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長善如大惡」,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2020-12-24 老黃文化趣談

若說一個人最高的品質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是善良。

當一個人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很多人都會誇讚他說他善良,說他擁有人世間最高的品質,我們都喜歡和善良的人打交道,同樣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成為寒冷冬天的一抹暖意。

但在《知行合一》中王陽明提出了一個觀點:「長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長善」是什麼?「長善」就是沒有原則的善良,以為一直持續付出、寬容的善良能夠幫助一個人,殊不知當善良變得沒有限制的時候就是「大惡」。

「大善」則是天地之間的善,在天地間所有人有可能會被老天眷顧,但也會被老天棄之不顧,因為天地的善是最無情的善,一個人的好壞全憑自己的造化。

王陽明:「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應該是點到為止。」

當我們行善事的時候,不要一味的不計後果的施善,尤其要牢記善良是需要分人的,對於一些好吃懶做的人我們的善,不僅無法改變他還有可能會為我們惹禍上身。

一、最好的善良是扶弱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懂得扶持弱勢群體。」

我們身邊不乏缺少一些老弱病殘的群體,這些人可能因為一些原因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他們活的很辛苦、也很卑微,面對這群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一定要給予足夠的善良去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生活。

如果,在弱勢群體中出現「爛泥扶不上牆」的人,我們在給予恰當的幫助之後也要及時收手,否則我們的善良就會變成大惡。

二、最好的善良是濟貧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懂雪中送炭。」

人活一世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對於正處在落魄和貧困中的人,我們的一點善意對於他們就是天大的幫助,當我們身邊的人陷入生活的困境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懂得濟貧,幫助他們慢慢站起來,讓生活重新走向正軌。

當然,在濟貧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觀點「救急不救窮」,一個人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原因而落魄,但如果他一直窮就證明他的窮肯定是有原因的。

三、最好的善良是慈悲

王陽明: 「人世間最好的善良,是擁有一顆慈悲之心。」

善良是人世間最高的品質,擁有一顆慈悲心便是擁有人世間最高的品質。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別人,就是為自己存功德,不僅快樂了別人也快樂了自己。

要知道「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慈悲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小小的善舉都能夠讓我們生活更加的有意義。

人生在世一定要讀一讀王陽明!

王陽明,明朝第一大儒,他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受到海內外許多名家的追捧,清朝重臣曾國藩就深受其「心學」思想的影響,傳世至今在日本依舊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之說,日本經濟之父稻盛和夫更是將自己對心學的感悟寫成了一本名叫《心》的書,繼續向新一代年輕人傳授「心學」思想的厲害。

歷史上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孔聖人另一位就是王陽明、王聖人,還有半個就是深受王陽明「心學」影響的曾國藩,王陽明之所以能被世人稱之為聖人,正是因為他的「心學」思想非常的實用,對人生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人活一世,世間有太多嘈雜之事擾亂我們的心智,一旦心不夠堅定、不夠通透,人生就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倒黴事,人為什麼會走黴運?究其根本就是心不夠堅定,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所以好運才會消失。

所以,我們就需要修心,王陽明的「心學」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隨時隨地修心,幫助我們把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心如磐石塵世間萬事萬物便沒有能打敗我們的。

學習王陽明「心學」就一定要了解「心學」的發展和「心學」到底是什麼,所以就需要讀一讀王陽明的傳記《知行合一》和心學第一書《傳習錄》。

《知行合一》:記錄王陽明勵志的一生是如何「由凡至聖」怎麼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傳習錄》:一本則是通過記錄王陽明的書信與語錄,傳授王陽明心學智慧與哲學思想。

無論你是什麼人,身處何處,身居何位,只要你內心有過浮躁的時候,就需要修煉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心變得愈發強大,或許可以改變你現在的生活,讓你的生活少一點煩惱。

