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震》比《唐山大地震》殘酷

2021-01-09 搜狐網

  特約記者 趙妍 發自上海

  不少人說她因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一夜走紅。「這讓我聽起來像個暴發戶。」

  就像她自己回應這種說法那樣,作為一個獨立、具有個人特色的小說家,張翎早已在電影界出現。從《望月》、《彼岸》,到《郵購新娘》,再到最近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金山》,張翎的每一部小說幾乎都是中國現代史的別樣演繹。有評論者認為張翎小說的分量首先在「歷史的厚重」,其次是「地域的擴展」。

  「最近採訪太密集了。」張翎回復時代周報記者時這句話出現了兩次。因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而引發的對原著者的關注,張翎的忙碌可想而知。「可是我還是把你插隊進來,快快完成了。」這或許多少是因為2009年8月時代周報就《金山》對張翎做的專訪。身在加拿大,張翎接受採訪的方式是做一道道的「問答題」。

  「地震電影很轟動,7月28日周年紀念日當天,溫州的一家影院給我家人親友專場免費放映了一場大地震電影—很感動呢。」對這個轟動全國、票房節節攀升的電影,故事的「生母」張翎的態度一直是「欣賞」。

  與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感動」不同,原著《餘震》裡更多的是殘酷的現實以及苦難背後的反思。對張翎本人的寫作來說,「小說不是為悅人耳目而寫。」

  一如既往的「大歷史、小人物」

  2006年7月末,一場大雨將飛往多倫多的班機困在了北京機場,卻讓張翎邂逅了「唐山大地震」—機場書店裡一本灰色封皮的《唐山大地震親歷記》讓她猛然想起,那天是三十周年紀念日。「我雖然沒有經歷地震,也不是唐山人,但對災難之後人們經受的疼痛非常關切。」回憶當初,張翎覺得是冥冥中一隻手將她推了過去。

  「寫作的過程非常快,因為我感覺疼痛在咬著我的腳後跟追趕我,使我無處逃遁。但是搜集材料的階段是煩瑣而耗時的。」注重歷史的張翎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搜集了在國內和國外可以搜集到的幾乎所有關於那場地震的資料,並多次與在多倫多的地震親歷者交談。「由於那個年代宣傳機器的層層封鎖,唐山大地震幾乎完全沒有留下人的照片。所有關於那個年代的圖像記錄都是倒塌的建築物。」

  在人物缺失的場景裡構寫人物,對作家來說是個挑戰。張翎的目光,最終聚集到了一群「地震孤兒」的孩子身上。「堅強啊,堅強。」那群坐在開往石家莊育紅學校的孩子被一遍遍勸導,他們後來被一些簡單的句子概括為「……成為某某企業的技術骨幹」;「……以優異成績考入某某大學」。

  「我偏偏不肯接受這樣膚淺的安慰,我固執地認為一定還有一些東西,一些關於地震之後的後來,在歲月和人們善良的願望中被過濾了。」於是便有了《餘震》—它是一個關於「苦難可以把人徹底打翻在地,永無可能重新站立」的故事。

  《餘震》裡的方小燈,內心有一扇生了鏽的窗,怎麼推也推不開。她不是電影裡那個和養父有融洽父女感情的方登,她是遭受養父性侵犯後「逃離」家庭的方小燈;她不是電影裡那個與女兒如朋友般互相照顧的媽媽方登,她是偷看青春期女兒的聊天記錄、不斷與之發生衝突的方小燈;她更不是未婚先孕遭受男友大楊拋棄的單身母親方登,她是與大楊有一段13年的婚姻,卻對丈夫「疑神疑鬼」而提出離婚的方小燈—她不是浴火的鳳凰。地震中母親的選擇教會了她一種擁有方式—緊緊地拽住手心的一切:愛情、親情、友情。而她拽得越緊,失去得越多。

