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傷春惜春的意義,一個在於感嘆美好事物的短暫,一個便在於感嘆生命的流逝,歲月的無情。
古代的人,不需要去從事農耕、商業之類的生計,從小只是接受專業的詩書教育,長大以後也以賦詩填詞、進入仕途為生。
最開始的人們,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文人的,因為生產水平低,必須要全民上陣,才能保證不餓肚子。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逐漸形成了階級和階層的差距,只需要一部分的人幹活就可以養活所有的人,那些被養活的人往往承擔著維持社會、部族正常運轉的某些責任,如祭祀、祈禱、系統的運作等等。
發展到後來,就有了專門的文人這一身份,最早應該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那時候世家大族的公子哥,就是典型的文人,不從事農業生產,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生活經驗,但是通過讀書,通過直面自己的思考,文人的思想往往能夠直接達到生命的終點。
他們會思考人生的短暫、生命的偶然,而基本不會有關於具體生活的刻畫。
【臨其詩境】
今天要賞析的是蘇軾的一首傷春詞,蘇軾自然也是文人,也會感傷於時間的流逝、美好事物的凋零。尤其是當自己仕途不順,壯志難酬的時候,關於時代、生命的感嘆也就更容易觸發。
這首詞大概的創作時間是蘇軾任密州太守的日子,密州和蘇軾的關係,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還是「左牽黃,右擎蒼」的豪壯,傷春惜春之類的感傷,似乎並不在蘇軾的創作列表裡,無論多大的挫折,在蘇軾這裡都是一句「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
可是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蘇軾縱然曠達,但還是逃不了文人的善感。
【經典原文】
蝶戀花·春景宋代: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條分縷析】
這首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至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已經成為了勸慰人心的常用語,深入人心。詞中的感情既纏綿又空靈,閱讀體驗還是很美好的。
蘇軾的目光首先從一顆杏樹開始,杏花慢慢的凋零了,褪下了最後一點殘紅,卻見殘紅之後,日後的果實已經長了出來,青杏,羞羞澀澀的躲在花朵背後,而今,也要獨自面對世間的風雨了。
鏡頭轉開,打向更廣大的世界,燕子在房屋之間穿梭,碧玉一般的小溪流圍繞著人家的房屋,叮鈴作響。有人曾經糾結過這個「饒」字,覺得用的不好,然而細讀之下,一個繞字描寫了三個事物,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三個美好的景象統一在一個「繞」字裡,用字精煉,布局亦奇巧。
後邊兩句最為人稱道,雖然枝上的柳綿被春風吹拂,日顯稀疏之態,但是也不用去為此惆悵,天涯處處都是茂盛柔軟的青草呀。這一句不用看都知道是蘇軾的筆法,這樣的曠達實在再無第二人達到。
下闋,蘇軾開始講故事,一個藏與露之間的故事。
一堵牆,牆裡有一個鞦韆,牆外是行人走的路;
牆外有人行道過,牆裡傳來佳人銀鈴般的笑聲;
行人駐足,靜聽,心思隨之而去;
笑聲漸漸消失,牆裡靜悄悄的,沒了動靜;
行人在外懊惱,自覺多情,卻為牆裡佳人的無情而傷。
這是一個朦朧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都交代的不甚清楚,但是整個故事要傳達的情緒卻很明白:感傷,無力。
很多人討論,最後一句的多情、無情,指的是什麼,是男女之間的感情嗎?
我覺得並不是,男子的多情,應該是指他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熱愛,而女子的無情,更多是「無心之失」。
【顧無說】
清人王士曾在《花草蒙拾》中這樣評價:「『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對呀,誰說曠達的蘇軾就只能寫「大江東去」這樣豪氣萬千的句子呢?
曠達之人的感傷,其實更顯其美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是真實的,其感傷也就真實,非無病呻吟,其情感也就真切,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