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老好人」,他們因為太害怕別人失望,所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總也說不出口那個「不」字;
很多大家庭裡,都有一個「大哥」或者「大姐」,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弟弟妹妹提供資源、錢、幫助,哪怕影響到自己小家也無法停止;
在職場,也總有一個「多面手」,緊急時候大家都會找他,因為他「有求必應「,所以只能不斷幫別人擦屁股;
小團隊裡,總有一個角色,一旦遇到分歧,就會立馬讓步:算了,配合大家比較好吧,我很怕爭吵的場合。
還有一種「聖母型」戀人,特別是女孩,怎麼都離不開那個「渣男」,寧願賺錢養著男人,也無法分手,因為心裡始終覺得:「沒有我,他可怎麼辦啊」
你也是一個覺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困難、害怕衝突的人嗎?
每次只要意識到對方快生氣了,就配合對方的做法,壓抑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人,面臨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心理界限不清。
很多時候,他們心裡也希望能做到「態度溫和、立場堅定」,守住自己的原則,淡定地拒絕別人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往往他們的焦點不會放在事情的前因後果、如何避免錯誤再發生,而是「這樣對方會不會生氣」「別人會怎麼看我」「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煩」。他們很需要在別人心目中保持友善、客氣的形象,並習慣用「感覺」推論對方,而不是回歸事情的本質,加以討論並核對。
01.
心理界限不清,最容易遭遇「情感勒索」
如果你也有下面這些信念,那麼你或多或少,也是一個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
l 我不應該讓別人不開心
l 設立界限的人,就是難搞的人
l 設立界限是自私的行為
l 只要我再努力一點,我就能改變他
l 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
l 我應該做一個好妻子、好戀人、好員工、好女兒……
l 設立界限會讓人覺得我在生氣
l 設立界限,別人以後也不會幫我
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是最容易陷入情感勒索——他人利用他們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受害者。
「敢跟我離婚,就再也見不到你的兒子了。」「15分鐘之內不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就不吃午飯了。」「你幫幫你弟弟,除了你這個姐姐就沒人幫他了,媽求你了。」「你再給我兩年時間,等我事業穩定了,我們就結婚,我會給你全世界最安穩的幸福。」面對這些問題,心理界限不清楚的人,會輕易做出讓步:不然還能怎麼樣呢?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壞結果出現……
界限不清的人會退縮、消極、怯懦。但換個角度看,界限不清的人有著自身的優點——較為體貼、合群、善良,願意為人著想,也更有責任感。
但是,當你的善良有原則、感性有底線的時候,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
《心理界限:做不輕易讓步的自己》這本書中指出:
所謂的「心理界限」,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的極限。超過某個特定的範圍,就會有一種被勉強、被逼迫的感覺。
《心理界限》的作者楊嘉玲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在書中,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關「心理界限」故事,作者帶領我們審視人際關係中存在已久的問題,並以精準、層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種情境,帶領我們戒掉不必要的人際傷害——以正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並不會讓你被他人指責自私,更不會讓你失去重要的人。
這本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書,幫我們劃出「心理界限」,找回我們應得的快樂生活。
擁有健康的心理界限和固執己見、毫不退讓是兩碼事。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不僅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有能力清楚地表達。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有義務猜中自己的心思、自動滿足自己所有的想像,所以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拉近關係的第一步,目的是減少不確定感帶來的猜忌。但是他也曉得說出來不等於別人就一定買帳,需要通過良好的溝通,才能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或共識。
02.
5個步驟,劃出「心理界限」
建立心理界限最重要的,是區分:什麼是你該負責的?什麼不是你的責任?
方法1 接納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又開始忙得像個陀螺,不停地打轉,這時不妨問問以下幾個問題,或許能幫自己把界限慢慢地找回來,活得自在優雅。
·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和我有關嗎?誰是真正該負責的人?
·如果我介入了,對整件事會有什麼影響?(請你明確列出好的影響&壞的影響)
·我計劃怎麼解決?有沒有替代方案?非得由我處理嗎?
·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這代價我能夠欣然接受嗎?我能承受的底線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生困難,情況不如預期,我能夠從哪裡得到協助?
·完成這件事我會有什麼感受?我會更開心,還是更疲憊?
當別人丟球給你時,別急著做反應,花一點時間釐清自己的想法,搞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也許問題還沒問完,你就已經知道該怎麼響應了。
此外,要能夠把別人的情緒切分出去,首先你得先接納並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會有低潮、瓶頸、疲憊、焦慮,才不會過度勉強自己,非得做到面面俱到不可。進而才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期待,讓別人知道你的界限。
方法2 把決定權拿到自己手中
當你在表達自己的界限或期望時,不能只告訴對方「你不要他怎樣」,同時你也要說出你可以接受的條件與做法。
如果對方願意尊重你的遊戲規則,關係就能繼續互動下去;如果對方侵犯你的領域,不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情緒,你要能做出相對應的行為,離開或阻止對方繼續這樣對待你。
把自己的期望明白地講出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要,這樣別人就會知道怎麼跟我們相處了。這個做法其實只對了一半,當你表達自己的期望時,你不能只期待對方調整,把改變的權利交給對方。相反地,你必須有意識地保有自己行動的選擇權,無論對方怎麼反應,你都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方法3 賦予事情新的意義
容易受傷害的人也是很願意為別人默默付出的人,所以很容易被小事影響,當情況不如預期時,他們習慣用自責的語言來總結事情的成敗,比如:
·都是我不好,問題才會發生。
·是不是我太粗心,才會讓他受傷?
