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近百名「志友」:自願捐獻遺體 奉獻社會

2021-01-18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4月1日訊(記者 王逸男 通訊員 王 偉 馬韻斐 孫曉晗)從2001年到2016年的15年間,南航林志邦等八名離退休教職工去世後,在自願捐獻遺體的同時,還捐獻了16片眼角膜,幫助15位盲人重見了光明。這8位老人生前有個統一的稱謂——南航「志友」,意為捐獻遺體志願者之友。

  「死後不開追悼會、不接受花圈輓聯、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遺體供解剖、獻器官供移植;骨灰用於植樹育林」,這是南京志友在1996年成立之初就提出的「三不兩獻一育」口號。如今,南航「志友」走過了20餘年的時間,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到現在93名在冊,並分為衛橋、西苑、攬翠苑三個小組,包括林志邦8人在內,目前已經有20人捐獻了遺體。據了解,南航是南京市「志友」規模最大的企事業單位。

  「志友」所起:一封遺囑 一拍即合

  南航「志友」發起人、現已年過八旬的黃颺、朱文新夫婦介紹,南航「志友」的成立緣自60年前的一封遺囑。

  黃颺老師年輕時生過一場大病,醫生診斷為肺結核,可經過治療後他仍是吐血不止,病情卻來越重。後經醫院複診,發現黃老師所患並非肺結核,病因不詳。「若是查出了病因,對症下藥,興許還能治好。可當時連是什麼病都診不出,醫生也束手無策。」

  那時,年僅二十多歲的黃颺自覺時日不多,便立下遺囑:死後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既然查不出病因,那就把我的遺體給醫院,讓他們好好研究我這到底是個什麼病,以後再遇到這種病情就能治了。」幸運的是,他最終戰勝了病魔活了下來,那封遺囑被壓在了箱底。

  後來,黃颺與朱文新結婚,也從未對夫人說起過此事。直到有一天,朱文新在收拾東西時在箱底找到了當年的遺囑,才了解了這一段故事,大為感觸。二人一拍即合,與另外3位南航退休教師共同建立了南航志友。

  朱文新介紹,目前國內醫學院教學和科研所用的遺體缺口很大,非常不利於相關醫學人才的培養,「不希望因為教學遺體的缺失,讓以後的醫生在病人身上動錯一刀」。

  「志友」所感:放鬆心態 笑對苦難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志友已經步入七八十歲,甚至九十多歲的高齡,但志友們的內心卻變得更豐富,有情趣了。

  「加入『志友』後,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心態放鬆了,日子也過得更瀟灑了,也給孩子們減輕了壓力」,黃颺夫婦退休後愛上了攝影,經常參加省、市老年攝影學會和攝影作品展覽。他們還是南航夕陽紅藝術團攝影組的發起人,尤其喜愛花卉,曾經一度是花卉發燒友,他們搶著季節跑,跟著花展走,拍下了色彩繽紛,形態各異的花卉近萬張。

  2012年是南航建校60周年校慶,當年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自費近4000元粘制了100幅展板,為校慶獻上了「百花賀校慶」的影展。21年來,黃颺更憑著攝影這一特長,為志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王瑜志友是站了一輩子講臺的老師。過去,她全身心地教書育人。如今,她不但是南航夕陽紅藝術團合唱隊成員,她還是南航老年體協國際麻將比賽的選手。她樂於助人,曾默默照顧一位已捐遺體的困難家屬多年。

  梁寶瑛志友今年94歲,是南京的抗癌明星,也是曾被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過的全國老幹部代表。他1999年參加「志友」時,愛人去世,自己剛從腸癌二次手術後重生。而此時,他還要照顧高位截癱的女兒和嗷嗷待哺的外孫女。當時苦難集於一身,但他樂觀豁達毅然擔起了衛橋南航志友小組長至今。

