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史以來的第一次「禪讓」,卻被孟子否定,最終慘遭失敗

2021-01-20 葉話文史

原創:唐封葉

堯舜禪讓

說起「禪讓」,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堯舜禪讓」的故事。但堯舜禹時代屬於傳說時代,「堯舜禪讓」是否真實存在,爭議還很大。對歷史了解得多一些的朋友肯定知道在《竹書記年》和《韓非子》上另有說法,即認為是「舜逼堯」、「禹逼舜」,根本不存在什麼溫情脈脈的「禪讓」。退一步講,「堯舜禪讓」即使存在,很多歷史學者也認為僅僅是部落內部或部落聯盟首領的原始民主選舉,而非進入文明國家後的君主繼承制度。

「堯舜禪讓」故事的真實性如何、真相怎樣,我們在此就不多探討了。我們要說的是,自春秋以後該說法即在中原大地廣泛傳播,尤其是受到以「仁義」和「讓」為美德的儒家以及主張「尚賢」的墨家的積極宣揚,在當時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比如在《戰國策》、《呂氏春秋不屈》等書上記載,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曾有禪位給商鞅的打算,魏惠王也有過禪位給相國惠施的念頭,雖然他們最終都沒有實施。

不過在他們二位稍後,也即戰國後期的前段,有一國君主為振興國家、富強百姓,真的相信了「堯舜禪讓」之說並真誠主動地付諸實施,他就是燕國的燕王噲。

燕王噲

眾所周知,周代北燕國(金文寫作「匽」或「郾」)是周文王之子(實為義子)召公奭所建,當然因為召公奭作為重臣離不開朝廷,真正的第一代燕侯其實是召公奭之子燕侯克。雖然燕國根紅苗正,但是由於遠離中原,僻處北方,處在戎狄包圍之中,所以幾百年來它發展得並不順利,甚至一度與周王朝失掉聯繫,導致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連前幾代燕侯叫什麼也寫不出。到春秋初年,燕國遭山戎入侵,多虧了一代霸主齊桓公幫助他們挫敗山戎才得以擺脫困境。此後沒了勁敵的燕國得以逐步發展,到戰國前期佔據了今天河北北部和遼西大片土地,也號稱「帶甲數十萬」。不過燕國雖躋身「七雄」之列,國力卻幾乎是「七雄」中墊底的,這一方面是因為燕國領土大多處在苦寒之地,另一方面更因為燕國的政治制度比較守舊落後。

戰國前中期燕國疆域示意圖

話說進入戰國之後,各國紛紛革新政治:魏文侯時魏國率先用李悝等人變法,隨後趙國趙烈侯任用相國公仲連改革,接下來楚悼王用吳起變法,田齊桓公建立稷下學宮、田齊威王用鄒忌實施新政,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韓國用申不害變法……大家數一數,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不就只剩下燕國一國沒有大規模地實行變法了?

周顯王末年,燕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王的燕易王去世,他的兒子噲繼位,這就是燕王噲。據《韓非子》記載,燕王噲登基後,不好女色、不聽音樂、不建宮室、不暇遊獵,甚至親自拿起農具參加農業生產,其憂國憂民一至於此。

燕王噲三年(318年),公孫衍發起合縱運動,並組織起一次聲勢浩大的魏、趙、韓、楚、燕「五國伐秦」。結果樗裡疾率秦軍一出函谷關迎敵,五國聯軍就作鳥獸散,秦軍追到韓國東北修魚斬得韓、趙聯軍8萬首級。

燕軍逃回燕國後,燕王噲深以為恥。痛心於國弱民貧的他,苦心思索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不久他選賢舉能,任命一個叫子之的大臣為相國。這子之倒也不負所托,把燕國治理得有模有樣。

