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名片|急診看病,為何沒有先來後到

2020-12-24 湘湘帶你看社會

被「晾」在急診的老李和小李

晚8點,小李終於等到了下班,想起這兩天感冒,白天上班沒時間,就去家附近的大醫院掛個急診開點藥吧。結果等了2個多小時都沒看上病,他還發現,不斷有比他晚到的病人先看上了。

小李怒氣衝衝闖入診室:「我就看個感冒,等了2個多小時!你們黑幕也太明顯了!他們幾個比我晚來那麼多,憑什麼都排在我前面,講不講先來後到啊?!」

到達急診不久的老李,彎著腰捂著肚子,一臉不高興地挪進診室幫腔道:「就是就是,我也來了快半個小時了,眼看就要到我了,結果這個人剛來就被叫進來看病,我這拉肚子一晚上了,疼得不行,耽誤了你負責麼?!」

診室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小李和老李話語中的那些一來急診就得到醫護重點關注、不用等候、即刻就診的人,到底什麼來頭呢?

當晚值班的張醫生一邊給患者做心電圖,一邊跟老李和小李解釋:「很抱歉讓兩位等很久。咱們都知道,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辦事情都講究一個輕重緩急,而不一定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現在這個患者啊,來的時候血壓200多,還有劇烈的胸痛,得先看,先排查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疾病。」

正在這個時候,心電圖列印出來了,張醫生看到典型的心電圖表現,即刻診斷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還是那種馬上有生命危險的類型,立馬把病人護送到搶救室,下達一系列指令(醫囑)。「這個患者要搶救,馬上監護,嚼服抗血小板藥物,聯繫導管室,按照綠色通道要求抽血檢查,建立靜脈通路給患者交代病情……」他同時「眼觀六路,嘴說八方」,回過頭又說:「各位診室的患者稍等啊,這裡有個搶救。您二位也稍安勿躁,一會有時間咱們再細說。」

老李看到這個病人滿頭大汗,面色蒼白,表情痛苦,再一看剛才按部就班工作的醫護人員,那步伐、那言語、那節奏,就像開了掛,立刻覺得自己的肚子似乎也沒那麼疼了,跟小李一起安靜地回到大廳,繼續等候。

允許插隊是為了搶救生命

終於,緊張的搶救告一段落,老李和小李也看完了病,趁著人少,張醫生就與他倆攀談起來,周圍沒有離開的患者和家屬也圍過來聽聽解釋,在急診排隊看病,為什麼不能講究先來後到?下邊就是張醫生與他們的談話。

「剛說過,大家的工作生活中,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了辦事的先後順序。急診看病也是這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真正危重的病人能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就像前面那個病人,是很危險的急性心梗,隨時有猝死的可能,治療起來分秒必爭,不能等的,所以一來急診就要馬上看。別說這個病人與我沒有任何關係,這種病情與我有沒有關係都必須馬上接診處理。」聽了張醫生的話,大家頻頻點頭。

張醫生轉過身對老李說:「您的情況,血壓平穩,病情穩定,雖然本人感覺很難受,但是肚子痛且有拉肚子的病人只要沒有嚴重脫水,一般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所以需要等待。小李呢,感冒本身不需要看急診,您看您自己也是主動等到下班才來醫院,實際上自己也認可不是急病重病吧?真正急症的病人『插隊』到前面,幾分鐘的提前,就可能挽救一條生命。像小李這樣,就是開點感冒藥,完全可以不來急診,或者另選醫院。總之,在急診,輕重緩急就表現為病情為王,病重的患者就能先看,病情輕的患者可以等待,病情同級別的才按照先來後到順序就診。」

病得重不重 誰說了算

那怎麼判斷病情?誰來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

通常在急診的顯著位置設有分診臺,患者在這裡可測量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酌情測血糖),每個患者就診前都要在分診臺測量這些指標。在專用的分診系統裡輸入指標和就診症狀等信息,電腦自動根據一系列客觀標準判斷患者病情分級。