  今年92歲的羅學戎志友,在家庭變故和健康惡化的打擊下,曾一度臥床不起。她堅持從起身開始,從床邊站立,到室內移步,拉著欄杆下樓,拄著拐棍參加南航西苑治安巡邏5年。她還參加了南航老年大學3門課的學習,一有空,就在家練字,鑽研書法、繪畫。90歲高齡時,她出版了題為「晚晴」的書畫詩歌集。

  「志友」所致:感化家人 感動社會

  「志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子女的反對。朱文新老師說,在很多子女看來,父母捐獻遺體讓子女孝心上過不去。而面對這一點,「志友」羅學戎的話講到了很多人心裡去:「人死後,一切排場都是空的,是浪費,真的孝應當在生前。」這句話讓很多子女釋懷。近年來,羅學戎的兩個女兒記住了母親在參加遺體捐獻前的教導,她們冬天陪媽媽去廣西北海禦寒,夏天去哈爾濱避暑,羅學戎的晚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更讓人敬佩的是周建初、魏任之兩位志友。他們的夫人早年亡故時,子女都已為他們購置了雙人墓穴。當兩位老教授加入「志友」,打算捐獻遺體時,子女感到為難。經過再三考慮。他們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之計,為了顧及子女感受,決定去世之後,建一個「衣冠冢」陪伴愛妻,遺體捐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魏老任之於2012年、周老建初於2015年病故,子女遵照老人遺願,不但捐獻了遺體,同時還捐獻了眼角膜。

  南航離退休處黨工委書記張環介紹,除了眾多個人「志友」外,南航還有一些夫妻「伉儷志友」,更有在「志友」精神的感染下,一家三口都入了「志友」。現年84年的「志友」胡秀珍的丈夫戴翰高2015年病故,她親自擔當執行人捐出了丈夫的遺體和眼角膜。雖然事後自己大病一場,幾乎雙目失明,但她仍以親身體驗向親朋好友介紹捐獻遺體整個過程。胡秀珍的兒子、南航工會的戴陽老師在父母的感染下也加入了南航「志友」。此外,王德喜和愛人是「伉儷志友」,同為「志友」的王德喜的姐姐已經捐獻了遺體;現年77歲的「志友」管雲仙的媽媽和丈夫已捐獻了遺體,同樣也是一家三志友。

  「因為工作關係,我個人有幸認識了很多南航『志友』。無論是從工作角度,還是從我個人角度,對他們這種大愛無疆的思想境界和無私奉獻的凜然行為由衷而生敬佩之情。」張環感慨道。