不過子之這人,應該也屬於法家中申不害一類的人物,喜歡搞一些權術(法家分法、術、勢三大支派)。比如《韓非子》一書記載,子之做燕國相國時,有一天坐在堂上的他突然指著外面裝模作樣地說:「咦,剛才有什麼東西跑出門了,是匹白馬嗎?」他身邊的人大都說啥也沒看見,因為確實什麼也沒有。不過有一個侍從追出門去察看一番,回來卻附和說:「真的唉,確實有匹白馬跑出去了!」子之就是用這些小手段、小詭計來試探身邊人是否老實。

現代人想必都知道有這麼一句名言——「用謊言驗證謊言得到的只能是謊言」。由此可以看出,子之並非我們大多數人心中的「正人君子」(其實法家人物大都如此)。

如果子之的權術僅僅用在如何把國家治理好上,倒也罷了,實際上他卻暗藏野心!他暗中授意自己的親友黨羽,讓他們在一心求治的燕王噲面前敲邊鼓,以奪取更大的權勢。

子之的姻親蘇代(蘇秦的兄弟)當時在齊國做事,一次他出使燕國時,有意無意在燕王噲面前說齊宣王不能成事。燕王噲問為什麼,蘇代說齊宣王不能充分信任大臣,意思就是要燕王噲充分信任子之。後來燕王噲果然更加對子之言聽計從。

不久後,一個叫鹿毛壽的人也勸燕王噲說:「您不如把國家全託付給子之。當年堯把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您現在把國家讓給子之,他肯定也像許由那樣不要。那樣您既沒有丟掉國家,又能擁有與堯一樣的名聲了。」燕王噲真的答應了。子之那邊雖然也辭讓了,但權勢更甚於以往。

鹿毛壽勸說燕王噲行禪讓之事

不過子之看到燕國朝廷內還有很多燕王室尤其是太子平的勢力,心中不安,又攛掇人對燕王噲說:「當年大禹公開表示要傳位給伯益,卻依舊用兒子啟的人當官,後來禹死了,啟率領黨徒攻殺了伯益,自立為天子。因此大家都說,禹只是表面上要授天下給伯益,暗中卻培植兒子的勢力讓他自己去奪取江山。現在大王說把國家讓給子之,而大臣多是太子平的人,人們會說大王您也跟禹一樣都是假禪讓,實際還是想讓兒子掌權。」

子之聽後,立即把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員的印信全部收回並交給子之,讓他重新選拔任命。自那之後,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國大權,坐在王位上行使權力,而燕王噲反而變成了臣子。

燕王噲禪讓,表面看確實有被子之哄騙的一面,但歸根到底來說,他是真心不計自己的權和利,一心為國為民,所以才主動讓位給他認為更有能力的人。燕王噲禪讓子之,也成為中國有信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禪讓(即君王出於為國為民的公心、主動而非被動地把君位和權力讓給外姓人)。

但燕王噲個人高風亮節、公而忘私,他背後的利益集團——燕王室貴族尤其是太子平卻不幹了。他們不甘心姬家江山被燕王噲拱手送給外人,更不甘心原有的權勢利益被剝奪,整天想著反攻倒算。這樣一來,整個燕國暗流湧動,成為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燕王噲禪位給相國子之的重磅消息,很快就傳遍天下、震驚世人——「堯舜禪讓」的傳說聽了那麼多年,當時也有一些君主曾放話要禪位給賢臣,但從沒有人真正實施,這次燕王噲居然動真格的了!

燕國南部的齊國齊宣王一心想挑起燕國內亂,自己好從中取利,於是派人帶話給燕國太子平,說一定會盡全力幫助他恢復君臣之義。太子平聽後信以為真,就糾集以將軍市被為首的黨羽攻打子之居住的燕王宮。不過子之當政,確實讓老百姓得到很多好處,在他們的支持下,子之守住了王宮並發動反擊,最終殺死了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當然我們敘述得很簡單,其實太子平和子之之間的爭鬥連綿數月,導致數萬人死亡,整個燕國都陷於混亂之中。

