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君主正巧不賢明,臣子碰巧去進讒,屈原、子胥命又正好不長

2021-01-18 一書一句

偶會篇

作者:王充

本篇在《逢遇篇》、《幸偶篇》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吉兇是由偶然稟氣所形成的「命」支配的,「命,吉兇之主也。

」在這個前提下,王充重點論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不是什麼東西有意造成的,而是事物本身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偶然巧合造成的。

他說:「自然之道,適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期度自至,人行偶會也」。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都相妨相剋的說法,王充則駁斥道:「非相賊害,命自然也」,「偶適然自相遭遇,時也」。

(文言文原文)世謂子胥伏劍,屈原自沉,子蘭、宰嚭誣讒(1),吳、楚之君冤殺之也。偶二子命當絕,子蘭、宰嚭適為讒,而懷王、夫差適信奸也(2)。君適不明,臣適為讒,二子之命偶自不長。二偶三合(3),似若有之(4),其實自然,非他為也。夏、殷之朝適窮,桀、紂之惡適稔(5);商、周之數適起,湯、武之德適豐。關龍逢殺(6),箕子、比幹囚死,當桀、紂惡盛之時,亦二子命訖之期也(7)。任伊尹之言,納呂望之議,湯、武且興之會,亦二臣當用之際也。人臣命有吉兇,賢不肖之主與之相逢。文王時當昌,呂望命當貴;高宗治當平(8),傅說德當遂(9)。非文王、高宗為二臣生,呂望、傅說為兩君出也,君明臣賢,光曜相察(10),上修下治,度數相得(11)。

【注釋】

(1)子蘭:戰國時楚國令尹,曾派人在楚頃襄王面前陷害屈原。宰嚭(p!匹):即帛喜。

(2)楚懷王曾流放過屈原,但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子蘭進讒陷害屈原,在頃襄王時,而不在懷王時,可從。

(3)二偶:指屈原、子胥兩人的命「偶不長」。三合:指「君適不明」、「臣適為讒」與「二子之命偶自不長」這三個因素偶然巧合在一起。

(4)之:指代上文「他氣、旁物」的作用。

(5)稔(r7n忍):莊稼成熟。這裡指桀、紂已惡貫滿盈。

(6)關龍逢(p2ng旁):夏桀的大臣。桀通宵飲酒玩樂,關龍逢以《黃圖》進諫,立而不去。桀討厭他「胡說八道」,於是燒了《黃圖》,把他殺了。

(7)訖(q@氣):完畢。

(8)高宗:指商君主武丁。治:治期。王充在本書《治期篇》中認為,國家治亂是自然條件決定的,而自然條件變化有一定周期,所以國家的治或亂也有一定期數,與帝王的德行才能無關。

(9)傅說(yu8月):傳說奴隸出身,曾作築牆苦役。武丁得之,作《說命》三篇,受賞識,任用為相,國家大治。參見《墨子·尚賢中》。遂:成功。

(10)曜(y4o耀):通「耀」,照耀。察:昭著,明顯。

(11)度數:即「數」。相得:這裡是相互一致的意思。

【譯文】

社會上一般人認為伍子胥以劍自殺,屈原自投汨羅,是由於帛喜、子蘭誣陷進讒,被吳王和楚王冤枉殺害的。其實正好二人的命該完絕,帛喜、子蘭碰巧去進讒言,而吳王夫差和楚頃襄王恰巧又相信這些奸佞的人。君主正巧不賢明,臣子碰巧去進讒,他二人的命又正好自己不長。二人碰巧該短命,三種因素湊合在一起,好象是有「他氣」、「旁物」的作用,其實是順應自然,並非它們的影響。這都是夏朝和殷朝的氣數正好窮盡,桀、紂作惡正好滿盈;商朝和西周的氣數正巧興起,湯、武賢德正巧豐厚。關龍逢被殺害,箕子被囚禁,比幹被挖心,是正當桀、紂作惡最盛的時候,也是他二人壽命該結束的時候。聽信伊尹的話,採納呂望的主張,是商湯、周武命定將要興起時機,也是他二臣命該被重用的時候。作臣子的命有吉有兇,總會與賢或不賢的君主相遇。周文王時運該昌盛,呂望的命當尊重;殷高宗治期註定要太平,傅說德才註定該成功。這並非文王、高宗為二位臣子而生,呂望、傅說為兩位君主而出,而是君主英明臣子賢德,光耀相互輝映,上君下臣都是善於治理國家,度數相互一致的緣故。

