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DIY自製114F900牛頓式反射鏡星雲星系拍攝記

2021-03-01 醬油顏的星空世界

這一套低成本用PVC水管拼湊的114mm口徑牛頓式反射鏡早在夏季就製作完成了,並且在住宅樓頂也拍攝了不少行星。現在,終於能有機會帶出野外來挑戰一下更高難度的深空星雲星系拍攝。

首先,我們還是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具PVC-114反射鏡吧

PVC水管做鏡筒組裝的114F900牛頓式反射天文望遠鏡

製作過程可翻閱本號往期視頻

牛頓式反射鏡結構圖,主鏡片安裝在鏡筒最下面,把光線反射到前端,通過前端的目鏡進行觀看

組裝114F900反射天文望遠鏡所需要的部件

物鏡和目鏡光學配件為成品,可調整光軸底座和副鏡支架採用3D列印自製,使用比較容易買到的pvc水管做鏡筒。

對於成本僅四五百元的114反射鏡而言,能拍攝月球環形山甚至木星土星,已經超出預期了。但對我而言,我更希望能用它嘗試一下深空天體拍攝。

現在,終於遇上了一個好天氣+有假期的日子,太難得啦。

收拾設備,騎小摩託跑去隔壁漳州市找星友@莊昱,和他一起去野外進行星空實拍。

出發之前,為了確保鏡片的安全,於是把114反射鏡片從pvc管子裡面拆解了出來。等到了目的地再組裝,結果調整光軸費了很長時間。

反射鏡平常玩的還是太少,經驗不足呀。

虛焦的狀態下,望遠鏡無論如何調整,星斑都是橢圓形。

一氣之下,算了,不折騰了,直接安裝相機拍!

歪就歪吧~

在最初製作114F900反射鏡的時候,並沒有考慮要接相機拍攝。

結果導致的問題是,安裝相機之後,前端重後端輕。而當晚使用的是對平衡極其敏感的艾頓CEM25P赤道儀,實在是腦殼痛。

後來解決辦法也簡單粗暴,直接在pvc管子末端捆綁2瓶礦泉水。但由於整套系統平衡並不精準,艾頓CEM25在自動goto尋星時候帶不動望遠鏡的轉動,goto沒發揮作用,後來拍攝的時候便只能手動挪動望遠鏡去對準拍攝目標。

使用了振旺30F120mini導星鏡配合asi290mc導星,原本對120mm超短焦距導900mm長焦主鏡沒啥信心,但實際拍攝下來也能保證5分鐘精準跟蹤。估計因為pvc做的114反射鏡重量比較輕,所以影響比較小。

在開始拍攝的時候,照片中央總是有個莫名其妙亮斑,起初還一直以為是遠處樓房的燈光照射導致。後來發現,原來是鏡筒末端在漏光。如上圖,最後在鏡筒末端捆綁了布袋子,是用於遮擋鏡筒末端雜光用。

反射鏡果然比折射鏡更費精力。

首先選擇拍攝的目標便是大名鼎鼎的獵戶座M42星雲。

因為赤道儀沒法發揮自動尋星嘛,手動挪望遠鏡找目標,最容易找到的便是M42了。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相機曝光5分鐘拍攝獵戶座

赤道儀的跟蹤相對穩定,5分鐘的曝光時間星點都沒脫線。對於天文攝影,高精度的赤道儀還是非常重要。

獵戶座M42星雲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

由於使用的是改機的索尼A7R相機,因此拍出來目標整體偏紅色。

對於114F900這個規格,並不是針對全畫幅相機攝影用,因此使用全幅相機,拍攝會如同上圖有一個大大圓圈暗角。

反倒是有一種透過目鏡觀看的錯覺感。

馬頭星雲和火樹星雲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單張曝光約10分鐘

M42太大眾化了,位於附近的馬頭星雲和火樹星雲則更有意思些。這兩個目標比較暗淡,並且需要改機單反才更容易拍攝出來。

火樹星雲倒是比較明亮些,環境良好的野外,使用10cm以上的望遠鏡可以目視觀測到。

M78星雲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單張曝光約10分鐘

M78,俗稱奧特曼星雲。它的亮度還是比較高的,用10cm口徑望遠鏡在野外環境比較容易目視觀測到。這是一個同樣位於獵戶座區域的反射星雲,由於內部暗星雲較多,因此拍出來也是黑乎乎的一坨。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單張曝光約5分鐘

