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晾」在急診的老李和小李
晚8點,小李終於等到了下班,想起這兩天感冒,白天上班沒時間,就去家附近的大醫院掛個急診開點藥吧。結果等了2個多小時都沒看上病,他還發現,不斷有比他晚到的病人先看上了。
小李怒氣衝衝闖入診室:「我就看個感冒,等了2個多小時!你們黑幕也太明顯了!他們幾個比我晚來那麼多,憑什麼都排在我前面,講不講先來後到啊?!」
到達急診不久的老李,彎著腰捂著肚子,一臉不高興地挪進診室幫腔道:「就是就是,我也來了快半個小時了,眼看就要到我了,結果這個人剛來就被叫進來看病,我這拉肚子一晚上了,疼得不行,耽誤了你負責麼?!」
診室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小李和老李話語中的那些一來急診就得到醫護重點關注、不用等候、即刻就診的人,到底什麼來頭呢?
當晚值班的張醫生一邊給患者做心電圖,一邊跟老李和小李解釋:「很抱歉讓兩位等很久。咱們都知道,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辦事情都講究一個輕重緩急,而不一定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現在這個患者啊,來的時候血壓200多,還有劇烈的胸痛,得先看,先排查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疾病。」
正在這個時候,心電圖列印出來了,張醫生看到典型的心電圖表現,即刻診斷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還是那種馬上有生命危險的類型,立馬把病人護送到搶救室,下達一系列指令(醫囑)。「這個患者要搶救,馬上監護,嚼服抗血小板藥物,聯繫導管室,按照綠色通道要求抽血檢查,建立靜脈通路給患者交代病情……」他同時「眼觀六路,嘴說八方」,回過頭又說:「各位診室的患者稍等啊,這裡有個搶救。您二位也稍安勿躁,一會有時間咱們再細說。」
老李看到這個病人滿頭大汗,面色蒼白,表情痛苦,再一看剛才按部就班工作的醫護人員,那步伐、那言語、那節奏,就像開了掛,立刻覺得自己的肚子似乎也沒那麼疼了,跟小李一起安靜地回到大廳,繼續等候。
允許插隊是為了搶救生命
終於,緊張的搶救告一段落,老李和小李也看完了病,趁著人少,張醫生就與他倆攀談起來,周圍沒有離開的患者和家屬也圍過來聽聽解釋,在急診排隊看病,為什麼不能講究先來後到?下邊就是張醫生與他們的談話。
「剛說過,大家的工作生活中,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了辦事的先後順序。急診看病也是這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真正危重的病人能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就像前面那個病人,是很危險的急性心梗,隨時有猝死的可能,治療起來分秒必爭,不能等的,所以一來急診就要馬上看。別說這個病人與我沒有任何關係,這種病情與我有沒有關係都必須馬上接診處理。」聽了張醫生的話,大家頻頻點頭。
張醫生轉過身對老李說:「您的情況,血壓平穩,病情穩定,雖然本人感覺很難受,但是肚子痛且有拉肚子的病人只要沒有嚴重脫水,一般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所以需要等待。小李呢,感冒本身不需要看急診,您看您自己也是主動等到下班才來醫院,實際上自己也認可不是急病重病吧?真正急症的病人『插隊』到前面,幾分鐘的提前,就可能挽救一條生命。像小李這樣,就是開點感冒藥,完全可以不來急診,或者另選醫院。總之,在急診,輕重緩急就表現為病情為王,病重的患者就能先看,病情輕的患者可以等待,病情同級別的才按照先來後到順序就診。」
病得重不重 誰說了算
那怎麼判斷病情?誰來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
通常在急診的顯著位置設有分診臺,患者在這裡可測量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酌情測血糖),每個患者就診前都要在分診臺測量這些指標。在專用的分診系統裡輸入指標和就診症狀等信息,電腦自動根據一系列客觀標準判斷患者病情分級。
負責判斷病情的人叫分診護士,她們都是經過急診專業培訓的高年資護士,對於危重症患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除了電腦系統中的客觀指標,遇到拿不準的情況或者可能會發生病情惡化的患者,還會請急診醫生來即刻評估。
分診的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來。
1級患者是最重的,病情瀕危、隨時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即刻進入復甦室或搶救室進行搶救,如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明確的心肌梗死等,甚至都不需要掛號,這些手續隨後再補。
2級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惡化、存在生命危險,也要短時間內進入搶救室進行救治,如嚴重呼吸困難、昏睡、急性腦卒中等。
3級患者病情急,存在潛在的生命威脅,先於4級非急症患者優先診治,如急性哮喘、吸入異物、持續嘔吐、胸腹痛、輕中度外傷等。
4級患者不屬於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輕微疼痛、不需要縫合的小擦傷、穩定恢復期患者複診、僅開具醫療證明等。輕症患者根據指引順序就診,這也意味著,非急症患者到急診就診的話,等候時間會較長。前面提到的小李就屬於典型的這種情況。
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上述這些標準可靠麼?萬一患者剛來的時候「好好的」,等著等著加重了怎麼辦?
標準是經過多年實踐總結而成,能夠識別大多數危重症患者,而且本著「寧錯勿漏」的原則,重症的分診標準也比較「松」,一旦有所懷疑,能分為1級的患者就不會分診為2級,不會漏掉重症患者,先按照重症處理,排查危險疾病,這也是急診的工作特點——降階梯思維。患者分診後也會動態評估病情,並不是一成不變,如果病情出現變化可再次評估分級,及時處理。
張醫生最後說:「急診應該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後一條堅固的防線,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但是多種原因導致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患者佔用,非急診疾病就診於急診的情況相當常見,希望大家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急症患者。」小李聽完,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表示以後不會再隨便看急診了。
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張向陽
文字整理:馬士程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外科主任/創傷救治中心副主任 王傳林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
【來源:健康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