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0940.《天才雷普利》

2021-02-19 東方極致
海史密斯生於 1921 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從踏入文壇的第一天起,海史密斯的過人天分就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她的發展算得上一帆風順。在美國 《 時代 》 周刊評出的五十位最偉大的犯罪小說家裡,帕特裡夏 · 海史密斯高居榜首,而她最重要的作品 《 天才雷普利 》 不僅曾經獲得愛倫 · 坡獎和法國偵探文學獎,還被多次改編成影視劇,在全球範圍裡影響深遠。《 天才雷普利 》 敘述了湯姆 · 雷普利奉富商之命到歐洲尋找他兒子的經歷,由此引發駭人聽聞的命案。湯姆為了補上一個漏洞而鑿穿更多的漏洞一一整部小說的懸念在於,他企圖用「天才」的智商和手段,逃離法律的制裁,他能得逞嗎?犯罪小說除了帶給我們智力遊戲的快感,也能引發讀者對社會矛盾和複雜人性的思考一一後者往往是犯罪小說更為關注的問題。湯姆給自己製造的幻覺裡,既有他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也有整個消費社會滲透到他潛意識裡的強大而無形的觀念,還有主流群體對邊緣群體施加的壓力。湯姆不是生來就是個冷血殺人犯,讀者在閱讀小說時,目擊、見證甚至代入了他一步步陷入泥潭的過程。比起那些流於刻板印象的反面人物, 《 天才雷普利 》 揭示了犯罪行為背後的更深刻的本質。所以對這本書的討論和分析常常超越類型小說範疇,進入更廣闊的視野。海史密斯生於 1921 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家境並不算差,問題出在她父母之間的關係上。海史密斯的誕生純屬意外,因為同為商業藝術家的父母當時並不願意讓孩子打亂事業的節奏,加劇本來已經開始激化的家庭矛盾。為此,她的母親甚至屢次拿松節油充當墮胎藥。墮胎沒有成功,父母只好趕在她出生前九天就辦妥了離婚手續,海史密斯從小就跟母親和繼父生活在一起,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在海史密斯後來的敘述中,童年受到的創傷,是她一生心理困境的開始。終其一生,海史密斯都是個精神狀況不太穩定、甚至時常呈現病態的人。而這些症狀和她的寫作之間形成複雜而奇特的關係:一方面,虛構加深她的幻覺,讓她常常墮入自己創造的世界裡無法自拔;但另一方面,海史密斯在作品中深度挖掘人類的犯罪心理,卻也反過來抑制了她在真實世界裡的反社會傾向。不過,總體上講,海史密斯的小說並不像她的精神狀況那樣混亂不羈。她寫的故事邏輯填密,題材聳動,文字流暢老練,所以在商業上,尤其在歐洲市場上很受歡迎。至少在一開始,湯姆給自己虛構的角色是積極上進、充滿希望的。他根據迪基家人的交代,幫著代購衣物帶給迪基,順便給自己買了一件體面的衣服。按照湯姆以往的做派,他本來可以把這筆花銷輕易算進迪基的帳,但他並沒有,而是自掏了腰包。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湯姆,是將這次歐洲之行當成一個展開全新人生的機會。他對自己說,從此終於可以告別在紐約一起鬼混的所有二流之輩。雖然路線正好相反,但他的心境就和那些拋棄一切、、一、洲新大陸的移民一樣,相信自己從此一身清白。上船以後,他在船艙裡發現一個果籃,上面塞了一張祝福他旅途平安的卡片,那是迪基的父母送給他的。在此之前,湯姆從來沒收到過這樣的禮物。對他而言,這些原本都是擺在花店櫥窗內、價格貴得離譜,只能讓人一笑置之的東西。在一陣莫名的感動中,他發覺自己熱淚盈眶,居然雙手掩面,抽泣起來。從穿上迪基的衣服,到「扮演」迪基本人,我們漸漸揣摩到了湯姆犯罪的心理邏輯;在他看來,殺死迪基就是為了成為迪基,為了自由地在兩種身份之間穿梭,他只能殺人。所以,在羅馬和巴黎以迪基的身份建立了一連串社會關係之後,湯姆又用他原來的名字一一湯姆 · 雷普利一一開了一個他以前夢寐以求的銀行戶頭,緩慢地把屬於迪基的財產轉移進去。有趣的是,小說完全貼著湯姆的視角展開,所以我們會發現,在湯姆看來,這些卑鄙的罪行是順理成章的,完全符合他自己那套邏輯一他會煞有介事地對自己說:「畢竟,他要同要照顧兩個人。」 我們該怎麼理解湯姆這樣的人呢?小說裡有一段描寫非常精彩:湯姆「覺得孤單,卻一點也不寂寞,那是一種人人都注視他,仿佛全世界都成了他的觀眾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他越發謹言慎行,因為只要走錯一步,就將惹來大災難。但他倒也絕對相信自己不會犯下錯誤,這讓他的存在有了一份奇特美好的純粹性。」湯姆覺得,一個好演員在舞臺上扮演他自認為非他莫屬的好角色時,心中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他是他自己,卻又不是他自己,他覺得自由自在,儘管事實上他步步為營。「這時的湯姆,從起床刷牙的那一刻起,就成了迪基,他像迪基那樣吃白煮蛋,像迪基那樣從衣架上拿領帶,甚至還以迪基的手法畫了一幅畫。