齊宣王想趁亂奪取燕國,又顧忌社會輿論,就派大臣沈同去問孟子可不可以討伐燕國。

孟子

大家知道孟子「言必稱堯舜」,後世還被封為「亞聖」,很多人想必會認為孟子會支持燕王噲禪讓的舉動,誰知道孟子的回答卻令人意想不到。

孟子說:「燕國可以討伐。燕王噲沒有權利把國家讓給別人,子之也沒有權利接受燕國。就如沈大夫您不可以不經齊王同意私自把自己的爵祿轉讓給別人,而別人也無權接受一樣。」

沈同聽說後,興衝衝地回稟齊宣王。齊宣王於是命令田章率領齊軍北上伐燕。結果齊軍入境後,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顯然燕人被上層爭鬥折騰夠了,只希望有人能帶給他們安穩生活,把燕王室和子之兩派都拋棄了,於是齊軍很快佔領了燕國大部分領土。在這過程中,燕王噲死於戰亂,而新燕王子之也被齊軍殺掉剁成肉醬了。

這下又有人去問孟子道:「是不是您勸齊國伐燕的?」

孟子卻做了否定回答,說:「我只告訴沈同燕國可以討伐,我又沒說誰有資格討伐。他當時如果問我,我會回答,只有『天吏』才可以討伐燕國。齊國跟燕國一樣無道,哪有資格伐燕?」

孟子所說的「天吏」是誰呢?看文意,那只能是周天子委派的將領了,因為儒家一貫主張「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也就是說,對於燕王噲禪讓一事孟子是持否定態度的:燕王噲只是一方諸侯,他的燕國是周天子封的,燕王噲不過是天子在燕國的守臣,他哪有資格私自把天子封土讓出去?而子之又哪有資格不經天子同意擅自從別人手中接受封土?

有人可能會笑孟子迂腐,因為當時的周天子威信掃地,早已經不可能出來主持天下事務了。

更多人可能更想問,既然孟子認為諸侯沒資格禪讓,那如果天子禪讓,孟子覺得可不可以呢?你別說,孟子的弟子萬章還真問過類似問題。萬章曾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的回答是怎樣的呢?他明確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接下來孟子又長篇大論講他的理由,具體不詳述了,總結下來就是兩個條件,天子禪讓也得符合「天意」和「民意」,才能實行,天子本人是沒有權利禪讓的。

天意如何,這當然是比較玄的東西了,但民意就相對好說一些。孟子一再強調民意,顯然是有進步意義的,體現了他一貫的「民貴君輕」精神。

回過頭來我們再用民意來審視一番「燕王噲禪位子之」一事:子之在治國上確實有一套本領,比燕王噲和其他大臣強,也得到一些民心(太子平攻打他時有很多百姓助他),這是事實。但是子之行事卻並不光明磊落,而是充滿陰謀權術,距離孟子標準的「大丈夫」都差得極遠,更別提與「聖賢」標準比了。到後來子之和太子平火併、齊軍乘虛而入後,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顯然子之之前攢下的那點兒民心也早被消費完了。所以在孟子眼中,他不會認為子之得國符合「天意」和「民意」。

燕王噲禪讓的故事還沒完。

齊宣王佔領大部分燕土後,又派人問孟子:「這燕土我該不該佔?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50天就打下來了,這不是人力能辦到的,必是天意。不佔,恐怕老天會降災吧?」

孟子的回答則是:「佔了燕國老百姓高興,就佔,就如周武王當年做的那樣;佔了燕國老百姓不高興,就不佔,就如周文王當年做的那樣。」

孟子還是以民意為標準,齊宣王卻沒聽孟子的話,不但摧毀了燕國的社稷宗廟,還縱容齊軍到處燒殺搶掠。各諸侯國看齊國佔領了燕國,恐怕齊國勢力倍增打破天下間的平衡,都一起來救燕攻齊。孟子再次勸齊宣王恢復燕國宗廟、歸還燕國重器、選定燕君然後退出燕土,齊宣王仍沒有聽,最後灰溜溜地被諸侯聯軍打出燕國,並埋下了後來燕國伐齊復仇的禍根。

