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拒絕:你過得不好,多半是因為界限感太差

2021-01-10 斑馬讀書

有一種「老好人」,他們因為太害怕別人失望,所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總也說不出口那個「不」字;

很多大家庭裡,都有一個「大哥」或者「大姐」,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弟弟妹妹提供資源、錢、幫助,哪怕影響到自己小家也無法停止;

在職場,也總有一個「多面手」,緊急時候大家都會找他,因為他「有求必應「,所以只能不斷幫別人擦屁股;

小團隊裡,總有一個角色,一旦遇到分歧,就會立馬讓步:算了,配合大家比較好吧,我很怕爭吵的場合。

還有一種「聖母型」戀人,特別是女孩,怎麼都離不開那個「渣男」,寧願賺錢養著男人,也無法分手,因為心裡始終覺得:「沒有我,他可怎麼辦啊」

你也是一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困難、害怕衝突的人嗎?

每次只要意識到對方快生氣了,就配合對方的做法,壓抑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人,面臨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心理界限不清。

很多時候,他們心裡也希望能做到「態度溫和、立場堅定」,守住自己的原則,淡定地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往往他們的焦點不會放在事情的前因後果、如何避免錯誤再發生,而是「這樣對方會不會生氣」「別人會怎麼看我」「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煩」。他們很需要在別人心目中保持友善、客氣的形象,並習慣用「感覺」推論對方,而不是回歸事情的本質,加以討論並核對。

01.

心理界限不清,最容易遭遇「情感勒索」

如果你也有下面這些信念,那麼你或多或少,也是一個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

l 我不應該讓別人不開心

l 設立界限的人,就是難搞的人

l 設立界限是自私的行為

l 只要我再努力一點,我就能改變他

l 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

l 我應該做一個好妻子、好戀人、好員工、好女兒……

l 設立界限會讓人覺得我在生氣

l 設立界限,別人以後也不會幫我

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是最容易陷入情感勒索——他人利用他們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受害者。

「敢跟我離婚,就再也見不到你的兒子了。」「15分鐘之內不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就不吃午飯了。」「你幫幫你弟弟,除了你這個姐姐就沒人幫他了,媽求你了。」「你再給我兩年時間,等我事業穩定了,我們就結婚,我會給你全世界最安穩的幸福。」面對這些問題,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會輕易做出讓步:不然還能怎麼樣呢?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壞結果出現……

界限不清的人會退縮、消極、怯懦。但換個角度看,界限不清的人有著自身的優點——較為體貼、合群、善良,願意為人著想,也更有責任感。

但是,當你的善良有原則、感性有底線的時候,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

《心理界限:做不輕易讓步的自己》這本書中指出:

所謂的「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被逼迫的感覺。

《心理界限》的作者楊嘉玲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在書中,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關「心理界限」故事,作者帶領我們審視人際關係中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被他人指責自私,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這本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書,幫我們劃出「心理界限」,找回我們應得的快樂生活。

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和固執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事。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拉近關係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但是他也曉得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帳,需要通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識。

02.

5個步驟,劃出「心理界限」

建立心理界限最重要的,是區分:什麼是你該負責的?什麼不是你的責任?

方法1 接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又開始忙得像個陀螺,不停地打轉,這時不妨問問以下幾個問題,或許能幫自己把界限慢慢地找回來,活得自在優雅。

·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和我有關嗎?誰是真正該負責的人?

·如果我介入了,對整件事會有什麼影響?(請你明確列出好的影響&壞的影響)

·我計劃怎麼解決?有沒有替代方案?非得由我處理嗎?

·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這代價我能夠欣然接受嗎?我能承受的底線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生困難,情況不如預期,我能夠從哪裡得到協助?

·完成這件事我會有什麼感受?我會更開心,還是更疲憊?

當別人丟球給你時,別急著做反應,花一點時間釐清自己的想法,搞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也許問題還沒問完,你就已經知道該怎麼響應了。

此外,要能夠把別人的情緒切分出去,首先你得先接納並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會有低潮、瓶頸、疲憊、焦慮,才不會過度勉強自己,非得做到面面俱到不可。進而才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期待,讓別人知道你的界限。

方法2 把決定權拿到自己手中

當你在表達自己的界限或期望時,不能只告訴對方「你不要他怎樣」,同時你也要說出你可以接受的條件與做法。

如果對方願意尊重你的遊戲規則,關係就能繼續互動下去;如果對方侵犯你的領域,不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情緒,你要能做出相對應的行為,離開或阻止對方繼續這樣對待你。

把自己的期望明白地講出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這樣別人就會知道怎麼跟我們相處了。這個做法其實只對了一半,當你表達自己的期望時,你不能只期待對方調整,把改變的權利交給對方。相反地,你必須有意識地保有自己行動的選擇權,無論對方怎麼反應,你都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方法3 賦予事情新的意義

容易受傷害的人也是很願意為別人默默付出的人,所以很容易被小事影響,當情況不如預期時,他們習慣用自責的語言來總結事情的成敗,比如:

·都是我不好,問題才會發生。

·是不是我太粗心,才會讓他受傷?

