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再一次將1976年發生在唐山那不堪回首的災難,真實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突顯了在突如其來強悍的天災下,人類的力量是如此軟弱渺小。轟然倒塌的房屋,將睡夢中的人們埋於一片廢墟裡,許多人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就永遠長眠在地下了,僥倖尚存一絲氣息的也是滿身傷痛,在等待救援。斷牆殘壁慘不忍睹,一片狼藉觸目驚心,尋找親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催人淚下。最殘忍的是作為母親,面對被埋在廢墟裡一雙天真活潑的孿生兒女,只能選擇救一個,那是怎樣的一種心痛。苦苦地祈求,總無法改變殘酷的現狀,母親最後只能萬般無奈地說:「救弟弟」。就是這簡單的三個字,把當時還清醒的 「姐姐」判了死刑,恐怕沒有人會了解那一刻「姐姐」聽到這句話的心情。
當冰冷的雨水打在眾多的死屍上, 「姐姐」在死神那裡溜達了一下,居然又回到了人間,更幸運的是身體沒有大礙,她從死人堆爬了起來。可是劫後餘生的「姐姐」從此失去了笑容,母親說的那三個字深深刺傷了她稚嫩的心靈,讓她感覺到自己是被遺棄的。這樣的陰影一直伴隨著她成長,養父母的百般寵愛無法化解她的冷漠,她總是鬱鬱寡歡,固執怪癖,無論多麼想家想媽媽,她都默默地壓抑著自己,更不會輕易地流露出來。多年以後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卻還是不能原諒自己的母親。
時光一晃而過到了2008年,大地又一次來勢洶洶地張開了血盆大口,瘋狂地吞噬著汶川的生靈,摧毀堅固的建築物,唐山的慘劇又重演了。此時已經遠離國土的「姐姐」看到這個消息,毅然決定回國去汶川做救援志願者。曾經經歷過生死的她,對一切似乎都已經有些麻木了,但看到那一幕類似她當年悽慘的場景時,那個母親的無奈與自責,強烈地震撼著她的靈魂,在這樣特定的環境裡,她終於理解了當年母親的艱難與痛苦,在災區與前來救援的弟弟不期而遇,她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
32年了,日日在愧疚中度日的母親見到這個死而復生,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女兒,驚喜交加,心情極其複雜。飽經滄桑的母親帶女兒到了埋她的「墓地」,啟開墓,她看到自己心愛的書包和一大包上學用的書本,弟弟說:「從小學到高中,媽媽都是買一式兩本,給你一本」。她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麼多年來,她一直記恨母親,一直認為母親偏心,認為自己早已被母親遺忘了,所以她不願尋親,不願回故鄉看看……現在才知道自己仍是母親的心頭肉,明白是自己錯怪了母親,是自己太自私,這麼多年用「死」來折磨著母親那顆破碎的心!
我是含著淚看完這部影片的,為劇中的母親哀嘆,也深深理解「姐姐」的冷漠,為她慶幸最後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這是人性的光芒在閃爍,這也是一次失而復得的人性回歸。
影片的結局是完美的,而真正生活中的故事就沒有那麼完美了,我的外婆與姨媽之間的恩怨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姨媽是外婆的第三個孩子,出生在三十年代重男輕女的時候,因種種原因,姨媽連一口奶水也沒有吃到,就抱給另一個地方的一戶人家當童養媳了。漸漸懂事的姨媽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對外婆一家人耿耿於懷。成年後的姨媽倔強地以死反抗,掙脫了童養媳身份的枷鎖,孤身在外飄蕩,外婆心懷內疚,幾次三番叫姨媽回家,姨媽拒絕接受。後來姨媽嫁給了自己的意中人,心境有了改觀,才慢慢開始兄弟姐妹之間的往來,而對外婆的怨恨還是無法釋懷。以致外婆臨終前想見一下姨媽的心願都沒有得到實現,是帶著無限遺憾離去的,這樣的情景,讓大家唏噓不已。
一聲墜地來,恨事常八九,這是姨媽坎坷人生的真實寫照。從小缺少親情的呵護,青年時期拼死才衝出包辦婚姻的囚籠,中年又不幸痛失獨生女,留下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都是姨媽一把尿一把屎拉扯大的。諸多的遭遇使姨媽的脾氣十分怪異,固執的讓人難以接受,她把這一切都怪罪於外婆對她的拋棄,母親曾經試圖去接近她安慰她,得到的是姨媽的冷嘲熱諷。其實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外婆讓人抱走姨媽也純屬迫不得已,即使是一個錯誤也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只是姨媽自始至終沒有用寬容的眼光看待這件事,冷酷的不願滿足外婆見最後一面的要求。人生無常,命運多舛,本是一對母女卻生不來往死不相見,此恨綿綿誰能解?都說是血濃於水,可是我那絕情的姨媽就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姨媽能大度一點,我相信外婆一定會含笑九泉…….
有些事情一錯就成千古恨,而有些人卻寧願一意孤行地將錯誤進行到底,箇中情由可悲可嘆。但願這樣的悲劇在生活中少一些,但願人人都有一顆寬容的心,在適當的時候,給別人一個懺悔仰或是放下心理包袱的機會,這也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洗禮。冰釋所有的積怨舊恨,才能讓迷失的人性回歸,才能走出陰暗糾結的沼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