【原文】

10·3顏淵死,子曰:「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1)。」孔子自傷之辭,非實然之道也。孔子命不王,二子壽不長也。不王、不長,所稟不同,度數並放,適相應也。二龍之祆當效(2),周厲適闓櫝(3),褒姒當喪周國,幽王稟性偶惡(4)。非二龍使厲王發孽(5);褒姒令幽王愚惑也,遭逢會遇,自相得也。僮謠之語當驗(6),鬥雞之變適生(7);鸜鵒之佔當應(8),魯昭之惡適成(9)。排僮謠致鬥競,鸜鵒招君惡也,期數自至,人行偶合也。堯命當禪舜(10),丹朱為無道;虞統當傳夏(11),商均行不軌。非舜、禹當得天下能使二子惡也(12),美惡是非適相逢也。

【注釋】

(1)祝:斷絕。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2)祆(y1o妖):通「妖」,指妖象。二龍之祆:據《史記·周本記》記載,相傳夏朝末年,二龍在宮相鬥,唾液流了一地,夏王按佔卜人的話,把唾液收在匣子裡,到周厲王時打開,唾液流出,變成一條黑蜥蜴,與後宮一個宮女相遇,宮女生下一女孩,這便是迷惑周幽王的皇后褒姒(b1os@包四)。

(3)周厲:周厲王(?~公元前828年),西周君主。姓姬,名胡,夷王之子。在位三十七年。他在位時橫徵暴斂,激起「國人」暴動,他逃至彘(今山西霍縣)。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闓(k1i開):打開。櫝(d*獨):木匣。

(4)幽王: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姓姬,名宮湦(sh5ng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任用虢石父執政,剝削嚴重,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又進攻六濟之戎,大敗。因寵愛褒姒,立其子伯服為太子,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侯聯合曾、犬戎等攻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

(5)發:放出。發孽:指周厲王打開匣子放走妖孽黑蜥蜴。

(6)僮:即童。僮謠之語:據《左傳·昭王二十五年》記載,相傳魯昭公即位前,有童謠,如果鸜鵒(八哥鳥)到魯國來搭窩,那麼魯君將被趕走死在國外。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果然真有「鸜鵒來巢」,結果魯昭公被季平子趕走,死於晉國。後來有人就把鸜鵒來巢說成是不詳之兆。

(7)鬥雞之變:公元前517年,季平子因鬥雞與郈(h^u後)昭伯結怨,魯昭公用武力袒護郈昭伯,被季平子驅逐出國。參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8)鸜鵒((q*y*渠玉):鳥名,又稱「八哥」。鸜鵒之佔:見注(6)。

(9)魯昭:魯昭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

(10)命:政命。

(11)統:統治。這裡指天下。

(12)能:而。

【譯文】

顏淵死了,孔子說:「老天要滅我啊。」子路死了,孔子說:「老天要絕我啊。」這是孔子自己悲傷的話,並非真實的道理。孔子命中注定不能稱王,顏淵、子路二人壽命註定活不長。不能稱王與命活不長,是稟受氣不同的緣故,度數同時表現出來,碰巧相互應驗。二龍的妖像該當應驗,於是周厲王恰好打開匣子;褒姒該使西周滅亡,所以周幽王生性正好惡劣。這並非是二龍讓周厲王放走妖孽,褒姒使周幽王愚昧迷亂,而是雙方碰到一起,自然相互一致的結果。僮謠的話該當應驗,鬥雞的事變就正好發生;鸜鵒的佔卜正當應驗,魯昭王作惡的事恰好構成。這並非童謠引來鬥雞的競爭,鸜鵒招來君主的作惡,而是時期度數自然到了,又與人的行為恰好碰在一起。堯的帝位應當禪讓給舜,所以丹朱行為沒有道義;虞的天下應該相傳給夏,所以商均行為不合法度。並非是舜、禹該得天下而使丹朱、商均二人作惡,其實美惡是非是正好相互碰在一起的。

