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替人調琴和四處打零工維持生計的美國青年湯姆·雷普利(馬特·戴蒙飾),因穿著借來的普林斯頓校服在富豪雲集的Party上做鋼琴伴奏,認識了紐約船王格林尼先生。
船王誤以為眼前忠厚老實的年輕人是自己兒子的大學同窗,便以高價委託雷普利去義大利將自己樂不思蜀的兒子荻克帶回美國繼承家業。
雷普利聽說可以去浪漫之都義大利,而且包吃包住還有頭等艙的船票,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哪有不去之理。雖然假裝普林斯頓校友有些騎虎難下,但還是迫不及待地應下了這份美差。
出身貧寒的雷普利,租住在肉鋪樓下條件簡陋的公寓裡,可他卻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模仿天分,聽說船王的兒子荻克喜歡聽爵士樂,他便反覆背誦樂隊的所有唱片曲目,從分不出男女歌手到對每一首曲子朗朗上口。
起初,雷普利在義大利的日子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他的機靈和模仿力,以及對爵士樂隊的如數家珍,很快吸引了喜歡獵奇的富二代荻克的注意。
荻克邀請雷普利住在自己的大別墅裡,而且走到哪都帶著他,豪華酒店,海灘遊輪,日日笙歌,雷普利瘋狂地愛上了這種生活,他為荻克的風流倜儻和貴族氣質所著迷,觀察他的舉手投足和籤名,他甚至有時把自己假想成荻克,分不清幻想與現實。
但是,畢竟人與類聚,物以群分,很快荻克發現雷普利總是穿同一件舊外套,與自己其他富二代朋友毫無共同話題,經常表現木納難於融入。
逐漸荻克對雷普利失去了興趣,想儘快擺脫他,於是建議兩人一起出海找個機會攤牌。
出海那天,在遊艇飄入大海之時,兩人發生了言語衝突,荻克坦言想讓雷普利離開他,並說他像水蛭甩也甩不掉,很乏味令人厭煩,兩人旋即扭打起來。
荻克脫口罵雷普利是下層痞子,雷普利在自尊心受到一萬點狂擊之後舉起船槳將荻克的腦袋砸開了花。
(鏡頭有點驚悚,艾米麗用了點時間才平復下來)
接下來,雷普利便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漩渦,他利用縝密的思維,掩蓋屍體,偽裝成荻克,用他的ID入住高級酒店,模仿他的籤名提取支票購物,堂而皇之地當起了富家公子。
高智商犯罪看的人眼花繚亂,但是為了掩蓋一個錯誤,他不惜犯下更多的錯誤,殺了一個又一個阻礙他計劃或是即將拆穿他的人,包括真正愛他的人。
雖然每次雷普利都因為機敏的應變在謊言即將被揭穿時脫離險境,觀眾的心情卻由著他的迷失而愈加沉重,雷普利自己也逐漸陷入無盡的夢魘。
影片中他唯一的一段吐露心聲,
不管你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會給自己合理的藉口。誰會覺得自己是壞人?你可以把往事塵封在地下室,鎖上心門,永遠不去想,我都做過什麼。
直到你遇上心上人,你只想把鑰匙交給他,讓他打開心鎖,走進你的心房。但是你辦不到,因為你的心太黑暗,藏了心魔,不想讓人看見你的醜陋。
男一號:湯姆·雷普利(高智商屌絲男)-馬特·戴蒙飾演
馬特·戴蒙非常適合這一類角色,羞澀木納,敏感縝密,讓人既憐憫又對他的冷靜與扭曲悚然心驚。
雷普利在認識船王一家之前本是個勤奮的小夥子,雖然身處中下階層,卻不辭辛苦又天資聰穎,特別對藝術有超群的感受力。
影片沒有描述他的出生背景,但是不難推斷,以他的努力和高智商,以及對上層階級的渴望,如果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他一定不難成為社會精英,至少是白領階層。
這也暗示了他的原生家庭並沒有為他提供一個好的起跑線,不過依據他原有的人生軌跡,踏實工作,結婚生子,加之他的禮貌與應變,如遇貴人,實現逆襲或是階層飛躍也不是沒有可能,就算是沒有大的跳躍,也可以過上安穩幸福的平靜日子。
不幸的是,原本心如止水的雷普利,一頭扎進了了富二代荻克紙醉金迷的驕奢生活,他無邊的欲望和虛榮心一下子被撩撥起來。
而他的本性又極度敏感與自卑,當現實生活和內心渴望存在巨大反差時,人性便發生了扭曲,於是他選擇用最便捷的方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影片本意並不是要我們處在道德高地,對雷普利進行批判,如果我們未曾經歷過貧困艱難的生活,未曾面對過巨大的誘惑,我們沒有立場來標榜自己就是無欲無求,道德高尚的人,正如楊奇函那句名言「你正派是因為受到的誘惑不夠」。
但是,電影並沒有朝著勵志雞湯的方向發展,卻用極度寫實的手法呈現了一個本可以擁有陽光人生的年輕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男二號:荻克(富家公子)-裘德·洛飾演
真心感嘆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的選角眼力,裘德·洛絕對是富貴公子荻克的不二人選。一張俊美到無可挑剔的臉龐,骨子裡透出的優雅與慵懶,難以單純用演技鑄就。
(本來認為馬特·戴蒙算是個帥哥,可在裘德洛身邊一站,就變成了nobody。)
雖然荻克看似擁有一切,英俊不羈,風流倜儻,妥妥的一個高富帥,但是影片在呈現他美輪美奐生活的表象下,處處可見嘲諷與悲憫的伏筆。
