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大的偽君子,如今仍被萬眾膜拜

2021-02-13 最愛歷史

劉備醉了,他一生中沒有這麼嗨過。

建安十七年(212),52歲的劉備找了個藉口討伐益州牧劉璋,斬殺其白水關守將,佔據涪城(今四川綿陽),劍指成都。

史載,拿下涪城後,劉備召集將士,大擺酒席,歡慶勝利。

舉辦這麼大規模的宴樂,對於一生苦逼、「喜怒不形於色」的劉備而言,還是頭一回。

喝著喝著,劉備對身邊的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就差喊一聲,這個feel,倍兒爽。

龐統卻回了一句:「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原本醉醺醺的劉備一聽,勃然大怒,辯駁說:「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你在胡說什麼,給我出去。直接叫龐統滾了。

過了一會兒,有點清醒了,劉備才發現自己剛才的失態,匆匆派人把龐統請回來。

一句「非仁者之兵」就讓主公當場暴怒失態,可見這句話正好戳中了劉備的痛處:

他一生以仁德和信義樹立口碑,到頭來卻只是一個偽君子嗎?

01. 真理失效了

不管孫權願不願意,大部分讀者眼中的三國史,其實就是「兩國」的歷史:

曹魏與蜀漢。

更具體一點,是曹操與劉備的人氣爭奪戰。

至於孫權,則被當成沒有理想的透明人。一般讀者都不予理會。如果把孫權抬到比較重要的位置,會對國人傳統的黑-白史觀形成挑戰。你想啊,黑-白對立,簡單到不用過腦子,但黑-灰-白三色交錯,情況複雜了,讀歷史就必須過腦子。老百姓可不願費這勁兒。

在黑-白對立的史觀下,能力和歷史貢獻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道德標尺。這把尺子一量,曹操被定性為道德的矮子,劉備則是道德的化身。

蘇軾曾記載說,他生活的北宋年間,民間說書人一講到劉備戰敗了,聽者就跟著流淚,但一講到曹操輸了,聽者都大聲叫好。

這說明,至少在一千年前,曹操和劉備各自代表的道德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

若九泉之下有知,劉備一定會露出長者般的仁厚的一笑,儘管他在生前難以抗衡曹操,但死後卻在道德層面上永遠地把對手按在地上摩擦。

更讓他歡喜的是,他竟然打破了一個至高的真理,那個真理以名人名言的形式呈現:

你可以暫時欺騙所有人,你可以永遠欺騙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遠欺騙所有的人。

但是,劉備做到了。

至今1800年過去,他永遠欺騙了所有的人,在道德上。

02. 道德資本

迄今,很多人都認為,劉備的發家是靠一張「中山靖王之後」的假名片。

不對,這個身份只是他用於掩蓋自卑心理而已。

眾所周知,劉備的家庭環境並不好,曾與母親販履織席為業。

但他從小就熱衷富貴,有次跟同族少年在院子裡的大桑樹下玩耍,小劉備突然說了一句:「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羽葆蓋車,大概是指皇帝專車,這跟當年劉邦看到秦始皇出遊感嘆「大丈夫當如此也」,基本是同一個意思。嚇得劉備的叔父趕緊跑出來制止他亂發狂語:「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一個出身卑微的有志者,通過構建家族譜系來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社會地位。這樣的例子,在注重門閥的時代並不罕見。劉備也是如此,隨大流罷了。

所以說,他的發家並不是靠這層所謂的皇族宗室身份,而是靠「道義」——道德和信義。

在早年的拼搏中,劉備並無自己的地盤,但他以道義相號召,團結了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幫兄弟。整個時代以背棄人主為常態,甚至劉備自己也多次易主,但他的兄弟們對大哥始終不渝,留下了最為感人的情義。

當名士孔融被黃巾軍圍困時,太史慈向劉備求救,說孔融交代了,只有劉備能救他。劉備一聽,強抑住內心的歡喜:

「孔北海(孔融)知世間有劉備邪?」

你們細品一下,這句話跟「我真中了500萬嗎」是一樣一樣的,要讓自己趕緊從狂喜中醒過來。因為,這意味著劉備的仁義之名,已經打入東漢上層精英圈層了。

另一方面,劉備在底層人中的口碑也越來越好。

在任平原相時,31歲的劉備仁政愛民,「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有人看著不爽,派刺客去殺劉備,結果「客不忍刺,語之而去」。陳壽在《三國志》中感慨:「其得人心如此。」