從心理學的角度衡量,湯姆和迪基構成了 alter ego的關係。alter ego沒有約定俗成的固定譯法,我們可以把這個詞理解為『他我」、「分身」或者「另一個自我」。實際上,對於「另一個自我」的興趣,在海史密斯的大部分作品裡都有所反映。在海史密斯的研究者看來,這種興趣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當時她剛導學畢業,曾經替一家出版社寫過大量專供漫畫使用的故事。四十年代正是美式漫畫方興未艾之時,所以替漫畫寫故事的稿費要比一般寫作高出好幾倍,對於那時積極尋求經濟獨立的海史密斯當然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不過,我們回過頭來看,除了經濟意義以外,就海史密斯的整個創作生涯而言,這一步也並非可有可無。如果我們在維基百科上查一查 alter ego這個詞,就能發現有很長一段是拿美式漫畫來舉例的。白天戴眼鏡穿正裝的克拉克 · 肯特和夜晚披上鬥篷、滿城亂飛著拯救世界的超人,構成了最著名也最典型的alter ego形象。這樣的虛構模式在利潤遠遠高於小說界的漫畫產業,如同病毒般被大量複製,海史密斯就是效率很高的複製者之一。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海史密斯曾經這樣說,「當我正式開始寫小說時,我曾下定決心,不能讓這些連環漫畫影響我的寫作。我相信它們確實沒有『影響』。正相反,從這些愚蠢但是緊湊的情節設置上,我倒是可能受益良多。」顯然,海史密斯所指的「受益」,既是指情節推進的諫摩,也包括她畢生都在探求的問題:一個人的alter ego,與他的「自我」之間,究竟構成怎樣緊張的關係。這種關係會產生多大的能量一具體到犯罪行為中,這種能量具有怎樣的破壞力。克裡斯蒂走的是傳統的偵探主導路線,小說的懸念在於「兇手是誰」,最誘人之處,是在以正壓邪的過程中展現的邏輯之美一但「正必壓邪」的結局本身並無懸念,這個預設的前提裡包含著推理小說的鐵桿粉絲們不可或缺的安全感。到了海史密斯筆下,「兇手是誰」的答案一早就扔給你,你明知人是湯姆殺的,還是不由自主地跟著他的視角一路擔驚受怕,承受某種無法言說的困擾。更讓讀者不安的是,直到小說最後,案子也沒有被破獲,正義無法戰勝邪惡,壞人逍遙法外。更為』驚悚的是,在某些時候,因為窺視到犯罪者的內心,你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同情他,你不得不承受內心的拷問,更深入、更直接地面對罪惡本身。因此,犯罪小說除了帶給我們智力遊戲的 I 決感,也能引發讀者對社會矛盾和複雜人 I 陛的思考一一後者往往是犯罪小說更為關注的問題。湯姆給自己製造的幻覺裡,既有他自己的性格的原因,也有整個消費社會滲透到他潛意識裡的強大而無形的觀念,還有主流群體對邊緣群體施加的壓力。湯姆不是生來就是個冷血殺人犯,讀者在閱讀小說時,目擊、見證甚至代入了他一步步陷入泥潭的過程。比起那些流於刻板印象的反面人物,《天才雷普利》揭示了犯罪行為背後的更深刻的本質。所以對這本書的討論和分析常常超越類型小說範疇,進入更廣闊的視野。值得一提的是,差不多就是在 《 天才雷普利 》 問世的年代,美國聯邦調查局專門設立研究項目,開展一系列針對犯罪行為的科學調查,通過談話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作案動機等,逐漸對這類殺手形成所謂的「心理畫像描述」,尋找共同規律,從而在偵破案件時更精準地鎖定偵查範圍。有趣的是,這個項目所產生的大量翔實的一手資料都是以近乎文學的方式呈現。從這些案例中總結的「心理畫像」,與 《 天才雷普利 》 中虛構的犯罪心理,在許多層面都具有共性,而後者,就其刻畫和音 l ]析的質量而言,又具有一般研究所難以企及的深度。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衡量, 《 天才雷普利 》 都是一部珍貴的、不可複製的作品。1 .在海史密斯的晚年,人們常常在派對裡看到這位女作家獨自倚在燭光邊,把自己的頭髮一根根燒著。她的朋友普遍認為,如果不依靠文字在虛擬中體驗罪惡,分泌並且排遣罪惡的毒素,那麼她的歸宿一定是牢房或者瘋人院。 2 .某一次在義大利度假時,她站在飯店陽臺上偶然看到一個在海灘上散步的男子,突然就像遭了電擊。當時街邊的服裝店招牌上寫著「雷普利」,她順手拿來作為這個素不相識的男人的姓氏。同時,她為他飛快地設計了人生道路,一半袒露在世人豔羨的目光中,一半龜縮在陰暗的角落裡。3 .在他眼裡,紐約的一切都變得粗鄙虛假起來,『整個城市正為他一人上演一出場面宏大的戲… 他覺得,等他過兩天一出航,整座紐約城就會立即像舞臺上的紙板一樣,璞的一聲完全崩塌。」新的舞臺在哪裡?當然在他即將奔赴的歐洲。湯姆整個人都開始繃緊,進入一種即將走上舞臺前的亢奮。 4 .在湯姆看來,這件事不僅標誌著他的情感被拒絕被嘲弄,也宣告了他一度以為自己與迪基處在同一階層、過著同樣生活的幻想就此破滅。他即將被打回原形,回到美國繼續過那種沒有希望的小混混的日子。然而,問題在於,此時的湯姆,無論是精神還是肉身,都已經回不去了。 5 .某種程度上,這個故事從這裡才真正開始。湯姆讓迪基從人間消失,回到現實中必然要面對很多需要填補的漏洞,才能把謊言維持下去。原本那個窩窩囊囊、貌不驚人的湯姆由此被激發出最大的邪惡潛能,我們這才明白,標題稱其為「天才」究竟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想說,這是誰寫的簡介?一開始我也是看了簡介再去看的電影,結果發現越看越不對,這明明是搞基片嗎?開玩笑的。