在拍攝完獵戶座區域後,調轉望遠鏡指向西邊快要落下山頭的御夫座,御夫座有連續三個疏散星團拍成一條線,M37,M36以及M38(梅西耶肯定沒有強迫症。。。)

這三個目標亮度非常高,像M37亮度達到5.6等,使用8X42雙筒望遠鏡可以輕鬆觀測到。用小雙筒觀看,呈現迷糊的一小團,通過天文望遠鏡拍攝照片,可以看到是一堆恆星聚集在一起。

大熊座M51星系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單張曝光約10分鐘

畫面裁剪放大,M51星系

DIY114F900反射鏡+索尼a7r相機拍攝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星系,一大一小兩個星系碰撞在一起非常容易讓人觸發想像力。位於北鬥七星把柄的最後一顆星旁邊,尋找比較容易。

亮度約8.4等,在野外黑暗環境下用8cm以上口徑望遠鏡還是非常容易觀測到的。

除了仙女座M31星系之外,星系的個頭通常比較小,適合用長焦距的望遠鏡來進行拍攝,比較容易拍到它的一些小細節。

拍完這幾個目標,已經到了下半夜。冬季的夜晚野外拍星空還是比較累人的,因任務只是實拍測試,所以光軸也懶得精調,照片也都是採用單張曝光拍攝,後期簡單調色,作為測試也如期完成目標。

作為天文觀測入門,如果只有幾百塊錢預算,那麼低成本的114F900反射鏡還是值得推薦的。雖然只是球面鏡片,但F8的焦比,也能媲美拋物面的成像素質。長焦比的反射鏡對光軸也沒那麼敏感,調整較為容易。

說到球面反射鏡,下次,倒是想嘗試下短焦比的大口徑球牛如果用於星空拍攝會怎樣。

基本上所有人都說短焦球牛太差,

那麼,會差到怎樣呢?