從出道伊始,劉備就著力於向世人塑造一副仁德的形象。雖然他沒啥軍事實力,也沒有固定地盤,在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等群雄之間輾轉,時而投靠,時而背叛。他幾乎屢戰屢敗,四次丟妻棄子,但詭異的是,這隻打不死的小強,愈挫,名聲愈大。

追隨他的人不離不棄,接納他的人越來越多。

為什麼?

劉備的道德立身策略,生效了。

03. 隱藏的真面目

劉備沒有曹操的權謀與能力,也沒有孫權的背景與家業,他白手起家,縱橫四海,無數次跌倒後,卻發現自己身後站著越來越多的擁躉。

面對這一「詭異」的現象,他一定在心中盤算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正是「道德」,給了他用之不盡的資本。

道德,對同時代其他人而言,只是道德本身。但對劉備而言,道德就是謀略

他每時每刻都在標榜自己的道德理念。

即便是在做出背信棄義的抉擇時,他也總是以更高的道德來掩蓋自己的兩面作派。要麼是尋找藉口脫離是非的中心,要麼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大旗,為自己的反覆無常遮羞。

我們看看劉備的中年履歷:

31歲,投奔公孫瓚,後棄投他人;

33歲,投奔陶謙;

36歲,投奔呂布;

36歲,投奔曹操;

40歲,投奔袁紹;

40歲,投奔劉表;

48歲,投奔吳巨;

48歲,與孫權結盟,後背盟;

51歲,投劉璋,後叛璋奪蜀……

在20年間,劉備數次易主,其中正式投奔對象六人,大多是敗則投靠,歸而後叛

這些經歷,放在別人身上,叫「反覆難養」;但放在劉備身上,卻成了「折而不撓」的勵志橋段。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親自討伐呂布,呂布被俘。呂布請曹操饒命,願為曹操率領騎兵,平定天下。曹操頗有些心動。

此時,已經投靠曹操的劉備進言說:

「明公不見(呂)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曹操醒悟,下定決心殺呂布。

呂布知道自己沒命了,怒斥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應該說,只有像呂布這樣的同時代梟雄,才能看穿劉備偽善的真面目。

本質上,呂布與劉備是同一類人,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反覆難養」。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呂布的為人有時候甚至比劉備還地道一些。呂布雖兩次俘虜了劉備的妻兒,但均未加害,並曾在劉備最落魄時接納過劉備。劉備卻在呂布生死懸於一線之時,出言「殺」之,為人確實夠厚黑的。

▲呂布雖非劉備所殺,實因劉備而死 圖源/電視劇截屏

04. 善於反噬的梟雄

劉備的道德偽裝,之所以能迷惑人眼,還因為他是一個心理大師,善於窺探人心,所以總是能夠趨利避害

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說,劉備的能力和謀略不如曹操,「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投靠曹操後,深居簡出,沒事就在花園裡種菜,裝出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暗地裡卻聯絡反曹人士,以漢獻帝的衣帶密詔,準備謀刺曹操。

某次,曹操宴請劉備,縱論天下英雄,隨口說了一句: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劉備一聽,大驚失色,以為謀刺之事洩露,手中的筷子都拿不住了,掉落在地。恰好天上打雷,這才把自己的失態掩蓋過去。隨後,劉備以截擊袁術為名,帶上兵馬,脫離了曹操。後,投靠了袁紹

再後來,劉備又把趨利避害的做法演繹到極致。

在曹操和袁紹的官渡大戰開始前,劉備施計脫離袁紹,避免了滅頂之災。後,歸附了劉表

這一路走來,劉備縱有再多反覆無常的劣跡,最後都被他叫得震天響的道德仁義,掩蓋過去了。

投靠劉表的七八年間,劉備內心焦灼,一直在尋訪人才、組建隊伍、籠絡人心。長居人下,不是劉備這個梟雄的本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此時劉表病死,死前向劉備託孤。劉表次子劉琮很快向曹操投降,得知消息後,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直接佔據荊州。劉備說,「吾不忍也」。搞得諸葛亮很小人似的。