  「無論是《金山》還是《餘震》,雖然歷史背景宏大,前景卻始終是小人物和故事—是人被天災或人禍推到極致時作出的一些反應。」正是對這種反應的好奇心,促使了張翎的寫作,「我沒有想正面描述唐山大地震的野心,因為我們已經有過了非常出色的紀實文學來記載那場浩瀚天災。我只是想通過一個母親的殘酷選擇,把一個家庭的內心疼痛外化,讓我們正視災難帶給心靈的長久創傷。」

  「馮小剛能觸到百姓的心靈」

  《餘震》最初的版權並非賣給馮小剛。

  「在馮導聯繫我前後,其實已有數位著名影人對《餘震》感興趣。看來在三十年後痛定思痛憶唐山,似乎是很多人的共同想法。」張翎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7年初《餘震》在《人民文學》上發表,馮小剛讀後深受觸動,就來電商議改編電影事宜。此時,一位青年導演已經買走了《餘震》的版權,但遲遲未開始拍攝。

  「我和馮導在多倫多有一個共同的朋友,通過這個朋友我們早在2006年就見過面—馮導帶著《夜宴》的後期製作團隊來多倫多。那次見面是在我開始寫《餘震》之前。」張翎如今這樣評價她的合作者馮小剛,「他可以駕馭各類題材,特別接地氣,能觸摸得到老百姓的心靈脈搏。他是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幾位同時具備視覺藝術和文字藝術功底的導演之一。」

  馮小剛的確號準了老百姓的脈搏—巨大的「催淚彈」讓進入影院的人幾乎無一倖免,成為仍在繼續攀升的票房神話的最佳保障。但事實上,張翎寫《餘震》,從來沒想過是為了「催淚」。

  電影裡,方登回家後看到了供奉在她年幼畫像前的「桃兒」,母親李元妮一下子跪倒在她面前—母女相互下跪的家庭倫理劇情感動了眾多觀眾。然而張翎版本的母女相見,卻是方登千裡回鄉,找到母親,隔著30年的時空距離,母親從陽臺上俯下身來,問「閨女,你找誰?」一切戛然而止。

  儘管電影的編劇並非張翎,但她也對電影拍攝過程有一些了解。「我們一起去紐西蘭考察過外景,後來因各種原因放棄了海外場景。」

  5月初,張翎在馮小剛的工作室看到樣片,當時字幕和科技合成尚沒有全部完成。「劇中的演員整體表現都不錯,尤其是扮演童年方登的小演員和扮演母親李元妮的徐帆。」

  張翎說,電影中有些「哭天嗆地」的場景,實際的拍攝背景卻幾乎什麼也沒有。在這樣的氛圍裡表演天災之中的驚恐失措悲傷無奈,演員的功力遭遇了極大的挑戰。「徐帆在戲裡有很強的爆發力,把一個母親撕心裂肺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我看到她最好的表演之一。」

  「張靜初的表演總體還是不錯的。但在徐帆如此有爆發力的表演面前,其他配戲的人難免會相形失色。」對於電影中方小燈不再是第一主角,張翎也欣然接受,「小說裡的主視角是小燈的視角。小燈的痛苦在小燈心目中是遮天蔽日的,大到了小燈已經無法看見別人的痛苦。而電影中的主視角是導演的視角,導演看到了每一個人的痛苦,於是小燈的痛苦被分流了。」

  張翎透露,華誼還將推出《餘震》的電視版本。

  「小說與電影視角不同」

  時代周報:讀過《餘震》的人會發現電影《唐山大地震》中許多情節與原著有出入,或者沒有提及,比如養父對小燈的性騷擾、陸毅飾演的大楊和小燈的婚姻。你如何看待這些情節的缺失?

  張翎:電影和小說有著不同的側重,對一件事情的觀察和敘述應該允許有多重的方式。宣洩激動是一種表述,內斂冷峻也是一種表述。小說讓人看見了人被天災擊倒的疼痛,電影讓人看見了人從廢墟裡站起來的溫馨。疼痛讓人不安,但是小說不是為悅人耳目而寫的,所以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電影裡心靈重建的溫暖是主創從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也是觀眾所感動而願意接受的—票房和觀眾真摯的淚水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小說和電影都達到了各自預設的目的。

  時代周報:電影少了一些內容,也多了一些內容。比如汶川大地震,你如何評價這段內容的加入?你認為這段內容與原本的故事銜接合適嗎?

