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4日消息(記者 陳進)「場景」一詞,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從業者的認知和認同,尤其是已經將賽道瞄準「下沉市場」的各類網際網路消費業態和新生力量。在新零售行業,場景的構建比較直觀:移動購物平臺或者是基於社交平臺流量的新型購物方式,比如直播帶貨。在消費醫療行業,場景的構建往往由金融科技平臺主動為之,在這個場景裡,消費者、醫美機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跟金融科技平臺一起,共同組成了消費醫療行業的完整閉環。
中國消費醫療行業的場景也在逐步完善中。從消費醫療這個特殊行業的屬性出發,場景中的某一鏈條一旦出現問題,特別是醫美機構,則往往意味著消費者在可能承受財產損失的同時,還可能遭受肢體的創傷。
消費醫療,往往意味著愛美人士要調整或者輕微調整自身的局部面貌、牙齒、肢體等。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專業的消費醫療機構;專業的消費醫療行業從業者,更需要專業且合規的耗材和相關服務。這一現狀凸顯了監管的必要性,消費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勢必離不開監管的調節和震懾作用。
根據調研機構的數據報告,目前消費醫療已經瞄準了各個層級城市的中產階層,悄悄地改變著部分愛美人士的消費習慣。在即科集團CEO顧上飛看來,消費醫療行業的「場景」構建更為必要。在這個場景裡,需要讓消費者明確消費和金融兩個業態發生的實際狀況。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醫美機構、金融科技平臺等各方共同推進的行業秩序,必然會引導行業走向更加透明和合規。
(即科集團CEO顧上飛)
消費醫療是舶來品,泛指非公費、非保險覆蓋的、消費者主動選擇實施的市場化醫療項目,涵蓋整形、微整形、抗衰老、齒科、眼科、婦產、心理健康等。
以我國醫美行業的發展階段以及人口基數推算,這個市場目前仍可謂藍海。中研普華此前發布的名為《2020-2025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諮詢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增長率放緩至22.2%;2019年我國醫美用戶1367.2萬人,預測2023年我國醫美用戶將達到2548.3萬人(2019年-2023年CAGR為16.8%)。2013年-2017年,行業高速發展,大量機構湧現,且受網紅文化的影響,消費者需求爆發。2018年,行業出現放緩,大量中小機構面臨盈利難等問題,市場呈現供需不匹配狀態。2020年疫情襲來,行業發展略受影響,中研普華預測,未來3-5年是行業自我調整與變革時期,市場逐步回暖。
顧上飛表示,與美國、韓國等成熟醫美市場相比,我國醫美行業合規發展的空間還很大,隨著近年來主管部門對醫美行業和金融科技行業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醫美市場加快了向規範化邁進的步伐。
2020年12月12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和即科集團共同主辦「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行業發展與監督自律委員會成立會暨2020中國醫療美容監督管理論壇」大會,旨在向消費者推廣宣傳正規的、值得信賴的醫療美容機構和產品,進一步規範醫療美容行業的發展。同時,即科作為行業監管及自律機構合作的科技服務企業,將發揚公益精神,奉獻企業力量,協助協會團結起全國合規優質的醫美機構,用科技助力行業提升自律管理和合規效率。
即科集團一直聚焦服務消費醫療行業,2020年消費醫療機構受疫情影響嚴重,幫助行業合規平穩發展是即科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多數醫美機構非常希望不斷提升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水平,萬一遇到醫療糾紛,也需要有理性、公平、合法的機制和服務來化解極端風險。即科6年來一直聚焦提供優質服務,希望貢獻資源整合力量賦能醫美行業的發展。在2020年10月,即科集團助力中國人保PICC,首度為醫美行業設計推出了「醫美醫師責任險」,為消費者、醫師和醫美機構提供了切實保障。
同樣,「醫美醫師責任險」的承保醫美機構和醫師,也經過中國人保嚴格審查職業資格,確保其資質合規、技術可靠,將不規範的黑美容院、工作室排除在外,進一步幫助求美者篩選機構。「這樣的做法倒逼行業優勝劣汰,提升行業標準;醫責險的誕生,填補了醫美行業保險空缺,讓醫美風險量化、可控,並建立良性醫美行業新秩序。」顧上飛說。
在消費醫療這個場景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醫美機構、金融科技平臺等各方應如何協作推動醫美行業向縱深處健康合規發展?
顧上飛認為,政府監管部門應該為維護醫美市場的規範化管理提供政策和法規的保障;行業協會作為連接政府主管部門、醫美機構以及市場之間的紐帶,應該將政策落實到位,保障醫美市場有序開展;金融科技公司作為場景的關鍵一環,應該以科技的力量助力醫美行業規範建設,協助政府主管部門監督監管,探索行業規範發展的長效機制;醫美機構則需要強化自我管理主體責任,積極發揮自律作用,從根源上肅清行業亂象和淨化市場。「希望多方合力共同建立規範有序、風清氣正的消費醫療市場秩序。」顧上飛說。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止12月初,我國「醫美」行業相關的存續企業共有4.1萬家。今年1月份以來,我國新註冊醫美企業0.8萬家,同比降低4.4%。從企業規模來看,50%新註冊醫美企業註冊資本在100萬以內,體量較小。
面對仍處於「行業出清」階段的醫美機構,消費者選擇醫美項目仍要避開眾多陷阱。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中,仍然存在15%的機構超範圍經營。此外,艾瑞諮詢統計發現,國內合法醫美醫師僅佔行業的28%,由於「來錢快,誘惑大」,行業滋生了大量自稱「醫生、專家」的非法從業者。據中整協統計,僅通過非法培訓機構短期速成的非法從業人員,人數就達到10萬以上。而在合法醫美機構中,也存在近5000名非合規醫師。
顧上飛表示,醫美機構要做到合規以及自律,首先不能過度營銷,消費者的知情權必須得到保障。以即科集團平臺舉例,除引入專業保險機構以外,該平臺還主動以視頻+音頻雙錄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合規理性借貸,以及提醒逾期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的負面影響。「消費醫療這個新業態目前還比較年輕,從混亂到自淨的過程比較長。除了行業和企業自律,政府、協會的及時介入監管也起到了應有的監督作用。政府機構、行業協會、金融科技平臺以及醫美機構各自負起應有的責任,共同推進消費醫療行業走向更加規範和健康。」顧上飛說。
據了解,即科集團是目前中國領先的場景金融科技平臺,和國內數萬家商戶以及數十家持牌金融機構達成合作,用最優質的資源為消費醫療行業機構推薦消費分期、融資租賃等服務,構建「消費者保護平臺」,推進中國消費醫療行業的「合規萬裡行」服務,持續用科技能力和價值資源,賦能消費醫療機構的規範管理和合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