,我們不妨從自然環境的各個層面對此加以論述,並嘗試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特殊的地形構造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國土面積約769萬平方公裡。
  • ONGC開啟印度第八個油氣生產盆地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能源新聞12月20日消息稱,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周日開始從孟加拉盆地的一口井中抽油,標誌著該公司在印度開啟了第八個油氣生產盆地。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位於帕爾加納24區的Asokenagar-1井開始生產石油。
  • 文化動態:澳大利亞關閉該國所有電影院;《不完美的她》預告
    3月12日,召開專題視頻會,邀請「一帶一路」領域專家學者和相關影視作品主創人員對14家重點電視劇製作機構進行培訓。商務部相關專家、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製片人講解了「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基本內涵、海外項目基本情況,分享創作經驗體會,提出選題建議。會議提出,廣電總局鼓勵各電視劇製作機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主題電視劇創作,將跟進創意計劃,扶持精品劇創作生產。
  • 阿旗安委會考核組來阿旗農牧局考核農牧業安全生產工作
    12月8日下午 ,阿旗安監局局長帶隊一行四人,到阿旗農牧局開展農牧業安全生產考核工作。考核組詳細地查看了阿旗農牧業安全生產檔案,安全生產檢查記錄、會議記錄、處罰案卷等相關安全生產「三年整治行動」實施方案。
  • 澳大利亞議員叫囂:反制大陸,正式承認臺灣
    根據相關報導,有很多澳大利亞果園的水果都爛在了地裡頭。澳大利亞根本離不開中國市場根據IBIS World的相關報告,中國市場是澳大利亞水果行業十分重要的市場。當前,澳大利亞多種水果均大量地流入中國市場。其中柑橘類水果、堅果和其他水果在出口時更是有45%以上流進了中國市場。
  • 羅霈穎姐姐一路走好,你過往的節目和人生很精彩
    世界人口密度中國中國人口集中分布於黑河——騰衝一線以東地區,這其中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非洲人口密度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口總數相對較少,人口密度小,人口多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帶,即大分水嶺東側和大自流盆地東南部。
  • 柴達木盆地發現一中大型規模鈾礦產地
    國家統計局:7月份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同比增長2.6%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4.8%,增速與6月份持平。分行業看,7月份,41個大類行業中有2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4.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3.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7.9%,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6%。
  •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倡議全區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獲悉,自治區農牧廳日前發出《致全區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倡議書》,要求全區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分區分級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積極帶領廣大農牧民群眾戰疫情、搶農時、促生產、抓脫貧、奪小康,為疫情防控和農牧業生產「雙勝利」作出貢獻。
  • 澳大利亞通過工資補貼計劃應對疫情影響
    新華社坎培拉4月8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議會8日通過一項總額為1300億澳元(1澳元約合0.62美元)的工資補貼計劃,以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當天在議會發言時說,這項旨在保護就業的一攬子計劃堪稱「經濟生命線」,將通過發放工資補貼的方式幫助企業和員工渡過難關,有望覆蓋600萬名員工。莫裡森說,截至當地時間7日下午,該國已有70多萬家企業註冊登記以申請這項補貼,且這一數字還在增加。  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弗賴登伯格表示,這一計劃是該國史上數額最大的一攬子救助計劃,預計最長將實行6個月。
  • 「回望「十三五」」阿魯科爾沁旗:農牧業走出多元化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阿魯科爾沁旗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總體思路,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為目標,持續完善扶持政策,依靠農業科技,積極促進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牧業生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 澳大利亞犯愁:中國在全球買買買
    我們曾經有個鄰居願意購買我們的優質穀物,但我們確實可能太自滿了。」今年5月,中國曾宣布對澳大利亞大麥徵收合計80.5%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而後,有消息指出,澳大利亞曾在8月要求中國對「雙反」關稅進行覆審。不過,澳大利亞政府消息人士11月向路透社透露,中方已經拒絕了澳方的覆審要求。
  • 沒有大量中國留學生的澳大利亞大學,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發展,似乎進展得不太順利,這些主要還是與澳大利亞政府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疫情暴發之初,一些國家就藉由疫情攻擊中國,對中國抹黑,澳大利亞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指控毫無根據,沒有任何依據。澳大利亞政府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
  • 澳大利亞又有新動作,澳媒卻冷靜不下去了
    自從美國實行對華打壓手段後,作為美方盟友的澳大利亞也緊跟其後,先是宣布全國禁用華為設備,然後在整個疫情期間,不斷給我國潑髒水,還提出索賠的無理要求。如今澳大利亞又有新動作了,據環球時報消息透露,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局公開宣布,對中文名為楊怡生的墨爾本男子提起訴訟,稱對方與外國情報部門有聯繫。
  • 西部地區都有大片荒漠,為何美國有大型沙漠城市,澳大利亞卻沒有
    位於北美大陸上的美國和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都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土面積都非常的大(美國有9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澳大利亞有769萬平方公裡,分布排行世界第四和第六),而且這兩個國家都分布著大面積的荒漠,美國的西部和澳大利亞的西南部都是戈壁荒漠。
  • 澳大利亞犯愁:年賺72億的好日子沒了
    澳大利亞開始犯愁了據觀察者網11月17日報導,這個時節,正是澳大利亞大麥的成熟期,該國今年大麥產量預計將達1120萬噸,並將喜迎30年以來第二大豐收季。不過今年中國宣布對澳洲大麥徵收"雙反"關稅後,澳大利亞糧農開始為他們的大麥銷路犯愁。
  • 澳大利亞擔心的事發生:又一國搶佔中國市場!50000頭活牛將輸華
    該國位於南美地區,是個人口小國,僅擁有340萬人口,但是該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出口大國,目前向全世界3000萬人提供著食物產品,尤其在牛肉生產方面,該國有著很強的競爭優勢,有近400年牛肉生產和出口歷史。目前,烏拉圭是世界第七大牛肉出口國,人均擁有3.5頭牛,長期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紀錄。
  • 澳大利亞有什麼美食?吃當地國寶袋鼠肉?美味的可遠遠不止這個
    如今不少中國人都很喜歡到國外旅遊,畢竟如果中國發展起來了,不少人都有了不錯的經濟能力。目前中國有這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外旅遊客戶群體,可說目前世界旅遊業的發展主要就是在中國了。而大多數中國遊客來說,出國旅遊想去的國家近就日本韓國和東南亞,遠就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有什麼美食?
  • 我市舉辦設施農業科技示範戶、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訓班
    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由市科技局主辦的全市設施農業科技示範戶、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訓班日前開班。全市設施農業科技示範戶、設施農業農民科技指導員、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設施農業科技服務專家團成員、旗縣區科技管理人員和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等120多人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