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尼尼:為羅馬而生的雕塑昏君

2021-02-08 天水藝術

羅馬這樣一個偉大的城市盡然可以與一個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他在文藝復興過後,賦予羅馬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以嶄新的戲劇性和強烈的激情,從此羅馬的榮光和他聯繫在一起。就像BBC的記錄片《藝術的力量》中所說,他擁有一切成功的要素,詼諧而有涵養、講誠信、人緣好、魅力足又能嚴格自律,不像卡拉瓦喬那樣脾氣暴躁還酗酒。他從8歲(被帶到教皇跟前創作了一幅聖保羅的肖像素描,教皇就認定他將是第二個米開朗基羅)到80歲的高齡,其創作才華從未中斷,他是巴洛克藝術最傑出的代言人——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貝尼尼降生於公元1598年的冬天,他的父親佩德羅·貝尼尼是個雕刻家,從小便教他雕刻的技法,他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縱觀其一生,知名度與才華也遠超其父。歷史學家評論他說:「他是如此特殊地合人心意,以致在他八歲那年創作了一個孩子的小的大理石頭像,使每一個人都感到驚奇。」同齡的天才畫家能畫出優秀的素描,而貝尼尼已經學會用鑿子和石頭順利雕刻了。紅衣主教對他的父親佩德羅·貝尼尼說:「注意點,他就要超過他的老師了。」

▲破船噴泉 佩德羅•貝尼尼設計 1627年-1629年 

▲佩德羅•貝尼尼作品

在他11歲時,貝尼尼雕刻了一件半身肖像,在羅馬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教皇叫人將貝尼尼帶過來,在要求下,貝尼尼畫了一幅聖保羅的頭像速寫,「用自由而大膽的筆觸,在半個小時內完成,使得教皇感到衷心的欣喜和驚訝」。教皇認為貝尼尼應該得到更好的教育,於是將他託付給紅衣主教巴貝裡尼,他認真地囑託這位紅衣主教,不僅要給貝尼尼的學習提供各種關懷,還要促進其熱情和積極性。他告訴巴貝裡尼,要為那寄希望於貝尼尼的輝煌的成果做擔保。教皇甚至還預言:我們希望這個年輕人將成為他這個世紀的米開朗基羅。貝尼尼19歲創作的《聖塞巴斯蒂安像》是目前已知他最早獨立完成的作品,彼時他還在父親的工作室工作。塞巴斯蒂安因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被箭刺穿,痛苦中他的眼睛已經閉上,嘴巴微微張開,疲憊地把頭向後傾。儘管非常接近死亡,但貝尼尼仍給了他血與肉,脆弱和希望。貝尼尼表現的正是聖塞巴斯蒂安被婦女發現而得救之時,剛柔並濟的身軀令人動容。巴貝裡尼在1623年登上了教皇寶座,他不僅是這位偉大的雕刻藝術家的保護者,也是他的師長與朋友,對貝尼尼一直有著高度評價。貝尼尼被稱為是「為羅馬而生」的人,整個羅馬絕大多數建築都是他所建造的,而談到羅馬,不得不提巴洛克。巴洛克起初並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表現某些東西形式的古怪的,裝飾過分華麗、反常甚至可能不誠實。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道:「巴洛克的藝術是一種趣味低劣的藝術。」他為這個詞找到了一個有趣的詞源:可能它是從一個合成詞baroco而來。然而又有人提出:「巴洛克」很像是西班牙語中的「berrueco」或葡萄牙語中的「barroco」,用來形容形狀不規則的珍珠,這些珍珠曾經被用來製作奇異的珠寶,表現成半人半馬、龍或者其他傳說中的動物形象,在巴黎經營舊瓶子的商人們很久以來就把一般的瓶子樣式稱為「normale」,把形狀和尺寸古怪的瓶子樣式比如apéritif稱為是巴洛克。

