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是封建帝王的宅院,無論是漢唐兩朝的長安,隋朝的洛陽城,宋朝的開封和臨安等等,它們隨著時間的變遷和朝代更迭,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蒙元入主中原,才開始逐步確立以元大都為都城,此後明清兩朝皆以此為基礎進行修繕和擴建,才形成後人所看到的明清皇宮。
明清皇宮那些事兒
明清皇宮是目前僅存的皇宮建築群,距今已有整整六百年的歷史。《明史》記載,它始於明朝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此時明朝在位的皇帝是一代雄主明成祖朱棣。朱棣參照金陵皇宮的設計格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時十四年(公元1420年)終於將明朝皇宮修建完成。
朱棣與西漢孝武皇帝劉徹很像,有著好大喜功的張揚性格,喜歡窮兵黷武。明朝皇宮的修建恰恰彰顯出朱棣想平定北方遊牧殘餘勢力,建立不朽功業的野心。明清皇宮的規模有多大?據不完全統計,面積多達七十二萬平方米,房間有九千餘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古代建築群。
如此諾大的皇宮,一方面是皇帝與后妃的生活宅院,一方面是皇帝與大臣朝政議事的地方,所以皇宮承具有多重的功能。到滿清時期,皇宮已經成為一座分工明確的皇家宅院,所有運作流程全部由內務府總管。順治皇帝在1654年時,效仿前朝開設「十三衙門」的基礎上,將內務府改成十三個分工細化的部分。內務府的最高長官為內務府大臣,滿清赫赫有名的和珅曾是乾隆時期的內務府大臣。
內務府負責皇宮大大小小的事務,從衣食住行到典章禮儀全部歸內務府管轄,包括廣儲、營造、七司、租稅、駟馬等等,外加日常運作的三十多個機構,共有上百的大小不等的附屬機構。其中有個十分不起眼的機構,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專門負責皇帝與嬪妃的私生活,卻讓讓皇帝與嬪妃愛恨交加,但在太監眼裡可是人人嚮往的肥差,不惜削尖腦袋往裡鑽,這便是敬事房。
皇宮是最講究禮儀規制的地方,包括皇帝在內,住在裡面的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要符合相應的禮制。很多人以為清朝的皇帝富甲四方,便可以想當然地為所欲為、呼風喚雨,實則不然。皇帝的地位雖然很高,卻不能隨意更改或違背皇宮規矩。就拿清朝皇帝召幸選妃一事,皇帝都不能過於幹涉,召幸嬪妃的細節都要服從太監的管理,召幸哪位嬪妃、侍寢的時間會被一一記錄在冊。
何謂「敬事房」
說到底「敬事房」專門負責登記皇帝與嬪妃的個人生活,根據「敬事房」的規定,皇帝大婚或選妃後,后妃要日夜陪伴皇帝居住三個月,以此作為皇家的「蜜月期」。除此以外,皇帝召幸后妃時,后妃動身前,要隨身帶著一塊玉牌作為自己的標記,陪侍前後都要交由敬事房的太監,然後記錄下陪侍的時間,以此作為將來誕育皇子的證據。
那本記事的冊子有個很優雅的名字叫做「承幸簿」,密密麻麻、詳詳細細地記錄著皇帝的私生活,當然承幸簿除「敬事房」太監、皇帝本人及太后,其他人都無權閱覽。作為皇帝本人的生活秘密,「承幸簿」在皇帝駕崩時,要付之一炬銷毀掉。
「敬事房」的設立有兩個初衷,一則是維護皇家血統的純正性,因為皇帝的女人實在太多,皇帝平時很忙、時間有限,不可能逐一管理自己的后妃,所以用記錄的形式來掌管后妃的生育狀況,顯得非常方便直觀;二則為了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皇帝通過「敬事房」召幸后妃,整個過程十分繁瑣,前前後後要經過三個房間,第一個房間「錦被裹之負行」,第二個房間「去衣」,第三個房間才能見到皇帝。
所以,后妃要想得到皇帝的寵幸或者皇帝召幸心愛的女人,就必須通過敬事房的運作,但是皇帝夫婦的一舉一動又處在「敬事房」太監的眼皮底下,使得皇帝和后妃對「敬事房」愛恨交加。
「敬事房」屬於皇帝與后妃相見的橋梁,皇宮的女人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皇帝,必然要想辦法來討好「敬事房」的太監,畢竟自己將來的榮華富貴全部掌握在這些不起眼的太監手裡,所以她們會通過錢財疏通太監,以此換取與皇帝見面的機會,敬事房的太監也成為宮中人人嚮往的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