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有這樣一位女主播,她在節目中從來都是一言不發,只是默默的打著手勢,為特殊人群提供新聞信息。她就是央視手語主播周曄。
儘管周曄已經54歲了,但她還像年輕人一樣風風火火,精緻的五官配上幹練的短髮、瘦高的個子,與人們頭腦中對新聞主播的印象完全吻合。
除了手語主播這個身份,54歲的周曄還是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她覺得這才是她的主要工作,「那個純屬兼職,是副業,沒想到弄這麼大的一個動靜。」
也就是這份「美麗」在大屏幕左下角面積佔不到二十分之一的直播窗口裡,向2780萬聽障人群傳送信息,讓他們得到平等和尊重。而周曄自己也沒有想到,作為一位在屏幕上從不說話的「央視主播」,卻在2017年10月突然成了「網紅」。
的確,作為開幕式上的直播手語翻譯,她用不停變換動作的雙手,將三個半小時的大會內容即時傳遞給聽障人士,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的最長紀錄。有網友認出了她,說「這個阿姨好像從我小時候就開始手語翻譯了吧」。
如今,已經過去22年,也「不說話」了22年,周曄卻稱這是一份很大的榮譽,辛苦中會有興奮感。因為我給了自己一次挑戰極限的機會。更讓我興奮的是,國家層面能夠考慮到聾人群體,讓他們第一時間聽到這麼重要的聲音,這個不僅僅是聽到報告內容本身,而是傳遞了一種尊重,這個意義更大。
就在直播開始24小時前,她還不確定自己會不會上直播。來試鏡時得到的消息都是「一切等通知」。直到前一天下午4點,她才得到確切消息。沒有最新的報告,她只好讓同事把五年前的十八大報告列印出來,對著文字練習手語動作。並且,和之前所有場次都不一樣,這次時間有可能超過3小時,期間不能換人,沒有「替補」。早上來直播間的路上,她一直給自己打氣,「沒人依賴了,也沒有退路了,只能靠自己。」
10月18日清晨5點45分,她睡了六個小時之後起床,吃了一塊帶巧克力豆的麵包,還有一個煮雞蛋就出發了。北京下著小雨,愛人開車送她到東三環邊上的中央電視臺時是6點半,她拎著一兜子衣服下了車,為了讓工作人員挑挑看,直播時穿哪件比較搭配畫面,最後選的就是上鏡的這件紅色西裝,喜慶。
7點半開始化妝,8點50分,直播就開始了。
她面前就有一臺攝像機,自己打手語的畫面在眼前晃來晃去。這個畫面對她來說是視覺幹擾,只能視而不見,她必須集中注意力聽報告,然後翻譯。邊聽還要邊理解,打出詞的意思。比如「物流」,「物」的手勢表示物品,直接翻譯就行,但「流」的手勢比划起來是「像水一樣流」,如果要打「物品在水上流」,聽障人士就看不懂,這時要把「流」改成「運輸」,他們才理解。
但也不是所有的詞都要解釋,比如「一帶一路」這個詞。要是翻譯成「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那解釋完了後面一大段話都要錯過,這時候就要拆成字來翻譯。如果遇到多音字比如克服困難的「難」,讀二聲時,就要伸出食指放在太陽穴旁邊,表示絞盡腦汁想。如果是四聲「難」,就要放在心口的位置,表示心裡難受。
三個半小時翻譯下來,她只記得經歷了腰酸、腿麻、手漲、眼花的全過程。至於其他事情,都是「四大皆空」,沒有任何時間和精力考慮。
這一次,比她之前手語翻譯十八大報告的2小時10分鐘多了一個多小時,也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的最長記錄。
1995年,中殘聯和央視合作開設手語翻譯欄目,她被老校長推薦試鏡,當時就被選中了。她和主播賀紅梅合作,出現在《本周》欄目裡。經過逐年改版,這個欄目就是現在的央視節目《共同關注》。她和學校的六位老師承包了手語翻譯的工作,每人每周直播一小時。
2012年全國兩會,中央電視臺首次引入手語直播,周曄成為第一位手語直播翻譯。此後的十八大她再次擔任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為大眾最為熟知的手語翻譯。
來源:中國播音主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