當劉備由樊城向南撤退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劉備)。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帶著百姓跑路,肯定跑不過曹操的追兵。有人勸劉備拋開百姓,速行保江陵,劉備斷然拒絕: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這是劉備在歷史上留下光輝道德形象的又一個案例。但大家想過沒有,做大事必「以人為本」,或許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以人為本,而是以人口為根本

整個三國,人口是第一競爭力,其次才是地盤。曹魏實力最強,說白了就是其轄下的人口最多。劉備是站在現實的角度,而不是仁慈的角度,去看待跟隨他的百姓的價值。雖然經他的口說出來,又被賦予了仁德的意義。

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的聯手,正是在劉備被打得沒有退路的背景下實現的。

赤壁之戰中,曹操軍因火攻及疫病敗走,劉備自此才迎來一生事業的大轉機。

建安十四年(209年)正月,劉表的長子劉琦去世,劉備順理成章領荊州牧,成為荊州真正的領袖。就此,劉備集團得以在荊襄地區發展壯大。

儘管口中聲稱「不忍」,但事實則是,劉備最終取代劉表家族,佔據了荊州。

縱觀其一生所為,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讀三國史時,切記不要被傳統認知中那個哭哭啼啼、一臉仁厚的劉備形象所迷惑。

相信我,真實的劉備絕對是一個善於反噬的梟雄。

05. 取益州的權術

以道德掩蓋權術,正是劉備的拿手好戲。在奪取益州的進程中,劉備將這手好戲,演繹得淋漓盡致。

當曹操派出大將來攻漢中時,益州牧劉璋深感恐慌,於是,聽從了屬下張松、法正的建議,決意求助於劉備。

法正得到劉璋的明確指令後,帶上禮物、人馬,到荊州請劉備入蜀抵禦張魯和曹軍。法正私下獻策說,他願與張松一起作為內應,助劉備趁機奪取益州,「然後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要,以成帝業」。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劉備要是不心動,打死我也不信。當年,諸葛亮憑藉隆中對贏得劉備點讚,並成為劉備打天下的綱領性文件。隆中對提到,第一步佔荊州,這已經實現了;第二步佔益州,從而「跨有荊益」

心動歸心動,劉備卻遲遲未行動。為什麼呢?

糾結呀!如果按照法正的建議,簡單粗暴詐取益州,那他劉備就跟曹操沒區別了。劉備做夢都想據有益州,卻又不能給天下人遺下詭詐無德的口舌,玷汙了他一直以來精心打造的仁德形象,這就得好好琢磨怎麼巧取了。

龐統站出來獻計了,說荊州荒殘,益州富強,「今可權借,以定大事」。

劉備說,不是我不想借呀,你叫我怎麼借呀?原話是: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這句話很重要。劉備難得自爆猛料,這算是情急說漏嘴了。也印證了我前面所說的,劉備起家以後奉行的仁德和信義原則,並不是出於內心的道德律,而僅僅是他自我標榜的、刻意與曹操對立的一種謀略和手段而已。道德只是劉備的政治工具。勇者善用武力,弱者善用道德,各取所長,在兵家詭詐之道上,二者並無本質區別。

但以道德為權術的禁忌在於,你必須將詭詐掩藏得深一些,最好不要讓人發覺你的詭詐。這就對劉備「借」益州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領兵西上益州。沿途蜀中官員熱情接待,提供一切必需品,劉備「入境如歸」。

達到涪城時,劉璋親自從成都趕來接風洗塵,天天宴席款待。

龐統獻計,在宴會上拿下劉璋,益州輕易就到手了。

劉備說,不可。

當然不可。這樣做根本不是道德掩蓋詭詐,是詭詐掩蓋道德。這是小人的曹操才做的,不是仁德的劉備所能做的。

劉璋返回成都前,資助了劉備一批軍資、士卒。劉備遂北上討伐張魯,但整整一年,他並未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而是在下功夫樹立仁德形象,收買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終於找到了機會。

劉備「從(劉)璋求萬兵及資實,欲以東行」。但劉備入蜀一年多好吃好喝,不攻打張魯就回軍,還開口要求援助軍資、士卒,如果你是劉璋,你會怎麼想?