▲被送上烤架的聖勞倫斯 背面  1614年 

▲睡夢中的赫爾瑪弗洛狄託斯

▲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俄斯 1618-19年

▲酒神:一個被孩子們取笑的牧神  A Faun Teased by Children

▲獅子 創作於1649-1650年

▲獅子 正面

▲手持王冠的天使 1667年

▲Habakkuk and the Angel,1656-61,Chigi Chapel, Santa Maria del Popolo, Rome

▲Mary Magdalen,1659–63,Chigi Chapel, Siena Cathedral, Siena

▲城市八號慈善墓 1634年

▲大伯爵夫人馬蒂爾達墓 1633年

▲丹尼爾與獅子 1650年

▲教皇亞歷山大七世之墓 1671-1678年

▲羅馬特裡同噴泉(Fontana del Tritone)

▲農神廟(Temple of Saturn,建於公元前501年)遺蹟廣場的雕塑

▲聖勞倫斯殉教

▲偉大的康斯坦丁

巴洛克經過多年的變化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藝術的標記,標誌著處於1600年到1750年這段時間的歷史階段,還表明這段時間藝術的主導風格。與文藝復興時代相比,巴洛克藝術色彩更為豐富,形態更為誇張和富於戲劇性,巴洛克藝術直接訴諸於觀者的情感體驗,在貝尼尼的作品中,尤為表現得淋漓盡致。

▲阿波羅與達芙妮 (Apollo and Daphne )1622年~1625年


▲阿波羅與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 )局部達芙妮變形的一瞬完全是一位畫家的主題,用雕塑來實現是不可思議的,然而貝尼尼卻選擇了這一瞬間,環繞著她的雙腿刻出一片正在形成中的樹葉,而她的雙腳則變成了地下的根莖。這件作品從石刻技法上來看,是一件力作,在歐洲藝術中無與倫比。貝尼尼在很久之後宣稱他再也沒有超過它的輕盈,他甚至捕捉到了追逐者與被追逐者瞬間的心理狀態——阿波羅的表情由喜悅而轉向驚訝,達芙妮的表情由恐懼轉向麻木。在貝尼尼為紅衣主教工作時,竟然產生了一件異教題材的作品,然而紅衣主教並沒有對此加以斥責,反而為了使這件作品主題合理化,按照藝術所特許的一個傳統,需要加上一個恰當的天主教箴言。於是巴貝裡尼填了一個拉丁文的詩句刻在了《阿波羅與達芙妮》底座的一塊牌匾上:「Quisqnis amans sequitur fugitivae qaudia formae fro nde manus implet baccas sev carpit amavas.」(誰若喜歡那轉瞬即逝的歡悅,塞滿他兩手的就是樹葉和苦果)。

▲普魯託和帕爾塞福涅 The Rape of Proserpina 1621-1622年
在創作《普魯託和帕爾塞福涅》時就有所體現。假如一個男子正抱著一位裸體的姑娘,他的手指將不僅僅是接觸到姑娘的肌膚,而是深深地壓進去,這一細節在雕塑作品中是值得注意的。還有帕爾塞福涅左腳上翹起的拇指,這正是一個無比驚恐的姑娘的內心寫照。米開朗基羅時期的雕塑家毫無例外都是用整塊石頭來雕刻他們的作品。米開朗基羅有個觀點,他說要把束縛在大理石中的形象「解放出來」,只要把包在隱藏著的形象周圍的多餘物質鑿去就行了。絕大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石雕不僅在形體方面受到石料的限制,而且在面部神情上也受到了約束。它們並不與觀賞者「交流」,而是孤立的、被隔離的、展示給人的東西。多那泰羅、韋羅基奧和米開朗基羅的三件著名的大衛就是這種形式的優秀作品。

▲大衛 局部

而貝尼尼的《大衛》常常被稱為第一件真正的巴洛克雕像,這件作品中蘊含了一種真實感,從大衛的面部表情和軀體來看,這個青年人體現出一股動感與空間感,他正要將石頭拋出去,投向那個看不見的哥利亞,觀賞者與雕塑之間的距離消失了,二者正處於同一空間中。