電影一開始,是一段瑞普利的獨白,隨著懺悔式的獨白,劇情真是開始,窮小子瑞普利意外結識造船大亨堅尼先生及夫人,因為身上借穿的校服及瑞普利快速的應變能力讓堅尼夫妻倆認為瑞普利是自己兒子迪奇的同學,於是萌上出了讓瑞普利勸在義大利遊玩不肯回家的兒子回美國,並提供給瑞普利一大筆資金。瑞普利半推半就接受了,我覺得其實應該是挺樂意的。再出發前,瑞普利也算做足了工作,比如得知迪奇喜歡爵士樂,便使勁的惡補。
在下船時,瑞普利認識了富家小姐梅茲,並使其相信自己是匿名旅遊的迪奇,梅茲對瑞普利產生好感。
瑞普利找到迪奇,並加裝偶遇,巧妙地融入了迪奇和其女友瑪芝的生活。瑞普利告訴了迪奇自己的真是來歷,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模仿能力。迪奇本想把瑞普利趕回去,但是瑞普利通過不小心掉出爵士唱片方式引起了迪奇的興趣,並將他留了下來。
在隨後的相處中,瑞普利漸漸愛上了迪奇,與其說是瑞普利是個同性戀,我倒更相信他是雙性戀,他同時也喜歡著瑪芝和梅茲,只不過他對迪奇的感情更為痴狂。隨著劇情的推入,德萊(好像叫這個,記不清了,就是那個胖紙)出現了,他是迪奇的好友兼玩友,與瑞普利相比,顯然迪奇更樂意跟德萊一起廝混,畢竟他們才是吃喝玩樂意氣相投的公子哥。瑞普利明知迪奇經常忽視他和有意無意的踐踏自己的自尊,但這時的瑞普利還是一心想著要留在迪奇身邊的。但是迪奇並不這麼想,可能這時候迪奇已經有些厭倦了。在迪奇父親的一次次來信催促中,迪奇告訴瑞普利他們應該分道揚鑣了,本來他們有著一同去威尼斯旅遊的約定的,瑞普利一直渴望著能夠去威尼斯的,迪奇卻完全沒把去威尼斯的事當回事,他告訴迪奇自己要去別處看爵士節,順便邀請瑞普利一起去,說是留個告別的好回憶。此時的迪奇並沒有考慮過瑞普利的心情,或者說他從來沒有考慮過。
瑞普利雖然不開森,但是還是笑著答應了,他還是想多和迪奇呆會的,而且他知道就算自己不答應對迪奇來說也是無所謂的。在爵士節上兩人還是很愉快的,迪奇還用自己的方式恭維了瑞普利,一度也讓我認為迪奇覺得瑞普利是特殊的。第二天兩人划船,瑞普利告訴迪奇他以後會攢錢來找他,以後還可以生活在一起。瑞普利滿心以為迪奇也會高興,沒想到迪奇果斷拒絕他,表示他走了自己如釋重負。瑞普利還不死心說,開始拿瑪芝擋理由,可是沒想到迪奇說自己要和瑪芝結婚了。瑞普利大驚,明明你昨天還和別的女人調情,在義大利還有姑娘懷了你的孩子為你跳海,你怎麼就敢結婚?!你怎麼敢!我不相信你不愛我,我不相信!迪奇越說越上癮,王子病上來了,他稱瑞普利為寄生蟲,錢都是自己老爸給的,也就是說一開始迪奇就從未覺得兩人是平等的,瑞普利不過是個供自己消遣的玩伴,而且還是個很悶的玩伴,自己早就厭倦了。當自己愛慕的對象不斷的言語踐踏著自己的尊嚴時,並從未愛過自己時,瑞普利也惱怒了,他也不斷的用言語攻擊著迪奇,並惹火了迪奇。在兩人爭辯中,憤怒的瑞普利用船槳打了迪奇的頭,瑞普利這時也很吃驚,他也不想的,他也很緊張迪奇。迪奇大怒,叫喊著這下你非死不可了!並向瑞普利衝過去。瑞普利情節之下又朝迪奇揮了一下船槳,把迪奇打倒,並用船槳不斷的毆打迪奇。最終迪奇死了,瑞普利抱著迪奇死去的愛人躺在船上。
至此,影片上半部分結束,剛好60分鐘。
首先來說一下各個人物的性格,瑞普利細心,聰明,善於模仿,懂得隱忍。雖然出身不好,但是在藝術方面很有造詣,也很刻苦。我並不認為瑞普利一開始就是極其渴望上層生活的,因為他那時可能並沒有想過自己真的會擁有。但是從他在梅茲面前冒充迪奇可以看出來,他是虛榮的,自尊心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他對自己出身是自卑的。正如他和迪奇的對話裡他說的,因為他對迪奇有感情,所以才喜歡這些東西。我相信他那時候說的是真話,他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他喜歡有錢人的生活,他喜歡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住豪宅大筆花錢揮霍,他自然是羨慕迪奇的,但是要說他一心凱覦迪基的生活,最後發展成想要取而代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從上半部分我們也可以看出瑞普利輕易是不會花堅尼先生給他的錢的,他甚至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儘管他只有一套「像樣」的襯衣和外套。所以當迪奇說要買給他外套的時候他是期待的,當迪奇為了和德萊出去玩而不打算帶他去買衣服的時候,瑞普利的失望可想而知。他趁迪奇不在的時候偷偷試穿他衣物的時候,他就像個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一樣,他是開心的,一方面在物質上滿足了自己,一方面在感情上滿足了自己。