當然在這次「燕王噲禪位子之」事件中損失最大的,還是燕國自己。燕王噲善意的禪讓舉動使燕國陷入戰亂多年,又被其他國家乘虛而入(當時侵燕國的除了齊國還有中山國),國家差點滅亡,百姓死傷至少數十萬以上(包括燕王噲和子之),靠諸侯相助燕國才僥倖復國。這個悲慘結果肯定是一心為國的燕王噲不曾預料到的。

燕王噲禪讓慘遭失敗,也連累了「禪讓」的名聲,讓人們對禪讓制度的可行性產生嚴重的質疑。比如在戰國時期本來有一篇儒家文章叫《唐虞之道》,大力肯定「禪讓」之說,但可能因為燕國試驗的失敗,最終無人傳承而失傳,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被考古學者從湖北郭店挖出。參與「趁火打劫」的中山國,也專門在青銅器(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等)上刻寫銘文,指斥「燕君子噲不分大義,不告諸侯,而臣主易位」,要求後世子孫以燕國的「胡鬧」為鑑。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選賢舉能」當然比一家一姓的世襲制好囉。但是一樁千載難逢的「好事」,為什麼到最後會發展成這樣的結局呢?唐封葉以為,一方面是當時中國已經進入「家天下」時代近2000年,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君主世襲制和運作方式,在觀念上對「選賢舉能」的禪讓並不能一下子真正接受,比如連孟子和以儒學興盛著名的中山國都否定燕王噲禪位子之的行為;另一方面,是當時列國並立,各國君主認為燕王噲禪位子之開了一個「惡」的先例,唯恐形成帶動效應,危急本國王室的統治,所以進行大力幹涉和打壓。

有人可能會追問,如果沒有「外國幹涉」,禪讓能否成功呢?你別說,後世又有一個真實例子出現。

王莽

禪讓思想在中國沉寂了200多年後,到西漢中期又再度興起。與先秦時期不同,這次禪讓思想是伴隨著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而來的。西漢後期,隨著朝政越來越腐敗,天災日益頻繁,禪讓思想在社會上越傳越廣,最終出現了「王莽受禪」,也即一些人所說的「王莽篡漢」。有人說王莽是「野心家」,但至少他受禪之前的表現是良好的、極得民心的,他受禪確實實現了政權的和平轉移。可惜的是王莽受禪之後的改革過於超前和急切,也有很多措施不當,最終導致他兵敗身死。王莽的敗亡,再次連累了禪讓思想。再往後,「選賢舉能」的禪讓就從中國絕跡,代之以強臣逼君的假「禪讓」。