有點期待哈哈哈哈~~

感興趣的話,可以一起折騰玩玩~~

比較適合作為低成本入門,或者帶小朋友科普使用。

END

好咯,本文暫且完結

喜歡的話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哦~~

~~不定時的各種碎碎念~~

相關焦點

  • 三角座M33星系:2020.10.9漳州拍攝記
    雖然一直嘮叨著要用pvc反射鏡拍攝深空,但pvc還沒改裝完成,目前尚且不適合接單反拍攝。沒辦法了,那就只能去找@莊昱一起外出漳州郊區拍攝了。一整套設備剛好可以放置在小摩託,大致是:左邊箱子裝赤道儀,右邊箱子裝重錘和望遠鏡+相機,上面再捆綁赤道儀+三腳架。漳州市位於廈門市隔壁,距離我所在的同安區約60多公裡。
  • 仙女星系
    仙女星系在梅西葉星表編號為M31,星雲星團新總表編號位NGC 224,視星等為4.36,在東北方向的天空中看起來是紡錘狀的橢圓光斑,是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天體。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同處於本星系群,質量是銀河系的二倍,直徑至少是銀河系的1.5倍。簡介在《梅西耶星表》中的編號是M31,在《星雲星團新總表》中的編輯是NGC224,習慣稱為仙女座大星雲。
  • 牛人用0.03萬打造牛頓反射望遠鏡,真能看到月球坑,目標直指蒼穹
    可以購買各種先進和專業的觀賞設備,也可以自制觀賞工具,所謂高手就來自民間。最近有一位小夥伴(水瓶比腳高)就向我們展示了它自製超牛的望遠鏡,利用其簡單的材料和反射式望遠鏡原理,組裝後就能觀賞浩瀚的太空,將其製造原理和過程分享給大家,如有興趣可以自己動手製造。
  • 喵星人的最愛——貓眼星雲
    當然,貓眼星雲最早並不是由哈金斯,而是由大名鼎鼎的恆星天文學之父威廉·赫歇爾Wilhelm Herschel,早在1786年2月15日發現的。他最早用自製的大型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及其兩顆衛星,還有土星兩顆衛星,成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首任會長,人家最早發現了紅外線,甚至還是位跨界高手,19世紀英國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好了,回到正題。
  • 為什麼這個星系竟然驚現兩個環?
    星系,掛在宇宙間最美的藝術品——經常被哈勃太空望遠鏡和牛頓衛星等著名「宇宙之眼」咔嚓捕捉,更被喜歡仰望星空的人所迷戀。
  • DIY-3:用PVC管自製70F700折射天文望遠鏡
    本文約3770+字,約58張圖片閱讀約需10分鐘左右 本文框架:1:簡介折射望遠鏡結構2:詳訴望遠鏡製作過程3:末尾附實拍效果圖 本文目標:即使完全小白新手看完也能了解望遠鏡如何製作及拍攝直接看視頻版,更簡單直觀:
  • [攝影] 2021年深空拍攝小結
    城區拍攝部分:帝都9級光害區裡的公園停車場:NGC 281、IC 11或Sh2-184是在北天仙后座的一個亮發射星雲和電離氫區的一部分,也是銀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這個20 X 30 角分大小的星雲也與有數個包克球和聚星B1的疏散星團IC 1590相關聯。它們共同組成Sh2-184,跨越40角分的大面積。
  • 星空實拍:60mm小口徑天文望遠鏡能拍攝怎樣的星空?
    我是屬於前者了,FS60是高橋在售的最小口徑的,我也只買得起這個小口徑撫摸玩玩~高橋FS 60折射鏡,60mm口徑,355mm焦距,比較小巧輕便三角座M33星系高橋FS60+尼康D7000單反拍攝拍攝現場HEQ5赤道儀+高橋FS60折射鏡+尼康D7000單反這是銳星品牌在2019年發布的產品,尺寸上更為小巧
  • 為什麼許多星系中間都有一個巨大黑洞?
    因此說牛頓怎麼偉大都不過分,是他的發現,引領人類對大自然認識上升了一個層次。萬有引力的定律很簡單,表達式為:F=GMm/r^2這裡表明,引力F的大小,與引力相互作用物體之間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平方成反比。G為引力常量,M和m為相互作用物體質量,r為它們質點之間的距離。
  • 星系每114天閃光一次,科學家終於找到答案
    作者 | 辰辰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一個距離地球5.7億光年遠的星系,大約每隔114天,就會像煙花一樣發出閃光,這幾乎像設定好的鬧鐘一樣準時。至少從2014年開始,有天文臺就記錄下這種奇異現象。而如今,天文學家們通過拼湊的零碎信息找出了原因。
  • PS特效一鍵生成:動態星系星雲動畫,顏色可任意編輯,讓你的圖片酷起來!
    本文內容:PS特效之星雲星系動畫一鍵生成領取方式:
