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期間,在家裡看了許多災難電影,感受一下災難的恐懼,在我看完唐山大地震,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劫後重生的生活令我們產生很大的共鳴。
1976年7月27日晚上,唐山地區爆發了7.8級的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災難中的人民,親眼看著自己的家園在地震中摧毀,也摧毀了無數人的心。
2010年《唐山大地震》在萬眾期待中上映,期望能夠回顧這段悲痛的歷史。這部影片只有不到4分鐘的地震場面,卻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呢?
劫後餘生的女主角
《唐山大地震》最主要的不是視覺效果,更多偏向於人們的情感衝擊,情感更能觸動人們的心弦。這部影片以故事的方式描繪出了災難的殘酷以及災難中人性的抗爭。
影片傾力地表現的是災難發生之後的離合,也正如《唐山大地震》的陳述:強震23秒,餘震32年。著力刻畫個體心靈的「餘震」與親情的重建,滲透出一種自我救贖的文化。
影片中弱化了英雄情節,強化了受難者的自我救贖精神,我們在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平民化的視覺來感受餘震後的重生,餘震後的救贖,因為受難者中大多數是平民百姓,而我們也是平民百姓,觸發共鳴的本身就是平民百姓。
我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與命運鬥爭的普通人身上,讓觀眾與受災者親臨其境,感受他們的痛苦,觸發觀眾的共鳴,這就是在完成普通人自我救贖,崇尚著現實主義的影片,也讓人們能夠在餘震後通過自我去救贖。
在地震來臨的時候,無數命如螻蟻的普通人都無法反抗,更沒有所謂的英雄能夠及時實施救援,所有人都只能經歷受難的過程,「沒有了,才知道什麼是沒有了。」
這仿佛是李元妮的感悟,表現出地震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殘酷的是內心的絕望,而自我的救贖精神在影片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活下去才是開始」弟弟方達斷臂卻依然與命運鬥爭,從來沒放棄過自己,自強自立,而李元妮一生都在守候與懺悔。
沒有英雄的影片,更能觸發共鳴,讓我們能夠把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個體形象上,這是一種很獨特的寫法,留下了人們對生命,死亡以及救贖無數思考與探討。
方達斷臂後,上學
影片中大多數是以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來做陳述,講述災難後的人心,許多平凡的故事都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李元妮的災後救贖,她每時每刻都活在一個錯誤的選擇陰影中,拒絕別人帶走方達,拒絕再婚,拒絕搬新家等等,仿佛她永遠也不能原諒自己,她也永遠活在充滿愧疚的人生裡頭。
影片以平民化的視覺來講述地震帶來的傷害,弟弟方達對姐姐說: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的心裡的房子卻永遠蓋不起來,32年守著廢墟過日子。
這句話瞄準了觀眾的痛處,成功地突出了飽受災難的人們心靈救贖。影片讓我們感受到生在危急關頭的渺小和在大愛之中的磅礴,災難後的重生,依然懷瑞著夢想努力前行。
無論是餘震重生後的人,還是疫情過後的我們,都希望活著的人要好好活著,為了那些已經沉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