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的悲哀\胡艷麗

2021-01-09 大公資訊

  圖:《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花城出版社二○一四年六月出版(作者供圖)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原名《車諾比的回憶》,港譯《切爾諾貝爾的回憶》)讀來令人窒息,原因並非僅在於災難本身及其引發的徹骨傷痛,而在於背後被隱瞞的真相,在於當權者對民眾生命和尊嚴的漠視,在於並未消逝的危機。

  那些消防員毫無防護地按命令衝到了第一線,而後年輕的生命迅速萎落,十四天後化為塵土,他們未出世的孩子也註定無緣於這個冷酷危險的世界,斷子絕孫來得就是這麼突然、猛烈。他們及其家屬仍然不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更不知道後續還有多少苦難在等?他們。人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間田間的作物就不能吃了、久居的房子不能住了,連曾經玩過的沙土都有危險了。他們從此成了切爾諾貝爾人,危險的代名詞,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放射源。

  面對災難,悲傷與眼淚從來於事無補。面對這種遠超我們理解的「科技」事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為什麼人禍之後,還有繼續衍生的人禍?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究竟為何會種下這樣的苦果?

  沒有真相,也就沒有答案。科學問題,很多時候需要政治作答,如果說第一重災難緣於人類的貪心、痴心,是科技加社會之禍,那麼第二重災難,則是國家政治之禍,它拷問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見證的是執政當局對民眾生命以及尊嚴的態度。

  書中的悲哀是無盡的,人們對災難的想像、痛恨、怨尤是無盡的,但是然後呢?一切又突然戛然而止,沒有答案。本書作者是以紀實文學的筆法,真實記錄了被訪者對事件的回憶及看法,其中有近乎歇斯底裡的發洩、有對災難的恐懼、對當局的控訴、對自身命運的反思,以及痛徹心扉的情感奔湧。當這些個體的聲音彙聚在一起,反應出的是整個切爾諾貝爾事件的大部分真相,但整本書仍然缺失了真相最重要的一角,那就是隱在幕後的執政當局本身應發出的聲音。書中呈現的大部分是執政當局隱形的力量作用於當事人身上產生的投影,鬼影幢幢但卻無法傷其魂魄。書至最後,我看到的更多是那些愚忠愚孝的當事官員對統治者罪惡的延續,是一群失去了自我意識的人,無可避免的「命運」悲劇,以及在「命運」操持下還將世代延續的悲哀,而魔鬼始終隱藏在幕後,伺機興風作浪。

  時至今日,核洩漏的危機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沒有人敢給出確切的答案。

  本書的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記者出身,她以獨特的紀實風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至今已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但她卻不見容於她的祖國白俄羅斯,她的作品並不被祖國的人民所熟悉。今年十月,在世界文學殿堂裡她終於斬獲了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憑此光環榮耀,那些被掩埋的作品,連同切爾諾貝爾災難、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等大事件也將再次回到世人的的眼前,接受世界的審判與探尋。

  文學要擁有一種頑強的抗爭精神,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文學,本身就是對這個殘忍世界的抵抗與揭露。筆者以為此次諾貝爾文學獎更多的是頒發給一種奮力抗爭、揭露事實、反抗強權的精神,是對紀實文學、紀實文學作家的一種致敬,是對那些逝去的悲劇的注目敬禮,而不是對文學本身的評判。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遠大於其文學意義。

