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訓練營作品《孤島》,在西寧進行了全球首映。這部影片由7部短片組成,都是由今年訓練營入選導演拍攝完成,分別是周行執導的《不淚》、周璟豪執導的《洞穴愛情》、馬曉輝執導的《我曾離開的地方》、陳筠執導的《出圈》、朱晨亮執導的《隧道外》、梅儷瀠執導的《37度2》和林秉翰執導的《困獸》。
在之前的訓練營中,是貝拉·塔爾、蔡明亮這樣更偏作者性和藝術性的導演作為訓練營導師,本屆FIRST影展邀請了知名導演曹保平前來擔任導師。目的非常明確:類型和敘事的重心更強。
這樣的側重,也讓本屆短片的拍攝難度加大,必須在拍攝中加入更加成熟的工業化技術體系,才有可能保證《孤島》的品質。
在導師之外,還有一批成熟的電影人擔任表演顧問、劇本顧問、攝影顧問、剪輯顧問、美術顧問、聲音顧問等等。這群成熟的「顧問」,幫助這些有的還在上學、有的剛畢業不久的創作者,在保持創作自我的基礎上將影片以更成熟的姿態呈現出來。
導師曹保平:在各個環節提供幫助和建議
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訓練營的導師,由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導演曹保平擔任。訓練營「孤島」這個主題,也是曹保平與FIRST組委會共同討論之後確定的。
「往屆訓練營的拍攝主題多是概念、印象、偏重感覺方向的,組委會希望今年能側重類型和敘事一些吧,所以找了我過來。關於「孤島」這個選題,我是覺得今年太特別了,疫情或大或小會波及到每一個人,把它記錄下來會很有意思。而且2020年訓練營正好趕在這個時候,能產生關聯是最好的。至於怎麼產生關聯,空間有很多。後來大家一起碰出來這個題目,等於是想說,疫情期間每個人都被困在一個地方,「孤島」是源於「隔離」這個事情和感覺。再過10年、8年,大家回看2020年那一屆FIRST,訓練營短片和當下的情景密切的關聯性,會是現在做的事情的意義所在。」
本屆訓練營也是導師陣容最豪華的一屆,除了導師曹保平之外,演員段奕宏、編劇黃海、孫悅、鍾偉、攝影杜傑、羅攀、謝謝、剪輯指導李點石、美術顧問蘭志強、聲音顧問黃錚、王鋼等人,都以顧問的形式加盟。曹保平表示,「今年訓練營重心在劇情和敘事,技術化的要求就會更高一些,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經驗幫到他們一些,邀請來的顧問們,都是資歷豐富,有很多拍攝經驗的。基本上我們算是全程參與吧,攝影這邊杜傑和謝謝都從頭跟到尾,羅攀很早過來,幫他們做了很多拍攝設備的改造、選景、做拍攝方案,因為他後面有其他拍攝任務,走了一段。像剪輯李點石最後這兩天也是嘔心瀝血,7個短片輪流轉。我也是他們剪一版看一遍,逐個指出可能的問題,有時候三、四遍,等於她剪了那麼多。大家都儘可能參與得多一些。」
在自己的創作中,曹保平會將文本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文本做得非常紮實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到拍攝階段。而在本次訓練營中,他也對入選導演的短片文本有著嚴格的把控。「既然是往類型和敘事的這個方向上傾斜,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技術性的要求。有意思的是,因為每個人經歷和提供的樣片不一樣,有的文本不錯,但樣片有疑問;有的樣片感覺很好,但文本未必。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有密切的接觸,會知道每個人從文本到完成的結果,以及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這裡面摻雜了太多個人能力、想像力的問題,對設備操控的的問題,甚至對演員、對天氣變化的應對以及對劇組工作節奏的控制,都會影響文本到成片。」
三天拍攝時間、臨時拼湊的團隊,曹保平表示,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讓這些入選導演能夠完成都變成了一種挑戰。「客觀條件非常具有挑戰性,如此短的時間、臨時拼湊的隊伍,還有很多環節不夠完善,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不能只依據這個成片去判斷導演(未來的可能性)。要是給他們配一個更專業的製作團隊,還會有很多改變。」
