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封建社會權力至高無上者自然為帝,但為帝者很多時候看似呼風喚雨,卻受制繁多。如今許多人讚嘆古代帝王后宮佳麗三千,集三千寵愛在一身,但實際情況遠不如你想的那樣。三千隻是一個虛數,其實能有定級的不足百人,其他皆為宮人。比如晉武帝後宮嬪妃加宮女有一萬餘人,唐玄宗更是誇張,後宮能定級的就有200人,無品級的宮女多達40000餘人,這個數字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看來就是唐代每一千人就有一個是唐玄宗的妻妾。而李隆基活了77歲,窮其一生未能見全其後宮一半。
後宮這麼多人,皇帝晚上又怎麼安排呢?當初晉武帝司馬炎是坐羊車,走到哪就住哪,一萬多個妃子也見不全。後來到了清朝就流行一種「翻牌子」的後宮制度,除了初一十五要到皇后寢宮外都可以自行安排。當時這些都是交友一個叫做「敬事房」的機構完成,皇帝用膳後敬事房的工作人員會將刷有綠色油漆的「牌子」呈遞到皇帝面前供其選擇,上面詳細地寫了嬪妃的名字、封號和擅長的才藝。皇帝若無性質便退下,有性質則選擇一個,隨後敬事房的人便去做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其實就是通知貴妃讓其沐浴更衣,隨後由敬事房的人帶去皇帝寢宮。並不像路邊野史寫的那樣要褪去衣服裹在毯子裡由太監抗過去,古代中國為封建帝制,當時並無現在開化成都,況且嬪妃也有可能晉升,怎能由如此粗鄙的方式對待。不過嬪妃確實是不可再皇帝寢宮過夜的,一般1-3個小時敬事房的人員便會進行「催喊」。若皇帝不加理會便會一直喊到有回應為止,此時太監們便會記錄時間及妃子姓名。如果皇帝有意留下孩子便會告知,無意便會由專人進行處理。
但只看牌子文字皇帝也無法知曉嬪妃相貌,畢竟其中也存在許多政治聯姻,後期便衍生出了一種專門為妃子畫像的「造像師」,嬪妃進宮必由畫師繪圖後交由敬事房。所以許多妃子為了能得到覲見皇帝的機會便會想辦法賄賂敬事房以及造像師,雖為嬪妃卻不能怠慢了這些宮人,不然恐其一輩子不能見皇帝一面。
這種制度自然是為了能讓後宮安穩少生是非,雖然皇帝看似大權獨攬,但為了社會和諧穩定許多規矩也不得不遵守,不可由著性子胡來。他們雖然曾經貴為帝王,但在婚姻生活上卻不能完全的自由,為了政治鞏固聯姻必不可少顧慮頗多。也不能隨性隨喜好的選擇皇后,其中必要考慮是否有利於朝政的穩固,可以說是一種圍城。
城裡的人想出去相受片刻的自由,城外的人想進去享受一世的榮華,自由還是富貴有時候由不得你作出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