【原文】

10·4火星與昴星出入(1),昴星低時火星出,昴星見時火星伏,非火之性厭服昴也,時偶不並,度轉乖也(2)。正月建寅(3),鬥魁破申(4),非寅建使申破也,轉運之衡偶自應也(5),父歿而子嗣,姑死而婦代,非子婦代代使父姑終歿也(6),老少年次自相承也。

【注釋】

(1)火星:又名熒惑、大火。二十八宿之一。昴(m3o卯)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2)度:古人把一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多,作為觀測星球運行的標準。轉:運轉。古人認為天是繞著北極轉動的,而星球是附在天上隨天運轉的。度轉:指運轉的度數。

(3)古人把北鬥七星中成方形的四顆叫鬥魁,另三顆叫鬥柄。根據鬥柄所指天空的不同來確定季節,又按順時針方向以十二地支來表示方位。寅的方位在東北。建:北鬥的鬥柄所指叫建。正月建寅: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

(4)鬥魁破申:北鬥的鬥魁正好指著「申」(位在西南)。

(5)衡:玉衡,北鬥七星的第五顆星。這裡指北鬥。

(6)上文言「子嗣」、「婦代」,故疑「子」後脫一「嗣」字,「代」字重出。

【譯文】

火星與昴星升起落下的時間不一樣,昴星落下時火星則升起,昴星出現時則火星隱伏,這並不是火星的特性壓制了昴星,而是它們出沒的時間碰巧不一致,運轉的度數相反的緣故。正月北鬥的鬥柄正好指向寅,鬥魁正好指著申,並非是鬥柄指向寅就有意使鬥魁指著申,而是運轉著的北鬥星與寅和申的位置碰巧自然相應。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婆婆死了媳婦代替,這並非因為兒子繼承、媳婦代替使得父親、婆婆壽終死去,而是老少年齡順序自然相互繼承。