▲Bust of Antonio Cepparelli,1622年,San Giovanni dei Fiorentini, Rome

▲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Scipione Borghese)胸像 1632年


▲紅衣主教斯皮奧涅·波爾蓋茲(Scipione Borghese)胸像 1632年

▲紐扣細節

▲Bust of Camilla Barberini nee Barbadori 1618年 

▲Bust of Gabriele Fonseca,1668–75年,San Lorenzo in Lucina, Rome

▲保羅五世教皇(Bust of Pope Paul V ),1618年

▲Bust of Cardinal Richilieu,1640–41年,The Louvre, Paris

▲Bust of Cardinal Richilieu局部

▲路易十四的雕像(Bust of Louis XIV),1665年,現存巴黎凡爾賽宮。

▲烏爾班八世胸像

▲Bust of Pope Urban VIII,1632年,Palazzo Barberini, Rome

▲Bust of Francesco I d'Este,1650–51年,Galleria Estense, Modena

在貝尼尼22歲時,他製作了佩德羅·德福裡克斯·芒託亞主教的胸像。這件作品是曾經用大理石雕刻的最為逼真的一件作品。胸像是受芒託亞的委託為他的陵墓製作的。其中還有個故事,某天紅衣主教巴貝裡尼和一群朋友正在欣賞這座新的陵墓,其中一人深受感動,喊道:「真的,這是芒託亞變成了石頭。」此時芒託亞走進了教堂,紅衣主教指著活著的芒託亞說:「這是芒託亞主教的肖像,而這一個,」他指著胸像說,「這才是芒託亞。」在這件作品中,貝尼尼運用了典型的巴洛克手法來克服由於身體的不全所造成的困難。他使他的主人公仿佛是從一個框子裡傾出身體,框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一扇橢圓的窗戶,芒託亞的頭伸出了框子的頂部,他肩帶的結子搭在框子底部的外面,用了這樣的方法,人體的下部儘管看不到,卻又從這局部中仿佛有種能看見整體的啟示。《芒託亞》這件作品中的色彩是通過紋理質地的許多變化和對立創造出來的,刻畫的技法是如此純熟,甚至芒託亞頭頂上稀疏的頭髮和兩頰都好像有不同的效果。貝尼尼曾說過:「為了表現一些人眼圈周圍的陰影,就需要在陰影的部分把大理石鑿深,以便表現出那種色彩的效果。通過技巧,改善雕刻藝術的不完善性,因為雕刻不能賦予物體以顏色。」

▲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

▲Bust of Thomas Baker,1638,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他天性驕傲自大,有過一次失誤,這一次失誤讓他短暫的失了寵。貝尼尼憑藉自己出眾的創造力,接下了聖彼得大教堂青銅華蓋的裝飾任務。其上已有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巨大穹頂,而教皇想在聖彼得墓上方加蓋青銅華蓋,以此彰顯天主教的力量。這時貝尼尼一生的對手波洛米尼出現了,他雖然有著不輸於貝尼尼的才華,然而運氣卻沒有貝尼尼那般好,從底層奮鬥到如今的地位,在此次的項目中當貝尼尼的助手。

▲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內景

▲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青銅華蓋

貝尼尼負責青銅華蓋的整體設計,波洛米尼配合做結構工程和四根柱子的裝飾,然而青銅華蓋完成時,貝尼尼卻絲毫不提波洛米尼的努力,一人佔據了所有功勞。當然,貝尼尼並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很多作品並非他獨立完成,但他卻從來不提那些人的名字,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康斯坦薩胸像 1636-1638年

