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新聞專家解讀:為何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還有餘震?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同一天,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
為什麼44年前發生了7.8級地震?12日下午,中國地震局地震專家告訴記者,根據餘震的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地震的地震破裂帶,其震級小於當年的主震。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地震的長期強餘震」。
根據上述地震專家的說法,餘震的判斷主要取決於震中地區是否發生在原地震的地震帶上,震級是否小於主震的震級。一般來說,40年、50年甚至60年、70年後在原地震帶發生的地震被認為是「長期餘震」。世界上一些地震學家認為,一些大地震的長期餘震可能會持續100多年。
他解釋說,大地震後,會形成一個相當長的斷裂帶,這個斷裂帶的應力應變調整會持續很長時間,在調整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小裂縫,還會發生許多餘震。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都發生了多次餘震。遠離主震很久的地震被稱為長期餘震。當然,大多數長期餘震的震級都較小,有2級、3級甚至更小,但也會發生一些大的長期餘震,達到4級、5級或更高。這次唐山古冶地震發生在唐山地震的破裂帶,可以判斷為唐山地震的餘震。
據專家介紹,古冶5.1級地震是唐山地區近年來最大的餘震。準確地說,這次餘震應該叫做「1976年唐山地震的長期強餘震」。唐山地震區未來會發生餘震,但長期餘震會越來越小。但是,也不排除唐山餘震區將來會發生一些大的長期餘震,如4級甚至5級的餘震。
中國地震臺網快訊12日報導,在過去5年中,河北省發生了24次3級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這次。
根據縉雲12日的報導,古冶地震距離天津市寧河區約49公裡,這是天津普遍感覺到的。天津市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譚說,1995年10月6日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0級地震,2006年河北省文安縣發生5.1級地震。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的餘震區,是唐山地區正常的地震波動活動。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12日中午發布消息稱,唐山地震餘震區的地震活動非常豐富,呈現出大起大落,仍有4至5次地震。據專家諮詢分析,近日原地震區不大可能發生5級以上地震。
古冶區地震發生後,河北省地震局和天津市地震局先後派隊到地震災區開展應急工作。應急管理部門啟動了地震災害四級應急響應,河北省人民政府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7月12日下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了唐山古冶5.1級地震新聞發布會。該中心副主任劉傑研究員在會上說,經過專家討論和分析,古冶地震發生在唐山7.8級地震的老震區
劉傑強調,根據目前的觀測資料和震例分析,唐山老震區短期內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他還說,根據世界上的研究,餘震活動的持續時間一般約為主震載荷活動的10%,即主震的準備時間,唐山地震的準備時間達到幾千年,「所以唐山餘震區餘震活動持續幾百年是很正常的。」
《澎湃新聞》指出,早在2010年3月12日,中國地震局在向公眾解釋近期地震形勢和介紹相關知識時,就提到了「唐山大地震」和「如何定義餘震」的相關問題。在回答記者當時的提問時,劉傑說,大地震發生後,其震源區和鄰區的地震活動將明顯增強,這種明顯增強的地震一般稱為餘震。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科學方法來確定地震是大地震的餘震還是另一次新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