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春節,生活中發生的大事件,那就是新型冠狀病毒從武漢肆虐全國,讓所有人都只能窩在家裡,在鼠年實實在在當了一回不敢出窩的「老鼠」。
要說今年春節,娛樂圈發生的大事件,那就是徐崢第一次把賀歲檔電影《囧媽》,搬上了網絡平臺,免費讓大家在這個有點窩心有點憋屈的春節,看了一部賀歲片。
只是,作為一部保底24億上映的賀歲片,《囧媽》上映後的口碑、話題和熱度可謂是居高不下,爭議不斷。
有人說,票房24億,只賣了6億,徐崢此次是虧大發了!
有人說,從和院線分成,到實實在在到手6億,徐崢太精明了,這個算盤打得好!
有人說,每年的賀歲檔電影,票價都出奇的高,徐崢這是為老百姓省錢了,這是一種公益創新!
有人說,徐崢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得罪了一大票影院人,引起資本方敵視,估計後面的日子難了!
更有小導演畢志飛,對徐崢此舉連連發文斥責,甚至讓「徐崢滾出影視圈!」
……
就在這些或褒或貶、或斥責或擔心的議論聲中,《囧媽》的豆瓣分也出現了滑鐵盧,從剛開始的6.6分,一路下跌,近日竟跌到了5.9分。
對於這樣的分數,相信很多人都不明白了。
到底是因為徐崢一意孤行,得罪了影院人,致使部分被資本支配的影評人惡意打分?還是因為《囧媽》的製作水準,真如他們所言「太爛了」呢?
樓蘭娛姐通過自己的觀影感受,來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囧媽》豆瓣分節節下降的真實原因!
眾所周知,在影院播出的影片,要根據最終票房與影院進行分帳。在我國,所有上映的影片售票和票房情況,都需要計入國家制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而這個系統就相當於第三方監控平臺,不但能實時統計和展示票房數據,讓影片相關機構隨時掌握收益情況,還能避免因票房分成不均引發的糾紛。
不但如此,為了使分帳透明、清晰、公正,廣電總局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建立的「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還對發行方、製片方、院線、影院,制定了一套標準的各方分帳比例。
那麼,像《我不是藥神》《戰狼2》等這些票房超過30億的影片,究竟是怎樣分帳的呢?
首先,第一部分是要給國家上交的,其中包含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3.3%的特別營業稅。這些都屬於「不可分帳票房」,由影院直接從總票房中劃扣。
其次,在剩下的可分帳淨票房中,大片還要由院線給中影數字繳納1% ~ 3%的發行代理費。
最後,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如果電影院和院線是同一個公司,那麼它就會獨享這57%。同理,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也是一夥兒的,那麼他們就可以獨享這43%。
那麼,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不是一個公司,他們又要怎麼分帳呢?據說,兩者會將其中5%~15%作為發行代理費,剩下的28%給製片方。
其實,《囧媽》的製片方是歡喜傳媒,而發行方是橫店影業。當時24億的票房就是橫店影業的保底數據。
由此可見,一部電影在影院上映後,對於囊括了導演、編劇、演員、攝像、燈光、場務場記等各種工種,各種職位的製片方來說,獲利還真的不多。
聰明人一算就知道了,作為《囧媽》的製片方,徐崢這次撇開了拿大頭的院線,直接找平臺賣錢,等於把院線丟下了,當然會得罪了他們,引起他們的反對和指責。
這也是《囧媽》在網絡播出後,便遭到全國各大院線公司及影片人圍追堵截的重要原因。
當時,這些院線對於徐崢的做法集體向國家電影局市場「上書」,說《囧媽》的行為」破壞行業基本規則」,「會起到破壞性的帶頭作用」。
就連前幾日,僅有一部作品的小導演畢志飛都站出來在某公眾平臺,對徐崢指指畫畫,進行連番轟炸,話裡話外稱他是「明搶」囧系列品牌。
不但如此,畢志飛還出言不遜,直言讓「徐崢滾出娛樂圈」。
據說,畢志飛在此事之後就自曝收入了幾萬廣告費。至於這廣告費是怎麼來的,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像畢志飛這樣被某些人僱為打手或者水軍的可能還有很多,包括那些被資本控制的影評人。正是這些人造就了豆瓣分數的下滑和劇作的負面評價。
當然,這只是《囧媽》遭遇窘境的原因之一,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原因。
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條件,內因才是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依據。
如果說,對於《囧媽》這部電影,徐崢一意孤行斷臂求生的創新之舉,得罪了資本方,被口誅筆伐是外因。
那麼,《囧媽》自身存在的喜劇缺陷和內容瑕疵,才是它被部分人所質疑和評判的重點。
雖然,我們不可否認,豆瓣水軍讓《囧媽》5.9的這個分數很水,但也有一些人發表了自己的主觀看法。
作為繼《人在囧途》、《人在囧途之泰囧》、《港囧》之後的囧系列最新作品,《囧媽》至少有兩處讓人略為失望。
第一處,沒有了呆萌的搞笑擔當王寶強當捧哏。
在之前三部囧系列影片中,雖然《港囧》的評分也跌到了5.7。但其中延續的王寶強喜劇風格還是十分濃厚和到位的。
大家在歡笑逗樂和諧氛圍中,也能感受到幾部作品延續下來的笑果和風格。特別是王寶強和徐崢兩人,一個唱,一個和,像相聲中的逗哏和捧哏一樣,讓人切切實實感受到這是一部喜劇片。
然而,在《囧媽》中,沒有了王寶強,搞笑成分確實減弱不少。就只有徐崢在演單口相聲。笑點少了,搭配的角色所擔負的「捧哏」作用,也就顯得更弱了。
這也就是許多人說《囧媽》有點無聊,不太像喜劇片的真正原因。
第二處,公路片模式的設定,讓部分內容有邏輯瑕疵。
怎樣在6天6夜的火車上,把親情成分體現出來,把喜劇效果呈現出來,把故事講圓滿,這對許多公路片來說,其實都是一個考驗。
在《囧媽》中,平時省吃儉用的盧小花,為了圓夢,花了比飛機貴的錢,非要坐火車的故事設定,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在現實生活中,有誰那麼傻,非要多花些錢去坐火車?有誰那麼笨,明明坐飛機很快就能到,偏偏要花6天去坐火車?