相關焦點

  • 切爾諾貝爾防護罩前景堪憂
    圖: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站正在安裝新防護罩     網際網路  【大公報訊】綜合《紐約時報》、《雪梨先驅晨報》消息:在烏克蘭切爾諾貝爾,世界上最嚴重的民用核設施災難的遺址旁邊,新的防護建築正在修建。  非政府組織「切爾諾貝爾兒童國際組織」的負責人羅奇形容,此情況就如「定時炸彈」。她說:「切爾諾貝爾是前蘇聯留給烏克蘭的可以致命的遺產……在烏俄之間非常不穩、敵意越來越大之時,尤其如此。」
  • 切爾諾貝爾的老人們/馮進
    三十年前的春天,烏克蘭北部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一聲巨響,徹底粉碎了「最安全可靠」核電站的神話。
  • 我在切爾諾貝爾,等你
    約定未來要到切爾諾貝爾跟你闖闖,當然心跳冒汗。
  • 粵談 | 麥浚龍:來自切爾諾貝爾的浪漫
    愛、仇恨、誤解,帶著一種獨有的浪漫——切爾諾貝爾在地球一端成為廢墟,就會在另一端栽出花來。仍未知 的滋味 先可對抗乏味匆匆一世必須飛快轉換場地為何才十八歲要計較八十幾歲回望要報答世界大多數期望襯託你我這極少數 活得猖狂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爆。
  • HBO《切爾諾貝爾》看前須知,披露核爆真相,還原無名英雄血淚史
    切爾諾貝爾核災,這場史上最慘重的核能事故,自發生以來已經超過30年了。這場毀滅性的災難,讓切爾諾貝爾核電廠所在的地區成為充滿輻射物質的禁區。而HBO在《權力的遊戲》爛尾之後,推出的迷你劇集《切爾諾貝爾:傷心的兒童》正是根據這場悲劇所改編,在追劇之前,你必須先了解下面這些事實。
  • 9-9 無論世界如何「我在 切爾諾貝爾 等你」-麥浚龍
    「我在 切爾諾貝爾 等你」 聽到歌名就知道或者就是最後的最後了吧,這個跨越三年的「電影」專輯終於都要結束了,還真是有點不舍。「砂礫裡 埋住了未染汙之靈」      單曲封面身處於切爾諾貝爾核電廠附近城鎮 Pripyat(普裡皮亞芝) 的摩天輪地標。
  • 麥浚龍:我們的切爾諾貝爾的故事
    可能只聽過一次的聽眾只是覺得這是一個普通的少年郎不得白頭的故事,但是只要你打開每一張專輯的簡介你會發現,這是在一個奇妙時代,而男女主角也是在一個奇妙的時機相愛——1986年的切爾諾貝爾核爆的夜晚。從1986年核爆開始,兩個17歲的香港少年董折和浦銘心,在世界的另一端開始了他們的故事。他們喜結良緣,抵擋了外界的一切磨難,只為和對方在一起。
  • 董折 X 浦銘心 | 切爾諾貝爾核爆下的戀人故事.
    三年前,Juno和Kay合作的《羅生門》唱到:「最動人時光未必地老天荒 難忘的因你太念念才難忘」這一切未有讓前塵沉澱於福島某地方,反而從另一核輻射災區,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爆事件開始十七歲的人們在切爾諾貝爾核爆的夜晚墜入愛河
  • 董折X 浦銘心 | 切爾諾貝爾核爆下的戀人故事。
    三年前,Juno和Kay合作的《羅生門》唱到: 「最動人時光未必地老天荒難忘的因你太念念才難忘」 這一切未有讓前塵沉澱於福島某地方,反而從另一核輻射災區,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爆事件開始。
  • 日本攝影師花1年時間在切爾諾貝爾拾獲菲林,以此拍攝30 年後的世界!
    是在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相鄰僅5公裡的普裡皮亞季(Pripyat)拾獲。說起核災,恐怕近年最深感受的就會是日本人,而日本攝影師小原一真,正是花了一年時間在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現場取材,並拾到上述菲林,再用它們拍照,然後得到了最近公布的  2016世界新聞攝影獎的People(stories)組冠軍。凝結在時間中 切爾諾貝爾核災市「鬼城」航拍
  • 勇悍·17 | 約定未來要到切爾諾貝爾跟你闖闖 當然心跳冒汗
    竟覺得,踩過的積雪會散發電油味 對應 偏勾引了你歡心面目神秘卻不怕下個旅程同赴生與死 對應 未共你驚世駭俗難認命我願意手挽手闖進教堂哪裡要策劃場地 對應 我們的基因不必鑑證早一點擺脫密雲 早一天變大人終於可以換來權利挑選親人當然要與你結婚約定未來要到切爾諾貝爾跟你闖闖