·如果我能提早準備,說不定就不會錯過了。

這些自我批評的話,讓他們愈來愈沒有信心,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當你陷入自責的無限循環時,不妨試著轉移焦點,幫助自己脫離負面情緒的流沙。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讓失敗不再是一種無助消極的狀態,而是更接近成功的過程。

懂得自我反省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身上,很容易變成自我攻擊,無法看到過程中的力量與學習。重新定義目的,是找出新的可能性,讓事情有不同的進展,而非停滯不前,活在過去的創傷中。

方法4 調整你的內在語言,從覺察開始

此外,你可曾發現,即使沒有人跟我們說話,我們內心裡仍舊有許多小聲音,不停地轟炸我們的腦袋,比如「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失敗」等,比起聽得到的話,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言語,對我們的影響反而更為強大。特別是心理界限相對不明確的人,由於生活的焦點經常是擺放在他人身上,以至於他們在做任何決定時,往往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如:

·「她」會不會覺得我很自私?

·這麼做,會不會造成「別人」的麻煩?

·「爸爸」很希望我出席,不參加說不過去。

·「同事」對我這麼好,沒有理由推辭。

·「主管」說,如果我願意幫忙,大家就能快些下班。

要改變這些習慣,「覺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覺察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非得用這樣的語言繼續和自己對話不可嗎?能不能試著換一種詞,幫助自己重新思考?

·我「應該」回家陪媽媽吃飯。

·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必須」帶她出門走走。

·媽媽沒有我,「一定」會很可憐!

當這些想法出現時,先好好地深呼吸,把「應該」、「必須」或「一定」這些語詞,試著換成「我選擇」。

結果會變成:

·我「選擇」回家陪媽媽吃飯。

·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選擇」帶她出門走走。

·媽媽沒有我,我「選擇」覺得她是可憐的。

方法5 打破無意義的想像,學會「核對」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拒絕對方,緣於我們捨不得看見對方苦惱的表情,只好勉強自己接受請求,只為了讓對方眉頭舒展開來,重拾笑顏。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擔心與心疼很可能不全是真的,而是來自你個人的投射?

你不試著放手,你就不會知道對方擁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可能我們的過度擔憂反而限制了對方的成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澄清事實,一味地用自己的「以為」去推論對方的狀態,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循環,難以改變。你得學著培養「核對」的能力,不要怕把鍋蓋掀開來,才有機會加入新的觀點;同時問題也可以提早被發現,不會一直積累,直到最後一次大爆發,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界限,追求的不是讓每個人都舒服,隨時隨地都保持周全。相反地,必要時刻你要拿出勇氣,斬釘截鐵地拒絕,即使對方出言不遜,依舊捍衛到底是必要的手段。

03.

堅持界限,並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著不去處理,往往是因為我們不想當壞人、害怕被討厭,但是這樣真的等於把事情做好了嗎?

人們總說「長痛不如短痛」,堅持界限的當下,確實會讓人感覺到一些無情冷漠。

只要你的界限合法合理,當周遭的人都知道這是你的原則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人想測試你的底線、挑戰你的做法,如此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與尊重。最後,仍舊是那句老話:「別人的對待,是自己造成的。」界限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進一步做出防範,你才能停止當受害者的循環,活出新的篇章與結局。

我們該不該去管別人的事呢?

這不是一個可以簡短回答的是非題,需要你花一點點時間去思考:

·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能夠滿足你的什麼需要?

·你能付出到什麼程度,不會覺得失衡、身心俱疲?

·假使對方的反應和你預期的不同,你想過怎麼處理嗎?

·你有勇氣提出來討論嗎?

·生命中真正該處理的事情,你在持續面對嗎?

·有沒有因為太專注幫助別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界限」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一個標準或做法就一刀切,最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意願」和「感受」。

如果他是樂意且主動為他人服務,即使他得犧牲時間、金錢和心力,只要他在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滿滿的「使命感」或「成就感」,並不以為苦,那麼他就滿足了個人的需要。

把善良留給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別陷入「幫與不幫」的二分法當中。在付諸行動前,你要問問自己的是:

·我做這些事情快樂嗎?

·我的能力所能提供的協助最多有多少?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資源與支持,而不用一個人硬撐?