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天道》:最好的善良,應該點到為止,善良,是人生的終極信仰
    善良,其實是人生的終極信仰,一個人不管是出身平民,還是達官顯貴,都希望自己遇見一個善良的人,也希望讓自己成為善良的人。因為善良是解決一切人生苦難的起源,也是解決人生問題的必要法則,即便在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不承認善良的意義,但是善良仍然支配著很多看不見的規則。
  • 王陽明:「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氛圍這3個等級
    同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就會立即改正,糾正自己的不當行為,不讓小錯變成大錯,以免殃及自身,禍及他人。我們堅信,心存善念的人,天必佑之。王陽明最常說的一句話叫做:至善是心之本體。其實善良也是分等級的。最低級的善良:讓自己「爽」——小善如大惡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位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湖畔邊上。每年一到冬天,野鵝南飛的時候,會在他這裡有短暫的停留。這年冬天,寒流突襲,有兩隻野鵝被困在了湖中,無法尋找食物。老人看著兩隻野鵝可憐,就每天給他送東西吃。
  • 鬼谷子: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
    鬼谷子: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真正的善良分為這3個層次中國自古以來便注重德行高尚,慢慢的注重自身所謂的品德而言外,對於每個人的成長我們是從小開始教育出來的,我們所謂的善言善行,是我們從小開始學習出來的,從他人身上汲取教益,以此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 鄭爽安慰被丈夫推下懸崖孕婦:你的善良,必須要帶點鋒芒
    一旦你善良到毫無底線,壞人就敢對你作惡到肆無忌憚。杭州保姆縱火案中,夫妻倆對保姆極盡善良,兩人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可對保姆卻一點都沒虧待,每月工資7500元,吃住全包,還有自己的獨立臥室、衛生間和操作間不僅如此,為了方便她接送孩子,女主人還把自己的豪車給她開。家中價值幾十萬的名表失竊,女主人不可能不懷疑到保姆頭上。
  • 小善如大惡,大善最無情!
    但有個巨有錢的人,表現得卻不是那麼積極:他說: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並講個故事:說有位老人,住在湖畔。每到冬季,野鵝南飛避寒,會在湖中短暫停留。其實,我們可能每天都在無意識地進行著看似善良、實則愚蠢的小善。比如不忍心烏龜被殺害,於是買來放生。
  • 王陽明:善良也要有鋒芒,以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
    文|向金-Kimi,和你一起修心,連通正能量人心難測,善良不能一味軟弱,必要時也要有鋒芒。王陽明十三歲時,生母去世,他非常傷心。後媽對他不好處處刁難,王陽明心裡不爽,總想找機會教訓一下她。王陽明聽到驚叫趕來問怎麼回事,然後建議找巫婆來看看。巫婆聽完發生的事,盯著後媽看了一會兒說:「夫人印堂發黑,要大禍臨頭了。」後媽忙問原因,巫婆說: 你對兒子不善,他的生母的亡靈要到陰曹地府告你,讓閻王派小鬼把你帶走。後媽信以為真,跪拜磕頭不停,認罪懺悔,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對王陽明無禮了。
  • 稻盛和夫:小善為大惡,大善似無情,做到3個層次才是真正的善良
    第一層善——小善為大惡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位老人住在湖畔。每到冬季,野鵝南飛避寒,會在湖中短暫停留。有一年,寒流來襲,兩隻野鵝困在湖中,無處覓食。老人頓生惻隱之心,就每天去餵食。次年,兩隻野鵝又回來了,還帶了幾隻朋友。老人繼續餵養。
  •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只憑著感性去行善,卻完全不顧及這樣的善良到底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的善良就只是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善如大惡」。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造化,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幹地的事。這就是所謂的「大善最無情」。
  • 鬼谷子:善良的人總被欺負,學會這3點,做一個有鋒芒的善良之人
    「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餘秋雨。善良可以說是人類亙古以來最美好的品質之一了,我們總是歌頌善良之人,傳播善良之舉,希望被別人溫柔善意地對待,可是有時候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心存良善之人總是處處被人利用、傷害,以至於有人覺得善良的人就是傻子,活該受到欺負,大家也不再願意去做那個善良的人。
  • 點到為止的情愫,是大叔和蘿莉最好的結局——《這個殺手不太冷》
    我個人也認為,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愛情」,影片一直都是點到為止的情愫。雖然影片多次提到愛情這個詞,但馬蒂爾達確實向裡昂坦白,甚至提議吃禁果。但裡昂沒有回應。裡昂顯然堅守著他們的底線。在裡昂和馬蒂爾達同甘共苦之前,他更像一個長者,教導年輕一代。就像「總是那麼難」。裡昂對馬蒂爾達的愛不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而是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之間的愛。我個人認為裡昂的最後犧牲也是必要的。