劉璋雖然很不滿,但還沒有發作,只是對劉備所要求的軍資、士卒都減半提供

沒想到,劉備倒有了藉口,開始煽動將士,作宣戰動員,要攻打劉璋。恰好此時,作為劉備內應的張松身份暴露,被劉璋斬首,劉備遂誘殺了劉璋的白水關守將,攻下涪城(今四川綿陽),控制了涪城以北地區。

劉備翻臉的整個過程,彎彎繞繞,耗時一年多,最後依然是挾道德大棒對劉璋恩將仇報。對於明了其中曲折的人來說,這是劉備欲求不滿,劉璋養虎為患,是三國版「農夫與蛇」的故事;但對於不明所以的人來說,還以為劉備受了劉璋多大的委屈,連軍資和士卒都遭到剋扣,不反真沒天理了。

孫權求救劉備,結果被劉備當藉口使,氣得孫權大罵劉備「猾虜」

涪城那場歡宴中,劉備借著酒意,已經把他的道德偽裝脫了下來。龐統於是趕緊說,這場勝利不是仁者的勝利,沒什麼值得高興的。

龐統的本意,是要劉備收斂起來,不要過於暴露自己的真實面目。

劉備一開始沒領會到龐統的深意,一怒之下把龐統罵了出去。後來才醒悟,遂派人把龐統請回來,二人心照不宣,宴樂如初。

再後來,劉璋投降,劉備拿下成都,竟然放縱將士搶劫府庫。有人提議將成都士民的房屋田園拿來瓜分掉,幸好趙雲反對,劉備才沒有同意。

而與劉備的所謂仁義相比,劉璋在決定開城投降的那一刻,才真正詮釋了什麼是最後的仁義

據《三國志》記載,在劉備圍城數十日後,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萬,糧食夠吃一年,官民都表示要與劉備血戰到底,但劉璋說:

「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為了百姓而出城投降,光憑這一點,劉璋的道德,就比劉備純粹得多。而在劉璋的道德映照下,劉備的詭詐暴露無遺。

但是,我們再往深一層想:三國時期,那些道德純粹主義者最後都失敗了,用現在的話說,叫「活不過三集」,比如劉虞、劉璋;而那些道德工具主義者,或道德無用論者,都獲得或大或小的成功,前者如劉備,後者如曹操……這又說明什麼問題呢?

做好人是有代價的。

在一個道德崩潰的時代,仁義和詭詐各有歸屬。你要養清望,做聖人,就不要摻和群雄爭霸,那不是你的時代。你要參與天下爭逐,就請拋棄理想主義,懷著實用至上的一顆心,才能活得久一點。等到天下安定,那是你的天下和時代了,你才有資格和機會重建道德秩序。

劉備對這些事情想得很清楚,所以,寧做偽君子,不做真君子。他一直都是「明示誠敬,陰懷詭詐」,在道德的外衣下藏著梟雄的身軀。

也僅有如此,這名創業老炮兒才能白手起家而走到最後,59歲做了漢中王,61歲做了蜀漢開國皇帝。

06. 一場必要的復仇

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關羽被孫吳殺死後,劉備做出了一生中最後一個重大決策:東徵孫權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秋,稱帝才三個月的劉備親率大軍伐吳。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劉備東徵的原因是「忿孫權之襲殺關羽」

這場戰爭,史稱夷陵之戰,是劉備與孫權之間最大規模的戰爭。不過,很多人不能理解,向來精於形勢算計的劉備,放棄最大的敵人曹魏,轉向曾經的盟友孫吳,竟然是為了復仇

眾人都勸劉備不要衝動,要慎重。趙雲說得最明白: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但這些理由顯然不能打到劉備的心坎。因為眾人似乎都不明白,劉備數十年來輾轉不倒、稱霸一方的秘訣到底是什麼。

反倒是曹魏那邊有人看得真切。曹丕曾讓群臣討論劉備會不會替關羽報仇,群臣也說不會,但一個叫劉曄的人說會:

「蜀雖狹弱,而(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劉)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兩個理由,一個是劉備剛稱帝,需要通過一場戰爭來炫耀武力;另一個是劉備是否為關羽報仇,關係到劉備的立身之本

這才算是真正看透劉備的人。

如果說曹操的政治資本是戰功,孫權的政治資本是父兄家業,那麼,劉備的政治資本就是他給自己塑造的道義。關羽是劉備起家最核心的舊將,劉備若不為關羽之死報仇,世人會怎麼看他?劉備的核心競爭力——道義至上,還站得住腳嗎?