後來這個行為被回來的迪奇發現了,當得知德萊也在樓下的時候,瑞普利驚慌了,他懇求迪奇不要把事情告訴德萊,這是瑞普利自尊心的表現,他不想讓別人知道他丟臉的一面並加以嘲笑。可是迪奇並沒有理會瑞普利的懇求還是告訴德萊了,當德萊調侃瑞普利吃迪奇的用迪奇的花迪奇老爹的錢穿迪奇的衣服的時候,瑞普利雖然臉上沒有什麼過激的表情,但是內心可想而知,恐怕羞恥和被出賣的心情都有吧。在船上,瑞普利告訴迪奇的是以後自己賺錢再來,也說明了當時瑞普利並不是只為了蹭吃蹭喝,他是想跟迪奇在一起,哪怕他掙錢養他們。而至於最後說瑞普利是有預謀的殺死迪奇肯定是不對的,但是說他是誤殺也是不準確的。瑞普利想殺死迪奇嗎?從感情上來說怕是不想的,但是他最後為什麼還要不斷的用船槳毆打迪奇呢?我想裡面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這對瑞普利來說也許是一種情感的宣洩,當你愛慕的人羞辱你,鄙視的你感情時,難道你不會憤怒嗎?而且他已經打傷了迪奇,就算迪奇沒死,迪奇會放過自己嗎?瑞普利當然也會感到害怕,那不如索性打死算了(請參考某些肇事後碾壓傷著的司機心態),同事他也把迪奇的臉打花了了,無法辨認了,為以後著想,人們不一定會認出這是迪奇。在這些種種可能原因下,瑞普利還是殺了迪奇,但是這並意味著這是他的本意,他抱著迪奇屍體躺在船裡,為什麼只有愛人死了才可以將他擁入懷裡。
接著來講迪奇的性格,迪奇典型的富家少爺,他相貌英俊,他追求享樂,他不太負責,他是花花公子,但也知道誰才是最後伴侶,他有陽光般的性格,他開朗活躍,人人都喜歡他,他卻有容易厭倦別人,更容不得指責,他是熱情的,也是冷漠的,他給別人帶去活力,但其實並不關心別人的心情。就是這樣一個耀眼的人把瑞普利給迷住了。
他對於瑞普利有沒有真的感情呢?首先對於瑞普利,他是有優越感的,按理說瑞普利對他應該是種朋友的存在,但是他們的關係顯然不太對等,一切都是迪奇說的算,迪奇想怎樣就怎樣,瑞普利要是不同意迪奇就不帶著他,或者壓根就沒把算在遊戲範圍內,對此瑞普利一點轍都沒有,只能忍著,迪奇是否真的有把瑞普利當朋友?恐怕並沒有,在迪奇眼裡,德萊這種跟他差不多地位的才能當他的朋友,看看迪奇的義大利朋友就知道了。但是迪奇對瑞普利真的是沒有感情的嗎?我看也未必,通過瑞普利想進入澡盆,在火車上長偷聞自己之類的行為,恐怕迪奇也看出了瑞普利對自己的感情不一般。作為一個直男,迪奇是很抗拒這種感情的,所以他可能也因此從心裡有種不想跟瑞普利太密切的想法,導致於在行為上的對瑞普利的牴觸、估計輕視,從影片中可以看出,迪奇和瑞普利住在一起的這短時間,兩人幾乎是形影不離的,迪奇也曾讚賞過瑞普利,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喜歡瑞普利的,不然瑞普利也不能那麼堅定的認為迪奇愛自己。但是迪奇是不容許自己有這種感情的,所以他才急於趕走瑞普利,並指責對方無趣,自己厭煩什麼的,有點要極力否認的意味,總的來說,我認為迪奇對瑞普利的感情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喜歡認為瑞普利當自己朋友不太夠格,無論從興趣愛好還是貧貴水平來說,另一方面他又是喜歡瑞普利的這個人的,瑞普利和他其他朋友是不同的,至於愛情方面,他對瑞普利是有感情的,但是他自己是很抗拒這種感情的,他是打心底不願意承認的。在這種種感情的作用下,以及迪奇個人的性格引導下,迪奇選擇再也不見瑞普利,自己過自己的逍遙生活,所以迪奇無情的拒絕了瑞普利並大駕指責。
在上半部分出現的人物中還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瑪芝、德萊、懷孕的義大利女孩(忘了名字。。)
先寫到這吧。。有空繼續啦

《天才雷普利》,一個讓人心酸心悸的電影,很多渠道聽過它,可一直印象不深刻,前兩天在電視裡看到了介紹就決定下來看看,剛看個開頭突然覺得主角和導演看著都很熟悉,就搜了一下,原來就是演《碟中諜》和到《英國病人》的,想想應該曾經是聽周小苑在新周刊中提過,裡面居然有我喜歡的裘德洛,一時很是激動。大概知道這是一部關於一個普通人如何逐漸的成為一個連續殺人「內心黑暗如地窖的」人。不能不說他是個天才,可卻用在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壓抑已久後完全釋放出來的欲望中了,無論是感情還是金錢和地位。一個可以模仿人的天才TOM,本可以活的很有趣,可是為了那紮根於他內心的虛榮心,他選擇了一次一次的掩飾,用一個謊言來掩飾另一謊言,值得肯定的是,他居然也能不漏痕跡的把自己解釋明白,這也是另一種才能吧!正如劇中所說,人又一種才能就很了不起了,何況他擁有這兩種才能,而且又能把它們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他可以遊刃與老友、新友、情人、警察之間,只可惜他確實的是最重要的一種才能,就是和控制欲望了解自己的才能,知道最後,正如他片頭所說的他後悔了,後悔於借了他人的校服——也就是一切悲劇的引子,但也許如果沒有借校服,在他今後的生活中也註定會出現其他的導火索從而註定他那無助孤獨的命運,只不過機率不同罷了~ 對於片中的愛情,可謂豐富,不論性別,就愛情本身的純度也分著不同的幾等。先是也是殺人的最初緣起就是愛恨交織的與裘德洛飾演的紈絝子弟Dick的曖昧關係,這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性情不定的人物,富裕的家庭、叛逆的性格造就了他不羈的感情態度,對愛情是這樣、對友情也是,任性而為,不計他人感受,而主人公就恰恰接受不了這種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感情存在,他想佔有卻不能如願,小艇中的衝突把矛盾激化到了極點,因此他選擇了毀滅,釋放了壓抑已久的嫉妒和佔有欲。