負責判斷病情的人叫分診護士,她們都是經過急診專業培訓的高年資護士,對於危重症患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除了電腦系統中的客觀指標,遇到拿不準的情況或者可能會發生病情惡化的患者,還會請急診醫生來即刻評估。

分診的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來。

1級患者是最重的,病情瀕危、隨時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即刻進入復甦室或搶救室進行搶救,如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明確的心肌梗死等,甚至都不需要掛號,這些手續隨後再補。

2級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惡化、存在生命危險,也要短時間內進入搶救室進行救治,如嚴重呼吸困難、昏睡、急性腦卒中等。

3級患者病情急,存在潛在的生命威脅,先於4級非急症患者優先診治,如急性哮喘、吸入異物、持續嘔吐、胸腹痛、輕中度外傷等。

4級患者不屬於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輕微疼痛、不需要縫合的小擦傷、穩定恢復期患者複診、僅開具醫療證明等。輕症患者根據指引順序就診,這也意味著,非急症患者到急診就診的話,等候時間會較長。前面提到的小李就屬於典型的這種情況。

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上述這些標準可靠麼?萬一患者剛來的時候「好好的」,等著等著加重了怎麼辦?

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成,能夠識別大多數危重症患者,而且本著「寧錯勿漏」的原則,重症的分診標準也比較「松」,一旦有所懷疑,能分為1級的患者就不會分診為2級,不會漏掉重症患者,先按照重症處理,排查危險疾病,這也是急診的工作特點——降階梯思維。患者分診後也會動態評估病情,並不是一成不變,如果病情出現變化可再次評估分級,及時處理。

張醫生最後說:「急診應該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後一條堅固的防線,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但是多種原因導致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患者佔用,非急診疾病就診於急診的情況相當常見,希望大家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小李聽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表示以後不會再隨便看急診了。

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張向陽

文字整理:馬士程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傳林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