所以,沒有人能夠阻止劉備出兵伐吳。與其說他是為關羽報仇,不如說他是為自己的道德化身而戰。

夷陵之戰的結果是劉備慘敗。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63歲的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病逝白帝城。

然而,放寬歷史的視野,對於劉備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場勝利:

雖然戰敗,但他可以向關羽交代,可以向世人交代,可以向自己的道德化身交代,也可以將他講義氣的道德君子形象延續千年、兩千年……

當劉備以事業未竟的悲情面目病逝的時候,所有人已經選擇性地遺忘了他一生中那些虛偽、詭詐與絕情的時刻或事件,而自動在腦海中加載了無數有情有義、仁義禮智、德澤天下的畫面。

▲劉備若不為關羽報仇,一定會被口水淹沒 圖源/電視劇截屏

07. 三國英雄的背面

一部三國歷史就是一部權謀史。爾虞我詐,陰謀詭計,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因為「老讀三國是為賊」,越活越奸詐,不是什麼好事兒。

李宗吾說他從三國中只讀出了「厚黑」二字,這是很深刻的。

亂世中最大的正義,就是如何取得勝利。謀略和算計因此碾壓道德,這是當時的社會常態,連諸葛亮都要劉備趁人之危攻打劉琮。我們千萬不要用上帝視角去批評古人。

但我們也不要單純到一定要去區分高尚與卑鄙。道德的黑白分明,不過是後人對於複雜歷史簡單化與臉譜化的執念。

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哪怕是沒有存在感的孫權,他們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理想——打天下。但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混戰數十年,誰是誰非,都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他們也安民,也屯田,像劉備還帶著百姓逃亡,但仔細一想,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百姓安樂嗎?還不是為了下一場戰爭的需要。人終究只是軍閥的工具。

一切都是爭奪地盤和利益的工具。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這些亂世梟雄,沒有一個具備時代的超越性。

我之前想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會成為全民偶像。因為忠?或者,因為智?但,忠已經是做人的最高標準了嗎?至少在早期儒家思想裡面,並不是。仁義禮智信,沒有忠。更何況,忠經常與仁義相悖,按照正史記載,諸葛亮就不止一次慫恿劉備拋棄仁義面具,在道義層面顯得很小人。至於智,或許為諸葛亮的受捧加分不少,但歷朝歷代不乏高智商的人,也不見得他們有多受寵。

▲劉備與諸葛亮,被塑造出來的君臣典範 圖源/電視劇截屏

現在我想明白了。

歷代王朝統治者需要一個忠臣的榜樣,來規訓自己的臣下,所以一代代沿襲並拔高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形象,美化了二人之間的關係。

政治祭祀(比如歷代修劉備昭烈廟)與藝術創作(比如《三國演義》)的雙重影響下,老百姓不自覺地成為官方宣教思想的堅定執行者,遂以官方認定的正義,作為民間的正義。

劉備及其集團中的人物,因此在官民兩方面都佔據了道德高點。

傳統對曹操的評價,是按道德取向來的,說他小人;但轉換成政治取向,那他所做的一切就應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做法。梟雄與仁義,按照實際需要取用。政治的東西,很難講道德。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劉備的偽善,也就無可厚非了。曹操是個真小人,劉備是個偽君子。

劉備在歷代王朝收穫好評,因為他的思想和手段受儒家影響比較大,符合傳統帝制時代的主流。而曹操,陳壽對他的評價是「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主張用重典,尚刑名,崇詭道。雖然歷代帝王都在幹這事兒,但不能真誠地說出來。只好明捧劉備,暗學曹操

這也是劉備的迷惑性所在,或說是他最「成功」、最「厲害」的地方。道德和實利,猶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曹操如此,孫權如此,只有劉備兩樣全佔齊了——生前成就霸業,死後流芳百世