相關焦點

  • 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舜繼承堯傳賢不傳子,為天下百姓選賢與能的德政,不敢將天下歸為己有。孔子、孟子均極為推崇堯、舜的治國與禪讓,世代間都認為堯、舜是中國道統的開啟者,不過禪讓制度在堯、舜之後就結束了。禹雖然也推舉賢人皋陶,可惜尚未接位就過世了。禹又請伯益繼承,但是禹的兒子啟很賢能,受到百姓擁護,諸侯皆朝拜啟而不朝見伯益,於是啟繼位,從此開啟家天下的制度。
  • 詭異的堯舜禪讓,玩壞的世道人心
    這還不算,回來之後,他發布的政策竟然整個顛覆了帝堯時代的慣例,也就是說,他徹底否定了帝堯的政績。比如,對於來自山東的東夷少昊氏,從黃帝到帝嚳到帝堯,一直對其窮追猛打,帝舜卻啟用了少昊氏後裔皋陶。這個法律天才幫助帝舜改革了王朝法律,大規模減刑,還發明了監獄,讓死刑犯大量減少,解決了大洪水期間人力不足的困境,也讓東夷集團漸漸恢復元氣。
  • 歷史雜談:堯舜禹是禪讓還是逼宮篡位
    根據孔子還有儒家的一系列文獻記載,當然是堯舜禹都是讓賢,但是這很顯然並不符合人性,而且在當時的社會裡面,雖然封建制度還沒有完善,但是當時的人還是有了傳給兒子的這種思想。比如說一開始的丹朱,他就是堯的兒子,但是由於他的脾氣特別火爆,所以後來堯自己否定了這個想法。
  • 戰國燕王姬噲思想超前,禪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因此亡國
    燕噲禪讓 第38任國君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燕王姬噲。天下財富有一半之多在齊國,姬噲擔心齊王田闢彊稱霸,威脅燕國,整日憂心忡忡。燕國相邦子之進言道:「(齊王)必不霸。」燕噲不解,遂問為何,子之便說:「不信其臣。」子之的目的很簡單,為了使燕噲信任他、尊重他,將大權交到他手裡。而燕噲的個性註定他一定會上當,所以「而聽其所使。」
  • 此人效仿堯舜禪讓,為什麼落得身死國破的下場
    中國古代有堯舜禹『禪讓』的傳說,為儒家所尊崇,但後世歷代君王幾乎無人效仿。王位之爭,歷來是各朝代最殘酷的政治鬥爭,為了爭奪王位,父子、兄弟手足相殘的事太多太多了,但在戰國時期真有這麼一位君王效仿堯舜禪讓,結果落得身死國破,成為千古笑柄。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其實是一場殘酷的宮廷政變
    但這樣一部本該聞名史學界的史學巨著,卻在歷史上默默無聞,提及者甚少,甚至於少有被作為先秦歷史研究的史料參考。這未免有些說不過去!首先,《竹書紀年》裡面的內容,過於顛覆三觀,和《史記》體系下的主流觀點大相逕庭。
  • 試管嬰兒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移植的成功率會高嗎?
    於是試管嬰兒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但是試管技術的成功率並非百分之百,很多人在第一次試管治療時都以失敗告終,只能接受第二次的胚胎移植。那麼有過一次失敗經歷的患者,再做第二次移植成功率會高嗎?對於需要做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來說,首先心態要放平,因為心態是影響試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做試管不能從一開始就抱著否定的心態,如果不盡力嘗試,怎麼能獲得好孕呢!
  • 孟子義被郭敬明怒罵,《雷霆戰將》下架,演員不好好演戲還有啥
    最近娛樂圈有兩件事吸引了大家的眼睛,第一件是孟子義改裝被郭敬明怒罵,第二件是電視劇雷霆戰將下架。孟子義被罵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孟子義參演郭敬明導演的作品《一個明星的誕生》。為了符合角色,孟子義的妝容顯得有些髒,於是愛美的孟子義私自把自己的妝改得美美噠。本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義這樣做也只是出自一個女人愛美的本性。
  • 孟子義帶資進組的人設坐實,帶自己的化妝師進組,這不是第一次了
    孟子義的帶資進組人設終於坐實了,其在最近一期的《演員請就位》中居然帶著自己的化妝師進組,這可以說直接惹怒了導演郭敬明,這也是小編第一次見拍攝時演員如此目中無人,也確確實實的讓大家看到了孟子義的任性,以前小編還不理解為什麼在孟子義拍攝《陳情令》的時候被噴的那麼厲害,現在小編徹底明白了
  • 試管嬰兒第一次失敗了怎麼辦
    在兵家來說勝敗乃是常事,什麼事情都會存在失敗的可能,做試管嬰兒也是一樣。很多夫妻通過試管嬰兒圓了自己的求子心願,但也有一部分人沒能順利懷上孩子。有些人第一次試管胚胎著床就失敗了,非常著急,不知道該怎麼辦?專家提醒患者,找出失敗原因意味著下一次能夠更好孕,所以,認真總結失敗原因,對症下藥。試管嬰兒為什麼會失敗?
  • 孟子怎樣看待堅持?成語「一曝十寒」解讀
