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2020-12-22 禪淨密實修

禪讓政治: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禪讓的禪是指告天,經過上天的同意,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讓是指禮讓賢能者,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堯開始這樣的德政,舜承襲之。舜見大禹治水、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就把禹推薦給上天,讓禹代理天子職務。

十七年後舜過世了,三年之喪以後,禹也把天子之位還給舜的兒子;而諸侯都來歸順禹,禹才接受天子之位。舜繼承堯傳賢不傳子,為天下百姓選賢與能的德政,不敢將天下歸為己有。孔子、孟子均極為推崇堯、舜的治國與禪讓,世代間都認為堯、舜是中國道統的開啟者,不過禪讓制度在堯、舜之後就結束了。

禹雖然也推舉賢人皋陶,可惜尚未接位就過世了。禹又請伯益繼承,但是禹的兒子啟很賢能,受到百姓擁護,諸侯皆朝拜啟而不朝見伯益,於是啟繼位,從此開啟家天下的制度。後代也有禪讓,譬如曹丕篡東漢,自稱是獻帝禪讓,顯然這與堯、舜禪讓是不同的。後來就有外擅、內擅的區別,內擅指自己同姓的血親之人,在家天下的概念下讓給自己人。

考據資料:郭店一號墓出土的《唐虞之道》,推崇禪讓,認為「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禪讓是感化教導百姓,治理百姓最好的做法。《竹書紀年》卻說舜把堯放逐囚禁到平陽,立丹朱為帝,然後再搶奪帝位。不過《竹書紀年》所記多怪異之說,從漢朝就逐漸亡佚,到清代才有輯佚本,故難採信。《荀子政論篇》曰:「堯、舜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荀子此說,不是批駁正史裡堯、舜禪讓的歷史事實,是從道理來說;如果聖賢者作天子,根本沒有禪讓這件事,因為沒有人能夠與他抗衡,有誰可讓?唯有他過世了以後,自然出現新的天子。

《韓非子》第四十四篇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這四句話似乎否定了堯、舜禪讓這件事。其實此文是論四種混亂君臣上下關係的做法,其中佞臣、小人做官,結黨營私,巧言善辯,就信口說「舜逼迫堯,禹逼迫舜」,這是會危害帝王又誤國的。此處是韓非以小人之口說的一個假設情形,不是在講歷史的實事。近代人顧頡剛先生說:禪讓之說是戰國學者受了時事的刺激,在想像中構成的烏託邦,也是墨家為了宣傳墨家思想而假造出來的。

有關顧說的不當,可思《尚書》是經書,又是中國信史的開端,如果離堯、舜時代那麼近的《尚書》的史料不可採信,而幾千年後的一個人的猜測,會更為可信嗎?堯的仁德如天一般博大,舜的大孝能感動上天,禹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忠心於公事。禹在自己的衣食方面很節儉,但是治理農田水利願意投注大量財力,以保人民安居樂業。又譬如禹在祭祀典禮上,非常重視祭品的豐厚潔淨,以盡誠心。他公而無私,所以舜才會讓他代理天下。

可見聖王成就大功業,都從忠孝仁義出發,德行方是根本之道。有德行的君王,才能知人善用,治理有方。不修德行,只談治理的方法、技術,那顯然本末倒置。家天下概念會使帝王以天下為私有,所以不會兢兢業業地為百姓服務,容易放縱自己。公天下指天下是百姓的,帝王雖管理百姓,卻是為百姓服務,因此沒有私心自利。家天下的帝王若賢能,是天下的福氣,若昏庸則是百姓全體的不幸。堯、舜禪讓是為民選擇賢明君主,就避掉昏君誤國的不幸。