▲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

▲美杜莎 1638-1640年他愛上了自己助理的妻子康斯坦薩,甚至為她雕刻了一座半身肖像,在當時只有教皇等極為尊貴的人士才有資格擁有半身肖像,貝尼尼公然把雕像擺在自己家中。康斯坦薩一邊和貝尼尼偷情,一邊又與貝尼尼的弟弟有著不倫之戀,貝尼尼發現後,打斷了弟弟的兩根肋骨,將康斯坦薩毀了容並送進了監獄。貝尼尼的無法無天震驚了整個羅馬,可沒人敢對這個教皇身邊的紅人提出控訴,最後還是他的母親將他控告至法庭。然而有著教皇的庇護,他只被罰了一些錢。他後來又接到了一項任務,為聖彼得教堂兩角處的鐘樓位置上方再加上兩座更大的鐘樓。狂妄自大的貝尼尼設計的鐘樓高度超過了原本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然而鐘樓的地基鬆軟,助手早就對貝尼尼心生不滿,並沒有提醒他這個致命的問題。於是不久後,大教堂主樓的牆壁出現了裂縫,或許這是上天刻意給貝尼尼的懲罰,時值一直庇護貝尼尼的教皇去世,貝尼尼立即陷入各種輿論中心,早就對他不滿的人趁機落井下石,新教皇下令拆除鐘樓,貝尼尼備受冷落的生涯開始了。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貝尼尼備受冷遇,當時他手中沒有重要的教皇訂件,被請求在這座教堂的左翼殿中為科爾那羅家族建造一座墓室禮拜堂。

▲時間顯示真理

這件作品表現了一個坐著的、赤身裸體的女子,一隻腳踩在一個大的圓球上。她的右手上握著一個抽象的、形同上帝的面孔,有光束向外放射。她向上注視著由她的衣服形成的不規則錐形體,好像在自發地旋轉。女人的面孔表現出一種驚訝和喜悅交織的狀態。《時間顯示真理》是寓意雕刻,貝尼尼遭受冷遇時而雕刻的這座雕塑,他的企圖十分明顯,時間會為他的偉大做出證明。

▲聖特蕾莎的狂喜 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  1645-1652年

這件有《聖特蕾莎的狂喜》的翼殿進深不大,約24英尺寬,45英尺高,卻僅有11英尺深。翼殿所有的空間都幾乎被貝尼尼的作品填滿,建築、雕刻、繪畫和精心安排的光線被融合為一體,產生出如此令人驚訝的藝術效果。


▲聖特蕾莎的狂喜 局部

他們身後的金光是用木製貼金的雕刻來表現的,也有真實的陽光,那是通過貝尼尼隱藏三角楣飾後面的一扇黃色玻璃窗入射進來的,這位雕刻對著祭壇前部的淺浮雕《最後的晚餐》,這是貝尼尼刻意吩咐的。浮雕中通過神秘的聖餐儀式,使人們與基督聯繫起來。貝尼尼憑藉這件作品而一舉翻身,這件作品也被稱為是巴洛克歷史上最重要的偉大作品。

▲四河噴泉  納沃納廣場 建於1651年


   「四條河流」代表:非洲的尼羅河、歐洲的多瑙河、亞洲的恆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四河噴泉位於羅馬的十幾個主要廣場之一,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公元一世紀,這裡曾經是古羅馬的圖彌山競技場。後來成為一個市場。貝爾尼尼的設計和全面改造,使這裡成為羅馬的主要廣場之一。

▲四河噴泉  局部

之後他便著手進行四河噴泉的設計,現代批評家曾評價貝尼尼:「他長著一雙鵰刻家的手,卻有著一位舞臺設計師的本能。」貝尼尼是一位出色的舞臺設計師,《四條河噴泉》高度體現了他作品中的戲劇性,並且也流露出了深奧的寓意。這座噴泉最令人驚嘆之處在於貝尼尼對於細長的十字拱的應用,這些雕出來的拱代表一個水眼,你可以從四個方面看穿水眼。拱的上面負擔著120噸或更重的花崗巖的方尖塔,這聳入雲霄的塔身幾乎是在天空中晃動著。「這些巖石用這樣一種樣式造出來,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個整體。由於所有各個部分都被榫連起來,並被如此地放置,以致一部分成為另一部分的依持,不可能通過任何的一擊使噴泉分裂成幾個部分。」▲聖朗基努斯 San Longino 1629-38