在這段感情中悲劇應該是兩人同時造成了,正如豆瓣上的評論,說Dick是「熱情的時候像陽光一樣溫暖別人,可當他感到厭倦時卻又像冬天一樣寒冷。」很像是王爾德的風格。這話讓我想起了原來裘德洛就曾經飾演過王爾德的情人波西,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巧合,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經的一個朋友,一個奇怪的似陽光溫暖又似冬天寒冷的人。我又特意上網查了下王爾德的出生日子,發現他居然也是天秤座,好大的巧合!也許天秤們就是那種愛惡分明的人,自我認同的意識很強,不會由於外界的幹擾而心生憐憫,改變自己的喜好!這期間對他人的傷害他們是看不到的,即使看到了也裝作視而不見,繼續率性而行!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雷普利。忘記了是哪位豆瓣大神說的,但每個字卻都觸動內心。從沒有一部電影看過這麼多遍。有的人是奔著帥得一塌糊塗的裘德·洛,有的人是衝著冷峻高貴的凱特·布蘭切特,還有的人急於看看潑辣個性的格溫妮絲·帕特洛,當然還有的人是衝著馬特·達蒙的口碑。而我初衷純粹是為了走馬觀花地快速看完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的所有影片。以前因為痴迷妮可·基德曼幾乎看了所有她的電影,看到《冷山》時,獨特的結尾讓我若有所失,很長時間腦子裡都是艾達在冷山裡對著英曼竭斯底裡地哭喊,總覺得電影還沒有完。後來因為《新橋之戀》喜歡上了朱麗葉·比諾什,之後看了那部讓我哭了很多很多遍的《英國病人》,曠世絕戀堪比艾達和英曼。

若即若離似有似無的感情存在,他想佔有卻不能如願,小艇中的衝突把矛盾激化到了極點,因此他選擇了毀滅,釋放了壓抑已久的嫉妒和佔有欲。

《天才雷普利》所講述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但是影片對於人性陰暗面的表達,卻已經讓所有人為之窒息。影片始終籠罩在光影交錯的狀態下,明媚的外景和陰鬱的內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除了第一場殺人戲是發生在陽光明媚的海面上,其他的都是在室內發生。而最後一場戲更是發生在搖晃的陰暗船艙內,昏暗的燈光效果將湯姆的混亂人性渲染到了極致。湯姆雷普利是一個卑微的生活在社會底層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的邊緣人物,但毫無疑問湯姆是聰明和富有才華的,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另外一個人的一舉一動模仿的惟妙惟肖,直到讓別人認為他就是他所模仿的那個人。我們無法推斷天才的悲劇人生是從何時開始的,是從他開始準備義大利之旅開始,還是在船上偶遇梅蕾狄斯時自認是迪奇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只知道他註定是一個悲劇,不論今後的劇情如何發展,影片已經向我們預示了結局。迪奇的性格就如他的未婚妻瑪姬所說的,迪奇就像是太陽,當他照射到你的時候,你全身上下都會感覺暖暖的,都會被他所感染;而當他忽略你的時候,你會覺得世界都變得灰暗了。迪奇就是這樣一個人,渾身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而迪奇卻又是自私的,他太過自我,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湯姆就是在迪奇的光芒照射下,羨慕迪奇所擁有的一切,也不可救藥的愛上了迪奇,而他自身的性格和自卑又導致他和迪奇始終都是兩個世界的人。這種情感在折磨著湯姆,尤其在他受到了迪奇的冷落之後表現的異常明顯。然而,感情往往能夠驅使人們做出許多大膽的舉動。兩人在浴室的調情正是湯姆受到了感情的驅使;而當迪奇因為情人的自殺而決定離開的時候,在兩人最後一次旅行的火車上湯姆更是充滿深情的偷偷地靠在了熟睡著的迪奇的肩上。湯姆無法與迪奇在一起,他對迪奇的愛只能是默默的,無聲的。