  • 七劍十三俠:描寫王陽明最好的古典武俠小說,精彩紛呈真好看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影響深遠。所以很多人把王陽明稱為「聖人」,民間還有「一生俯首拜陽明」的說法。 大家一般是通過典籍、哲學書籍、科普書籍等途徑了解到王陽明,其實在小說裡也能看到王陽明的身影。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關於情緒管理,"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這樣說:"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的;憤怒嗜欲正到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正到快意的時候就能截然忍住,默默不說;意氣正到發揚時就能翕然收斂得住;憤怒和嗜欲正到頂點時就能廓然消除:這些如果不是天下大智大勇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王陽明認為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夠做到以上三點,換而言之,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你的智慧還不夠。
  • 王陽明: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王陽明三兩句話,就讓父子二人抱頭痛哭,和好離去。王陽明的弟子大為驚訝,問他是如何辦到的。王陽明笑著說:「我對他們說,舜是世上最不孝順的兒子,他的父親瞽叟是世上最慈祥的父親。」他的回答讓弟子從驚訝,變成驚駭。 王陽明繼而解釋:「舜常常自以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瞽叟常常自以為是最慈祥的,因此他不能慈愛。舜每天想著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
  • 酈波:五百年來王陽明(7)龍場悟道
    本期概要:公元1058年,貴州龍場,一個悶熱的夏夜,王陽明終於迎來個人終極的蛻變和升華那麼在龍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龍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本期節目讓我們繼續走進王陽明的真實人生!
  • 王陽明:真正強大的人,懂得用良心激發人性最大的善意
    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真正強大的人,總會懂得用自己內心的良知去激發自己最大的善意。不相信善良,就會越來越浮躁。只有良心才能讓我們的心變得清澈乾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最需要做什麼。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打磨我們是我們內心的良知。
  • 王陽明:與人交往時,這四種人不可輕信,最好避而遠之
    後來王陽明因平叛南贛之亂有功而重返官場,重歸官場的王陽明吸取上次的教訓,他認為有的人最好不要親近,要避而遠之。今天,我們來說說王陽明認為有哪些人最好不要深交,要避而遠之。     一、口蜜腹劍之人不可交   王陽明認為這類人往往都是習慣用甜言蜜語來迷惑別人,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實際則一肚子壞水。平時能當面指出你缺點的朋友,才是真正值得深信的人。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 到了嘉靖元年,王陽明已經為平定藩王之亂立了大功,但仍有別的官員對他進行人身攻擊。那時候進士考試的試題由禮部負責,這些試題中涉及到了心學,出題人心裡想的讓考生通過答題來指責王陽明,足以見他的處境有多艱難。
  • 90分鐘看完《知行合一王陽明》+韓國電視劇王陽明
    大意: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感悟: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心學」是王陽明的聖人之學,一個男人慾成大事者,能力次之,修煉好「心學」這兩字,能少走很多坑。那麼,大家又該如何修行好」心學「這兩字呢?下面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告知人世間男人們今生要掌握這十二句真理。「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世間引誘過多,會促使大家以便權益慢慢偏移自身的良心路軌。王陽明心學注重「致良知」,一個男人成大事者,希望找到良心,變成言行合一的人。4、寬心:心若寬厚得大道,心若淡定無苦惱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啥?有些人說是荒漠,有些人說是海洋。實際上都並不是,只是人的內心。
  • 王陽明的「心學」講的什麼,為何如此受人追捧,厲害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的心學自問世至今,就始終備受追捧,從清代的曾國藩,到日本的稻盛和夫,還有馬雲全是他的追隨者,王陽明的心學究竟有哪些能量,為什麼能備受這般多的人的喜愛呢?王陽明是心學的開創者,也是明代唯一一個封侯的文官,在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一輩子追求的儒家文化中,他獨創「心學」,開拓了另一條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