當你問過了自己,好好地確認自己的出發點,並對這三件事情都有了頭緒之後,你的界限自然也就清楚了,能夠形成一張保護網,讓你的美好被更多的人發現。

相關焦點

  • 婚姻裡,沒有界限感的女人,多半都是這樣的結局
    這是因為,女性在夫妻情感中往往會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女性的細膩和感性,往往也會起到粘合劑的作用,讓兩個人感情歷久彌堅。 然而,總會有些女性並不善於經營婚姻,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不足,在生活中缺乏界限感。 而在婚姻裡,沒有界限感的女人,多半都是這樣的結局。
  • 朱亞文拒絕擁抱主持人:有界限感的男人,讓你的婚姻更有安全感
    1.界限感是成熟男人的通行證朱亞文娛樂圈中公認的"行走的荷爾蒙",憑著高挑又健碩的完美身材,硬漢的外表以及出色的演技,各方面堪稱完美,圈獲了不少迷妹。在《聲臨其境》的現場,有一段是主持人讓他表演說情話,臺下的觀眾起鬨說要對著杜海濤說。主持人怕他不好發揮,笑著問朱亞文需不需要換一個女搭檔。但是,朱亞文拒絕了,他說:"不用,杜海濤我也方便,我結婚了。"
  • 你的命不好,多半是你的眼睛不好
    你說得再多,其實你的一個眼神就已經出賣你了。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所以眼睛明亮的人,一定不會太壞。多數人都有識人不清,辨人不明的時候,多數人都害怕自己眼睛不好,怕自己看人不準,因為你的性格,透過你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來。你的命不好,多半是你的眼睛不好,看人不準或被人看準。武則天對群臣說,上天給了我們兩隻眼睛,有時候就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 《三十而已》許幻山林有有:界限感是已婚男人該有的自律
    但男友和她的界限完全不同,導致兩人矛盾產生,男友眼中認為單獨與異性吃飯唱歌娛樂都沒關係,依然時常和異性朋友單獨約飯,聊天記錄還看得出時不時開黃段子調侃異性朋友,玲玲看到了很生氣,但男友卻覺得很無辜,他說:「我沒有出軌我也沒有喜歡對方,我也不可能因為有了女朋友而放棄所有異性朋友吧?!」這就是兩人界限感不同帶來的矛盾。
  • 周揚青爆羅志祥劈腿|成年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要有界限感
    不知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為什麼會被爆說你跟別人有這種關係。 這就是我們應該反省的點。反省說作為女孩子,是不是跟這個人相處,我們是不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不會讓別人誤會說你跟這個人怎麼怎麼樣。 保持一定的距離產生的這個界限感,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成年人之間相處的這個有效距離。 很多人覺得說不以為意。
  • 65歲女人坦言:晚年生活過得不幸福,就是因為沒有「界限感」
    其實無論怎樣的關係或者是怎樣相處,人和人之間還是要有一定的界限感。 真實案例。(為了方便陳述,採用第一人稱) 01 我不是個太好想與的人,但有事我也儘量不麻煩別人。年輕時候覺得不討巧,但到老了反而覺得這樣的性格挺好。 我有一兒一女,老大是女兒嫁到了另外一個區,到家驅車要一個小時左右。三年前,她因為工作調動,就調到了弟弟附近小區。
  • 界限:這世上有一首小燕子之歌唱給你聽
    你有邊界,你愛的人也有邊界,他的想法和你同樣重要。 雙方都應該分清並適時調整自己的邊界,將真正的愛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我有一位朋友,有一天突然哭著給我發語音,因為她和另一個部門的男同事頻頻交往,走的太近而被傳出了閒話。
  • 王嶽倫凌晨2點回應出軌:沒有界限感,就是在玩火自焚
    女同事坐副駕駛,他沒有拒絕,女同事坐了半個月還想坐,他也沒有說不。若不是一天表嫂跟在他車後面發現此事,估計他還得風雨無阻接送下去。表哥說:「你表嫂是什麼人啊?醋罈子。當場就發了雷霆之火,說我背叛了婚姻,說我膽子大了和未婚女人廝混一起。我真是百口難辨。」
  • 「弟弟晚癌,弟媳跟姐姐要錢治病」,各自結婚後親情要有界限感
    姐弟感情再深,各自結婚後也要有界限感。作家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最好的關係沒有了界限感,結局只能是關係破裂。而且弟弟一家是公務人員,姐姐一家退休工人,論財力當然是弟弟一家更好,而且公務人員醫療保險待遇也高,所以自家能負擔得起,卻跟姐姐要錢治病,這個不合常理。姐弟各自結婚後,兩個家庭的關係不應該分得太清,但也不能走得太近。
  • 你的命不好,多半是你的「格局」太小
    吳軍鄰居家的姐姐,高考超常發揮,本來只能過普通一本分數線的她,竟然考上了清華大學。後來,鄰居家姐姐去清華大學後,因能力和其他學生有一定差距,總是跟不上學校的進度,生活並沒有太大改變。美國有研究表明,那些中大獎的人,基本在十年內,都會把獎金敗光。可見,運氣並不能改變命運。那什麼能改變命運?是足夠的能力和格局。
  • 沈騰被曝與女子深夜親密照:與異性的界限感,體現一個人婚內素養