當湯姆在小艇上面對迪奇的質問與指責時,他感到深深的絕望與無助。因為迪奇的話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一樣,刀刀砍在湯姆心中最脆弱敏感的地方。而後發生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瘋狂的湯姆用船槳一下一下的擊打著迪奇的頭部,他想讓迪奇閉嘴,他不想再聽到這些深埋在他心中的以往。他像個嬰兒一般蜷縮在迪奇殘破的屍體旁,向他訴說著他最後的愛念。或許,就是在這個時候,那個邪惡的念頭佔據了湯姆的全部。湯姆即將擁有迪奇所擁有的一切,那就是成為迪奇,替代他在這個世界中的角色和地位。湯姆雷普利成為了迪奇格林尼,無可挑剔的向人們詮釋著自己的新身份。又或者說,湯姆為自己或者是迪奇創造了新生。湯姆或是迪奇完全沉浸在上流社會奢華的生活裡,住在頂級酒店的套房,與富家千金約會。湯姆為自己的新身份感到高興,感到自豪,同時也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來維持自己的新生。然而,再完美的謊言也總是會存在破綻。人總是需要生活的,生活總是需要與人交際的。迪奇的社交圈裡總是會有一些人認識原來的湯姆,湯姆雷普利無法完全取代迪奇的身份,而也總是會有人看穿湯姆那些謊言中的微小的破綻。迪奇的好友弗雷迪與湯姆在新寓所裡的交談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瘋狂邪惡的湯姆再一次的出現在人們面前。湯姆雷普利想成為迪奇格林尼,湯姆雷普利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是湯姆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寫照,也是湯姆陷進這個瘋狂怪圈中的唯一理由。當一個人想要成為另一個人,他所要付出的,他所要承受的遠遠超出他所能想像的。他只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新身份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一個循環當中,當有人接近真相,他就會阻止這個人,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於對方的生命。湯姆成功的將自己分裂成了三個角色,迪奇格林尼、湯姆雷普利和那個滿心邪惡的魔鬼。對於迪奇格林尼,湯姆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迪奇,而他也做到了這一點,讓所有人認為迪奇格林尼就是這樣的。而對於湯姆雷普利,湯姆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必須在認識他和迪奇的人面前成為湯姆,否則,謊言就會被戳穿,而他自己也將不復存在。

魔鬼的存在是必須的,有了魔鬼的存在才能讓整個計劃順利的進行下去。在殺掉弗雷迪之後,湯姆發現自己被捲入了一個巨大的麻煩之中。迪奇成為了殺害弗雷迪的頭號嫌疑犯。警方在向湯姆求證,迪奇的未婚妻瑪姬也來找迪奇要個說法,湯姆所編造的謊言隨時都有可能被戳穿。他只好選擇離開,他留下了一封偽造迪奇自殺的遺書,重新用回湯姆雷普利的身份,跑到威尼斯去尋找只屬於湯姆雷普利的生活。一切到這裡似乎該結束了,湯姆找到了那個愛他的人,也願意放棄之前所有的嚮往跟他在一起生活。他們彼此相愛,彼此信任。直到瑪姬的到來,平靜的生活再一次的掀起了驚天駭浪。迪奇的父親格林尼先生來到了義大利,並僱傭了一個私家偵探來調查兒子的真實死因。瑪姬找到了湯姆偽裝迪奇時所用的戒指,似乎真相就要大白於天下,魔鬼湯姆再次甦醒。湯姆用難以自圓其說的謊言將瑪姬逼到了角落,我們都以為瑪姬就要慘死於此的時候,湯姆的愛人出現了,救下了瑪姬並喚醒了湯姆的本身。瑪姬堅信湯姆殺害了迪奇從而使自己可以取代迪奇的身份和地位,但那些軟弱無力的理論並不能證明什麼。當瑪姬的船駛離鏡頭時,我們知道,湯姆的內心一定在大笑。他知道唯一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卻得不到人們的信任,他的所有陰謀和謊言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只不過他不會再成為迪奇格林尼,但是他擁有了他想得到的東西。在影片最後,就像我們所預知的結局一般,只是結局更加沉重。導演並沒有讓湯姆和愛人遠走高飛,而是殘忍的讓湯姆殺死了自己的愛人。因為一系列的偶遇明確的告訴湯姆,宿命是無法逃脫的,在他殺害迪奇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迷失了自我。我們沒有直觀的看到湯姆殺害愛人的場面,只是在昏暗的燈光下聽著湯姆和愛人的對話以及生命最後的悲鳴。在最後這一刻,當艙門緩緩的關閉時,湯姆似乎也早已迷失在自己所設下的圈套裡,失去了所有的身份,忘記了自己是誰。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他對影片的處理讓人看起來充滿了詩情畫意。影片為我們上演了一段悽美的愛情,一個瞠目的陰謀,一幕殘忍的悲劇。這都要感謝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正是他的才華才能將這種種元素糅合在一起。為愛情動容,為陰謀驚嘆,為悲劇窒息。不得不提的是飾演湯姆雷普利一角的馬特達蒙,正是因為他的出演,才能將湯姆雷普利這個角色演繹的如此完美。在我們經歷了他在《心靈捕手》中的初顯鋒芒之後,《天才雷普利》更是讓他將他的演技發揮的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天才雷普利的罪與罰