當荻克的父親老船王得知兒子死訊時,竟道出一句「孩子無法選擇父母,而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這顯然有推卸自己教育失職之嫌。
為了掩蓋兒子的醜聞,甚至不惜放棄追查荻克的死因,他居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清白的,或者他更愛惜家族的名譽,和公司股票的市值,有時候,當你選擇了財富,你便與親情,真理,耿直,善良…等美好的字眼漸行漸遠了。
雖然自名校畢業,但荻克不學無術,經常打架鬥毆,無奈之下,父親將他送到歐洲眼不見心不煩,金錢任他揮霍,只要不闖禍怎樣都好。
被殺前在出海的小船上,荻克說雷普利是水蛭,吃他的住他的,而他自己何嘗又不是家族的寄生蟲。
除了長的帥,喜歡到處留情和找樂子外,迪克再無所長,他不會開車,提筆忘字,筆跡拙劣,他甚至自嘲這皆是一流教育的結果。(影片順便諷刺了昂貴的美國名校並沒有把有錢人家的紈絝子弟教育成才)。
荻克還幼稚的在胸口紋上了「我恨歌劇」四個字,他對鋼琴也毫無興致,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屌絲雷普利倒是具備了細膩的藝術觸覺。
他聽歌劇可以感動到流淚,雖出身平凡,卻藉由在劇院當服務生的機會,趁著落幕上臺偷偷練琴,還在自己簡陋的公寓桌子上畫滿琴鍵,邊聽唱片邊練指法,生活雖簡樸但也不乏趣味。
可悲的是,當捷徑出現在一個充滿欲望而又一無所有的年輕人面前時,那種致命的誘惑就如一股巨大的深海漩渦將他牢牢吸住,一步步踏入深淵。
觀眾也當捫心自問,「當誘惑與捷徑擺在眼前,你能否抵擋?可以抵擋到幾分?有幾人還能回頭去攀爬艱難的索道?」
但其實,所有的一夜暴富,一夕成名皆是謊言與幻象,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前的警鐘。
影片對富家公子荻克的刻畫並未帶有過多感情因素,反而在描述雷普利墮落的過程中,無不憐惜的展示了他本來具備的優良素質,禮貌,機敏,聰穎,勤奮,藝術感知力…
而這一切,在他見識了富二代的生活後,所有奮鬥的動力都煙消雲散了,因為他知道此生無論自己如何奮鬥,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也無法企及荻克垂手可得的人生。
該影片對美國富家子弟和屌絲青年兩個完全不同的階層,都有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屌絲男如井底之蛙,具備極高的天分,無奈起跑線落的太遠,偶窺一世浮華便輕易地失去了自我。
富二代貌似擁有一切,實則內心匱乏空虛,一無所長,甚至缺少對人的基本警惕和洞察。
當兩個不同階層而又各具弱點的年輕人相遇時,一場悲劇便悄悄上演了。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雷普利這個人物無論是在電影裡,還是在原著小說裡都沒有死。
他一直僥倖的活了下來,利用自己的手腕和高智商,冷靜無情地犯下一樁樁罪惡,用靈魂與魔鬼做交換,這種壞人長命但不快樂的暗黑主題正揭示了人性的弱點。
該片從主演到配角,後來幾乎全部都成為奧斯卡影帝和影后,從這部電影中他/她們惟妙惟肖的演技中便可見端倪。
瑪姬(荻克的女朋友)—格溫妮絲·帕特洛飾演
格溫妮絲·帕特洛,飾演荻克溫柔貌美的女朋友瑪姬,她起初心無城府,熱情友善的接納荻克的所有朋友包括略顯格格不入的雷普利,到後來對雷普利產生懷疑。
她執拗單純的相信荻克對自己的誓言,最天真的女人成為片中唯一看透雷普利陰謀的清醒者,可是沒人相信一個失去愛人精神瀕臨崩潰的女人的直覺。
格溫妮絲·帕特洛對瑪姬的刻畫從傻白甜,認清現實,到最後的惶恐與憤怒令人心痛極具感染力。
梅爾蒂·蘭(富家女)— 凱特·布蘭切特飾演
梅爾蒂·蘭多是一位豪門千金,在去往義大利的船上遇見雷普利,一直以為雷普利是船王的獨生子荻克,並對他一見鍾情。
歷來具有女王氣場的布蘭切特在該片中扮起了春心萌動的小女人,富家女的嬌羞,同時又毫無禁忌的大膽表露心聲,即使暫時情場失敗依然不卑不亢,她將白富美的角色表演的毫無違和感。
布蘭切特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卻對情節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她讓雷普利知道,富家女只鍾情於富家子弟,愛情與婚姻皆要門當戶對的殘酷現實。
弗瑞德(荻克的富二代朋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飾演
荻克的好朋友,一名不學無術的富家子。他一眼就嗅出雷普利不是他和荻克的同類,始終對雷普利保持警覺,還不時對其冷嘲熱諷,最後因發現雷普利假冒荻克而被殺死。
後來也獲得奧斯卡影帝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當時雖然還年輕,但是演技已非常老道,他洞穿一切的眼神和戲謔的神情,別說讓雷普利無處遁形,連觀眾都為雷普利在這位富二代的鄙視下而感到尷尬和窘迫。
《天才雷普利》一部堪稱經典的驚悚懸疑片,無需贅述,不容錯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