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小女孩海蒂,是19世紀瑞士文學家約翰娜·斯比麗所著的兒童文學《海蒂》的主人公。一百多年來,無論是《海蒂》這部書本身,還是其改編的影視作品、亦或是衍生的周邊產品,都經久不衰。
可如果你以為這只是給小孩子看的兒童文學、動畫片,那就錯了。
海蒂的形象被搬上過熒幕很多次,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德國拍攝的《海蒂和爺爺》。國內每年會引進很多外國大片,在總是承包票房的美國大片中,這種一看就是小成本製作而且既沒有大牌明星又算不上國內知名IP的電影,看起來並不起眼,尤其是,今年五月份在國內上映時,趕上了復聯4熱映。
可這部電影還是在豆瓣上獲得了十萬人打出的9.1高分。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從小失去父母的小女孩海蒂,被無法繼續照料她的姨媽送到阿爾卑斯山,和脾氣古怪的爺爺一起居住。在她終於打動爺爺、祖孫和諧相處,並且還和放羊的小男孩皮特結為好友之後,卻被姨媽帶去給富家小姐克拉拉做玩伴。
克拉拉在母親去世後雙腿因病無法行走,父親又常年在外忙碌,只有嚴厲的管家小姐日常教導陪伴著她,所以看到海蒂之後,她立刻和海蒂成為好朋友。可儘管山上的日子很清苦、城堡裡的日子錦衣玉食,被各種管束的海蒂卻並不快樂,她想念爺爺、想念大山……
海蒂的故事創作於上上個世紀,一百多年來,世事變遷,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早已與當年完全不同,可是海蒂卻總能打動大家,為什麼?
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小演員實在太過天真可愛、靈氣四溢,
也不僅僅是因為阿爾卑斯山拍起來實在太美、簡直好像油畫一般。
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時代越進步、社會越發展,鋼筋水泥的城市與自由的田園便距離越遙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越冷漠,我們也因此越嚮往那種返璞歸真、掙脫束縛的生活,越渴望那種天真熱情、坦誠待人的相處方式。
電影中的海蒂,只是一個單純不諳世事的小女孩,所以她也一直以最單純的心思與方式來對待所有人,在她的眼裡沒有貧窮貴賤之分、別人的評價也並不重要,她相信她眼睛裡所看到的。幸福的是,她也收到了其他人的回應,比如原本不想收留她的爺爺,很快就被她打動了。
她是自由美好的小精靈,初到阿爾卑斯山就脫下外套在山間赤足奔跑,那種釋放天性的感覺實在太過美好,是很多人嚮往卻做不到的。
更多的人,是像克拉拉和來給克拉拉做伴之後的海蒂一樣,不得不被種種社會規則約束,也許物質生活上會因此得到極大的提升,可是靈魂卻被束縛著,精神世界上得不到滿足。
幸好克拉拉的父親還算善良和開明,放海蒂回到了大山。
善有善報,海蒂回到大山後,想念她的克拉拉來山上找她,因為情不自禁地想要追逐一隻蝴蝶,居然重新站起來走路了。
那大概也是追逐自由與美好的力量。
世界這樣美好,風景美,人心也美,是看《海蒂和爺爺》最直觀的感受。
電影中還探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教育方式。
因為聽信羊倌所說的「不需要讀書識字」的鬼話,明明很聰明的海蒂一開始故意裝傻,不肯好好學習,連字母都認不全,老師認為是她太愚笨,束手無策。可是克拉拉的奶奶卻並沒有就此放棄,她給海蒂講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候,告訴海蒂,必須要學會識字,才能讀書,才能知道後面的情節,於是海蒂果然很快就學會了讀書識字。
在學校裡被老師問到長大後的理想時,其他從沒出過大山的孩子不是想放羊就是想打鐵,只有海蒂說想寫故事,結果遭到了其他人的嘲笑。克拉拉的奶奶得知以後,卻鼓勵她要堅持自己的愛好,不要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他們都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
克拉拉的父親並不算是一個很盡職的父親,可是對待孩子,他也沒有以大人的身份自居、不把他們當一回事。比如海蒂臨走之前,表示希望讓克拉拉來阿爾卑斯山找她玩,他心裡估計是並不願意的,但他既沒有敷衍地說好好好,也沒有很不耐煩地直接拒絕,而是說:我會考慮的。
整部電影並沒有多少譁眾取寵的套路、或是驚濤駭浪般的離奇劇情,劇情恰如導演鏡頭下的阿爾卑斯山,看上去好像簡簡單單、隨處可見的花草樹木,可在陽光的照耀下就是散發著令人嚮往的光彩。
海蒂只是一個出身普通的小女孩,她接觸的也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人物,或許,電影也不過是講述了一件大家都知道、卻很難做到的事情:即便是再平常的人,只要懷有一顆美好的心,所遇到的人、經歷的事情,也都會變得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