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2020-11-20 老羊鏟史

1.

1975年2月4日,10時30分。

遼寧省政府向全省電話通知,發出明確臨震預報,要求工廠停產,成千上萬人被動員到寒冷的室外。廣場上停滿裝著藥品和食物的車輛。

19時36分,7.3級地震發生。

這是我國成功預報的第一個中強地震,在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

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第二,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地震是自然現象,可以預測亦能預防,這樣,就可以很快地發動群眾,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要做好專群結合,認真研究核實前兆真象,並勤向上級匯報,使領導上得以隨時掌握最新情況。第三,綜合各區異常現象時,始終注意到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不因細微而忽略。嚴格區分幹擾與前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地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最主要的前震震群發育很正,且很集中。自2月1日至4日19時半主震發生前,在石硼峪地震臺共記錄到前震527次,專業數據分析,知其是前震,注意其發展發現都集中分布在北緯40°38′—42′,東經122°44′—51′之間,就表明這地區附近很可能就是未來危險的震中區。

李善邦說:

海城地震的預報是成功的,但這並不表明地震預報問題已得到解決。實際上,如同海城地震這樣容易掌握的前兆現象是很少有的。

那麼,海城地震前都有哪些前兆,這些前兆是怎樣被掌握的呢?

2.

李善邦把海城地震預測成功的第一條就是政治正確,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正規的中國地震預測始於周恩來總理視察邢臺地震以後,對中國的地震預測做出了系列重要指示。

1966年3月,邢臺發生兩次地震,百姓生命財產損失嚴重。

公元777年,這裡曾經發生過大地震,但一千多年來一直未震,人們以為地震危險已經解除,在全國地震區域劃分圖上被列為低烈度區。

所以這次地震讓人措手不及。

周總理三次親赴災區,指揮抗震救災,同時代表中央對地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他的親自敦促和指導下,組建了專門的地震辦公室,召開了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成立了國家地震局,建立起了數以百計的地震臺構成的監視臺網。

就是這個臺網,捕捉到了海城地震。

3.

2020年7月12號早晨6時38分,唐山古冶發生5.1級地震。

專家說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很多人表示不服,因為唐山地震已經過去44年了,人們覺得這個餘震餘的有些長。

其實,對於有了45.5億年的地球來說,44年就是一瞬間,這次古冶地震就是上次地震的餘震。

1975年的海城地震的追蹤就是10年前的1966年的邢臺地震開始的。

1966年3月邢臺地震以後,到1976年,十年的時間,餘震尚未完全停息,而且強烈地震還不斷發生。

1967年河間6.3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而渤海地震就發生在魯東至遼南地震活動帶的中間。

鑑於遼南存在地震危險,1970年3月,遼寧設立了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幫助下,開展了地震預報研究。

隨即,有計劃地進行了地面測量並建立了微震觀測臺網。

大地測量是地震臺的日常工作之一,最早是從日本開始的,他們在全國範圍內,每五年進行一次水準測量,每十年一次三角測量,觀測大地的起伏變化。

遼寧地震臺網根據1970年兩次水準測量結果,發現遼東半島向北西西方向傾斜,並在近期有所增長,而在西邊盤錦一帶則有局部隆起。

地震觀測的結果是1972年以來,小震較多,且都環繞著海城一帶分布,活動還逐漸增加,至1974年,比前增加了三倍。渤海沿岸驗潮計記錄的總結亦表明遼東半島向西北傾斜,而營口一帶,則有斷續上升的跡象。

綜合以上一系列不尋常的現象,使人懷疑,在下遼河現代凹陷地區的東側,可能正在醞釀著危險地震,很值得注意。

1974年12月12日,本溪葠窩水庫附近發生地震(Ml=4.8),人民雖感到強烈震動,但沒有遭受損害。

據群測群防監視網的報告,震前地下水發生變動,在丹東一帶的井水有變化,動物(包括穴居動物)有異常反應。地震臺網亦觀測到前震和相當數量的餘震。葠窩地震震中就在下遼河凹陷的東緣,但是否為所預期的地震還不能肯定,但震級過小,也可能不是主震。值得注意的是丹東一帶的異常現象,震後並未消失,且有所增加,聯繫到西邊盤錦一帶的局部隆起,使人懷疑可能還有北東向構造正在活動醞釀著更大、更危險的地震。

