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的最後,傳說中曲洋終於出現了——旋即受了丁勉和陸柏的併力一擊,回身撒了把沒毒的「黑血神針」,就這麼馬馬虎虎的帶著劉正風逃到了下一章,去完成給主角令狐大俠傳經送寶的任務。與後來那個涼亭中談笑自若大戰八方痛飲馬血獨守山峽的日月神教光明左使向問天的出場相比,金大俠對曲洋這位魔教護法長老的描寫有點過於吝嗇,我們只在曲洋的孫女小姑娘曲非煙與小尼姑儀琳的對話中聽到了那麼一點半點:
——「我爺爺說,你什麼事情都看不開,是不能做尼姑的。」
——「後來田伯光逃走了,爺爺說這小子沒出息,既然答應輸了拜你為師,就應當磕頭拜師啊,怎地可以混賴?」
——「我爺爺說,非非,你瞧這小尼姑多麼傷心,令狐衝這小子徜若不死,小尼姑非還俗嫁給他做老婆不可。」
能說出這等可愛的話,定然是位十分可愛的人,我們不難理解劉正風與這樣的人會一見如故傾蓋相交,我們也會相信劉正風說的——「曲大哥雖是魔教中人,但自他琴音之中,我深知他性行高潔,大有光風霽月的襟懷。劉正風不但對他欽佩,抑且仰慕。」……可惜《笑傲江湖》的世界裡容不下太多這種可愛的戲份,還有曲非煙以及陸大有,如果他們能活下來,我們也不至於只能聽桃谷六仙的群口相聲取樂。
從「洗手」到「授譜」,主角變成了曲洋,《笑傲江湖曲》的意義主要由曲洋來講述。比較《明報》連載版、修訂版和新修版,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曲洋變得越來越囉嗦,《笑傲江湖曲》的來源介紹變得越來越長,在連載版中,《笑傲江湖曲》只是曲劉的創作;修訂版中,加上了源自《廣陵散》,講了一大段嵇康的故事以及曲洋連掘二十九座古墓,終於在蔡邕的墓中找到《廣陵散》的傳奇。到了新修版中,則又加上了聶政刺韓王以及聶政姐姐的故事,感覺這版裡的曲老師是恨不得爬起來嗑口藥講滿45分鐘,才能講完金庸的一腔抱負。
《笑傲江湖曲》最主要的來源是《廣陵散》,這大概是琴曲中最具知名度的曲子之一了。我們今天能聽到的《廣陵散》,一版是管平湖先生在53年開始根據《風宣玄品》以及《神奇秘譜》打譜,57年定譜錄音的;另有54年吳景略先生的打譜等,似乎更加激烈一些。據說是因為這曲表現的是人民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所以成為了建國後古琴發掘的首選曲目。《廣陵散》的作者存疑,究竟《神奇秘譜》中的《廣陵散》與《琴操》、《琴書大全》中的《聶政刺韓王曲》是不是同一首曲子,也並不能確定。對於《廣陵散》的傳承有很多研究,有可能並不需要曲洋去挖墓,挖墓也不一定能挖到。
《廣陵散》的出名,首先來自於嵇康。曲洋言史書上說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表示「這個性子很對我的脾胃。」 後面白話文抄了兩段嵇康的故事,在《晉書》《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等處都可以看到:
「鍾會方有寵於司馬昭,聞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鍛,不為之禮。會將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遂深銜之。」
「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的性子大概也很對金庸的脾胃。早在《神鵰俠侶》中,楊過絕情谷對戰公孫止時有一段劍招配合詩句,瀟灑有致的自創工夫。吟的就是嵇康的詩:
良馬既閒。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盻生姿。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這劍法時而大開大闔,峻潔雄秀,時而極盡飄忽,似東卻西。金庸在塑造楊過的時候大概就希望他能夠越名教而任自然,有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風度,不過最後寫成的楊過在我們心中卻是個叛逆的中二少年,並且以誠心接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念告終。在充滿家國情懷的《射鵰》氛圍籠罩下,《神鵰》是沒有這麼容易能達到個性的舒展的,直到寫過了俠義(飛狐)、寫過了去政治(倚天)、寫過了人性(連城訣)、寫過了塵世眾生(天龍),金庸才能再回到真正的魏晉風度,在《笑傲江湖》中,他開始另起爐灶,放棄了美詞氣,有風儀的人設,只剩下「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這才有了令狐衝這樣一個好酒貪杯任性胡鬧的浪子形象,惟一的風度就是學了這《笑傲江湖曲》了。
(今天主要在聽各個版本的《廣陵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