  張翎:小說完成在汶川地震之前,而電影拍攝在汶川地震之後。小說結尾處寫到了接受專業心理輔導之後的小燈,開始有了「推開心靈之窗」的可能性。電影把這個可能性拓展成現實,把小說的留白處充實了,而實現這個現實的契機,是汶川大地震。小燈在另一場天災中看到了另一個母親的「殘酷」選擇,瞬間明白了自己母親當年的無奈。這個契機是合理的。只是我們仍舊要拷問:小燈(電影裡改名方登)即使和母親見面了,是否所有人內心的疼痛就得到了徹底的醫治?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溫暖的親情,加上專業心理幹預,不一定會徹底消除疼痛。在更多的時候,只是給了我們力量和方法,來學會與疼痛共存。

  時代周報:國內有一些評價認為,電影《唐山大地震》悲情有餘,而反思不足。你如何看待這個評價?

  張翎:網上媒體上對《唐山大地震》什麼樣的評價都有—多元的聲音應該是正常社會的正常表述。如果十三億人民看了電影都發出同一種聲音,那就太可怕了。這是一部老百姓愛看、感覺被感動的電影,我們不可能要求這部電影能滿足每一個組群的心理需求。

  

  

(責任編輯:劉玉洲)

相關焦點

  • 平民化視覺的「餘震」—《唐山大地震》
    最近疫情期間,在家裡看了許多災難電影,感受一下災難的恐懼,在我看完唐山大地震,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劫後重生的生活令我們產生很大的共鳴。2010年《唐山大地震》在萬眾期待中上映,期望能夠回顧這段悲痛的歷史。這部影片只有不到4分鐘的地震場面,卻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呢?
  • 為何44年後唐山大地震仍有餘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行的地震情況通報會介紹,古冶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且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可能會持續上百年。為何唐山大地震已過去44年,還會有餘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據悉,古冶區位於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破裂帶上,此次古冶5.1級地震也發生在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區內。
  • 為啥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解釋
    為何44年前一場7.8級的大地震,至今還會產生餘震?12日下午,中國地震局一名地震專家告訴澎湃新聞,根據餘震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帶上,且震級小於當年主震震級,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較強的遠期餘震」。前述地震專家介紹,對於餘震的判斷,主要是看震中地區是不是發生在原來地震的地震帶上,而且震級小於主震震級。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為何至今還有餘震?專家解讀
    為何44年前一場7.8級的大地震,至今還會產生餘震?12日下午,中國地震局一名地震專家告訴澎湃新聞,根據餘震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帶上,且震級小於當年主震震級,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較強的遠期餘震」。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為什麼會有餘震?專家口譯
    釋新聞專家解讀:為何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還有餘震?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同一天,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
  • 地震專家:唐山5.1級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短期內再次發生...
    央廣網北京7月12日消息(記者朱宏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分析,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短期內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組織專家對此次地震活動進行專題研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研究員孟令媛分析認為:「這次地震發震的斷層就是在唐山斷裂和灤縣樂亭斷裂的交匯附近。我們分析這次地震是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裡面。實際上就是餘震區的一次正常的強餘震起伏活動。」孟令媛表示,根據目前的觀測資料和震例分析,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 為啥4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現在還有餘震?專家:地震斷層長期活動
    來源 | 綜合央視、新華社、廣州日報報導記者 | 易思含7 月 12 日," 唐山地震 " 又登上了熱門話題榜,令人意外的是,這次引起關注的地震是 1976 年唐山 7.8 級地震的一次餘震。繼當天早上 6 時 38 分的 5.1 級地震後,緊接著是 30 多次不同程度的餘震。
  • 專家解讀:唐山本次地震屬1976年地震餘震
    人民網北京7月12日電 (孟植良)「此次唐山古冶5.1級地震屬於唐山老震區一次正常的地震起伏活動,」今天下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傑在情況通報會上表示,「短期內老震區再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不大。」
  • 時隔16045天,唐山大地震再次發生餘震,餘震為什麼會持續如此之久?
