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在《五帝本紀》中三皇為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就是接下來要講的,是誰確定了一年有366天,增置閏月以調整四季偏差?上古四兇是怎麼誕生的?
在顓頊帝去世後,就由高辛即位,高辛也就是玄囂的孫子也叫做帝嚳(kù)。高辛廣施恩澤、仁威兼施又順從民意從而使天下人信服,又訂立節氣,讓農藝畜牧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發展,提高了生活質量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深受百姓愛戴,也是華夏農業的一次偉大革命,奠定了華夏根基,創造出來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成為五帝之中第三代帝王。帝嚳先娶了陳鋒氏的女兒,生下一個兒子叫做放勳,之後帝嚳又娶了訾(zi)氏的女兒,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叫做摯。放勳和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放勳是兄,摯是弟。在帝嚳死後帝王就繼承給了摯,但他沒有治理好國家就由他弟弟取而代之了,也就是放勳,放勳也就是帝堯。
帝堯也是五帝之一位列第四,帝堯即位後命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了曆法,確定一年為363天增置閏月以調整偏差,訪納賢能召集天下有能力的人辦理不同的事,還創造了圍棋用來教人,史書中就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在帝堯年事已高的時候,想找人接替帝王掌管天下,這個時候天下又洪水滔天,民不聊生,然後四嶽推薦鯀來治理洪水,帝堯聽取了意見就讓鯀去治理水患,結果九年過去,治水還是沒有成功。帝堯聽取眾人意見準備讓虞舜來繼承,隨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考察他的德行,最終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
帝舜最終接替帝位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舜是冀州人,以孝行而聞名,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在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就是允執厥中,意思就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電影裡也時有出現這四個字,現在是故宮中和殿中間的懸掛匾額。
自古以來有善就有惡,從前帝鴻氏有個後代整天不學無術,陰狠殘暴,無惡不作,抑善揚惡,大家都叫他「渾沌」;少氏有個後代專門喜歡滿口邪惡言論,嫉妒忠賢,詆毀誠信,憎惡率直大家都叫他「窮奇」;顓頊氏有個後代善惡不分,屢教不改,大家都叫他「杌」;縉與雲氏有個後代,暴飲暴食,貪圖錢財大家都叫他「饕餮」這四個稱為四兇,在舜的時代把它們趕到邊遠地帶,去抵禦妖魔鬼怪。
帝舜在位時大家推舉了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洪水,也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成功治理水患,疏通河流完成了治水大業,最終大禹因治理黃河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順利繼承帝位,國號為夏,是夏朝開國君主,舜禪讓王位是也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也就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