  • 天才雷普利與魔鬼的風光
    天才雷普利與魔鬼的風光美國偵探小說家帕特裡西亞·海史密斯,顛覆了偵探小說的觀念,說起來她更像一位嚴肅文學作家,她說從未考慮過自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海史密斯的雷普利,基本打碎了這種果報循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道德進一步的坍塌。在最著名的《天才雷普利》中,男主還是個稚嫩平凡生活乏善可陳的小青年,似乎後來連篇累牘的邪惡與犯罪,都與他沒甚關係。佩服而且有點驚懼女人的想像力,這並不是小說隨之而來。
  • 《天才雷普利》我始終恨不起的惡人
    電影《天才雷普利》改編自美國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同名原作小說,故事起源於窮調音師湯姆·雷普利意外地受造船大亨之託到義大利遊說其子迪基·格林利回家。而當雷普利見到了迪基時,被他奢靡的上流社會生活深深吸引,也因此對其產生了極大的依戀。一次意外中,雷普利失手殺掉了迪基,隨後他用一個個謊言掩蓋自己的罪惡,並將迪基取而代之。
  • 「天才雷普利」和「卡羅爾」的生母是誰?
    (右圖為阿爾弗雷德·在自己每部電影中都要打個醬油·希區柯克在《火車上的陌生人》中露臉的鏡頭) 同年,小說《鹽的代價》出版。至此,帕特裡夏·海史密斯已經完成所有後世所謂的「早期作品」。 《雷普利》系列小說的出版使帕特裡夏·海史密斯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
  • 《天才雷普利》與同性戀身份對主流的焦慮
    美國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誰能逃脫主流焦慮呢?
  • 看直播,聽湯惟傑老師講《天才雷普利》
    小說主人公雷普利是個出身平凡、生活毫無值得炫耀之處的年輕人,他受一個富商之託,到義大利去遊說他放蕩不羈的兒子迪基重回家鄉美國。但是當雷普利一到那裡,就深深地被迪基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和他美麗溫柔的女友迷住,最後這樣的欲望竟擴張成想要將迪基取而代之,他縝密的心思、冷靜的犯罪手法教人措手不及。
  • 天才雷普利故事拍新版劇「莫裡亞蒂教授」安德魯斯科特主演
    一個新的「天才雷普利」來了!安德魯·斯科特(《神探夏洛克》《倫敦生活》)將主演Showtime的高關注度劇集《雷普利》,飾演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筆下著名的連環殺手湯姆·雷普利。據悉《雷普利》的故事來自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五本小說《天才雷普利》《鬼才雷普利》《跟蹤雷普利》《雷普利的遊戲》《雷普利先生歸來》,聚焦雷普利如何從一個詐騙犯成為連環殺手,展現他的變化路線。這部新劇的劇情簡介為:「1960年代,紐約的一個騙子被一個有錢男子僱傭,他要去到義大利,試圖說服有錢人的無業游民兒子回家。
  • 馬特·達蒙實力演繹,在欲望邊緣徘徊的《天才雷普利》
    《天才雷普利》是馬特·達蒙繼《心靈捕手》之後的又一代表作,不同於《心靈捕手》的是,《天才雷普利》是一部充滿黑色隱喻的電影。在電影中馬特·達蒙飾演的雷普利家境不好,生活完全是靠兼職度日,做的工作也基本上是服務生,調音師等前景不好的職業。不過也是這些職業讓雷普利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擁有能夠模仿別人的能力,而這也是電影故事最開始的地方。
  • 天才雷普利的紫色驕陽 | 周三更新
    這兩部電影均改編自同一本美國短篇小說《天才雷普利》。出身平凡的年輕人湯姆·雷普利受到一個富商的委託,到義大利去遊說其兒子重回美國故鄉。而富商的兒子迪基·格林利則是個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湯姆一見到迪基,就被其一擲千金的奢靡生活所吸引,最後這欲望竟擴張成想要取迪基而代之。湯姆冷靜的犯罪手法令人咂舌,而就在他即將成功時,一不小心露出的馬腳讓湯姆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 《天才雷普利》有一種人,雖定性為惡人,卻讓人憎恨不得
    《天才雷普利》有一種人,雖定性為惡人,卻讓人憎恨不得電影《天才雷普利》改編自美國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同名原作小說,講述了窮調音師湯姆·雷普利意外地受造船大亨之託到義大利遊說其子迪基·格林利回家的故事。
  • 《天才雷普利》當高富帥遇到屌絲男...
