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我說,有些鄰居覺得我像是中國女孩。」
上周末《卡羅爾》資源已出,儘管是非高清版,可相關評論還是刷爆了我的微博首頁。今天就來聊一聊《卡羅爾》的原著小說作者——帕特裡夏·海史密斯。
(《卡羅爾》改編自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的小說《鹽的代價》)
帕特裡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又譯:派翠西亞·海史密斯)1921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市。海史密斯是其繼父的姓氏,帕特裡夏三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嫁給了攝影藝術家斯坦利·海史密斯——孩子眼中的「入侵者」。同年,早慧的小帕特裡夏學會了閱讀。
(右下為帕特裡夏的繼父——斯坦利·海史密斯)
1927年,海史密斯一家舉家遷往紐約市。帕特裡夏12歲的時候被送往祖母家住了一年。她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最悲傷的一年」,並且感到被自己的母親「所拋棄」。
(小帕特裡夏在紐約)
「十三歲的時候,我極度嚮往海洋。我是如何與自己妥協的?好吧,也許沒有。」
據帕特裡夏·海史密斯自己說。她的母親曾告訴她,自己在懷著帕特裡夏的時候曾試圖通過喝松節油達到流產的目的。不管這件事是不是真的,都無疑給帕特裡夏和母親的關係之間楔下了一個楔子。這種「愛恨交織」的情感一直縈繞她一生,並且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也有體現。
海史密斯的祖母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訓練她閱讀。三歲的時候,她開始翻閱好萊塢明星畫冊。九歲的時候,她便開始讀狄更斯的作品,並且對卡爾·門林格爾關於人類病態行為的論文集《人類心靈》卷不釋手。
(剛走出校門的帕特裡夏,由愛戀著她的德國攝影師羅爾夫拍攝)
「我總是對人性中永遠都不滿足的那部分十分好奇,它總是想要變成其他的樣子。」
1942年,海史密斯從紐約的女子貴族學院——巴納德學院畢業。帶著從學院裡學到的劇作能力,海史密斯很快成為了福西特出版社的一名員工,最初的工作是為漫畫作品寫故事梗概。但是這種工作很快使她厭煩起來。
(20出頭的海史密斯極富魅力。)我的打碼技術是不是很贊啊?
「生活對於我來說,從不簡單。」
「不知道這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從何而來,即使我想照料什麼別的事,那也是我身邊的事。編織、彈鋼琴,抑或讀一本使我感到無聊、離我的思想甚遠的書——這是最美好的時刻。」她在日記中寫道。
那年年底,她去了墨西哥旅行。
「內心世界從來都不可能平靜,也永遠不要去期待著它能夠平靜或者到內心世界中尋找寫作的前提。」
1947年,海史密斯結識了一些寫作上的朋友,並且成為了紐約文壇的一份子。同年,她在杜魯門·卡波特的幫助下,開始了她的第一部小說——《列車上的陌生人》的創作。
寫作就是「我要存在」,繪畫就是「我要擁有」。
《火車上的陌生人》出版於1950年,這部小說無疑是成功的,但同時海史密斯也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籤。
(《火車上的陌生人》初版封面)
1951年,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將這部小說搬上了熒幕。有了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加持,海史密斯在公眾眼中更具聲望。
(右圖為阿爾弗雷德·在自己每部電影中都要打個醬油·希區柯克在《火車上的陌生人》中露臉的鏡頭)
同年,小說《鹽的代價》出版。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本同性戀題材的小說談不上驚世駭俗但也足以引起一番熱議,所以海史密斯在一開始並沒有署自己的真實姓名,而是用了筆名克萊爾·摩根。
然而這本口袋書卻成為了當年最暢銷書籍。直到海史密斯去世前幾年,這本書才被署上她的真實姓名。不知道如果海史密斯看到以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如今受到觀眾如此的追捧,會否感到些許欣慰。
(初版封面署名還是克萊爾·摩根)
(2004年企鵝出版社已用回作者真名,並且將小說名改為《卡羅爾》,我個人非常喜歡企鵝這一版的封面,模仿了孤獨畫手愛德華·霍珀最有名的畫作之一《夜鷹》。)
至此,帕特裡夏·海史密斯已經完成所有後世所謂的「早期作品」。
《雷普利》系列小說的出版使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1955年出版的第一部《天才雷普利》更是為她贏得了諸多獎項。然而帕特裡夏卻在完成創作的幾個月後在日記中寫道,「出生以來第一次失去了對善與惡的感覺」,並聲稱「傳統的道德已經不再對她產生約束」。同樣的,她也不再約束她筆下的主人公——湯姆·雷普利。
《雷普利》系列小說是帕特裡夏·海史密斯被改編次數最多的小說。皆因這個故事所包含的戲劇衝突足夠吸引人,而主人公湯姆·雷普利的複雜人格也是觀眾願意探究和挖掘的。
(1959年《怒海沉屍》,阿蘭·德龍飾演雷普利)
(1999年,馬特·達蒙、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主演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
有意思的是,在電影《卡羅爾》中飾演絕望貴婦卡羅爾的凱特·布蘭切特16年前也有參演《天才雷普利》,在其中飾演一位被雷普利欺騙的富家千金。
帕特裡夏·海史密斯是少有的一直到最後都保持著創作水準的作家。她幾乎從不享受聲名所帶來了的效應,她極少公開露面,極少參加媒體發布會或記者採訪。她的作品越成熟,生活圈子就越窄。「我最享受下午四點半左右的工作,」她在1965年12月寫道,「如果我很疲勞,並且知道,在完成一天的工作之前,我還有三四頁沒寫完。世界也許會在我周圍坍塌——世界已經坍塌過幾次了,但是我還有工作,它是純粹的,是他人不可觸碰的。」
然而她對待動物卻又是另外一種態度。帕特裡夏·海史密斯厭惡人類,熱愛貓。
除了貓,她還有另外二十件喜歡的事物
·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
·宴請者打電話過來,帶著濃重的鼻音,那本就不願意出席的晚宴延期了
·在他人嘗試失敗之後,成功令一顆油梨核發芽了
·聽到,某人在某地有勇氣以某種方式對抗敲詐勒索
·聽到,歐洲禁止進口小海豹的毛皮
·用木頭製作的物件
·鋼筆(真正的鋼筆,而非原子筆)
·紙張平滑的舊書的味道
·舊衣服
·網球鞋
·墨西哥的食物
·沒有噪音
·沒有約會的周末
·自己從睡夢中醒來,而不是被鬧鐘或電話鈴聲吵醒
·帶有很多「配件」的瑞士軍刀
·黃色和淡綠色
·皮革製品
·奧斯卡·柯克西卡的作品
·獨處
·卡夫卡的作品 (摘自上海譯文出版社《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畫傳》)
「我闖入了一片領域,一片既不能用音樂也不能圖畫來描繪的領域。我已經努力前行了一段路程,而前方等待著我的將會是什麼,只有在語言的幫助下我才能穿越它。」
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特立獨行聰穎早慧,愛男人也愛女人。去世多年,由她作品改編的電影依然可以掀起狂潮。我始終認為時間是檢驗文學作品的唯一標準,真正偉大的作品是不會為年代所局限,終因它揭示的是永恆的人性。
「我希望,我一生都能如此貪婪,既不是貪圖錢財,也不是貪圖知識或者愛情,永遠都不要貪圖這些東西。而是猶如一匹強勁有力的馬一般貪婪,縱情地朝著大師的意志,即藝術的意志向前奔去,直至力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