相關焦點

  • 屈原vs伍子胥:同樣因忠言死在端午,一個投汨羅江,一個投錢塘江
    懷王不能知人,不識忠臣,相信小人和昧見,不聽屈原的意見,結果兵挫地削,亡六郡,最終受騙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頃襄王繼立,屈原又遭到讒言中傷,被二次流放。在前後超過二十一年的流放中,屈原不得回朝進家一步,然而,他對家國的一片丹心從未改變。雖然有人勸他不要執著,隨流揚波何必自苦?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 說是要藥暈了蛟龍, 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 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黃酒抹七竅, 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 屈原,你是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父親說那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他受到排擠和陷害,有志不得施展,最後含恨跳進汨羅江死了。我雖然不知道屈原是誰,但對於他的不幸遭遇感到憤憤不平,心想著長大後,一定要替屈原討回公道。從此以後,屈原便成了縈繞在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
  • 端午節,吃粽子時記起屈原了嗎?屈原這兩點你應該知道
    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出自屈原的傑作——《離騷》。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臨,人們又開始懷念屈原。但許多人其實只是略知其人其事,而並不真正了解屈原,更不知道屈原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沒有思想上的深刻認識,就不可能有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 從王充《論衡之命義篇》說開去……
    東漢思想家王充,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同樣的疑惑,並試圖給出解釋。原文如下:後有白話解釋。 王充《論衡之命義篇》墨家之論,以為人死無命;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言有命者,見子夏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言無命者,聞歷陽之都,一宿沉而為湖;秦將白起坑趙降卒於長平之下,四十萬眾,同時皆死;春秋之時,敗績之軍,死者蔽草,屍且萬數;饑饉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癧,千戶滅門,如必有命,何其秦、齊同也?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眾,一歷陽之都,一長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命當溺死,故相聚於歷陽;命當壓死,故相積於長平。
  • 屈原居然姓「羋」?
    當代 傅抱石 屈子行吟圖 有人認為正則和靈均是屈原的小名或者小字,郭沫若認為,這是不準確的,而應該是「屈原的化名」。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 古印度莫臥兒帝國的賢明君主阿克巴
    (圖二:畫作中的阿克巴)拜拉姆汗功勞很大,但是他因此居功自傲,不把阿克巴放在眼裡。等到阿克巴十七歲的時候,他果斷髮動政變,解除了拜拉姆汗的所有權力,並命令他到麥加去朝聖。阿克巴善於利用各種中政治力量相互對抗、制衡,而自己則從中獲益,在之後的兩到三年裡,他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獨尊地位,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專制君主。阿克巴大帝的軍事成就阿克巴成為一個真正的一國之君之後,他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對外徵服擴張的軍事行動。
  • 屈原研究---卷 四 九 章 (一)
    意即秦騙懷王,屈原惟思君主安全勸不去秦,又引起朝廷親秦派眾人不滿。11、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洪本無也)。壹心yī xīn,解釋為同心,專 心。《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不豫,不猶豫。王逸註:豫,猶豫也。《楚辭·九章·涉江》:餘將董道而不豫兮。羌不可保,羌,文言句首,無 義。《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秦,古國名 。秦襄公始立國,孝公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定都鹹陽。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一、愛國詩人屈原一首《離騷》流芳百世。在汨羅江,屈原縱身一躍,引得古往今來多少人落淚,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懷才不遇,感嘆這位愛國詩人的憂國憂民。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辛亥革命後,在謝無量、胡適等人的成功將屈原在人們心中的形象由忠君詩人轉變成到與之截然相反的自由主義詩人,再轉變到愛國主義詩人。不知何時起,人們吃粽子、登高採茱萸時,談論的不再是忠君的屈原,而是愛國的屈原。
  • 屈原、賈誼、王勃,用生命告訴你——年輕有為不一定是好事
    21歲授職左徒的屈原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一說周顯王三十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生於楚國丹陽秭歸。次年,居樂平裡。周慎靚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這一年他在鄂渚為縣丞。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忙於楚之內政外交工作。楚、魏、趙、韓、燕五國聯兵攻秦,屈原隨軍而前。三年時間,屈原成了楚國主政大臣。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
  • 紀錄片《屈原》天問
    (《屈原研究》)有學者講,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學術思想,可謂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湧動的理性思想的脈博。可以說《天問》一篇,是屈原對宇宙自然、人類社會總體認識的總結與升華的一種藝術再現,在那個時代,已不啻構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還有學者提出,《天問》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國巫史文獻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這一點從它涉獵廣泛的170餘個問題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 屈原《卜居》
    相傳為屈原所作,也有人說是楚國人在屈原死後為了悼念他而記載下來的有關傳說。文章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了屈原的憤慨和不滿,歌頌了他堅持真理、不願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  原文: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餘有所疑,願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 不讀《思美人》,不懂屈原
    屈原生長於楚地,自然受楚地文化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屈原也深受中原文明的影響,他十分熟悉中原傳統的六藝之學。由此來看,屈原是與先秦諸子了無差別的人物。 屈原曾經寫到過「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我認為每個人窮其一生都是在尋找一個賞識自己的知音。放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的領導,當有一個賞識你能夠成為你知音的人跟你在事業上面同甘共同退共進的話這當然是人生的一個很好的幸事,這是第二個層次。
  • 蔣寅|理想的衝突與悲劇的超越—心態史上的屈原
    他還是丟不下他的國家,他的君主、他的理想,雖然這理想是那麼虛幻。連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孤絕境地,不僅沒有可用武之地,甚至都可理解之人。實際上他成了被拋棄的人,國家對他來說已成為異己的對立存在。在這種情形下,當生存都成為問題,最低的人生需要都難以滿足時,還抱定最高的目標、抱定一個崇高的理想。但屈原與楚君同姓同宗,「國家」對他來說正體現了這兩個字最原始的含義,是他宗親血緣之本。
  • 淵明的桃花源,杜甫的茅屋,屈原的《卜居》!
    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就是這樣的形象。我們心中的屈大夫,雖形容枯槁,而不能掩其高貴;顏色憔悴,而不能泯其華光。他做《卜居》,雖疑實信,他早找到他的居所: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吾心安處是吾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