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年代,群雄並起。曹操有雄才,劉備靠仁德,孫權有謀略,魏蜀吳三國爭霸。劉備並不是一個偽君子,而是一位賢德的君主。
一、心地仁厚
歷史上的劉備堪稱是仁德之君。雖說不像三國演義中那般聖人臨凡、仁德大度,但至少也是一位心地仁厚的人。
劉備早年仕途坎坷。曾任安喜縣縣尉、下密縣丞、高唐尉等職,後被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劉備外御賊寇,在內則樂善好施。甚至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曾有郡中劉平遣刺客刺殺劉備,劉備毫不知情,禮遇甚厚。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棄刀離去。
從年輕時期就如此仁義,怎能不是仁德之君?更何況,劉備早年織席販履,深知民間疾苦。與曹操、孫權這樣出身官宦之人不同,劉備更加了解東漢末年百姓的生活,因此常懷仁義之心。
二、不忘百姓
在新野時,諸葛亮曾屢次勸說劉備拿下荊州。但劉備念及劉表是其兄長,又怕百姓遭受戰亂之苦,於是始終沒有佔領荊州。
反觀曹操,趁劉表已死,舉大兵直擊荊州,造成多少生靈塗炭。面對曹操大軍,劉備不能抵擋,只能撤退。期間,十萬荊州百姓扶老攜幼,追隨劉備。有人勸說劉備棄百姓而逃,劉備於心不忍。
反觀曹操,董承、伏完謀反,盡皆滅族。西涼馬騰,全家二百多口都被處死。由此觀之,孰高孰低,高下立見。
三、不計前嫌
關羽兵敗荊州,身死吳國。劉備為報兄弟之仇,毅然不顧趙雲、諸葛亮的反對,執意伐吳。如此兄弟情深,怎能是虛情假意、假仁假義?
先主徵吳失敗,六軍丟盔棄甲、狼狽而逃。而此時,黃權駐紮江北,防禦魏國。由於吳國抄了後路,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降吳,要麼降魏。黃權選擇了後者。
面對投降敵國的將領,應當囚禁家眷,甚至滅族。然而,劉備卻沒有這麼做。他不僅沒有囚禁,還供給俸祿,養活黃權一家的生活。劉備認為是自己辜負了黃權,而不是黃權辜負了自己。如此仁義,堪稱聖君。
反觀曹丕,在于禁回歸魏國後,對其不冷不熱,甚至百般羞辱。常言道,為將者,十仗九負。面對敗軍之將,曹丕毫無人主的氣度,而是摧折銳氣、羞辱大將,最後迫使于禁自殺。
劉備仁義之心,的確有目共睹。劉備不是一個偽君子,而是一個賢德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