更何況,盧小花年輕時就因為遲到,錯過了一次演出,成為終生遺憾。這次為了圓夢,花了2萬去俄羅斯演出,作為正常人,她還會冒著遲到風險,一個人去坐火車嗎?
這只是其中一點,另外盧小花在火車上按摩蒸臉做料理、闖入熊出沒的森林裡,伊萬和俄羅斯美女一路搞曖昧,盧小花母子在冰河上跑,乘坐熱氣球趕到劇院……這些也都有那麼一點牽強。
雖然,《囧媽》有這麼些缺點和瑕疵,但它的分數真得只值5.9分嗎?
俗話說,人無完人,事無完美。作為一部打破了傳統規則的賀歲片,《囧媽》自然是有缺點也有優點。重點是,它到底是缺點多還是優點多呢?
其實在娛姐看來,徐崢的《囧媽》瑕不掩瑜,從展現親情和婚姻的無奈上來講,它的確算得上是一部優秀之作。
從立意到主旨,從劇情的跌宕起伏,到真情實感引發的共鳴,它都在及格線以上。
不但如此,《囧媽》非常符合春節檔的核心價值觀,老人小孩都能看,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特別是親情部分的呈現,有淚點也有笑點,讓人在大笑之餘,能充分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媽媽的不易、母子的矛盾,這些都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
片中的盧小花太像生活中了不少人家中的媽媽了。她一邊不想麻煩兒女,自己獨居生活,一邊又無法釋放自己的母愛。
直到徐伊萬上了火車,打算和她一起去俄羅斯。就在那短短幾天的時光裡,她的母愛泛濫,不停釋放,一發不可收拾。
那一刻,她才開始用盡力氣詮釋「你媽覺得你餓」、「你媽覺得你冷」「你媽覺得你美」……等等所有母親都愛犯的通病。
而對於徐伊萬來說,母親的過度操控、過度關心、過度表達愛的方式,就像一把枷鎖牢牢套住了他,讓他被母愛壓抑的無法自由呼吸,只想著擺脫,只想著逃離。
盧小花,一邊是溺愛,一邊是管控。徐伊萬,一邊是關心,一邊是嫌棄。這不正是現實中的我們嗎?
除了真實的場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之外,片中有三個環節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個是徐伊萬和母親爭吵,盧小花失控大哭,之後生氣、絕望,漫無目的的進了森林。
看到那一刻,娛姐內心真的很酸楚。
她太像之前娛姐和媽媽吵架後,媽媽大哭的模樣了。那一刻,娛姐和徐伊萬的內心是一樣一樣的,內疚、自責、後悔、不安,生怕媽媽因為自己的口無遮攔而受傷。
第二個是面對張開血盆大口的熊,盧小花怕它傷害自己的孩子,奮力一撲,口口聲聲喊著讓熊來吃自己的場景。
這一刻讓人有點想笑,又有點想哭。在危險面前,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擋在孩子面前,不管他是幾歲、十幾歲,還是已經有了自己事業和家庭的四十幾歲。
在媽媽眼裡,儘管他身強力壯,但他依然是需要自己保護的孩子。
第三個是盧小花在莫斯科紅星大劇場圓夢的那一段。
每一個媽媽在生活中,在孩子的面前,也許都是一個愛嘮叨,只會做飯、料理家務、管控自己生活的普通人。
可你有想過,她也曾經有夢想,有才華,在眾人面前能閃閃發光嗎?那一刻,娛姐是淚目了的。
能看到媽媽最閃亮的一幕,是兒女的驕傲,也是兒女的幸福。
能讓自己的子女,欣賞到脫離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自己的另一面,也是身為媽媽最幸福、最自豪的事兒。
總之,《囧媽》的好,還有許多,娛姐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但就憑著如上幾點,娛姐認為,《囧媽》的分值應當在8分左右。
至少,它打動了我,讓我跟著它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會兒落淚,一會兒笑。
至少,它在這個病毒肆虐的嚴肅時節,能讓大家綻放出笑容,體會家的溫暖。
而這些難道還不值一張電影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