相關焦點

  • 歷史雜談:堯舜禹是禪讓還是逼宮篡位
    儒聖孔子把這幾個人當作賢明君主的典範,尤其大肆的宣揚了他們都是禪讓制,立賢而非家天下,但是如今,這件事情卻有了爭議。根據孔子還有儒家的一系列文獻記載,當然是堯舜禹都是讓賢,但是這很顯然並不符合人性,而且在當時的社會裡面,雖然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善,但是當時的人還是有了傳給兒子的這種思想。比如說一開始的丹朱,他就是堯的兒子,但是由於他的脾氣特別火爆,所以後來堯自己否定了這個想法。
  • 堯將王位禪讓給舜之前,原來是這樣考察舜的
    堯、舜、禹三人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跟「王」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三位大佬都比較有出息,能夠帶領全國人民脫貧攻堅、發家致富,又大公無私地搞禪讓,所以人們都願意讓他們當「老大」。堯的兒子丹朱是個敗家子,堯想:老子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可不能毀在你手裡,這時候,堯看見了別人家的孩子舜,經過考核後將「王位」轉手禪讓給了舜。堯考核舜的方式也是挺新奇的,將自己的兩個閨女嫁給了舜。舜的生活別提多滋潤了,那是天天「撒狗糧」呀。舜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看不慣哥哥天天「撒狗糧」,於是就和自己的老爹瞽叟聯合謀殺舜。
  • 堯和舜是怎麼治理部落的,社會為何會迅速發展?
    堯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領導人,他是黃帝的子孫。他這個人非常的仁愛,而且有非常賢明,知人任用,能夠發掘到很多的人才。在他的治理下,當時的人們很友愛,各位官員們也是很努力。各自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政績非常的突出,而且諸侯們也是很和諧,很少有戰爭出現。
  • 堯和舜是虛構人物,是後人炮製出來的聖人楷模?
    黃帝大家都是知道的,黃帝之後算是實現中原地區的統一,之後就算是比較民主的繼承制度,就是能者居之,不過真實性還不一定。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說說堯和舜是否真實存在,是不是後人虛構出來的人物。黃帝以武力實現大統一後,接下來就是所謂"聖人之世"。聖人堯、舜、禹為天子,統治萬民。
  • 堯、舜是誰?誰確定了一年時間?
    三皇五帝在《五帝本紀》中三皇為天皇、地皇、泰皇,五帝就是接下來要講的,是誰確定了一年有366天,增置閏月以調整四季偏差?上古四兇是怎麼誕生的? 帝堯 帝堯也是五帝之一位列第四,帝堯即位後命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了曆法,確定一年為363天增置閏月以調整偏差,訪納賢能召集天下有能力的人辦理不同的事,還創造了圍棋用來教人,史書中就有「堯造圍棋
  • 堯和禹是同輩人,舜是他們的四世孫?
    堯、舜、禹是古代的聖王,對於他們的聖名,連金庸筆下沒上過學的韋小寶都耳熟能詳。但是,他們作為黃帝的後人,究竟是什麼樣的輩分關係?這個問題卻讓人難以確定。在下粗讀史記,按書中記述畫了個關係圖,驚奇地發現這三個人的輩分,很具有躍跳性。
  • 有信史以來的第一次「禪讓」,卻被孟子否定,最終慘遭失敗
    對歷史了解得多一些的朋友肯定知道在《竹書記年》和《韓非子》上另有說法,即認為是「舜逼堯」、「禹逼舜」,根本不存在什麼溫情脈脈的「禪讓」。退一步講,「堯舜禪讓」即使存在,很多歷史學者也認為僅僅是部落內部或部落聯盟首領的原始民主選舉,而非進入文明國家後的君主繼承制度。「堯舜禪讓」故事的真實性如何、真相怎樣,我們在此就不多探討了。
  • 詭異的堯舜禪讓,玩壞的世道人心
    當其時,讀到《遠別離》中,「堯幽囚,舜野死,九嶷連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的句子,大吃一驚。對年輕氣盛,歷史知識多半停留在教科書中的螞蚱而言,這個衝擊是顛覆性的。這首詩裡,李白為提醒君王防止大權旁落,寫出「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而後竟然舉出堯舜的例子。難道那美好的禪讓故事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難道古人對堯舜的看法和我們的連環畫、教科書不一樣嗎?
  • 王充/君主正巧不賢明,臣子碰巧去進讒,屈原、子胥命又正好不長
    君主正巧不賢明,臣子碰巧去進讒,他二人的命又正好自己不長。二人碰巧該短命,三種因素湊合在一起,好象是有「他氣」、「旁物」的作用,其實是順應自然,並非它們的影響。這都是夏朝和殷朝的氣數正好窮盡,桀、紂作惡正好滿盈;商朝和西周的氣數正巧興起,湯、武賢德正巧豐厚。關龍逢被殺害,箕子被囚禁,比幹被挖心,是正當桀、紂作惡最盛的時候,也是他二人壽命該結束的時候。