又根據微震觀測臺網的資料,營口——海城一帶的震情也在變化中,這裡正是兩種構造體系的交匯處,因此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危險地區。

鑑於上述情況,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在國家地震局的協助下,進一步加強了臨震監視工作,增設了流動觀測臺,擴大了群眾偵察網,並準備了防震措施。

1975年1月以後,地下水的變化和穴居動物的異常反應愈來愈多,出現異常的範圍亦逐漸擴大,分布比較集中的地區是丹東、營口、海城、盤山、錦縣一線,以及鞍山、遼陽一帶,並向東北方向延伸。同時,小震活動亦漸增多,情況愈趨緊急。

此時,民間關於「地動」的小道消息已經人心惶惶了。

4.

大震終於來了。

1975年2月1日開始出現前震。

根據營口石硼峪地震臺記錄,最先發生的是一個震級小於1的極微震,頻率增加很緩,

2日只有7次,震級均小於1。

3日白天仍只有兩次,至傍晚(18時後)才急劇增加至61次,震級最大為3.2。接著繼續猛增,震中集結在海城附近。

至4日午前,達到最高潮,最大震級為4.7。

李善邦說:

過午不久,突然迅速下降。

經驗告訴我們:這是大震即將發生的信號。

遼寧方面會商認為:大震將要發生,2月4日上午果斷通報。

主震於2月4日晚7時半發生,地震區震搖很劇烈,為本區有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

房屋被震倒一百餘萬間,因事前作好了準備,人已離開住宅,牲畜已趕出棚廄,所以傷亡減少到了最低限度。

5.

關於海城地震和唐山大地震,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了。

但李善邦總結的經驗值得重視,但因為《中國地震》這樣的著作太過於專業,很多人顧不上去了解,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有必要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李善邦總結的第一條非常重要,政治正確是需要決策人承擔風險和責任的,一旦誤報,給社會帶來的混亂的責任,不是每一個領導都敢承擔。

其次,廣泛的發動群眾,密切觀測各種變化並及時上報,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特有的覺悟和品質。

1974年6月29日,以國發(1974)69號文件,把地震危險性通知各相關地方政府,要求各地做好測群工作.

1974年11月,遼寧省發現大量宏觀異常,冬眠蛇出洞,老鼠成群出現,井水突然升降等。

這些都有助於專業機構作出判斷,這些都是海城地震得以成功預報的條件。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在祭奠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地震預報的研究和重視,加大預報地震和預防地震的投入,建立健全預測網絡,把自然災害給人們造成的損失減到最小。