·如果我能提早準備,說不定就不會錯過了。
這些自我批評的話,讓他們愈來愈沒有信心,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當你陷入自責的無限循環時,不妨試著轉移焦點,幫助自己脫離負面情緒的流沙。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讓失敗不再是一種無助消極的狀態,而是更接近成功的過程。
懂得自我反省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身上,很容易變成自我攻擊,無法看到過程中的力量與學習。重新定義目的,是找出新的可能性,讓事情有不同的進展,而非停滯不前,活在過去的創傷中。
方法4 調整你的內在語言,從覺察開始
此外,你可曾發現,即使沒有人跟我們說話,我們內心裡仍舊有許多小聲音,不停地轟炸我們的腦袋,比如「這樣做好不好」「會不會失敗」等,比起聽得到的話,這些沒有說出口的言語,對我們的影響反而更為強大。特別是心理界限相對不明確的人,由於生活的焦點經常是擺放在他人身上,以至於他們在做任何決定時,往往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如:
·「她」會不會覺得我很自私?
·這麼做,會不會造成「別人」的麻煩?
·「爸爸」很希望我出席,不參加說不過去。
·「同事」對我這麼好,沒有理由推辭。
·「主管」說,如果我願意幫忙,大家就能快些下班。
要改變這些習慣,「覺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覺察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非得用這樣的語言繼續和自己對話不可嗎?能不能試著換一種詞,幫助自己重新思考?
·我「應該」回家陪媽媽吃飯。
·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必須」帶她出門走走。
·媽媽沒有我,「一定」會很可憐!
當這些想法出現時,先好好地深呼吸,把「應該」、「必須」或「一定」這些語詞,試著換成「我選擇」。
結果會變成:
·我「選擇」回家陪媽媽吃飯。
·媽媽一個人很孤單,我「選擇」帶她出門走走。
·媽媽沒有我,我「選擇」覺得她是可憐的。
方法5 打破無意義的想像,學會「核對」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拒絕對方,緣於我們捨不得看見對方苦惱的表情,只好勉強自己接受請求,只為了讓對方眉頭舒展開來,重拾笑顏。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擔心與心疼很可能不全是真的,而是來自你個人的投射?
你不試著放手,你就不會知道對方擁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可能我們的過度擔憂反而限制了對方的成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澄清事實,一味地用自己的「以為」去推論對方的狀態,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循環,難以改變。你得學著培養「核對」的能力,不要怕把鍋蓋掀開來,才有機會加入新的觀點;同時問題也可以提早被發現,不會一直積累,直到最後一次大爆發,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界限,追求的不是讓每個人都舒服,隨時隨地都保持周全。相反地,必要時刻你要拿出勇氣,斬釘截鐵地拒絕,即使對方出言不遜,依舊捍衛到底是必要的手段。
03.
堅持界限,並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著不去處理,往往是因為我們不想當壞人、害怕被討厭,但是這樣真的等於把事情做好了嗎?
人們總說「長痛不如短痛」,堅持界限的當下,確實會讓人感覺到一些無情冷漠。
只要你的界限合法合理,當周遭的人都知道這是你的原則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人想測試你的底線、挑戰你的做法,如此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與尊重。最後,仍舊是那句老話:「別人的對待,是自己造成的。」界限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進一步做出防範,你才能停止當受害者的循環,活出新的篇章與結局。
我們該不該去管別人的事呢?
這不是一個可以簡短回答的是非題,需要你花一點點時間去思考:
·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能夠滿足你的什麼需要?
·你能付出到什麼程度,不會覺得失衡、身心俱疲?
·假使對方的反應和你預期的不同,你想過怎麼處理嗎?
·你有勇氣提出來討論嗎?
·生命中真正該處理的事情,你在持續面對嗎?
·有沒有因為太專注幫助別人而忘了照顧自己?
「界限」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用一個標準或做法就一刀切,最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意願」和「感受」。
如果他是樂意且主動為他人服務,即使他得犧牲時間、金錢和心力,只要他在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滿滿的「使命感」或「成就感」,並不以為苦,那麼他就滿足了個人的需要。
把善良留給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別陷入「幫與不幫」的二分法當中。在付諸行動前,你要問問自己的是:
·我做這些事情快樂嗎?
·我的能力所能提供的協助最多有多少?
·我可以從哪裡獲得資源與支持,而不用一個人硬撐?
當你問過了自己,好好地確認自己的出發點,並對這三件事情都有了頭緒之後,你的界限自然也就清楚了,能夠形成一張保護網,讓你的美好被更多的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