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元氣森林偽日系面具何時摘 一旦被消費者識破信任度將下降

2020-12-24 騰訊網

元氣森林推酸奶 「偽日系」面具何時摘

繼入局能量飲料後,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元氣森林100%持股的一家名為「北海牧場」的酸奶品牌頻頻出現在抖音等平臺。這意味著,元氣森林已進軍酸奶市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北海牧場擺脫了「元氣系」,但並未擺脫「偽日系」概念,並在多款產品上標有日文等。業內人士認為,元氣森林氣泡水憑藉「偽日系」走紅,將這種概念複製到乳製品上,在短期內能獲得不錯的銷量,然而,北海牧場的「偽日系」面具還能戴多久,還需時間檢驗。

另立門戶賣酸奶

北海牧場成立於2019年6月6日,由元氣森林100%持股,原名也是「元氣系」,2019年9月由「氣色(北京)乳品有限公司」更名為「北海牧場(北京)乳品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馬林。北海牧場(北京)乳品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銷售食品;銷售食用農產品、日用雜貨、服裝、工藝品、電子產品、玩具等。

天眼查顯示,2020年1月20日,北海牧場(北京)乳品有限公司獲得了食品經營許可證,截止日期為2025年1月19日,經營項目包括預包裝食品銷售,含冷藏冷凍食品。

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發現,北海牧場天貓旗艦店成立於2019年6月21日,截至發稿,該店粉絲數量為4.5萬人,共上線了5種酸奶產品。與元氣森林氣泡水、功能飲料一樣,目前已上線的酸奶產品均主打無糖。

業內人士認為,元氣森林入局酸奶市場,是看中了該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酸奶市場規模將達到1906億元,在液態乳中佔比將超過50%。2015年中國酸奶消費量(包括發酵乳和乳酸菌飲料)為人均4.8千克,較發達國家和地區有30%-160%的成長空間。預計2020年中國人均酸奶消費量將趕上英美兩國,達到人均8.4千克,增長空間75%。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並不看好元氣森林入局酸奶市場。有研究報告顯示,從品牌力指數檢測情況來看,2017年我國酸奶行業中,蒙牛、伊利和光明品牌的酸奶成為最熱銷的三大品牌酸奶。總體來看,蒙牛和伊利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2017年度中國酸奶品牌排名前十的還有冠益乳、達能碧悠、暢優、三元、伊利安慕希、蒙牛純甄以及莫斯利安。

「元氣森林入局酸奶市場,不僅要承受伊利、蒙牛等老巨頭的擠壓,還要面臨簡愛、樂純等新晉網紅品牌的搶食。而元氣森林主打的『無糖』『0添加』等概念,也已被簡愛等品牌作為宣傳標語,並已在消費者層面有一定認知度。」業內人士稱。

再打「偽日系」牌

值得注意的是,北海牧場仍然沿用了元氣森林的「日系風格」。北海牧場旗下產品不僅有與日本地理相似的「北海道3.1無蔗糖酸奶」,還有以日文為名稱的「気色酸奶」。在一款名為「北海牧場日本LP28酸奶」中,標註了與日本廣島大學植物乳酸菌研究所聯合研製。多位消費者表示:「原以為北海牧場是進口產品,但仔細一看是國產的。」

事實上,「偽日系」一直是元氣森林主打的營銷牌。以元氣森林氣泡水為例,包裝上,元氣森林採用了日文的「気」,而非中文「氣」字,加上瓶身背後寫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監製」的字樣,「如果不仔細查看,第一眼就會默認這是一款日本產品」。多位消費者說道。

「元氣森林是日本的嗎?」不少消費者質疑。北京商報記者查詢元氣森林工商信息發現,32類的「水(飲料)」等指定商品上的第18615232號「元気森林」商標已經獲得註冊,權利人為株式會社元氣森林,地址也是日本東京都某地。但產品包裝上的委託方為北京元氣森林飲料有限公司,產地為河北衡水。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商標初審公告顯示,32類的「元気森林」商標由北京虎悅創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申請,於2019年5月27日轉讓給日本企業株式會社元氣森林。而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的中國總公司為北京元氣森林有限公司,該公司的總經理為李超。天眼查的信息顯示,北京元氣森林有限公司的股東北京虎悅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的股東則是「元気森林」商標的原權利人北京虎悅創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不難發現,元氣森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國產品牌,卻申請了諸如「江戶茶寮」「けしき」「黒沢」等日文商標,把包裝設計成中日文對比的形式,同時還不忘在日本成立分公司,提交商標轉讓。