相關焦點

  • 65歲老人捐獻角膜遺體成為永州藍山首例
    三湘都市報12月27日訊(記者 田甜 通訊員 唐軍 潘愛華)近日,湖南永州65歲男子周國清,生前委託家人在他死後籤署自願捐獻角膜遺體同意書。而他的大愛之舉係為永州藍山首例。「我是藍山縣紅會黃卓松,有位65歲老人願意捐獻遺體與器官,剛與湘雅三醫院器官協調員聯繫,不符合器官捐獻的要求;雖然我以前做個幾個器官捐獻案例的經歷,但不知如何進行遺體捐獻?」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潘愛華教授幾乎每天接到遺體捐獻的諮詢電話。
  • 洪梅37歲男子自願登記捐獻遺體,他的一句話,讓全場都慌了……
    昨日,洪梅鎮山溪村37歲男子黃華南填寫了《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成為洪梅首例自願遺體捐獻登記者。  問及黃華南為何要著急捐獻遺體時,黃清泉說,兒子10多年前就得了一個病,10分鐘就會尿急,這導致他壓力很大,抬不起頭。2年前,兒子還可以在外送報紙賺錢生活,後來由於膝關節疼痛不能走路,就一直待在家裡。  「24歲那年,我就想捐獻器官了,當時跑去泉州喝毒藥,沒想被救活了。我網上查過捐獻遺體須自願,於是9日就做通了父母的工作。」黃華南說。
  • 94歲省圖書館館長,生日當天捐獻角膜遺體
    「尊敬的捐獻者家屬:周德輝老人自願逝世後捐獻遺體和角膜,造福社會。他的大愛情懷、偉大義舉將永遠受到人民的緬懷和讚揚!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在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上,他勾選了三項:角膜、遺體和器官。「死了捐出器官,生命還能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現在技術發達了,一個角膜能讓好幾個人恢復光明,多好!」成為志願者後,裴風岐才知道以前出現過悔捐的情況,醫院的車到了,家屬不願意,最後只能空車返回。「這本就是自願行為,家人不同意可以一票否決,但如果是角膜、器官捐獻,悔捐就好比是剝奪了人家的希望。」
  • 我校接受一具捐獻志願者遺體
    來源:邵陽學院官網 時間:2020-12-19捐獻志願者家屬籤訂《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確認書》12月18日上午,基礎醫學院遺體接收站舉行了一場莊嚴而肅穆的遺體捐獻接收儀式,該儀式由基礎醫學院副院長何輝紅主持
  • 感恩社會關懷 以身回報社會 莒縣萬克選一家三口籤約遺體捐獻
    中國公益在線(公益記者 馮立功)山東莒縣工作站訊感恩社會關懷 以身回報社會,萬克選一家三口籤約遺體捐獻,成莒縣第一例全家籤約捐獻遺體者。1月10日,莒縣庫山鄉萬新村村民萬克選一家三口人在家中與莒縣紅十字會籤下了遺體捐獻志願書,成為莒縣第一例全家籤約捐獻遺體的家庭戶。
  • 傳遞人間大愛 河北石家莊一退休教師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最後一課」傳遞人間大愛石家莊一退休教師捐獻眼角膜和遺體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張淑會)12月4日,一場簡單而肅穆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河北醫科大學遺體捐獻中心告別廳舉行石家莊退休教師陶雅會用大愛給大家上了「最後一課」,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實現了自己生前最後的願望。據悉,她的眼角膜和遺體都將用於醫學教學研究工作。12月2日凌晨1時許,陶雅會因肺癌晚期救治無效在石家莊去世。她的家人遵照她的遺願,第一時間聯繫了河北省紅十字眼庫和河北醫科大學紅十字遺體捐獻中心,辦理了角膜和遺體捐獻手續。
  • 北京志友島給全體志友拜年啦!
    又由明兵先生邀請了八位好友作為聯合發起人,再由明兵先生及聯合發起人共同推薦自己交往多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看中的志友加入志友島,並嚴格實施「推薦人負責制」為依託,將有過磨合、有過交往、有過合作的有志之友凝聚在一起,共同搭建的新時代社群平臺。志友島及志友必須擁護黨,愛國家,愛奉獻,愛家人,愛學習,愛生活,愛誠信,愛志友,重人品,集智慧。
  • 山東15歲少年無償捐獻遺體
    根據少年生前意願,家人決定無償捐獻少年的遺體,供醫學研究。據少年二姐介紹,自己家人平時通過電視報紙等了解過遺體捐獻,所以當弟弟提出這個意願時,全家人表示了同意。樂陵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前期少年家人前來諮詢遺體捐贈事宜時,他們了解到,少年居住於樂陵市雲紅街道任蘇村,父母平時以務農為生,家中兄妹三人,少年是最小的弟弟。
  • 為何器官捐獻自願無償 移植患者要花幾十萬?
    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中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當前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 菏澤28歲青年捐獻遺體!
    菏澤28歲青年捐獻遺體!但是,他卻把大愛留在了人間,根據他生前的願望,在菏澤市紅十字和高新區紅會的幫助下捐獻了自己的遺體(器官)。讓我們記住這個帥氣男孩的名字——史建傑。12月6日早晨7時30分,菏澤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高新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趕到菏澤益民普外專科醫院,此時的他安詳地躺在病床上,好像睡著了一樣。在家人的陪伴下,帥氣的男孩史建傑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 致敬「大體老師」 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遺體
