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死後,3個皇帝給他3個不同諡號,學者:叫他隋煬帝,這不公平

2020-12-23 深夜聊齋

諡號,是古人去世後,後人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評定一個帶有褒貶意味的稱號,也就是蓋棺定論。

比如說,北宋時期的名臣範仲淹諡號為「文正」,這帶有褒揚意味,是一個褒諡。「文正」也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耀。

與此相反的是貶諡,比較有名的是秦檜的諡號「繆醜」,看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差評。

不過,在秦檜剛死時,他並不是「繆醜」,而是褒諡為「忠獻」,因為此時秦檜仍然還是宋高宗的紅人,直到後來宋寧宗時,為了北伐的需要,才將秦檜的褒諡奪去,改為貶諡。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出兩條重要信息:

1、古人的諡號分為褒、貶兩類;

2、一個人可能有多個諡號,有褒有貶。

了解了這些知識,我們就來談談隋煬帝楊廣的諡號問題了。

一、毀譽參半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他13歲封王,20歲時就作為隋軍統帥,南下攻滅了陳朝。

之後,楊廣利用老爸楊堅與哥哥楊勇的矛盾,成功奪取了太子之位,進而在36時繼承帝位,君臨天下。

楊廣一共在位14年,他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其暴戾無道同樣也令人髮指,堪稱毀譽參半。

在功績方面,他創設進士科,開科舉制度之先河。他發展生產,改革體制,徵服四夷,開疆拓土,種種舉措都為以後的唐朝所承襲。

此外,楊廣還實施了幾項偉大的「世紀工程」,比如建成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等等。

在個人修養方面,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擅長書法,對古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楊廣是古代少有的有為之君,但他的進取心太強,又急於求成,導致過猶不及。

他的積極進取一旦超過了度,超越了整個王朝的承受能力,那就變成了一場災難。

所以,他的形象最後也就變成了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橫徵暴斂的負面形象,實在可悲可嘆。

二、三個諡號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立楊廣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尊仍然在世的楊廣為太上皇。

公元618年3月,楊廣在江都被叛將宇文化及所弒。天下形勢變得更加混亂:

留守在東都洛陽的王世充,扶持楊廣另一個孫子楊侗為帝,不久以後他又篡位,自稱皇帝(國號「鄭」);

宇文化及找來楊廣的侄子楊浩,立其為帝,不久以後也自立為帝(國號「許」);

李淵在楊廣去世僅僅兩個月後,就把楊侑一腳踢開,自己稱帝,建號「」;

而割據河北的竇建德,也在洛川稱帝,建號「夏」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在隋朝遠去的背影下,竟突然冒出來6個皇帝、4個政權!

為了宣誓自己的正統性,除了宇文化及之外,先後有3個政權為死去的楊廣贈予諡號,其中

王世充追諡楊廣為隋明帝;

竇建德追諡楊廣為隋閔帝;

李淵追諡楊廣為隋煬帝。

這幾個諡號,有褒有貶,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1、隋明帝

按照古代的諡號涵義:

「思慮果遠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

很顯然,「明」可以理解為天資聰穎、明辨是非、明察秋毫之意,這顯然是一個偏褒義的諡號。

在歷史上著名的「明帝」還有,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曹魏第二位皇帝曹睿等等,他們都是較為出色的明君。

雄才大略的楊廣肯定算得上是天資聰穎,但要說他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則是說不過去的。要不然,他也不會落得被部下所殺的悲慘結局。

而王世充之所以尊楊廣為明帝,目的還是為了拉攏隋朝的殘餘勢力為自己所用。

2、隋閔帝

按照古代的諡號涵義:「慈仁不壽曰閔」。

很顯然,這是一個具有同情色彩的褒諡。

在此前的歷史上,稱閔帝的並不多,在楊廣之前只有南梁閔帝蕭淵明一人。蕭淵明在位時間極短,被建立陳朝的陳霸先廢掉以後病故。

雖然楊廣也是以悲劇收場,但他好像跟「仁慈」二字沒有半毛錢關係。竇建德稱他「隋閔帝」,顯然名不符實。

但竇建德也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為自己積累聲望與資本。

3、隋煬帝

這個諡號最為大眾所熟悉,這是李淵給自己的表兄弟楊廣的一個蓋棺定論。

按照古代諡號的涵義:「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這是一個完全負面的貶諡。

此前的南齊煬帝蕭寶卷陳煬帝陳叔寶以及後來的金煬帝完顏亮,都是歷史上獲得差評最多的皇帝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煬帝」這個諡號是在楊廣死後的第4年,也就是李淵坐穩了江山以後,才賜予他的。

而因為李唐最終取得了天下,所以這個「隋煬帝」諡號也壓倒了其他2個諡號,從此被流傳下來。

儘管它被歷史所公認,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稱楊廣為「隋煬帝」,這對他實在是太不公平。

從楊廣一生的文治武功來看,之前的帝王們實在是鮮有人能夠與他匹敵。

儘管楊廣在私德上有所欠缺,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他殘害自己的兄長楊勇,還疑似謀害了父親楊堅。但之後的一代聖主李世民,不一樣幹了幾乎相同性質的事情嗎?