7名入選導演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只有陳筠一人畢業自中國內地的影視專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其餘6名分別畢業或就讀於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及美國院校。「從文本或者表達上,我覺得他們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他們大多是中國內地成長,只是去其他地方讀電影,所以文本和表達上沒太大區別。大部分(入選導演)可能會比較生澀,比如你去現場能看到一些拍攝流程,以及工作的節奏、方式、方法上的缺少經驗的地方。但也有像是《出圈》那個組,導演好像是電影學院的吧,可能相對適應國內的拍攝環境,工作效率、節奏、嫻熟程度相對好一些。」
好在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也很容易克服,曹保平及顧問團稍微進行梳理,便能很快幫助到這些入選導演進入創作的正軌。「我們在各個環節,都儘可能多地提供了幫助和建議。有些意見,明顯能夠在現場感受到他們的反饋,會迅速幫助他們解決很痛苦、很糾纏的問題,尤其是比較複雜的問題。通過(訓練營)這件事,多多少少會給他們帶來改變或幫助。當然,對每個導演可能未必起到同等重量的意義和作用,這在於每個人達到什麼階段和心態。」
在創作當中,也會有一些入選導演的作品風格,跟曹保平過去的作品差異極大。在面對這些不同風格的作品時,曹保平會非常尊重他們的選擇,給出建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地方,犯罪片都有一千種樣子,區別也很大。就他們自己的文本而言,(會保留)那個方向上的可能性。不管是意見、指導、調整,都要尊重他們的方向。比如我們有一部類似心理驚悚題材,在剪輯上我跟導演討論了好幾次,說這樣這樣可能這個作品的完成度會更好,但他可能會很糾結,特別想要自己那樣的東西。我會告訴他,我認為怎麼樣,但如果你非常想要那樣,我尊重你可以放,因為這是你的作品,哪怕過了三、五年,你可能覺得當時放的不太好,那也是一個經驗和進步。」
入選導演時間緊任務重,質量與效率並重
並不是隨便一位創作者就能成為FIRST訓練營的入選導演。最終前往西寧進行拍攝的7人,是提供符合主題的短片文本以及過去曾經拍攝過的樣片之後,經過層層選拔,從報名的500多人中脫穎而出的。
陳筠是7位入選導演中,唯一一位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內地影視專業院校就讀過的。他的拍攝的短片叫《出圈》,講述的是老陳在村子裡與無人機鬥智鬥勇,最終逃出村子見到兒子,卻發現自己成為兩邊都不靠的孤島。
「我覺得疫情期間孤島的現象,來自於隔離。疫情期間,我們會把本身固有的孤獨感放大了,把一些原有的表現撕開形成孤島。我做的是親情代際的關係,父與子之間本身就有一些隔閡,日常就不在一個頻道,疫情帶來後一些熱鬧的表象被撕開,他們的隔閡與孤立顯露出來。」
另一位入選導演周行,就讀於美國電影學院AFI導演系碩士,執導的短片叫《不淚》,由袁文康、王佳佳主演。「我想到的是人心中的隔離。之前閱讀到,武漢殯儀館開放的第一天都是人在排隊,這些親屬都是跟自己去世的家人告別。這個情境,就好像之前你的名字和生活,都變成了叫號機上的一個數字。這個東西帶有一定的荒誕性,人在大災難面前很渺小的感覺。我的故事以這個背景創作,是兩個家裡特別平行的兩組人,因為殯儀館的事件發生了一些交集,他們互相產生了慰藉。」
還有一位入選導演梅儷瀠,畢業於南加州大學影視製作碩士,執導的短片《37度2》,講述的是一個30多歲的人在網上找到陌生異性去酒店約會,卻發現找來的人體溫超過37.2攝氏度,引發了一系列麻煩事。去年閉關寫了兩個長片劇本的她,「感覺自己有點自閉,跟世界有點脫節」,決定來做一些體量小的創作,「活血化瘀一下,更新我的創作系統」。
在籌備過程中,導師和顧問都會給予他們很多的幫助。周行就表示,「我們每一組拍之前,段奕宏老師都會跟演員聊,怎麼挖掘人物的狀態他會到現場給很多建議。有些表演讓人家在那個情緒裡,還不如設計一些有意思的動作,通過動作把情感(傳遞出來)。剪輯顧問李點石老師也特別細緻,在後期的時候一點點幫我們摳。」
陳筠表示自己還被段奕宏念叨了好幾次,就是因為某個重場戲本來說好了要讓段奕宏前去指導,因為天氣原因提前拍攝了沒有叫他。「段老師覺得其中一個支線人物在這裡有機會去挖掘內心,具體什麼機會之前還沒聊出來。這次曹保平導演帶來的大咖顧問,每個人都很有特點,比如攝影顧問羅攀老師,基本上我們24小時都在一塊討論視覺方面的設計,他會從電影本體角度,幫助你提升電影的層次。」
曹保平導演本人,在自己創作的時候,就對文本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陳筠表示,「曹保平導演對文本有很高的要求,對風格性把控非常準確,會覺得你的故事真實感大概有多少,要把握在多少,什麼地方可以增加或減弱真實感,讓故事更戲劇一些,這些都溝通了很久。」
演員來到西寧後,並沒有排練的時間,導演與他們的溝通只能前期在線上進行。周行表示,「我們組的演員老師都很成熟,會去說『這個男人是不是有外遇』等細緻的問題,更好地幫我去挖掘這些人物。」
