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宏
《白鹿原》張嘉譯吃油潑麵,隔著屏幕都覺得香,一種吃出影帝的面。油潑麵是威震三秦的麵食,源於陝西,整個西北都流行。在電視劇《白鹿原》中張嘉譯吃油潑麵的場景,隔著屏幕都覺得香,一碗油潑麵吃出影帝的氣魄。
不追究其它劇情,光說吃麵,一部《白鹿原》就有20場吃麵的戲,可以說吃麵是整部劇中主要的美食。據說當時拍這部戲用了2000斤麵粉,做了6000碗油潑麵,實屬不易。總之,白嘉軒每次端起大碗,用筷子拌起面的時候,口水總是忍不住。
吃油潑麵又有吃油潑麵的正確姿勢,油潑麵的調料和辣椒都在最上面,吃之前一定要拌勻。這個「拌」就很有講究,一定要把所有的調料拌勻,讓麵條的每個部位都沾滿調料,同時拌的時候調料味會四處飄散,聞著味道打開食慾,一直拌到口水忍不住的時候,開始吃第一口,那才是最香的一口。接下來不能停,一口接著一口,讓味蕾不間斷的感受面的樂趣,時不時來一瓣蒜,刺激一下味覺,讓面的味道更加清香,有層次感。看張嘉譯吃油潑麵,拌出來的香,口水止不住時,猛咬一口,就是這樣。
油潑麵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隨著時代變遷,油潑麵有著很多的叫法,秦漢時期被稱作「湯餅」;在隋唐時又換了個名字叫做「長命面」,取麵條下鍋柔韌不斷之意,聽起來比較吉祥;宋朝後有叫做「水滑面」,這和油潑麵下鍋動作有關,所以比較形象。直到後來慢慢演變為今天的「油潑麵」,面還是那個面,只是最後油潑提味,激發出所有的香味,才有了油潑麵一說,當然這個名字肯定是在辣椒進入中原之後的事情。
一碗麵來自生活,也高於生活,不管你有什麼煩惱,在油潑麵前面都不值一提。還記得劇中朱先生將拽著何書生到白嘉軒家裡吃飯,兩個人是談經論道,爭論不出高低,直到仙草端來油潑麵,這場爭論才結束。沒有什麼比吃麵更重要,也沒有什麼比得上仙草做的油潑麵呢。吃的最帶勁的還屬,仙草剛到白家,白嘉軒端著大碗那一通吃,感覺整個乾坤都碗裡。吃油潑麵一定要用大碗,只有大碗才能吃出油潑麵的勁來。
過去吃油潑麵最經典的動作就是,直接蹲著,然後端著大碗拌,然後也是蹲著吃。有錢人家不一樣,可以弄個矮板凳坐著吃,那已經是土豪待遇了。現在的油潑麵比較精緻,碗雖然是大碗,但是誰要蹲著吃麵,那會被別人來了100%的回頭率,弄不好還能當網紅。
最後說一點,油潑麵從廣義上講,就是把熱油淋在面上的一種麵食,但實際上在陝西只有油潑棍棍面和油潑扯麵。至於壓面機裡出來的面,也叫油潑麵,但是少了扯麵的勁道。不管你用多高級的壓面機,都壓不出扯麵的勁道。
關於油潑麵,你知道多少?是不是張嘉譯吃麵很帶勁呢?
我是阿宏,用愛做好每一道菜,將心交給每一味調料,烹飪出愛的盛宴。歡迎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