然而,歷史對二人的評價,卻是天壤之別,他們一個是千古聖君,一個卻被千夫所指。

成者王侯敗者賊,楊廣因為最終失敗,永遠失去了話語權。

對於楊廣「隋煬帝」這個諡號,您認為公平嗎?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高見!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
    今人對帝王多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這些諡號既有讚美性的,也有貶低性的。隋煬帝中的「煬」便是一個貶低性的諡號。為什麼能確定「煬」是諡號?諡號是怎麼來的?楊廣做了什麼事讓他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每個結局都是這齣戲的新情節的開始。【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歷史故事一直都是電影電視劇鍾愛的題材,也是咱們茶餘飯後經常談論的談資,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咱們今天要來講述的就是在隋朝隋煬帝後期的天下大勢,通俗講一點就是隋唐演義表達的事情。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古代諡號相當於一種榮譽,一種來自大眾的認可。除了皇帝、皇后以及大臣等在社會上地位相對高的人物才能擁有,一般人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 隋朝短短40年,卻有7個皇帝,其中3個傀儡2個追封
    這是每一個王朝的傳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嘛,一個家族得了天下,給先祖追封個皇帝也不算什麼,只是李氏的做法有點激進了。隋朝就溫和許多,隋文帝楊堅立國後,封他的父親楊忠為武元皇帝,是為隋太祖。隋世宗·孝成皇帝·楊昭楊昭也是追封的皇帝,隋煬帝楊廣繼位後,立楊昭為太子,可惜這孩子是個短命兒,當了2年太子就英年早逝了,諡元德太子,後來隋恭帝楊侗追封其為孝成皇帝,是為隋世宗。
  • 隋煬帝是個帥哥?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魏徵在《隋書》中誇讚楊廣
    隋煬帝自認為長得帥,臨死時還要注意形象,楊廣:別用刀劍魏徵在《隋書》中,誇讚隋煬帝是個帥哥,楊廣為保持形象被縊身亡隋朝作為我國古代第三個大一統朝代,它結束了三國二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局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有很大的功勞的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上諡表達的是褒義的諡號,下諡表達的是貶義的諡號,平諡大多數時候是表達同情的諡號,這三種諡號也被稱為公諡,公諡是由朝廷頒發、皇帝認證的,會載入史籍的;而私諡是某個大學者或者人物去世以後,他的親戚朋友或者學生子弟為他追加的諡號,這種諡號是不被官方所承認的。在最早的上古時代,人們對君王的評價只有好與壞,但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更多種類的詞彙,便出現了比較居中的評價。
  • 隋王朝壽限雖短,但不止兩位皇帝。隋朝末帝不應是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劇照)楊廣為帝期間,貫通大運河、遷都洛陽及用兵吐谷渾、徵伐高句麗等行為,雖說不同程度地功在社稷,但也勞民傷財、動搖國本,不斷引發百姓的反抗,導致天下不寧、王朝欲墮。公元618年(大業十四年),巡幸江都的隋煬帝楊廣被權臣宇文化及殺害。在隋煬帝被殺前後的隋末,先後出現過三位楊氏皇帝。即隋恭帝楊侑、隋秦王楊浩、「皇泰主」楊侗。這三位隋末帝王的情況如何,誰才是真正的隋朝末帝?下面,按照稱帝的順序來為大家說一說。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看古裝劇尤其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古裝劇,涉及到一些歷史常識,有的編劇可能都是懵的,往往演員一嗓子喊出來立馬就出戲了,對於一些觀眾(比如我)來說就非常的不友好。比如《康熙大帝》中太皇太后自稱「孝莊」,還有《延禧攻略》中的慧貴妃,這兩個都是諡號,活著的時候這麼叫就是妥妥的bug。那麼,年號、尊號、諡號、廟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隋煬帝楊廣被後世史家形容為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是否冤枉
    提起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一般首先會想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唐代貞觀年間的繁榮程度其實還不及隋煬帝大業初期,以致於貞觀年間還在消費著隋朝留下的存糧。貞觀年間西域高昌國的國王鞠文泰從唐朝出訪回國後也曾對大臣說:」如今中原不及隋時繁華「。這麼說來隋煬帝大業年間的繁華程度更勝唐太宗貞觀年間。