    鍾麗娜生前在家屬的陪同下親自到深圳市紅十字會籤署文書,希望能將遺體捐獻給深圳大學,作為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第一門課的「無語體師」。當天凌晨,在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主持下,深圳大學總醫院醫護團隊、醫務部門、深圳大學代表、患者家屬及朋友為鍾麗娜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經過完善醫療文書,鍾麗娜的遺體由家屬轉交給市紅十字會,並與深圳大學協調作為無言的「大體老師」,協助深圳大學醫學部開展教學工作。
  • 深大總醫院61歲難治白血病患者捐獻遺體
    鍾麗娜生前在家屬的陪同下親自到深圳市紅十字會籤署文書,希望能將遺體捐獻給深圳大學,作為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第一門課的「無語體師」。 18日凌晨,在市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的主持下,深圳大學總醫院醫護團隊、醫務部門、深圳大學代表、患者家屬及朋友為鍾麗娜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告別儀式。
  • 殘疾人請姐姐籤字,將來要捐獻遺體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吳曦 夏偉 記者 姜振軍 王菲)近日,在鹽城市建湖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該縣沿河鎮的蔣玉珍替弟弟蔣玉海在遺體捐獻登記表上鄭重地籤下了名字。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蔣玉海是一名殘疾人,在他的成長經歷中,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方面的照顧,所以他一直希望在去世後捐出自己的遺體,以供醫學研究之用。
  • 內蒙古22歲大學生因病去世捐獻遺體
    在自治區紅十字會、錫盟紅十字會的見證下,實現了他的生前遺願——捐獻遺體。這是他送給這個世界最後的一份禮物。「希望通過孩子的奉獻,能夠為醫學做點貢獻,來拯救更多的孩子」,褚浩然的父親在為兒子的遺體送行時這樣告訴紅十字工作人員。
  • 深度|中國器官捐獻調查
    能做移植手術的醫院都有人排隊等器官捐獻人體器官,被譽為「獻上生命的禮物」。如此「貴重禮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不久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2名病人,就因等不到合適的肝源離世。我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
  • 湖南90歲抗美援朝老兵捐獻角膜遺體!看完老人遺囑,小編哭了……
    當天,莫老在電話中告訴姚邦欣,在他去世後,請求老乾局按照他的遺囑委託,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用於病理和醫學之用。聽完後,姚邦欣鄭重答應莫老。12月8日,莫我光老人因患病醫治無效逝世,根據老人生前的意願,家人捐獻了老人的遺體器官。
  • 以愛之名詮釋奉獻之美 柯橋區第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赴杭捐獻
    曾多次獲得全國和省市級無償獻血奉獻獎的媒體工作者劉慶,近日將成為紹興市第29例、我區第5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將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兒送去生命火種。  日前,一場簡單而莊重的歡送儀式,在中廣有線柯橋分公司內舉行,單位的同事和柯橋區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在歡送會上為劉慶加油鼓勁。劉慶揮著可愛的鴨子玩偶,笑得憨厚淳樸。「衝『鴨』!
  • 心藏大愛 武漢老人離世後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心藏大愛 武漢老人離世後捐獻遺體和眼角膜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8日電 (敖盼盼)「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2003年7月籤署遺體捐獻協議的朱小安,兌現了17年前的諾言。2020年11月28日,他因心臟衰竭醫治無效逝世,按照其生前遺願,兒子朱輝將其遺體捐獻給了武漢市紅十字會同濟醫學院,兩片珍貴的眼角膜捐獻給了武漢市紅十字會愛爾眼庫。朱小安生前照片朱小安生於1938年,膝下育有一兒一女,與人為善。電工專業出身,高中技校文憑的朱小安,年輕時曾在武漢繩子廠、武漢第四皮鞋廠等單位工作過。
  • 南平市今年實現7例器官捐獻 歷年來捐獻最多
    記者昨日從南平市紅十字會獲悉,2020年,南平市實現7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24名患者的生命,為8名患者帶去了光明。今年是南平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實現捐獻最多的一年。  器官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在每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體內,都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和使命。近年來,南平市各級紅十字會廣泛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