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嶸在《詩品·序》中,開篇便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氣候的變化會使環境發生變化,外在事物的變化又會觸動人的性情,讓人舞之詠之。鍾嶸這句話揭示出了文藝作品產生的根源,是"物感說"的代表觀點之一。
很多詩詞就是詩人因物起感寫出來的,同時,詩人也會把感情投射到物上,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雨,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給了無數詩人以靈感,也承載了詩人的情感,被詩人歌詠。讀了下面這些寫雨的詩詞,耳畔似有雨聲。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所喜歡的雨是輕柔的,是能夠適時在春天無聲滋潤萬物的,他稱之為"好雨"。杜甫之所以喜歡這樣的雨,不只是因為他儒家式溫柔敦厚的人格,也是出於他對百姓生計的關心。這樣的雨仿佛輕紗,披在萬物之上,只有潤澤,而無摧殘。正是因此,第二天早晨起來才會發現,花朵像剛出浴一般,籠罩著一層細密的雨珠,顏色看上去更顯濃重了。杜甫寫的這場雨是無聲的,但我們卻能感受到一種輕柔的聲音,像是溫軟的耳語。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這首絕句,看上去沒什麼內容,實則意味雋永。短短四句之中,隱含著一組對話和一個假想。巴山雨夜,李商隱在屋內燈下讀一封來信。信中問他何時可歸,他在心中盤算,卻不能確定,只聽見外面的大雨已使池塘漲滿。李商隱心想,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秉燭夜話,但他那時一定要告訴對方今夜的秋雨。他的思念就像這場雨一樣飽滿,漫過了池塘。這雨聲,該是譁譁啦啦的,像思念在敲打心扉。
河傳·秋雨
五代·閻選
秋雨,秋雨,無晝無夜,滴滴霏霏。暗燈涼簟怨分離,妖姬,不勝悲。
西風稍急喧窗竹,停又續,膩臉懸雙玉。幾回邀約雁來時,違期,雁歸,人不歸。
這首詞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寫的。這個女子曾與心上人約定,每年大雁飛回時,定要相見。但一年年,只有大雁如期而至,不見心上人回來。這個秋天的雨夜,她聽著窗戶外面點點滴滴的雨聲,和悽風中竹子的喧響,在暗燈影裡悲怨。兩行眼淚流在她塗了脂粉的臉上,留下兩行玉般的淚痕。
虞美人·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這首詞中,蔣捷將人生三個時期聽雨的場景按時間順序快速轉換,幾乎就像用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畫面感很強,令人拍案叫絕。這首詞就像一部快進的微電影,到結尾又不緊不慢收住,令人回味無窮。少年不識愁滋味,尋歡作樂,聽到的雨聲應該是歡快的。壯年羈旅,客遊他鄉,頓覺孤苦無依,聽到的雨聲該是纏綿悱惻的。晚年歸隱,釋然開悟,無牽無掛,聽到的雨聲該是和敲打木魚的聲音相和的,充滿了禪機。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梧桐雨聲和芭蕉雨聲,是詩詞中十分常見的典型意象,通常和憂愁苦悶聯繫在一起。徐再思善用數字,前三句中,每一句都兩次用了相同的數詞和量詞。這就產生了三兩字一頓和迴環往復的效果,透露出了忐忑不安的心情。這裡的雨聲,該是淅瀝而悽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