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首集團投研:T+0已在路上,股民需早做準備)
討論多年的T+0可能真的要來了。隨著上交所作出「適時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單次T+0交易」的表態,A股迅速作出反應,6月1日券商股和金融科技股全線大漲,帶動上證指數收復了2900點關口。
T+0是什麼?跟投資者有什麼關係?為何T+0如此被關注?
所謂「單次T+0」,即日內買入後可賣出,或日內賣出後可再行買入,兩個方向均限操作1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滬深兩市的股票交易制度中,賣出股票後的資金已經可再度買入股票(限1次),但買入後不可賣出,「單次T+0」在現有賣出-買入後是否可以再度賣出,需要規則進一步明確。
這一表態是上交所針對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解冬對於科創板發展提問的回覆。也因此,各機構分析均認為如果T+0推出,將先在科創板做試點運行。
天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攻博認為,這是跟科創板的特性密切相關的。首先,科創板整體的制度設計理念就是比較提前的,比如每天20%的漲跌停幅度限制就比其他版塊的10%做了放大,另外科創板也計劃率先實行註冊制試點。一項新的政策或機制在科創板試行並不意外。
何況科創板在中國資本市場被寄予厚望,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重要上市場所,配合科創板不斷完善的上市和退市的路徑,去粗存精之後留存下來的優秀企業,在在更高頻次交易制度設計的條件下,更有利於這些企業的價值挖掘和估值實現,為企業再融資或者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等上市後的運作提供有效的價值支撐,支持企業繼續做大做強。
另外,目前科創板企業的數量並不大,試行T+0的影響面有限,即使發現負面影響再修正也不會造成大範圍影響。
既然T+0還沒有正式推出,而且推出也會先在科創板試點,為何股市反應如此之大?
這要從兩方面分析。從中國資本市場本身發展來看,T+0是中國資本市場成熟的標誌。此前多次有業界人士提出T+0的呼籲,證監會均表態現階段我國資本市場仍不成熟,投資者結構中中小散戶的佔比較大,擔憂現階段引入T+0可能引發相關風險,加劇市場波動,不利於投資者利益保護,也擔心為操縱市場的行為提供空間。
從國際市場來看,T+0是美國、中國香港、韓國等成熟資本市場均被採用的交易制度。而且T+0對提振市場效果明顯,韓國於1997年1月開始實施「T+0」。實施後韓國綜合指數上漲接近30%。臺灣於1994年1月起允許信用交易「T+0」,實施後臺灣加權指數漲幅將近20%,於1994年8月突破7000點。也因此投資者有理由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走勢保持信心。
但是同樣要注意的是,不能對T+0可能帶來的風險視而不見。準確的說即使T+0推出,也只能說是「回歸」,因為實際上早在1992年上交所就推出過T+0,之後的2個月上證指數上漲了1倍多。1993年11月,深交所也取消T+1,實施T+0。但是時過境遷,大多數人已經不記得瘋狂過後的故事,在短期創造了無數造富神話之後,股市即進入了長達3年的漫長熊市,這也導致1995年漲跌停板和T+1制度的推出。
陳攻博同樣提示,T+0對於目前A股而言,只是交易制度層面的改革,在沒有放開漲跌停板限制以及完善相應的對衝工具的情況下,無法真正有效地發揮價值發現和穩定市場波動的作用。存在漲跌停板的情況下,T+0制度的實施甚至會加劇A股短期的波動幅度。不過T+0在一定水平上增加了投資者的交易頻次,對於券商兩融業務和經紀業務具有利好效應,也利好於金融科技板塊。
資本市場的改革應該首先應該致力於為投資人提供一個由眾多優質標的組合構成的市場,擁有有效的融資方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完善的退市路徑,只有市場存在高效的去粗存精機制的前提下,交易制度的設計才能發揮正向的作用,否則越優秀的交易制度越容易加重市場的投機氛圍,處於信息劣勢的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越難以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