對於元氣森林從商標到營銷「對標」日貨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元氣森林,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誤導性營銷

「元氣森林有意而為之,是一種誤導式營銷,意圖通過日系風格的包裝、商標等元素,讓消費者誤以為是日貨。然而一旦被消費者發現該品牌並非日貨,消費者的『被欺騙』心理會使元氣森林陷入『偽日貨』的危機之中。」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對於這種打擦邊球的營銷方式是否構成涉嫌欺詐消費者,賴陽說:「這還需要法院判決。」

乳業專家宋亮分析稱:「日本食品給中國消費者帶來的印象是食品質量安全、顏值較高等形象,因此主打日系風格的元氣森林無形中加大了日系產品的光環,從而進一步利用消費者對日系產品的偏愛心理,打開產品市場。」

「此外,元氣森林的目標消費群體也正是崇尚日系的千禧一代。」業內人士說,從元氣森林的名字上可以看出,元氣是一個日語常用詞,代表精神、活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元氣森林的目標用戶,是「90後」乃至千禧一代的城市年輕消費者。這一代消費者大多是「網際網路兒童」,在品牌名裡用一個日語常用詞,很容易激起這個消費群體的精神共鳴。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評價:「主打日系風格也就算了,但就這一個點拼命宣傳,實在是一股山寨氣息撲面而來。」

此外,北海牧場不僅打著「日本品牌」的擦邊球,同時,其「北海道3.1無蔗糖酸奶」與網紅品牌「簡愛0添加糖裸酸奶」包裝十分相似,且均打出了「0蔗糖」概念。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元氣森林氣泡水憑藉「偽日系」走紅,將這種概念複製到乳製品上,也能在短期內獲得不錯的銷量,而一旦被消費者識別出北海牧場的「偽日系」面具後,其品牌信任度將直線下降。原標題:元氣森林推酸奶 「偽日系」面具何時摘