  • 天下女人千千萬萬,可供皇帝選為妻子,為何劉盈要立外甥女為後?
    《漢書》中說,漢孝惠帝劉盈的皇后張氏,是魯元公主的女兒,也就是說,劉盈娶外甥女為妻。天下女人千千萬萬,都可作為皇帝選後選妃的人選,劉盈貴為皇帝,為何偏偏要選外甥女呢?這可能跟古人親上加親的思維有關。拿史書中記載的舜來說,舜的兩個妻子都是堯的女兒,而堯和舜都是黃帝的後人,二人同宗同族,舜娶堯的女兒為妻,既是亂了輩分,也是同姓為婚。但沒人說什麼。因為堯舜都是古代的賢明君主,賢明君主做的事,因為有賢明的光環在,都會被認為是賢明的。
  • 史話讀疑|堯:這是一個充滿懷疑精神的年代
    鯀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背鍋俠這個人很不容易,毫無推脫就站了出來,雖然後來別人編出來說堯不願意,因為鯀不太聽號令,但我認為這是後人為凸顯堯的英明而故意偽作的,有很大的漏洞。,一直到他遇到了舜,才完成了生命之中最重要的升華。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其實是一場殘酷的宮廷政變
    比如咱們堯舜禹禪讓,在《史記》中乃是他們各自主動禪讓傳位,選賢舉能,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由此傳為一段歷史佳話。但是在《竹書紀年》的記載中,所謂的禪讓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首領變更,都是血腥的政變。其中舜是造反者,他發動政變,囚禁了首領堯,奪取他的首領之位,之後便將其流放,統治著整個部落聯盟。
  • 關於堯和舜之間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關於堯和舜之間你不知道的小秘密堯舜禹這三位歷史人物想必三歲的娃娃都耳熟能詳,堯這個人也擁有著極為顯赫的身世,據傳他是黃帝的後裔,其一生也可圈可點。堯本來叫放勳,是黃帝的曾曾曾孫。據傳說,放勳這個人就像就像老天爺一樣仁慈,像神仙一樣有智慧。別人都說他看起來就像太陽一樣溫暖,像白雲一樣溫柔。
  •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舜的逆襲!舜的父親要是犯罪,大舜該怎麼辦?
    堯帝看中了舜的德行和能力,準備把帝位禪讓給舜,為了培養他,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並且派了九個人扶持幫助舜。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是對於生在問題家庭的舜來說,卻是一場現實版的「死神來了」的遊戲,因為舜首先要躲過他父親、後媽、弟弟暗殺三人組的暗殺。舜的父親是個瞎子,人稱瞽叟;繼母心狠手辣,同父異母的弟弟更是以搞死舜搶了他的兩個老婆為最高理想。
  • 中國服裝的奠基之森嚴的周禮和完備的冠服制度
    《易·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和他的後繼者堯、舜製作衣服,不僅僅讓人們保暖或者裝飾,更是為了治國安天下。從此,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都要不厭其煩地反複製訂、修改服飾制度,把服裝作為「昭名分、辨等威」「治國安邦」的途徑和手段,用穿戴裝束來規範各階層人們的思想、行為。這可能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特別中式服裝的社會倫理功能,成為中國服裝發展史的一個鮮明的特徵。
  • 原本打算傳位於兒子的堯為何將帝位傳給了舜?
    順便說一句(並非正史記載),據說我們的圍棋就是堯所發明創造——他為調整兒子丹朱暴躁的性格,發明圍棋與兒子一起「娛樂」,無奈圍棋也救不了他這個著實不爭氣的兒子。舜孝順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的父親瞽叟和繼母多次想害死舜,但是舜對他們沒有任何怨言,更不要說恨了,而是一如既往的孝順……。因此,古人但凡談及「孝」,都會以舜作為例子和榜樣。他也是中華文化「孝」字第一人。
  • 趙構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嗎?他的人生有什麼汙點呢?
    南宋開國之君宋高宗趙構不是傀儡,但卻既是一個昏君又是不孝之子、不義之弟,為保自己皇位置父、兄生死於不顧,為自己偏安一隅寧捨棄恢復北宋故土的大好時機,葬送大好河山。趙構不是傀儡,畢竟他受命於危難之際,重整了河山,延續了趙宋社稷,雖然是一個昏君,但不是傀儡。他勵精圖治,能把北宋這個爛攤子接過來,使他不至滅亡,沒有一些策略與手段,是不行的,他力求主和,也是他審時度勢,力求自保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