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說說關於關節病的事兒。
在我的筆記本裡,靜靜躺著一張方子。
它是我好多年前,從師父那裡看到的,治療關節溼熱痺痛的方子。我先說,你記一下,然後我給你講背後的故事。
內服方藥:蒼朮12克,粉防己12克,通草12克,薏苡仁24克,地龍12克,牛膝12克,蘇木9克,蒲公英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跟這個配套的,還有一個外敷方,就是桃仁、杏仁、梔子各12克,薄荷、荊芥各9克。所有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加少許麵粉,以白酒調和成糊狀,外敷痛處。
這個配伍,據說最初是從一本集子上摘錄的。那本書,叫做《老中醫經驗彙編》,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在1978年出版的,迄今都40多年了。它的創製者,是杏林前輩、名老中醫鄭僑。
關於這個配伍,有兩個驗案。我給你說一下。
其中一個,就是鄭僑前輩用此法的驗案。當時患者是一個男性,年34歲。發病的時候,正值6月。他一開始是感冒數天,後來就出現了兩側大腳趾熱痛的現象,簡直是不可忍受。別說著地走路了,就連睡覺都不敢在腳上蓋被子。刻診,見舌苔白膩,根部苔黃,口唇舌質都偏紅,脈濡數,午後發熱。
當時,鄭僑老前輩就是用這個配伍,3劑之後可以走路,8劑之後痊癒。
還有一個驗案,是我老師在應用此法時的經歷。
當時是冬天,患者外出聚會飲酒。回到家以後,立刻感覺到一側大腳趾疼痛,發紅、微腫。這一宿,他沒睡好覺,疼得他齜牙咧嘴。第二天,他趕緊找我老師。
刻診,見舌苔黃膩,脈滑數,患者舌紅、口臭、略顯肥胖。我老師還是用此法,服用四劑之後,疼痛感消失。
後來,我和我老師熟悉了,也獲得他的認可。他的一些東西,就十分慷慨地傳授給我。我記得,有一次,我到他書房整理文稿。他見我做得精細,十分滿意,隨手把這方子拿給我看。他跟我講,這東西別看簡單,但用起來挺實在。凡是溼熱阻滯經絡的,用這招兒基本都好用。
今天,我把這個配伍寫出來,也獻給我的讀者。
其實,這辦法適用的證型是非常典型和常見的。這就是溼熱阻痺。
啥叫溼熱阻痺啊?就是說,關節疼痛,由於溼熱而來。溼熱之邪,阻滯這些人的經絡和筋骨,於是導致劇烈疼痛。患者的舌脈,務必有溼熱之態,比如說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等等。就發病原因來說,往往和溼熱之邪有關係。比如前面所說的第一個患者,就屬於夏季外感,想必是溼邪入裡化熱,形成溼熱。第二個,很顯然是嗜好飲酒、溼熱之邪蘊積太多,阻滯經脈,導致疼痛。
這個時候,上頭的方子,用起來挺合適。就內服方藥來說,蒼朮燥溼健脾,薏苡仁利溼健脾清熱,通草利尿除溼。粉防己利水消腫而止痛,蘇木祛瘀活血止痛,牛膝和地龍通經,蒲公英清熱消腫。
就外用的方藥來說,桃仁活血,梔子和薄荷清熱,荊芥解表散邪,杏仁瀉火解毒。
總而言之,這套配伍就是用來清利溼熱、通經活血的。
我把這個東西寫出來,供讀者朋友借鑑參考。有需要的朋友,不妨抄錄。應用前,必須經專業人士辯證指導。杏林同仁,不妨也認真研究一下,說不定可以為以後的臨床提供幫助。
在這裡,我想提醒您一件重要的事兒。這就是溼熱對經絡、筋骨的損害。
對此,總有人跟我說,文老師,你談到溼熱多次了,但溼熱到底是啥啊?它看不見,摸不著,怎麼就能引起那麼多病?其實,溼熱到底長什麼樣子,誰都沒見過。但是,溼熱所引發的疾病,一般卻有著共同的外在特點,這就是熱、腫、痛、煩,以及舌象和脈象上的特點。其發病的部位,往往還容易往下走,集中在下肢關節,尤其是大腳趾、腳踝附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醫所謂的溼熱之邪,它就是在患者身上表現出來的一組症候群。這個症候群出現了,我們就說患者有了溼熱之邪。
所以說,我們不必糾纏,溼熱到底長啥樣。我們需要清楚的,是溼熱之邪容易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必須通過飲食習慣的調整,減少溼熱在體內的堆積。溼熱少一點,病就少一點,筋骨關節就能多用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