  • 他曾經是「體育王子」 「兵哥哥」 ,最後成了「星系天文學之父」 科學檔案
    1914年,哈勃的父親去世,他又重新開始追尋夢想,前往芝加哥大學,成為天文學家弗羅斯特的助手,專注於暗星雲的拍攝。1917年,哈勃獲天文學博士學位。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中斷了哈勃的天文之路。哈勃前後在法國、德國服役,晉升至少校。兩年的部隊生活結束,才重赴威爾遜山天文臺與美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海爾共事。
  • 泛著紅光的馬頭星雲
    在恆星風和輻射的雕塑下,一團巨大的星際塵埃雲,意外地擁有我們很熟悉的形狀,是一個暗星雲,由於形狀從地球看過去,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構成馬的頭部,亦稱為馬頭星雲。圖片影像提供與版權: Mark Hanson & Martin Pugh,SSRO, PROMPT, CTIO,NSF圖片說明在影像左下角,色澤形成鮮明對比的泛藍反射星雲NGC2023,則環拱著一顆熾熱的年輕恆星。這幅壯麗的主題影像,是由數部望遠鏡拍攝的寬與窄波段影像疊合而成。
  • DIY Kids——好玩的自製迷你樂器
    簡直是摔跤訓練,各種不肯穿,死命穿上又脫下又換,每天這麼來一出——9點不到,我就開始寫公眾號了,雖然小朋友這麼難弄,但看看一些用廢棄物品自製的樂器,倒是很有樂趣。不過,我覺得最環保順手的樂器,是拿用完的餐巾紙盒子做弦樂器,利用其空洞音箱擴聲,這也許是最接近真樂器的diy物品。
  • 本周深空推薦【三角座星系 M33】
    在本星系群中是第三大的星系,比鄰近的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略小一些,並可能受到仙女座星系的引力約束,但在宇宙中仍可算是一個大的螺旋星系。為了增強影像的對比度,這張影像是由寬波段的星系彩色影像數據與氫-α濾鏡(只過濾氫原子最亮的發射譜線)拍攝的窄波斷影像數據合成。
  • 拍鷹狀星雲「創世之柱」 揭曉恆星誕生過程
    據國外媒體報導,199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鷹狀星雲的「創世之柱」照片成為20世紀天文學最具標誌性的圖片之一。目前,歐洲宇航局的兩顆探測器最新以不同角度再次呈現鷹狀星雲的美麗。  歐洲宇航局赫歇爾太空望遠鏡最新拍攝鷹狀星雲的「創世之柱」以及環繞其周圍的大量氣體和灰塵,這張照片是在近紅外波長下拍攝的,該圖像使天文學家能夠洞悉鷹狀星雲內部的柱狀和其他結構。
  • 風車星系DIY教程,走近銀河的漩渦,帶孩子探索趣味天文
    提到銀河系,大家都不會陌生,就是宇宙中我們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在夏天夜晚,常常可以看見這條貫穿天際的「銀河」,但現在正處冬天,銀河不太容易被觀察到了,這是為什麼呢?地球日夜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夏天的時候,地球正好處於太陽和銀河系中心之間的位置,且夜空面向銀河系的中心,我們可以看到恆星最為密集的銀河系中心部位,自然是繁星閃爍。
  • 仙女座星系——不平靜的過往(上)
    就是因為上面這篇文章,M31到底叫仙女座「星系」(galaxy)還是仙女座「星雲」(nebula)?我們都知道它是星系,但為什麼偶爾還會看到星雲的說法呢?       事情要從頭說起。我們現在知道,M31、大小麥哲倫雲等天體和我們的銀河系一樣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它們是我們最近的幾個鄰居。但恰恰是因為它們太近了,人們對其性質的認知反倒經歷了一番波折。
  • 為啥我看到的星雲是黑白的,他們P出來卻是彩色的?
    船底座星雲,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張照片展現了其中恆星誕生的驚人細節|NASA大家都見過NASA發布的絢麗的星雲照,它們往往有著豐富的細節和多彩的顏色,每次一發布就會成為熱門桌面圖片。但實際上,即便藉助大口徑望遠鏡,我們用肉眼也看不到這些絢麗的星雲星系,只能看到灰不溜秋的一小團。
  • 宇宙中的遠古超級巨獸被發現,巨型星系成為宇宙黎明的見證者!
    靈蛇巨型星系靈蛇巨型星系發現與2008年由日本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約118億光年,質量相當於銀河系的50倍,屬於一個遠古宇宙時期的超級大星系,包含約50000億顆恆星,是一個不規則球形星系,星系原始星雲豐富內部造星頻繁星爆現象密集,被科學家認為是由多個星系大碰撞合併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