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婚或者結婚後,丈夫需要對嶽父嶽母改口叫「爸」「媽」,妻子也需要對公婆改口叫「爸」「媽」,這好像是約定俗成的事。改口這件事對男同志而言比較好辦,可是到了一些女性同胞這裡就有些難開口了。
因為改口問題,婚事差點泡湯
女兒曉雨和媽媽生活多年,母女兩個一直陪伴彼此,曉雨深知媽媽的辛苦和不易,對媽媽的感情更加深厚。工作後,遇到了現在的未婚夫小寧,兩個人感情好合得來,小寧貸款買了新房,二人做好了結婚的打算。
可是就在前不久,因為在一件事情上看法不一樣差點分手。起因是曉雨看到一篇文章探討新型婆媳關係,於是問未婚夫小寧結婚後可不可以不改口,不管公婆叫爸媽。小寧很生氣,一開始說她不懂事,不該問這個問題,曉雨一再爭辯,小寧最後憤怒回應:誰能接受你就嫁給誰吧!
曉雨很委屈,她不想改口是因為只認定一個媽媽,是沒有人能超越的。她認為結婚後和公婆最多只是親戚關係,改口叫爸媽是面子工程,想想叫別人爸媽就有一種背叛自己媽媽的感覺。
而小寧心裡也十分不暢快,不知道曉雨不願意管公婆叫「爸媽」,是不懂人情世故,還是為人太耿直,他認為曉雨這樣做就是沒把他們一家子當自己人。
改口難,不是一個人在經歷
無獨有偶,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改口難、不願意稱呼對方父母叫爸媽的情況。在回答「為什麼現代中國人結婚之後要改口稱對方父母為爸媽」這個問題時,網友@oneshushu表示,稱呼嶽父嶽母公公婆婆比爸媽更合適。
他的理由是:結婚是兩個家庭社會關係的結合,僅因為結婚了就要稱呼沒有血緣關係並不親切的長輩為爸媽,實在是尷尬。 孝順是美德,但不代表喊了爸媽就是孝順,換言之,將嶽父嶽母公公婆婆和生養自己的親生父母在稱呼上等同,是對親生父母的不孝。
為什麼大家很難接受改口這件事呢?
原因1:生我養我的爹媽就一個
網友@仙女桃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她說:我完全不能接受這種稱謂,這輩子生我養我的爹媽就一個。對方的爹媽,對我再好也是差了二十幾年啊。同樣,我也不會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去喊自己的爹媽叫爸爸媽媽。
原因2:明明沒那麼親
現在的一部分女性看得太明白了,婆媳這層關係更像是親戚而非母女。指望公婆像對待子女一樣對待自己是不可能的,而讓自己做到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公婆,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如保持客氣叫「叔叔阿姨」。
原因3:感覺彆扭
有些人,在婚禮上走流程時已經改口稱公婆為「爸媽」了,可是到了生活中還是很難改口,主要是覺得彆扭。比如,公公和兒媳提到婆婆時說成「你媽」,兒媳第一反應肯定是自己親媽;在親媽面前管婆婆叫「媽」感覺彆扭;在人多的場合,婆婆媽媽一同在場,喊一聲「媽」兩個人同時回頭,感覺尷尬。
可以說,無論是女子改口稱呼男子父母為「爸」、「媽」,還是男子改口稱呼女子父母為「爸」、「媽」,都是在向外人宣布「我們成為一家人」的一種儀式。說白了喊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用真心對待。
各位朋友,你對「婚後不改口」的行為怎麼看?可以接受不改口嗎?為什麼?歡迎留言和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