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花城出版社二○一四年六月出版(作者供圖)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原名《車諾比的回憶》,港譯《切爾諾貝爾的回憶》)讀來令人窒息,原因並非僅在於災難本身及其引發的徹骨傷痛,而在於背後被隱瞞的真相,在於當權者對民眾生命和尊嚴的漠視,在於並未消逝的危機。
那些消防員毫無防護地按命令衝到了第一線,而後年輕的生命迅速萎落,十四天後化為塵土,他們未出世的孩子也註定無緣於這個冷酷危險的世界,斷子絕孫來得就是這麼突然、猛烈。他們及其家屬仍然不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更不知道後續還有多少苦難在等?他們。人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間田間的作物就不能吃了、久居的房子不能住了,連曾經玩過的沙土都有危險了。他們從此成了切爾諾貝爾人,危險的代名詞,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放射源。
面對災難,悲傷與眼淚從來於事無補。面對這種遠超我們理解的「科技」事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為什麼人禍之後,還有繼續衍生的人禍?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究竟為何會種下這樣的苦果?
沒有真相,也就沒有答案。科學問題,很多時候需要政治作答,如果說第一重災難緣於人類的貪心、痴心,是科技加社會之禍,那麼第二重災難,則是國家政治之禍,它拷問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見證的是執政當局對民眾生命以及尊嚴的態度。
書中的悲哀是無盡的,人們對災難的想像、痛恨、怨尤是無盡的,但是然後呢?一切又突然戛然而止,沒有答案。本書作者是以紀實文學的筆法,真實記錄了被訪者對事件的回憶及看法,其中有近乎歇斯底裡的發洩、有對災難的恐懼、對當局的控訴、對自身命運的反思,以及痛徹心扉的情感奔湧。當這些個體的聲音彙聚在一起,反應出的是整個切爾諾貝爾事件的大部分真相,但整本書仍然缺失了真相最重要的一角,那就是隱在幕後的執政當局本身應發出的聲音。書中呈現的大部分是執政當局隱形的力量作用於當事人身上產生的投影,鬼影幢幢但卻無法傷其魂魄。書至最後,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愚忠愚孝的當事官員對統治者罪惡的延續,是一群失去了自我意識的人,無可避免的「命運」悲劇,以及在「命運」操持下還將世代延續的悲哀,而魔鬼始終隱藏在幕後,伺機興風作浪。
時至今日,核洩漏的危機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沒有人敢給出確切的答案。
本書的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記者出身,她以獨特的紀實風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至今已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但她卻不見容於她的祖國白俄羅斯,她的作品並不被祖國的人民所熟悉。今年十月,在世界文學殿堂裡她終於斬獲了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憑此光環榮耀,那些被掩埋的作品,連同切爾諾貝爾災難、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等大事件也將再次回到世人的的眼前,接受世界的審判與探尋。
文學要擁有一種頑強的抗爭精神,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文學,本身就是對這個殘忍世界的抵抗與揭露。筆者以為此次諾貝爾文學獎更多的是頒發給一種奮力抗爭、揭露事實、反抗強權的精神,是對紀實文學、紀實文學作家的一種致敬,是對那些逝去的悲劇的注目敬禮,而不是對文學本身的評判。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遠大於其文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