  • 皇帝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一篇帶你搞定
    我們看古代皇帝的名號,常常有「文」、「武」、「孝」、「明」、「太宗」、「高祖」等字眼。其實這都不是皇帝姓名,這裡面有廟號,有諡號。「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
  • 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煬帝
    說這話時,隋王朝氣數已盡,陏煬帝遭眾叛親離……隋煬帝,名楊廣,隋文帝次子。原先是他的哥哥楊勇為太子,但是楊廣殺隋文帝,又矯詔殺死長兄楊勇,然後繼承帝位。陏煬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剛一即位,就施行了一系列暴政,搞得內外交困,民不聊生,同時,他生活也極端奢侈。剛一即位,隋煬帝就作出遷都洛陽的決定。
  • 楊廣之後還有4位隋朝皇帝,並且4位皇帝並立於世!
    「傀儡皇帝」最多在其他朝代有那麼一兩個,沒曾想隋朝竟然有四個存在,而且這四個傀儡皇帝幾乎是同時存在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誰。第一個是李淵扶持的傀儡皇帝楊侑。如果按照歷史上的嫡長子繼承制來說,楊侑根本沒有可能當上隋朝的皇帝,他的父親楊昭雖然是皇太子,但是卻在二十三歲的時候死了。
  • 江蘇揚州發現帝王陵,墓主竟是隋煬帝楊廣,屍骨無存只剩2顆牙齒
    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沉迷酒色,荒淫暴政。楊廣是一個十分善於隱藏自己的人,期初陷害太子楊勇,自己登上了太子之位。然而,他在後宮中調戲父王的妃子,事情敗露後隋文帝十分憤怒,準備廢掉楊廣太子之位。
  • 隋煬帝,一個被誤解千年的雄主
    被唐王朝批評為徵調民力、勞民傷財,滿足楊廣的荒淫逸樂。這是明擺著抹黑和醜化楊廣,試想一下,當時西徵吐谷渾,北擊高句麗,沒有軍費糧草何以為繼?打仗打的是後勤補給,當時北方連年戰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糧食銀兩收入極為有限,而南方一代則錢多糧廣,隋煬帝楊廣只能興修京杭大運河,為前方戰爭徵集和調運糧草。京杭大運河實乃統一戰爭的運輸線、生命線,絕不是後世所謂的滿足私慾的旅遊專線!
  • 他7個女兒中,3個成了不同朝代的皇后
    估計跟蘭陵王一樣,打仗的時候得當著臉才行,要不偶像包袱太重,影響發揮。長得帥氣,本人又是北周八柱國之一,自然是招人喜歡的。獨孤信娶了3個老婆,生了7個兒子和7個女兒。這7個女兒裡面,有3個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她們三個都成了帝國的皇后,而且還是不同的帝國。
  • 史書記載隋煬帝荒淫無道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可能我們錯怪了他
    隋煬帝諡號中的這個「煬」字,是唐高祖李淵送給他的。「煬」字作為諡號,具有特定含義,比如違背禮法,遠離民眾,違反天意,欺壓百姓,等等,是歷朝皇帝中最惡毒的諡號。對於隋煬帝的負面評價,凝結在魏徵主持撰寫的《隋書》中。《隋書》中的隋煬帝,基本是一個荒淫無度、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殘酷冷血的殺人犯,獨斷專行的統治者。總之,是一個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的暴君。
  • 隋煬帝的蕭後被六位皇帝喜歡,後為李世民妃子,經歷比楊貴妃傳奇
    袁天罡曾為她相貌驚奇不已,仔細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後得出8個字的結論——「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蕭皇后以後的人生經歷似乎恰好印證了這8個字。蕭皇后原本是隋煬帝楊廣的妃子。隋末時期,農民起義不斷,窺視皇位和蕭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領禁軍造反,縊殺了隋煬帝,霸佔了蕭皇后,並自立為許帝,改稱蕭皇后為淑妃。竇建德率軍打敗宇文化及後,沒收了宇文化及的一切。
  • 諡號、廟號、年號
    屬於批評的諡號常用「厲」「靈」「煬」等字,如周代的周厲王姬胡、漢代的漢靈帝劉宏、隋代的隋煬帝楊廣。表同情的諡號常用「哀」「懷」「悼」等字,常給那些短命的,或國家遭遇不幸的而又值得同情的皇帝,如漢代的漢哀帝劉欣、晉代的晉懷帝司馬熾。唐代以前的諡號僅為一個字或兩個字。
  • 中國古代最好色的皇帝,楊廣與他相比都甘拜下風
    提到中國古代最好色的皇帝皇帝,相信許多人腦海中最先浮現的都是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 為什麼宇文化及著急要殺楊廣,難道讓他當傀儡皇帝不是更好嗎?
    簡單點說,宇文化及殺楊廣,其目的是很明確的,那就是「皇帝輪流坐,今天到我家」,只有殺了楊廣,他才能過把皇帝癮。背主弒君,遺臭千年(影視劇中的宇文化及與隋煬帝)當從宇文化及的姓我們就可以看出的他的出身不簡單,沒錯,宇文氏乃北周國姓,宇文化及正是北周上柱國宇文盛之孫,隋朝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