如何很好地構建文本與影像的關係,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場景的選擇。還好FIRST訓練營前期堪景團隊,7月1日就已經來到西寧,為各個短片找到了相對合適的拍攝地。周行表示,「我提前三天來到西寧看場地,之前有大概的方向,到了現場看到後,才能去做分鏡。」陳筠的故事發生在村子裡,也是靠外聯團隊找到還不錯的地方,「到了拍攝現場我都在改文本,因為臨場有很多實際情況跟預想的不同。」
梅儷瀠因為場景問題遇到了一些挑戰,「我17號才到西寧,場地和演員都比較晚才進,到了拍攝現場,要熟悉這個場地,迅速做分鏡出來。因為對場地陌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包括後期剪輯、調色、聲音的時間都很短,在適應這個過程。」
天氣的改變,打了許多導演一個措手不及。周行就在最後一天的拍攝中遭遇困難,一場需要在夕陽下放煙花的戲,同時還要等一輛火車經過,但因為當天下起大雨,天暗的很早,最後只能靠後期稍微彌補一下才達到效果。陳筠同樣被天氣所影響,零零星星的小雨慢慢停掉了才能開始拍攝,「還有在村裡我們需要拍路,但現在來來往往人很多,我們拍疫情的期間是沒人的,所以只能等到沒人,或者去協調一下。現場也很難接電,經常處於沒有監視器的狀態。」
時間緊,是入選導演們在訓練營遭遇到的最大困難。 19日開營,20日最早一批短片開機,每組都只有3天的實拍時間,25日剪輯顧問抵達開始精剪,27日定剪,31日提交成片。「設備上的支持比較好,要是碰上機器卡殼就完蛋了。這次至少效率上比較高,不會把時間花費在跟機器作鬥爭上。」周行總結道。
接受美國影視工業化教育的梅儷瀠和周行,通過這次訓練營的拍攝,也深深感受到中國影視工業化的流程已經非常專業,「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各個部門都很嚴謹的,工作流程跟我們在美國的工作習慣也非常相似。特別是後期,整個交接流程都沒有太大區別。」
為了提升效率,科技產品的介入必不可少,每位入選導演都有自己的獨特方式。目前也在擔任攝影師的陳筠,會用Luminaire 3(測光軟體)進行調光,用iPad進行取景。周行會在Final Draft(劇本軟體)上編寫劇本,也會在27寸iMac上使用Premium Pro(剪輯軟體)進行剪輯。梅儷瀠也用iPad中的Procreate(繪畫應用軟體)進行創作了片頭,導入照片後,通過不同的筆觸、圖層去畫,也算再度創作,「我就是手寫了37.2攝氏度,花了一個圖層,還有人臉,最後疊在一起,效果還不錯。」他們都表示,基本上蘋果系統已經在上學時就成為他們所慣用的系統,「我們的剪輯軟體、聲音軟體、製片用的預算軟體movie magic和前期安排軟體,都是跟蘋果系統綁定的,各個軟體在蘋果系統使用起來比較流暢,大家都有這個習慣了。」
在訓練營的最後,7部短片還會合成一部影片《孤島》在8月1日與觀眾見面,為了追求整個後期的高效與穩定性,負責DIT支持的喜悅電影,選擇將整個工業流程建立在iPad和Mac系統上,讓Mac作為主要剪輯工作,用iPad進行第三屏幕進行調色。喜悅電影的楊帆表示,Mac也讓繁重的後期渲染效率提升,「我以前用Windows打DCP的話基本上是3幀每秒,8個小時才能完成2小時電影的DCP。使用 Mac Pro輕鬆實現軟體上限24幀每秒。」
參加訓練營,在導師的帶領下,以工業化流程製作一部短片,究竟能為入選導演帶來什麼?陳筠認為,「跟導師的交流,能理解到行業頂尖電影人,是以什麼角度來看問題。同樣的原材料,不同廚師做出來味道千差萬別。行業頂尖電影人,他們怎麼看題材、故事,用什麼方法去製作?這是我最大的一個收穫。另外,曹導最大的意見在文本上,我寫東西沒有精準的考量,曹導會很鮮明,知道我們用什麼方式拍出來,菜就是什麼樣。讓我們明白,導演要清楚知道演員這一條有沒有給到,這需要豐富經驗的判斷。」
周行也非常認同跟導師的交流這個觀點,「每個人風格不同,倒是看這個片子,可能跟你不一樣,但他有他的方法論。他為什麼這麼想,是很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且對我來說,跟我之前做的東西挺不一樣的,之前拍得比較文藝,這次有一些懸念和類型的嘗試,收穫很大。還有現場指導,包括對演員表演節奏的把控,曹導像手術刀把每一段分切掉,這個動作是紓解情緒,下個動作是什麼,情感剖析上很準。」
「我相信(參加訓練營),有的人肯定會收穫很大,有的人可能毫無收穫。訓練營的意義,就是我告訴你可路徑能是那樣,你在這條路裡選了其中一個路徑,能有選擇的過程,我覺得它就有意義。」在曹保平看來,訓練營提供的更像是一個平臺,導師們給予的種種經驗建議並非萬能,都只能在恰當的時候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影響,真正的修行,還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