本文主要參閱李善邦《中國地震》,地震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關焦點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為什麼會有餘震?專家口譯
    釋新聞專家解讀:為何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還有餘震?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同一天,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
  • 大地震前兆!
    在《唐山警示錄》和紀錄片《掩埋》等描述唐山大地震的材料中,都花了大量篇幅去說動物逃亡、地聲、地光、地磁變化、氡氣變化、溫度變化,以此說明地震不是不能預報,而是地震專家對此不夠重視甚至玩忽職守。然而這些所謂異象,到底有多少人是當時就知道的,還是事後進行誇張陳述的還不好說。
  • 剛剛河北地震了,44年前中國人曾準確預測地震,可惜是世界上唯一一次...
    也更沒有人知道其實我們曾經成功預報過地震。。。 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就這樣毫無預兆地發生了 那麼,地震究竟有沒有可能被預測?海城地震的預測成功是巧合嗎?9月28日晚上5點左右帕克菲爾德大地震終發生了! 反過來說重大地震的發生也不一定有預兆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唐山大地震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也發生在清晨大多數人的睡夢中因此造成了40餘萬人的傷亡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唐山人,對於地震已經麻木了嗎?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雖已過44年,在聽老一輩的唐山人講述大地震的親身經歷時,依然感到毛骨悚然。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後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後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為何至今還有餘震?專家解讀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京津冀多地區震感明顯。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 願歲月靜好,時隔44年,為何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仍在?
    來源網絡消息說,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要知道唐山大地震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44年了。那麼,為什麼這次餘震44年之後才到來呢?一般來說,餘震活動持續時間和地震構造加載速率相關,加載速率越快,餘震衰減越快,板塊邊界附近發生的地震加載速率很快。而唐山地區位於大陸東部,這裡的加載速率會比大陸西部的加載速率慢,所以唐山大地震的餘震持續時間也非常長。
  • 唐山大地震"漏報"真相:一段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在書中人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唐山大地震這場劫難之前,中國的部分地震專家和民間監測點都曾經上報過地震預報,但卻由於沒有引起當時有關部門的重視,才使得唐山人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受了一場滅頂之災。與此同時,距離唐山不遠的青龍縣因為對臨震預報非常重視,採取了避震措施,雖然房屋被損壞18萬間,卻無一人死亡。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四十年,這期間究竟有多少秘密鮮為人知?人們又應該從中汲取怎樣的教訓?
  • 提前通知唐山5.1級地震——記唐山大地震44周年
    今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千米。河北、北京、天津有震感。這是繼唐山大地震後44周年以來,一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回顧下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據悉,古冶區位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破裂帶上,此次古冶5.1級地震也發生在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區內。
  • 中國近些年有哪些大地震?——記唐山大地震44周年
    幾個小時後的44年前,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 。
  • 錢鋼:​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與記錄
    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數是汶川地震的3倍,這就是我今年(2010年)寫的一篇文章所強調的,不要忘記中國的「胡煥庸線」。所謂胡煥庸線,是指從中國的黑河劃一條線劃到雲南的騰衝縣,這條線分開了中國人口密度的密、疏兩大部分。在這條斜線的東邊集聚了中國的絕大多數人。胡煥庸這位地理學家1935年提出的時候,那時候96%的中國人在線東邊,4%的人住在線西邊。
  • 原創——《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又一個7.28,清晨伊始,南湖地震主題公園已是人滿為患,人們懷著同樣的心情聚攏而來,為著這個城市獨有的日子。 車窗外,成群的蜻蜓在飛舞,它使我想起影片《唐山大地震》開場的那個鏡頭。方登和方達姐弟倆被遮天蔽日的蜻蜓所吸引,驚詫地用唐山口音呼喊「蜻蜓,蜻蜓」,可憐的孩子哪知道這是地震前兆啊。我打趣地和二哥說:其實咱們唐山跟蜻蜓叫「麻楞」。
  • 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災風險
    中新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 高凱)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44周年紀念日,為銘記唐山大地震經驗教訓、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地震專家及相關單位,對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進行科普分析與解讀。紀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
  • 為啥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地震斷層長期活動
    44 年後依舊還有餘震,是否意味著未來還會有類似的餘震?除此之外,又還有哪些地區有類似跨越多年的餘震?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古冶區消防救援大隊和京華道消防救援站、林西道消防救援站多路消防指戰員已經抵達唐山 5.1 級地震震中古冶區。唐山消防救援支隊重型、輕型地震隊伍迅速集結。國網唐山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震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安排人員在震中地區巡查,目前唐山電網輸電線路安全可靠運行。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專家權威講解如何預防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大地震,短短1分鐘的時間內,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重要工業城市被夷為平地,整個城市陷入癱瘓。但你知道嗎?唐山大地震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損失慘重的城市直下型地震,發震斷裂縱貫人口稠密市區。全市民用建築物倒塌破壞率達94.6%,工業設備廠房和基礎設施大部分毀壞。
  • 為啥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解釋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 廖豔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京津冀多地區震感明顯。同日,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 地震專家:唐山5.1級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短期內再次發生...
    央廣網北京7月12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分析,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短期內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活動進行專題研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研究員孟令媛分析認為:「這次地震發震的斷層就是在唐山斷裂和灤縣樂亭斷裂的交匯附近。我們分析這次地震是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裡面。實際上就是餘震區的一次正常的強餘震起伏活動。」孟令媛表示,根據目前的觀測資料和震例分析,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
    中新社唐山7月28日電 題:唐山大地震44周年祭:願逝者安息 生者無畏中新社記者 王天譯紅日初升,透過淡淡霧靄,照亮了黑色牆壁上的一排排鎏金名字。陽光拉長了紀念牆的背影,紀念牆下,花環相映,輓聯相接。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位於唐山市南湖東側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內,天未亮就有市民陸續趕來悼念。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造成242769人遇難。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城市抗震啟示
    ——高孟潭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無數中國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今年7月12日清晨,唐山5.1級地震的發生,又喚起了很多人對地震科學的關注。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當年大地震給京津冀地區,尤其是唐山城區造成的破壞和人員傷亡為何異常慘烈?唐山大地震以後,中國地震科技的發展取得了哪些進步?汶川地震又揭示了哪些新的問題和挑戰?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