  • 專欄 | 我在切爾諾貝爾等你
    切爾諾貝爾核爆。(Chernobyl nuclear incident)當時我們17歲。災難片段在各個新聞平臺接續播放。世界另一邊的這一夜,我們遇上了大家。約會了91天,我們連大家的名字也不知道。在極嚴寒的那個晚上,天在下雪。我硬著頭皮第一次拖你的手,把你的手放進我外套的右邊口袋裡取暖。也許當時心情太緊張吧,我的手心很溼。親你的一刻,記得你的舌尖帶著泡泡浴的味道。
  • 悲哀造句和解釋_悲哀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田漢《南歸》:「我也不願她來分我的悲哀,而且悲哀也不是別人分得去的。」]悲哀參考例句:1、歡喜到了極處,又有一種兇曠的的悲哀。2、靠著那扇窗悲哀,它也會變得落寞。3、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4、群裡的歡笑掩不過靜裡的悲哀。5、你知道,幸福和悲哀往往都沉默不語。6、透支樂觀是危險的,透支恐慌是悲哀的。7、悲哀總是比較刻骨銘心的。
  • 一個很悲哀的成語
    美一旦開始有輸贏,有比較,其實是蠻悲哀的事。東施最後或許得出一個非常危險的結論:西施會心絞痛,她會「顰」,東施也就學著皺眉頭,裝作「顰」的樣子。我常常想,東施有可能也是一個非常健康美麗的女孩子,也許是跑四百米能的冠軍的田徑選手,皮膚曬得黑黑的,東施的美跟西施不一樣……很多人在電影裡故意把東施拍成一個很醜的女孩子,有人認為東施是「醜女」,我覺得不對,東施或許不醜,她的悲哀是沒有自己的存在自信。東施忌妒尖酸,沒有辦法安心做自己。
  • 悲哀怎麼說得明白,你覺得呢
    悲哀的人只會從比他們更悲哀的人中尋找安慰和寄託。——岡本倫《妖精的旋律》被自己愛著的人恨是一件最悲哀的事情,而比這個更悲哀的是帶著這種感情悲哀的死去。——《幻城》悲哀的不是我們活的都很累,悲哀的是我們以為這就是人生。
  • 《機動戰士高達》一年戰爭的悲哀
    沒有要保護的東西,沒有意義的戰鬥和犧牲,這正是士兵最大的悲哀。被煽動的ZION士兵為了基連的野心而戰鬥,聯邦的士兵則成為了腐敗的聯邦政府的擋箭牌。自白色要塞降落到地球,駛往總部加布羅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戰鬥,途中死去的人以及在宇宙中消逝的無數生命,劇中雖然著重描寫的是戰鬥場面,卻能感覺到暗暗透散出一種的悲哀,這是屬於戰爭的悲哀。
  • 戴佩妮.快樂悲哀
    ■戴佩妮在新專輯《賊》高唱《我的快樂大於我的悲哀》,是她現在的狀態嗎?她說,「我本來想寫《我要的快樂大於我的悲哀》,但後來決定去掉『要』字,是因為這階段的我是快樂的,所以才敢這麼勇敢的跟過去道別。」《賊》這張專輯寫的是過去16年來這音樂環境養成的我,也是我告別過去的作品。
  • 《德惠翁主》末代即是悲哀
    我覺得溥儀的人生是悲哀的 末代是他的宿命註定了他的悲哀。逃亡,傀儡,被老婆背叛,被妃子離婚,最後進監獄,成為一個普通的公民。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我一直記得黃子華飾演的那個版本《特殊公民》 影片的主題曲《飄》,黃子華演的溥儀在那麼大的一個宮殿裡他獨自走在中樣的樣子。所以我特別同情溥儀,他是一個悲劇人物。
  • 人生最大的遺憾和悲哀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搞垮了身體、走丟了親人、走失了自己;也有人說是渾渾噩噩沒目標、逃避責任沒擔當、怨天尤人沒反思、計計較較沒放下;有人說是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也有人說是沒錢沒權沒人疼;還有人說是幼年喪父母、少年無良師、中年喪偶,晚年喪子。
  • 人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人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堅持。很多人明明不笨,甚至腦瓜子很聰明,卻最終一事無成。原因何在?固然有機遇和運氣,或者個人能力限度的問題,但最根本還是不能堅持。生命是一個自我超越的過程,如果停滯不前,以為意志薄弱而讓一些成為泡沫和幻想,還有比這個更悲哀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