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白楊 王曉

相關焦點

  • 看上酸奶市場,元氣森林「偽日系」面具何時摘
    業內人士認為,元氣森林氣泡水憑藉「偽日系」走紅,將這種概念複製到乳製品上,在短期內能獲得不錯的銷量,然而,北海牧場的「偽日系」面具還能戴多久,還需時間檢驗。與元氣森林氣泡水、功能飲料一樣,目前已上線的酸奶產品均主打無糖。業內人士認為,元氣森林入局酸奶市場,是看中了該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酸奶市場規模將達到1906億元,在液態乳中佔比將超過50%。
  • 元氣森林 打「日系牌」遭質疑
    資料顯示,北海牧場成立於2019年6月6日,由元氣森林100%持股,原名也是「元氣系」,2019年9月由「氣色(北京)乳品有限公司」更名為「北海牧場(北京)乳品有限公司」。  而作為「北海牧場」母公司的元氣森林,近幾年憑藉蘇打氣泡水打出知名度,但在爆紅的背後,是來自消費者對元氣森林「山寨日系」這一營銷方式的質疑。
  • 元氣森林對日系元素「瘦身」,欲撕掉偽日系標籤?
    偽日系飲料品牌元気森林要撕掉自己的標籤?9月1日下午,元氣森林公司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條更名信息,稱公眾號「元気森林」已更改名稱為「元氣森林」。緊接著在9月5日,「元気研究所Pro」公眾號顯示更名為「元氣森林服務號」。
  • 元氣森林陷「偽日系」爭議 因宣傳「不影響葡萄糖水平」被起訴
    隨著元氣森林爆紅,目前市場上爭議也不少,包括其涉嫌「偽日系」宣傳,是否真的無糖又健康,無糖飲料技術門檻不高等。但爭議的同時,市場上模仿者眾多。無糖、低糖並非新概念,為何元氣森林能夠成功出圈?從網紅到經典,元氣森林面臨哪些考驗?元氣森林的爆紅將給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 以「氣」易「気」,元氣森林想摘掉「偽日系」標籤
    不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元氣森林的官方微信、網站等平臺、新推出的產品宣傳海報和廣告片,以及部分產品包裝上,都換上了全新的Logo,將「気」改成了「氣」。元氣森林兩代Logo。(圖片來源:微博@元氣森林)「気」在漢語中與「氣」同讀音,也是「氣」的古同字,不過目前「元気」這個用法更常見於日語中,這也是一直以來圍繞元氣森林的爭議之一。這個品牌是國貨、總部在北京的信息如今已為人所知,但在最初,元氣森林曾因為包裝上的文字「気」和「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的字樣,被許多消費者當作是日本品牌。
  • 元氣森林LOGO變了!要撕掉「偽日系」標籤?
    通過「日系牌」的市場包裝和「無糖輕飲」的產品策略,元氣森林迎合了當下年輕人的需求,一經上市便迅速贏得市場好感。但與此同時,也遭受著「偽日貨」、「偽日系」的爭議。 細心的小夥伴可能已經發現了,近日元氣森林的官網以及各平臺的LOGO中已經全面去除「気」的痕跡,改用簡化漢字「氣」。
  • 網紅飲料元氣森林陷「偽日系」爭議 「喝不胖」的蘇打氣泡水不如白...
    隨著元氣森林爆紅,目前市場上爭議也不少,包括其涉嫌「偽日系」宣傳,是否真的無糖又健康,無糖飲料技術門檻不高等。但爭議的同時,市場上模仿者眾多。無糖、低糖並非新概念,為何元氣森林能夠成功出圈?從網紅到經典,元氣森林面臨哪些考驗?元氣森林的爆紅將給行業帶來哪些變化?「中國軟飲料市場非常巨大,但集中度並不高。」
  • 「偽日系」泛濫:其實這些商品都是國產|元氣森林|北海道|姚瑤|日本...
    雖其旗下的氣泡水和茶飲與其他品牌相比,普遍要比同類產品貴50%,甚至是100%,但是近一年仍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據媒體報導創立僅4年,元気森林估值已達40億元。雖說在品類拓展的道路上圈粉無數,但因其產品包裝設計中含有大量日文,仍頗受各界人士質疑。「偽日系」or小清新?元気森林究竟是否來自日本呢?
  • 網紅飲料元氣森林陷「偽日系」爭議,「喝不胖」的蘇打氣泡水不如白...
    隨著元氣森林爆紅,目前市場上爭議也不少,包括其涉嫌「偽日系」宣傳,是否真的無糖又健康,無糖飲料技術門檻不高等。但爭議的同時,市場上模仿者眾多。 無糖、低糖並非新概念,為何元氣森林能夠成功出圈?從網紅到經典,元氣森林面臨哪些考驗?元氣森林的爆紅將給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中國軟飲料市場非常巨大,但集中度並不高。」
  • 元氣森林:為啥要質疑我們「偽日系」?這是二次元的設計風格