    近日,媒體報導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周邊地區均有震感。針對此次地震,北京市地震局宣稱: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而唐山近日發生的地震距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已經過去了16045天,為何此次地震仍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呢?
  • 願歲月靜好,時隔44年,為何唐山大地震的餘震仍在?
    來源網絡消息說,此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要知道唐山大地震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44年了。那麼,為什麼這次餘震44年之後才到來呢?一般來說,餘震活動持續時間和地震構造加載速率相關,加載速率越快,餘震衰減越快,板塊邊界附近發生的地震加載速率很快。而唐山地區位於大陸東部,這裡的加載速率會比大陸西部的加載速率慢,所以唐山大地震的餘震持續時間也非常長。
  • 唐山大地震40餘年以後,為什麼還會出現5級餘震?
    #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治區發生5.1級大地震。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這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一個正常的起伏。雖然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但是當時震級比較大,再加上唐山本身的地質構造,結果造成了餘震起伏」。還有網友調侃:難道,這就是反 射 弧 嗎?原諒小編看到「反射弧」這句話,笑出了聲兒。
  • 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屬1976年大地震的餘震
    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並與7時02分又再次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表示,此次地震為中等地震。記者採訪唐山市應急管理局方面得知,這次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一個正常的起伏。
  • 電影《唐山大地震》:還有多少人沉浸在「餘震」中,不曾治癒呢?
    對於唐山大地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一場巨大的災難所帶來的痛是難以想的。當時唐山大地震僅僅維持了23秒的時間,但是在這23秒中,所有的房屋變成了廢墟,千千萬萬的家庭在面臨著生離死別。23秒的地震過去了32年的時間,他們依舊無法和自己「和解」,依舊無法和過去的經歷「釋懷」。同一個故事,從不同的視覺來看,「餘震」所帶來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
  • 1976年的餘震到今天?唐山地震要更注意這一點
    唐山5.1級地震已過去數天,但看到這晃動的畫面,森森還是在心裡捏了一把汗。最新官方消息也說了,此次發生的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餘震。為何44年前一場7.8級的大地震,至今還會產生餘震?中國地震局地震專家認為,根據餘震判斷依據,古冶區位於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破裂帶上,且震級小於當年主震震級,因此,這次5.1級地震屬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較強的遠期餘震」。而餘震發生的原因是——唐山的地勢結構以及人為建築等造成的起伏。
  • 《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的不是災難,是迴蕩在心中的「餘震」
    這部電影改編自張翎小說《餘震》,當年獲得了很好的票房,在當時創造了中國內地電影最高票房新紀錄。電影講述中國76年的唐山7.8級地震,在緊迫關頭母親選擇舍姐救弟,但姐姐並沒有在這場天災中喪生被解放軍收養長大,三十多年後一家人終於相認,用這一家的故事來映照當年的災難回憶。
  • 唐山大地震死亡數據 - CSDN
    而就在不久前,2020年7月12日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唐山市應急管理局回應稱,此次地震為1976年唐山大地震餘震。44年前唐山大地震至今竟還有餘震!(唐山大地震數據可視化)三、唐山大地震數據可視分析通過數據可視化,我們可以發現唐山大地震及其餘震分布的一些規律和特徵:
  •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催淚」不是目的
    「催淚」不應是電影追求的目的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張翎接受本報專訪--  今日零時,馮小剛(在線看影視作品)導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全國首映。  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餘震》,作者是定居在加拿大的華人作家張翎。  在《唐山大地震》首映之際,身在加拿大的張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她認為小說和電影有不同的側重,小說側重「疼」,而電影更側重修複本身,基調更暖一些。
  • 回顧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 33次餘震!唐山5.1級地震後,還會有較大地震嗎?答案是……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有震感。5.1級地震後已發生餘震33次據河北地震局消息,本次地震發生在唐山老震區,最近的斷層尚未命名,距離約6公裡。其他最近的斷層是榛子鎮斷裂,距離約12公裡。
  • 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