▲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 1657年-1666年 

貝尼尼影響了17、18世紀的歐洲藝術風格,並且改革了半身肖像、噴泉和墓碑。他一生製作與設計了多少作品無法統計,在他引領羅馬藝術潮流60多年的時間裡,作為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的首席,當時人們曾經這樣寫道:「上演了一出大眾戲,其中布景是他畫的,雕像是他塑的,機械是他發明的,音樂是他譜曲的,喜劇的劇本是他寫的,就連劇院也是他建造的。」

▲聖彼得廣場 Piazza San Pietro

▲聖天使城 聖天使橋


▲天使雕塑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雕塑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雕塑

▲受到讚美的阿爾貝託娜(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

這件作品在羅馬的San Francesco a Ripa聖方濟各教堂。她是羅馬的富家小姐,嫁給富豪後生了三個孩子,丈夫去世後,她全身心投入救濟窮人的慈善事業,由於過度勞累,健康受損而去世。

這件作品運用不同的石料製作,阿爾貝託娜手捧胸口的動作和似乎迷醉的神情表現了解脫的快感,服飾凌亂更顯動感。

▲貝尼尼給烏爾班八世畫的油畫


▲貝尼尼的生平 菲利普·巴爾迪奴奇

他鑿刻的人物仿佛可以脫離底座的束縛而奔跑、扭曲、旋轉、喘息、尖叫、狂野,或者因高度緊張而肌肉痙攣。通過千萬次驚心動魄的嘗試,貝尼尼讓大理石演繹出了它曾經不能表達的形態:飛馳或漂浮,流動或停滯。——《藝術的力量》

巴洛克藝術的幾個關鍵詞:華麗、動感、極具富有裝飾意味、不對稱的、打破傳統,盡在貝尼尼的作品之中。

當我們在驚嘆貝尼尼的作品的時候我們在驚嘆什麼?

那種驚人細膩的肉感、那種輕揚的輕飄感、還是那種蓄勢待發的動感,都在貝尼尼的作品之中。

他是羅馬之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漫漫長路需要經歷艱難跋涉才能抵達終點,風霜雨雪都是人生中的考驗。讓每一天都充實度過,讓每一份努力都不負所托,你的國美之路,始終有天水實力守護!!