【來源:健康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5月起,北京大醫院看急診能「插隊」了
    看病排隊,分先來後到;看急診,按病情輕重分級,危重者優先「加塞」。從5月1日起,北京友誼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等20家三級醫院實施急診預檢分診,急診患者不再按照「先來後到」排隊就醫,醫療機構根據生命體徵首先救治危急危重患者。
  • 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帶娃看病必備!冬季兒科門急診就診指南
    若喘憋伴有呼吸困難、缺氧,神志的改變,驚厥,嚴重嘔吐、腹瀉,出現脫水錶現及併發症者可優先就診,醫生會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急救。有沒有痰?)   嘔吐情況(孩子有沒有嘔吐?嘔吐物中除了食物還有什麼?有沒有黏液或血絲?)   每天的食慾、精神狀況、睡眠情況。
  • 趕時間 去急診掛個號?可別這樣
    不少醫生都曾在急診遇到這樣的患者:趕飛機、著急上班、門診人太多、突然想起來藥沒了……種種理由中最多的是「我著急看病,急診快」。但是專家提醒,急診並非字面上的「急」,而是按病情的緊急情況來分診的,這也意味著不是所有病看急診都會很快。
  • 不再「先來後到」!5月起,北京這些大醫院看急診先「定級」
    看病就診,先來後到,但在急診,這條原則行不通了。記者從北京市醫院管理局了解到,從5月1日開始,北京市屬20家設有急診科的大醫院,將全面啟動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就診(簡稱「急診分級」)。屆時,急診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至4級分級管理,遵循從重到輕、從病情迅速變化到相對穩定的原則,合理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優先處理較重病人。
  • 以醫者仁心堅守雪域高原
    2018年至今,他克服環境和生活上的不適,主動擔當作為,傾心盡責,用一顆醫者仁心詮釋了責任與堅守。初到德格,張杰就挑起了醫院五官科的大梁。很快,關於新來對口支援的張醫生看病很厲害的消息不脛而走。「張醫生今天在嗎?」「我就是知道他在才來的……」慕名來求醫的,除了縣裡十裡八鄉的群眾,還有鄰近的白玉、甘孜等縣,甚至西藏都有不少患者不辭路途辛勞,專程前來找他看病。
  • 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醫生筆記徵集活動開始啦!
    為了更好的讓患者走進醫生,讓患者了解醫生,健康中國APP聯合小荷健康發起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醫生筆記徵集活動,傳播科普知識,傳遞醫生大愛。(三)活動獎勵(1)流量傾斜:優秀作品會做成精品化內容,通過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平臺、健康中國醫者名片多平臺以及小荷APP進行傳播和推廣。(2)優先加入醫者名片:參與活動的醫生,可以填寫附件表格,申請加入健康中國醫者名片,獲得在健康中國醫者名片首頁和多平臺進行精品化推廣的機會。
  • 便民「夜間門診」知曉率低 看病享受白天待遇
    正抱著女兒看病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孩子高燒38.1℃,先前在社區診所打了一針,不僅不見好,還長了一身紅疹,所以趕緊來大醫院看病。  「小孩突然生病,我們當家長的很著急,如果沒有『夜間門診』的話,只能掛急診了。」黃先生坦言,有了夜間門診,看病不僅不用排長隊,而且不會佔用急診資源。  「如今有了『夜間門診』,一旦頭痛腦熱可以及時就診,不用扛到第二天。」
  • 「急診」不是夜間門診或方便門診!被佔用的資源,可能正是別人的生命
    我國急診的功能不僅僅是處理危急重症,它的「方便快捷」,深受國人喜愛。比如上班族,白天不能請假沒有時間就診,不管什麼病,只能夜間看病的情況,比如只是開藥、甚至夜間來開病假條等等。 我們從來都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急診的「急」是指患者的病情較急,而不是指病人或家屬的時間少!
  • 非洲土地踐行醫者仁心使命
    他用自己精湛的醫術贏得國外醫生的認可,用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博國人民的尊敬,用不懈的堅守踐行著醫者的使命。  本報記者 蘇凱芳 通訊員 陳慧莉 (圖片由李謀儀提供)  主動援非 面對艱難從不悔  現年35歲的李謀儀是一名地道的泉州人,2007年從中國醫科大學取得神經外科碩士學位後,進入泉州市第一醫院工作。
  • 贛醫一附院急診護理團隊在全國急診護理學術會上榮創佳績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謝寧、王俞、吳勤報導:9月19日——22日,由中華護理學會急診護理專委會主辦的全國急診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在昆明召開。贛醫一附院急診科護理團隊多人應邀參會,並展示了贛醫一附院護理人風採。
  • 張瑞成:醫者仁心 書寫大愛
    2019年的一天,張瑞成主任連續接診了4例急診患者,四名危重症患者都患有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很容易引起夾層破裂大出血、心包填塞、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急性腎衰等,隨時有生命危險。在主任張瑞成的帶領下大家及時為患者實施了急診手術。心血管手術比較複雜。