    (本來認為馬特·戴蒙算是個帥哥,可在裘德洛身邊一站,就變成了nobody。)雖然荻克看似擁有一切,英俊不羈,風流倜儻,妥妥的一個高富帥,但是影片在呈現他美輪美奐生活的表象下,處處可見嘲諷與悲憫的伏筆。 當荻克的父親老船王得知兒子死訊時,竟道出一句「孩子無法選擇父母,而父母也無法選擇孩子。」這顯然有推卸自己教育失職之嫌。
  • 《天才雷普利》: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麼能愛別人呢?
    《天才雷普利》美國作家帕特裡夏·海史密斯黑色犯罪小說《天才雷普利》就更是證明了做自己到底有多難。書中主人公,雷普利,本是一名鋼琴調音師,過著貧窮不被人注意的生活。但他同大多數人一樣嚮往過著有錢人的生活。
  • 天才雷普利,做一個冒牌大人物,甚於做一個真實小人物
    《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雷普利的天才是什麼?他的天才是模仿。
  • 隱秘的《天才雷普利》
    今天中午看完了mate達蒙演的《天才雷普利》。
  • 成為「卡羅爾」之前,她曾是「他」的迷妹|《天才雷普利》套裝特惠
    以上劇照(除了最後一張)均選自1999年上映、一代大師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導演的電影《天才雷普利比起在歐洲尋求自我社會階層提升的美國人,明格拉的雷普利首先是一個被異性戀社會敵視的同性戀男人。影片暗示湯姆·雷普利之所以會犯下一樁又一樁謀殺行為,是由於社會要求他壓抑自己的同性戀欲望。然而,正如海史密斯所言,雷普利是「一個文明人,只在他必須動手的時候才會殺人……」。
  • 20年過去,這部經典犯罪片依舊驚豔時光 | 7.20 《天才雷普利》
    對,這就是二十年前的TA們,在《天才雷普利》中的經典合影。那時候,MT臉上還沒有褶子,裘花的髮際線還沒凋零,小辣椒還是一身的復古文青範兒。電影鐫刻了TA們的顏值巔峰,也留住了影迷們「想當年」的懷舊之心。
  • 《天才雷普利》一個讓人心酸心悸的電影,關於虛榮和謊言!
    《天才雷普利》,一個讓人心酸心悸的電影,很多渠道聽過它,可一直印象不深刻,前兩天在電視裡看到了介紹就決定下來看看,剛看個開頭突然覺得主角和導演看著都很熟悉,就搜了一下,原來就是演《碟中諜》和到《英國病人》的,想想應該曾經是聽周小苑在新周刊中提過,裡面居然有我喜歡的裘德洛,一時很是激動。
  • 嵐調│天才雷普利:一場用音樂完成的謀殺 愛情 和階級晉升
    電影裡面,除了雷普利,還有一個明顯表達對爵士樂厭棄的是船王本人,也就是迪基的父親,一個美國白人億萬富翁。電影開始,船王和他的太太請了歌唱家來助興,唱的是歌劇。伴奏的是鋼琴。這當然是有深意的,那是代表白人精英的古典審美趣味,也象徵著權威,秩序,穩定感。爵士樂在船王口中,就是靡靡之音。他無法理解並且認同自己的兒子醉心於這種來自更低階層的不入流的音樂。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細節和隱含信息。
  • 她們寫出了最天才的犯罪手法!
    但是當雷普利一到歐洲,他就深深地被迪基的奢靡生活和美麗溫柔的女友迷住了,利慾薰心的雷普利開始思考著如何將迪基取而代之。正當他的計劃成功之際,一次意外的巧合讓他不小心露出了馬腳,危險接踵而至.小說之所以如此動人,都是因為書中的主角雷普利實在是太過特殊。
  • 經典天才雷普利教你穿出50年代風格
    大家有看過1999年由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美國經典犯罪劇情片《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