 點擊'閱讀原文'搶先預報名

相關焦點

  • 淺談貝尼尼作品及其雕塑《聖朗吉努斯》
    他出生於那不勒斯,後跟隨父親來到羅馬。1623年,也就是貝尼尼25歲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委託他完成聖彼得大教堂穹頂內部設計。1629年,烏爾班八世又委託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了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與亞歷山大七世兩位教皇的墓穴。1657年至1666年建造的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 「素描」貝尼尼雕塑冥王普魯託劫持普洛塞庇娜
    希皮歐內·博爾蓋塞樞機主教( Scipione Borghese,1577-1633)是他生涯早期的重要贊助人,1621年,他向初出茅廬的貝尼尼支付了超過450羅馬scudo的酬金訂購雕像。貝尼尼在1622年如約完成了《被擄掠的普洛塞庇娜》,它旋即被作為禮物轉贈給了Ludovico Ludovisi樞機主教(教會重要政治家,同樣以收集古董和藝術品聞名)。
  • 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天才雕塑家!貝尼尼作品賞析
    生於1598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天才雕塑家
  • 天才中的天才——貝尼尼
    你分得清嘛分不清因為都是雕塑雕塑就是這麼雕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1598~1680),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主要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臺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全才啊!!!
  • 在神視中,面見天主 — 貝尼尼的《聖德肋撒的神魂超拔》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則出於貝尼尼之手。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是藝術史上,特別是文藝復興之後,少見的長期為教會服務的藝術家之一。他即是雕塑家又是建築師,著手負責了許多包括聖伯多祿大殿及其內部建築裝飾、大殿前的廣場等極其經典的教會建築工程項目。而貝尼尼為聖女德肋撒所作的雕塑,更使他名垂青史,並成為了他標誌性的風格象徵。
  • 挑戰米開朗琪羅的天才貝尼尼:賦予大理石肉感,讓雕刻充滿人性
    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巴洛克藝術之父,十七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大師。貝尼尼的作品遍及羅馬城。——他對羅馬城,不是貢獻巨大,而是再造了羅馬。而他的第三層身份——戲劇作家,讓他去思考,如何將雕塑轉化為一種展示身體戲劇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巧妙選取整個故事最重要的高潮,少女的驚慌失措,無奈變身的無助絕望,引人遐想的留白,更充滿戲劇張力。
  • 再造羅馬的天才雕塑家——貝爾尼尼
    羅馬廣場(Roman Forum,上圖)是古羅馬城的市中心,經過多次洗劫焚燒,「全部被土砂掩埋了」。19世紀挖掘出來:羅馬帝國時代的元老院,神廟,紀念堂,凱旋門等數十座古代建築遺蹟,現為羅馬最著名的旅遊熱點之一。20世紀,羅馬城全城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 跟著電影《天使與魔鬼》遊羅馬
    Sanzio(1483-1520年)為之穹頂留下的馬賽克畫,也有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的兩件雕塑。當他跑出羅馬城門脫離險境時,忽然看見耶穌背著十字架向羅馬城走去,他問:「我的主,你往何處去?」耶穌回答:「去羅馬被釘十字架」。 伯多祿大為感悟,將怯懦化為勇氣,於是也返回羅馬。當彼得在梵蒂岡尼祿跑馬場中央被釘十字架時,他要求將他頭朝下倒釘,因為他不配和主耶穌一樣正釘在十字架。
  • 貝尼尼的藝術特色—巴洛克風格
    貝尼尼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他與卡拉瓦喬完全不向,他一生顯貴,榮耀非凡。①《大衛》。著重表現了運動中人體和不可遏制的激情。②《普魯東搶劫帕爾塞福涅》。該作品是為主教而作,這件作品充滿了戲劇氣氛,生動地表現了冥王和少女的對抗,對抗是激烈的,在對抗中表現了力量和運動,也很富有空間感。《阿波羅和達芙妮》③《阿波羅和達芙妮》。這是一件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件作品表現為兩個處在運動中的人體,人體輕盈、優美,有一種乘風向上的感覺。這件作品完成後轟動羅馬,有一個紅衣主教還寫詩讚美這件作品。
  • 貝尼尼如何將人物戲劇性的情感,表現在作品中
    氣氛熱烈與緊張,表現為戲劇性誇張的藝術效果。下面小編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貝尼尼原名(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他是17世紀意達利最傑出的雕刻家、建築師和戲劇家、畫家。貝尼尼畫像他的一生創造了許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羅與達芙妮》《聖德列薩祭壇》《大衛》《普羅賽比娜的掠奪》等。
  • 32尊世界著名雕塑
    雕塑,指為美化城市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許多雕塑和雕像不只見證了人類的歷史,也吸引各地遊客來瞻仰其工藝的巧妙與造型的優雅。1、發現者紀念碑。發現者紀念碑位於葡萄牙首都裡斯本,鄰近塔霍河的河口,始建於1940年。
  • 《愛在羅馬》伍迪艾倫電影
    伍迪艾倫的電影沒不值得看的,導演與參演的電影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主演: 傑西·艾森伯格 / 艾倫·佩吉 / 佩內洛普·克魯茲 / 亞歷克·鮑德溫 / 羅伯託·貝尼尼而在酒店的Antonio則遇上了妓女Anna(佩妮洛普·克魯茲 Penélope Cruz 飾),鬧出了不少笑話.John(亞歷克·鮑德溫 Alec Baldwin 飾)回到了熟悉的義大利,認識了學建築的學生Jack(傑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飾),Jack正對他的女朋友的好友Monica(艾倫·佩吉 Ellen Page 飾)想入非非.一個普通的小職員Leopoldo(羅伯託·貝尼尼
  • 看《地中海的輝煌》解密羅馬一部給國人看的古羅馬文化紀實片
    長期以來,羅馬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被世人歌頌為大街小巷呼嘯而過的賽車和酒吧裡打扮時髦的都市青年將現代氣息發揮到極致,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羅馬的崛起為西方後世的帝國樹立了典範,為統一的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