  • 看急診還要先做核酸檢測?多地醫院:急診和門診不用,住院需要!
    「反胃、噁心到醫院去看急診,卻需要抽血和核酸檢測。」「因為胸悶去醫院急診看病,卻被醫生要求做核酸檢測。」近期,北京、湖北、四川等地的多名網友向健康時報記者反映就醫困惑,明明沒發燒,從未出過遠門,到醫院急診看病卻被要求做核酸檢測。10月16日下午,健康時報記者致電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詢問當地醫院急診科的核酸檢測要求。
  • 滴妹臺中突送醫掛急診!嘔吐虛脫無力 飲料店開幕活動1hr中斷
    記者劉宜庭/綜合報導YouTuber滴妹和哥哥阿滴以拍攝英語教學影片在網絡上走紅,先前她開創手搖飲副業,臺北電開幕初期幾乎天天完售、人氣超高,近來更拓展事業版圖在臺中開設分店,昨(8日)開幕時,她卻突然感到不適,只能提早結束宣傳活動送醫掛急診,為此相當自責,「很氣自己為什麼剛好在這麼重要的一天身體出狀況
  • 人氣主播孫亞龍差點倒下,深夜掛急診看病,查出原因引人淚目
    大家都知道直播行業很火,尤其是對於一些人氣高的主播來講,他們在直播行業中可以更是賺到了不少,但是作為高人氣主播其實壓力以及工作量都是很大的,最近知名人氣遊戲主播孫亞龍就差點倒下了,在社交平臺上也是透露自己深夜去掛急診看病去了。
  • 從臺灣長庚急診醫師集體辭職事件看「醫管分工合治」運作之內幕
    清華大學副秘書長王志華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幕式上介紹說,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管分工合治」是借鑑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管理模式,實行醫療專業人員與管理專業人員分工合治的雙輪驅動機制,有效地提升專業水平、改進管理效率。
  • 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開啟條件 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怎麼做
    天涯明月刀手遊遊戲中,最近開啟了60級以上,同時也開啟了很多的玩法,比如說各種新的奇遇任務,遊戲中,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怎麼完成?天涯明月刀手遊中的奇遇任務醫者仁心要怎麼才能完成呢,小編為玩家帶來詳細的任務完成攻略,一起來看看吧天涯明月刀手遊天涯明月刀手遊醫者仁心奇遇任務攻略
  • 醫者仁心,患者安心!王友帆醫生的暖心不僅僅只是「公雞下蛋圖」
    作為60歲以上老人接種流感疫苗時的觀察醫生,王友帆順便在診室給人看病。下鄉給老人看病由於表現突出,2009年他被調到三門縣人民醫院,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急診科醫生的工作特殊,工作強度、工作壓力更大。可他一待就是十年。
  • 帶娃夜間看病去哪最方便?南京兒科夜間門急診全攻略看這裡(視頻)
    城南地區,南京市第一醫院、南京市中醫院設有夜間兒科急診。   河西地區,除南京市兒童醫院河西分院之外,還可以選擇明基醫院。   城西,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南醫大二附院東院可供選擇。   城北,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南京邁皋橋醫院。   城東,解放軍南京總醫院、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均開設了夜間兒科急診。
  • 新氧攜手西南醫美標杆星榮開啟公益進行時 醫美行業龍頭效應凸顯
    在掛牌儀式現場,對於新氧公益救助基地為何落戶重慶,為何選擇星榮整形外科醫院等一系列外界好奇的問題,新氧科技會員服務中心及服務體驗中心副總裁張雲霄給出了答案:「重慶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近幾年除了美食、美景、美女外,重慶正在打造美的第四極,也是重慶的第四張城市名片——美容。星榮整形外科醫院的成立,為重慶醫美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技術和硬體支持,而新氧成立公益救助基地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人走出黑醫美的陰影,幫助他們實現成為一個『普通人』的夢想。在救助過程中,需要更多專業力量的支持。」
  • 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讓百姓看病更有「醫」靠
    看病難、看病煩、看病貴,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這樣子的體會,相信不少去過醫院的人都有過。但對於路橋的陳慶烈老人來說,看病早已有了不一樣的體驗。2020年12月30日上午,78歲的陳慶烈一個人走進路橋蓬街鎮衛生院,熟門熟路地找到自己熟悉的王波醫生:看診、開藥……沒有長時間地等待,所有事情很快就搞定。「以前看病買藥都要跑到路橋區第二人民醫院找王醫生,現在不用了,在家門口就能看好了,而且醫生護士的態度都非常好,也很有耐心。」提起衛生院的改變,陳慶烈是讚不絕口,直豎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