    我第一次對於「堅持「這個詞的認識,是源於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本來,按照正常這道題應該能考到我,不過,被我「成功」地躲過了。因為中學教育改革,部分高級中學施行了兩年改三年的模式,我被『幸運」地留了一級,變成1984年參加高考。
  • 你有自我否定的「心魔」嗎?
    許多人在追求完美背後的心態是:「我不夠好,我做得不夠好,我做得很失敗,我沒有價值。」 以心靈動力學的概念和賽斯哲學思想的角度,我們不認為這個世界有客觀的魔鬼和惡魔,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因為「魔由心生」。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遊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 主張生而平等的兼愛,為何受到了主張民權的亞聖孟子的大肆批判?
    可孟子並不這麼認為,孟子認為,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要有區別才會產生禮義,才會有社會的秩序。比如,男女之間就要有區別,正是因為這種區別,所以才要男女授受不親。 而且孟子還說,講究有差別的愛不等同於讓人們放棄自身的惻隱之心,什麼是惻隱之心呢?
  • 如何面對自我否定的危機?
    人世間所有的是是非非、所有的成功失敗,都是我們來地球學習的功課。 失敗本身不是失敗,因失敗而衍生的種種自我否定,因失敗又狠狠地踹自己一腳,才是真正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我要為大家歡呼,因為大家都很勇敢地來到了人世間。依曼紐在《宇宙逍遙遊》中寫道:向所有的人類致敬,因為只有最勇敢的心靈才敢投生地球。
  • 郭敬明當眾罵孟子義,引發全網黑,幸好孟子義有個好閨蜜
    最近,孟子義上《演員請就位》,因為擅自更改妝發被郭敬明罵了,而且郭敬明絲毫沒有給孟子義解釋的機會,吐槽她改的妝面是「網紅臉」。擅自改妝面在演員行業裡是非常不敬業的行為,而且這不是她第一次搞這種事了。之前拍古裝戲《陳情令》,孟子義不僅被罵是
  • DNF:附魔還會失敗?玩家9級附魔師附魔心臟卡片,卻慘遭失敗!
    殊不知,要是沒有達到11級,還真的會失敗!有一位玩家,9級的附魔師,附魔安徒恩心臟卡片,卻慘遭失敗!安徒恩心臟卡片沒有升級前,初始的卡片屬性是12,在拍賣行比較的便宜,兩三百萬遊戲幣就能買到。不過,最完美的還是15的屬性,但需要消耗神器卡片合成。有一位龍騎士玩家,在拍賣行買一個沒有升級的心臟卡片,「費盡心機」升級至15屬強,只為附魔到海伯倫裝備上。
  • 在國內慘遭失敗的好萊塢大片,飢餓遊戲第二,第一是超級英雄電影
    事實上,有許多好萊塢大片在海外遭遇慘敗。在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遭遇慘敗。據預測,中國總票房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雖然現在看來不太可能,但毫無疑問,這一天總會到來。說到電影,中國和美國還是有區別的。
  • 孟子義這麼豪橫有資本?身後背景被扒!
    最近,因為《演員請就位2》郭敬明評孟子義為「網紅臉」一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孟子義也頻頻上熱搜可怕是網友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孟子義不敬業要身材有身材,要長相有長相的孟子義,為何這麼不受觀眾待見呢?事情的起因是《演員請就位2》預告中,孟子義擅自修改自己角色的妝發,導致郭敬明大發雷霆,直懟孟子義:「他們跟我說你用的自己的妝發,為什麼要這樣?我拍戲不要拍孟子義,而你那個美,就是一個網紅臉,你要再敢自己亂改一個妝,就別拍了。」說完,郭敬明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 堯將王位禪讓給舜之前,原來是這樣考察舜的
    堯、舜、禹三人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跟「王」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三位大佬都比較有出息,能夠帶領全國人民脫貧攻堅、發家致富,又大公無私地搞禪讓,所以人們都願意讓他們當「老大」。舜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看不慣哥哥天天「撒狗糧」,於是就和自己的老爹瞽叟聯合謀殺舜。舜的老爸瞽叟是個骨灰級渣男,舜的老媽剛咽氣,他老爹就迫不及待地又做了新郎官。跟他後媽又生了個娃,叫象。自從有了象,瞽叟越來越瞧不上舜。舜不但是個人精,還是個戲精,他爸和他弟兩次設計謀殺他,其中有一次是讓他挖井,想將他活埋在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