    作為一名已婚人士,深夜和異性一同出入外灘會所,還一起過了夜,玩到凌晨才從會所出來,這界限感,似乎不夠。那他在異性社交的界限感上,做得比較到位,至少這一件事是這樣。如果結了婚依然拴不住自己的心,還是會和異性產生點火花,這樣的人,界限感不夠。
  • 分手後,對方問你過得好不好,是出於什麼心理?
    既然離我而去了就別問我過得好不好01一段感情中,如果你是先變心那個人,如果你是先愛上別人那個人,如果你是辜負了我的人,如果你是先離開的人,如果你是先放棄我們感情的人,那麼你走了之後,不要再回頭問我過得好不好。
  • 楊冪拒絕潛規則,勇於做自己,這樣的女孩子不多了
    楊冪拒絕潛規則,老娘就是不做一線明星也不會順從你,大膽講出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見這個北方小妞是個有啥說啥的人。老娘搞拒絕潛規則憑藉的是自身的實力,楊冪在演戲上比以前進步的很多了,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楊冪勇於拒絕潛規則的勇氣是可嘉的,有一次飯桌上一名大佬看上了楊冪,楊冪果斷拒絕大佬,在當時銷聲匿跡的一段時間。可見這個女孩有個性,不為名利雙收而委屈自己。
  • 被曝「婚內出軌」後,羅晉公開爆粗:界限感缺失,正在慢慢毀掉你
    陳道明老師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人與人不能太親密了,但與妻子例外。因為,她已經是你的世界了,你的朋友永遠不會成為你的世界。沒有和異性保持界限感,就給不了愛人的絕對安全感。婚姻裡男人的界限感,就是女人的安全感。 深以為然。 對愛情的忠誠,其實就是和異性劃清界限感。
  • 已婚男人對異性保持界限感,有那麼難麼?
    已婚男士王嶽倫先生在與異性相處的過程中,沒有把握好分寸,沒有守住自己的界限,傷害了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婚姻置於岌岌可危的狀態,實在讓人唏噓。一個已婚男人在跟異性相處過程中,保持界限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麼?
  • 陳數老公發"親"表妹照,沒有界限感的婚姻,到底有多危險?
    大半夜的,剛和自己的親表妹,圖2我親舅舅的親閨女,圖1我97歲的親姥姥的親孫女,討論了一下她親兒子的鋼琴學琴的問題,把本來相親相殺的學琴經驗,改變成有效練習的新方法,說得多了一點,親表妹也聽懂了,就是想祝福一下自己家,從小還幫過我帶過大象的親小姑的親兒子學琴的未來。
  • 李湘老公王嶽倫與女子親密:男人的界限感,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而這兩次,王嶽倫都是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界限感,當跟妻子才能有的「親密感」跟旁人一起用了,難怪網友各種猜測。就在一個月前,女子冒雨送飯,卻見到老公和女同事共撐一把傘。女子崩潰想要自殺。許幻山沒有拒絕女下屬25元一個的橘子,沒有拒絕本該是丈夫才能享有的女下屬親手做的便當。吃著一個除去妻子才能共享的林有有舔過的冰激凌。
  • 沈騰汪小菲上熱搜:人沒有界限感,和異性頻繁相處,婚姻定有風險
    別人有沒有看見一點都不重要,日子是你自己過,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就行,旁人也就是當個笑話,看看笑笑就完事了。已婚男性和異性相處,還真得注意界限感,如果不注意界限感,頻繁和異性相處遲早會出問題,一旦等到出現問題,恐怕不是幾句解釋能夠說清楚的了。我有個朋友,年輕的時候喜歡交朋友,認了很多乾妹妹。
  • 過得好不好,看你的家就知道
    未來在工作中、感情裡,也很難把握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和分寸感。在沒有秩序感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與一個在整潔明亮的家長大的孩子,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如何設計私人與公共空間的比例,讓孩子養成界限感。並且,一家人有了秩序和「不將就」的生活態度,齊心協力,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遇到好的事,能接的住;遇到壞的事,也能逆風翻盤,日子越過越順心!
  • | 美國人從小就有的個人界限感
    其實這並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美國人習以為常並且融入骨子的個人感和界限感。在美國待久了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有很明顯也很天然的界限感,Mind Your Own Business是常識一樣存在的東西,一旦有人越限過分關心你的個人生活,你完全可以豎起這面大旗理直氣壯得不予回應,告訴他I feel not comfortable to talk about this,讓他們明白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一招也很奏效,一般人也就會識趣不打攪你了,並且表示自己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