所以,我們不要用正義的標準去讀三國史,他們夠不上;也不要用正統的標準去讀,現在已過時了;要從人性行為結果的角度去讀,這才是真實而永恆的。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方北辰:《劉備:「常敗」的英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譚良嘯、張禕:《「涪城歡宴」——劉備從仁德與欺詐糾結中解脫的標誌》,《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劉森垚:《論歷代的劉備崇祀——以官方崇祀為中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閒聊三國:攜民渡江偽君子,屠城十萬真性情
    文/六神磊磊玩一個三國遊戲,結果一群玩家大辯論起來了,刷了好多屏。
  • 為什麼有人說劉備是偽君子,曹操反倒是真性情?
    摘要:在三國的主要政治人物裡,不少人都認為劉備是偽君子,反而曹操倒是真性情,這是為社麼?
  • 【總89】思辨三國:偽君子可惡,真小人可怕
  • 莫裡哀《偽君子》:偽君子都逃不開偽善
    ——《偽君子》莫裡哀是十七世紀法國著名喜劇作家,被贊為可以和莎士比亞齊名的戲劇家。他的作品多次登上法蘭西戲劇院,其中《偽君子》的演出次數常年排在首位。「喜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可以說莫裡哀的《偽君子》打破了傳統古典主義的循規蹈矩,用大膽誇張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場偽善的鬧劇,詼諧幽默的背後發人深省。
  • 《笑傲江湖》嶽不群是何時變成偽君子的?
    然而讓人諷刺的是,這位「君子劍」卻是劇中最大的偽君子。既然如此,嶽不群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偽君子的呢?其實嶽不群一直都是偽君子,在他心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顏面,如何成為武林至尊。嶽不群屬於「乖徒弟」,向來聽從師父的話,一心光耀華山派。嶽不群這個人物角色,他與倚天中的周芷若,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遵從師命,而且陰險狡詐,偷練武功絕學,只不過嶽不群的命運,卻萬萬不及周芷若。
  • 你們在罵權遊的時候,老外膜拜起了三國
    他們為了更快的完成統一霸業,開始挑燈夜戰,惡補三國劇情,自發去油管上學習三國歷史,準備彎道超車。比如YouTube上的極簡三國史視頻,剛出一個月播放量已經458萬了。但一個極簡版的三國歷史視頻,怎麼能滿足老外們如同發情公狗般的求學之心呢?他們在Reddit上瘋狂發問,企圖貪婪地學習到有關三國的一切。相反,懂三國的人便可以在社交網絡大秀知識,贏得眾人點讚。
  • 霸氣斷水流大師兄,一生都跟反派偽君子打交道
    林國斌,1960年出生於香港,於1985年加入成家班,開始只是做幕後工作,龍虎武師。再加上林國斌的偽君子形象,利用阿葛出頭,自己隱藏幕後。1997年《黑獄斷腸歌之砌生豬肉》飾演無人性又來一個偽君子形象,身為古天樂的義兄卻陷害他,還搶其女友,可謂是卑鄙無恥。
  • 心理學:如何識別那些隱藏很深的偽君子?你需要注意這4個特徵
    所謂偽君子,就是指善於隱藏自己的心理感受,表面正派得體,實際虛偽陰暗的一群人。我們該如何看破他們的偽裝呢?任何心理特徵都會反映到行為上去,如果你身邊的某個人有下面這四個特點,他很有可能就是隱藏很深上的偽君子。
  • 為什麼後世評價劉備是偽君子?實則心地仁厚、賢德君主
    曹操有雄才,劉備靠仁德,孫權有謀略,魏蜀吳三國爭霸。劉備並不是一個偽君子,而是一位賢德的君主。一、心地仁厚歷史上的劉備堪稱是仁德之君。雖說不像三國演義中那般聖人臨凡、仁德大度,但至少也是一位心地仁厚的人。劉備早年仕途坎坷。
  • 支持「反抗滅絕」抗議的明星自稱是「環保偽君子」
    (觀察者網訊) 「是的,我們就是環保偽君子!」近日,為支持「反抗滅絕」組織的抗議和表達對全球氣候危機的擔憂,一百餘名英國明星聯名發表公開信,坦誠自己的「高碳生活」並不環保。然而英國媒體卻並不買帳,還進一步曝光這些明星進行反擊,評論文章稱公眾不需要這些」偽君子「進行」生態說教「。