    爭議一:日系標籤公開資料顯示,元氣森林是元氣森林(北京)食品科技團體有限公司的品牌,是正宗國貨。但從包裝上看,元氣森林使用日語中的「気」取代中文的「氣」字,瓶身背後還有「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等字樣,仿佛在告訴消費者,這是從日本漂洋過海而來產品。
  • 食點藥聞:元氣森林「偽日系」乳製品引爭議;陝西鼓勵藥品印製說明...
    食品方面,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元氣森林100%持股的一家名為「北海牧場」的酸奶品牌頻頻出現在抖音等平臺。這意味著,元氣森林已進軍酸奶市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北海牧場擺脫了「元氣系」,但並未擺脫「偽日系」概念,並在多款產品上標有日文等。
  • 致槓精:元氣森林「偽日系」真的罪大惡極嗎?
    最近元気森林因為「偽日系」這件事被槓的不要太慘,邏輯神奇得連我都看不下去了。所以我決定——放棄深度解析,專門用槓精風格回槓一些莫名其妙的神邏輯。歡迎大家跟我一起槓一槓。(不是,討論討論)順應消費者喜好有錯嗎?
  • 4年估值140億的元氣森林,內憂外患的壁壘困境
    投稿來源:觀點財經最近飲料界新秀元氣森林可謂吸足了消費者眼球,在剛剛過去的618購物狂歡節,元氣森林擊敗可口和百事,蟬聯天貓飲品品類的銷售冠軍。而僅2020年上半年,元氣森林的銷量已超8億。正當人們在為這家飲料公司的銷量感到驚訝時,又有消息傳來:「元氣森林」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後估值將為20億美元,約140億人民幣。新晉投資方為紅杉中國以及元生資本,另外有部分老股東跟投。
  • 元氣森林,穿上「日系」馬甲我照樣認識你
    而僅僅約一年前,2019年10月,元氣森林估值約為40億元。估值飆漲背後,圍繞著元氣森林「偽日系」的爭議未曾間斷。近日,元氣森林一款酸奶打出了「北海道3.1」文字標識,讓不少消費者誤以為產品來自日本。事實上,元氣森林產品無論是產地還是消費市場均在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國產品牌。
  • 涉嫌違法、欺騙消費者!「偽日貨」元氣森林到底涉及到哪些法律?
    今年以來,元気森林可謂市場上最火熱的飲料品牌,9個月估值飆升3.5倍至140億元,2020年前五月售出1.9億瓶。如今成為網紅飲料之後,圍繞元気森林的爭議不斷——偽日系、涉嫌抄襲、甜味劑和代糖是否真的健康等等,引發市場熱議。
  • 「偽日系」的元氣森林能成為「中國版的可口可樂」嗎?
    提起元氣森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發展迅猛,3年估值40億,這在已經趨於飽和、競爭激烈的飲品市場很亮眼,一個新晉品牌能搶佔一席之地的確有過人之處。在一片叫好中卻有「雷」突然爆了,這源於元氣森林新推出的北海道酸奶,去掉了「元氣系」,依然沒有捨得放棄「日系」,這讓消費者本來就一觸即燃的「偽日系」敏感情緒瞬間失控。
  • 元氣森林出海,能否平安「靠岸」?
    還是典型偽日系產品的元氣森林,在出海過程中必須面對兩個難題:一是如何以中國產品的身份站在海外消費者面前?二是國內的網紅打法在國外是否依然可行? 01 國內市場仍然不夠穩固  作為典型的網紅飲品,元氣森林定位明確,主打「0糖0脂0卡」,擊中了年輕人「肥胖焦慮」這一痛點。
  • 「偽日貨」元氣森林還能忽悠多久?
    有業內人士預測,這個僅成立4年的品牌2020年的銷售收入將突破20億元。一夜之間成為網紅,意味著紛至沓來的高聲量質疑。「偽日系」「偽健康」「抄襲」「打營銷擦邊球」,伴隨著元氣森林的質疑聲從未停止。更加糟糕的是,隨著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等傳統飲料行業巨頭和包括喜茶在內的頂級網紅飲品品牌進入氣泡水領域進行混戰廝殺,元氣森林的業務拓展似乎也近瓶頸。
  • 元氣森林吃了大虧
    11月20日,針對此前上架的「小乳茶」產品沒有在主圖中標註詳細規格一事,元氣森林發布致歉信稱,產品剛上市,尚未進行大規模推廣,從11月4日至11月20日期間,將為購買過上述產品的消費者贈送相關產品一箱。預估贈送金額超百萬。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元氣森林雙11白忙活一場,吃了大虧。
  • 靠「0糖0脂0卡」的噱頭護體 元氣森林還能走多遠?
    來源:證券日報 加了調味劑的氣泡水靠「0糖0脂0卡」護體 元氣森林還能走多遠?本報記者 許 潔近日,網紅飲料元氣森林被推上風口浪尖,「偽日系」、「偽健康」、產品代工、概念營銷、誇大宣傳等關鍵詞都與其緊密聯繫在一起。「0糖0脂0卡」是讓消費者買單的最大噱頭,而「偽日系」包裝則是將消費者帶入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