  • 《偽君子》莫裡哀導讀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深入到《偽君子》的藝術世界,去了解這部傑出的諷刺喜劇吧!下面讓我來對偽君子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
  • 三國殺:汪蘇瀧的同名歌曲,時隔九年,最後一句你是否能想起?
    《三國殺》移動版的大部分玩家都是90後,相信這部分玩家都曾聽過一首歌,它就是汪蘇瀧的同名歌曲《三國殺》。這句話說當然是我們大偽似忠的劉備啦,要說偽君子我只佩服劉備和宋江。「狼火烽煙我敷衍。」我懷疑汪蘇瀧這句歌詞的靈感是來自當時QQ版本《英雄殺》的,因為兩款遊戲很像,「烽火狼煙」也就是手殺裡的「南蠻入侵」。「燈為誰點,脂為誰添。」
  • 真小人和偽君子誰更可怕?
    本來對「小人」的定義,就是來自於「君子」的反向定義,而「真、偽」又互為反義,「真小人」其實就是「小人」,並沒有發生意思轉化,而「偽君子」則發生了詞義轉換,起到了反義修飾作用——「偽君子」實際上也是小人,和「真小人」的性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比「真小人」善於偽裝,但是他的本質是小人。
  • 偽君子,你一本正經的樣子真的很好笑
    所幸最後真相敗露,「偽君子」鋃鏜入獄。而輕信他人的奧爾恭獲救,家庭和財產毫髮未傷,女兒也嫁得心上人。莫裡哀描寫了貪婪、狡猾而又兇狠的騙子「答爾丟夫」和剛愎自用導致深受其害的專制家長「奧爾恭」兩個主人公形象。
  • 偽君子3.0丨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
    《偽
  • 《偽君子》:偽善的人,總有一天會被拆穿
    莫裡哀用極具諷刺性的語言描繪出了當時社會中的種種亂象,例如本劇《偽君子》,莫裡哀用其精煉的文筆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虛偽、內心邪惡、欲望膨脹的偽君子形象,揭開了當時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偽君子的面紗。莫裡哀的《偽君子》成就有多高呢?從有多少人批判他、反對他就可以看出來了。
  • 自號風清揚的馬雲更像是「偽君子」嶽不群
    關於嶽不群,江湖人稱君子劍,實乃偽君子。表面看謙虛文雅,正氣滿滿,實則陰狠毒辣,富有心機,為練闢邪劍譜,不惜像東方不敗那樣揮刀自宮,更是絲毫不顧念親情迫害自己的徒兒,妻子和女兒。嶽不群和他的前輩師叔風清揚比起來,無論從武功修為還是思想人品各方面都要差的很遠。風清揚屬於華山派劍宗,劍術達到最高境界的高手之一,熟習「獨孤九劍」。稱得上武功蓋世、劍術超神。
  • 莫裡哀《偽君子》:娶了別人女兒,繼承了家產,又惦記起來嶽母
    《偽君子》中講述了一個偽裝聖潔高尚的教會騙子達爾杜弗混進商人奧爾恭家的故事,騙子達爾杜弗圖謀勾引主人的妻子並奪取其家財,不料最後真相敗露,不但奸計沒有得逞反而在監獄度過了他的餘生。《偽君子》對於教會黑暗勢力的解釋給予了現實性的展現平臺,達爾杜弗這一鮮活的人物形象也成為文壇「偽君子」的代名詞。
  • 鹿鼎記:萬眾唾棄的它到底錯哪了
    昨晚,萬眾期待的《鹿鼎記》開播了。但是口碑卻持續走低,成為了這一系列最低分電視劇,並且應該是後無來者的低分。3、劇情七零八落《鹿鼎記》小說描述的是出身於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徵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
  • 水滸中誰是真正的「偽君子」?並非宋江,此人看似忠義實則真小人
    在書中,大家或許覺得宋江是一個偽君子,招安之事令他大失民心,認為他表裡不一。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麼?他真的是梁山108位好漢中的偽君子?誠然,雖然很多人這樣看,但仔細考慮,《水滸傳》中的偽君子另有其人,他就是一直跟在宋江後面的李逵,人稱「黑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