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才是給他們最好的愛

2020-12-23 雅雅媽咪說育兒

文章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大數據表明,我國的男性比女性多了七千萬,這個數據觸目驚心。這意味著,有七千多萬的女嬰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而這七千多萬的男性,在未來沒有辦法找到自己的伴侶,無法延續自己的基因,也就是所謂的傳宗接代。

而導致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因為有部分家庭重男輕女,在懷孕的時候,利用特殊手段檢查出了胎兒的性別。

如果是女孩子,就偷偷流掉,如果是男孩子,就把他生下來。

也有一些農村落後地區,因為沒有技術檢查胎兒的性別,所以一直追生男孩,導致在兒子出生之前,有好幾位姐姐。

而這些姐姐,在父母的教育之下,成為了人們口中說的「扶弟魔」,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汗水,供養出不懂感恩的弟弟。

而弟弟在這種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成長起來,他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他不會將女性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存在,把視作資源,視作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的踏腳石。

這種孩子在未來成婚之後,更不會尊重自己的妻子,把妻子當作是保姆一樣的存在。然後為了傳宗接代生個兒子,要繼續延續原生家庭的錯誤。

在這種情況之下,男女的比例會越來越懸殊,女性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能夠生男孩。而是說,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平等的對待男孩和女孩,讓他們擁有一樣的權利,一樣的生存空間,一樣的就業機會,一樣的家庭責任。

但是男女地位要獲得真正的平等,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在這漫長的過程當中,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努力改變這個社會的現象,給我們的女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01而想要改變這個世界,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做到一下幾點。

·平等地對待兒子和女兒

在家庭當中,我們要平等的對待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不能夠因為性別的原因而偏愛其中一個孩子。

只有讓孩子在平等、公正的環境之中長大,將來他在面對社會上的不公時,才能夠有勇氣和能力奮起反抗。

父母平等地對待兒子和女兒,還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從小擁有男女平等的觀念,這樣今後孩子在社會中,不過因為自己的性別而感到驕傲或自卑,更不會因此而去歧視他人。

·從小要教育男孩尊重女性

如果家庭當中有男孩的話,我們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要尊重女性。

只要教會男孩尊重女性,他才能夠尊重自己的母親、尊重自己的姐妹、尊重自己未來的妻子,尊重社會當中的其他女性。

但孩子學會了尊重女性,長大之後他就不會因為不尊重女性而變成對女性出手的害群之馬。在女性受到傷害的時候,勇敢地站出來保護女性。

從個人做起,改變這個社會的風氣,創造出為更加和平的社會。

·從小教育女孩要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如果家庭中有女兒的話,父母在教育女孩的時候,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因為在當今的社會中,女孩的成長空間和生存空間都受到了極大的壓制,她需要面對就業歧視、性別歧視、能力歧視等等。

就比如說在工作上,就因為女孩有可能會成家生子,所以社會大部分人默認帶孩子、操持家務這一部分的工作屬於女性。

所以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的時候,如果有男性與女性一同競爭的話,通常會選擇男性。除非女性真的過於優秀,否則,她被選擇的機會是很渺小的。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從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女兒,一定要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勇敢發聲,對不公平說不。

一個人的觀念,或許就像蜉蝣撼樹,不自量力。但是只要我們能夠慢慢改變所有人的觀念,生二,二生三,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成我們想像中美好的樣子。

·在生育孩子的時候順其自然

在網際網路上,「接男寶」等社會現象層出不窮,我們能夠看到有一些母親排隊接龍,想要生一個男孩。

甚至有的母親說,自己連下了三胎女兒,為了追生兒子,還要繼續懷孕,直到生出了兒子之後才停止。就算違反了國家計劃生育的政策,也在所不惜。

這種現象令人瞠目結舌,感覺她們對兒子都嚮往已經到達了一個病態的地步。

如果這種風氣沒有辦法遏制,未來我國男女比例的懸殊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在生育孩子的時候要順其自然。孩子是男是女這件事情,主要是由男性的基因決定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兒,只要順其自然,將孩子培養成才,優生優育就好了。

不要過分去追求某一個性別的胎兒,這樣才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社會。

·不向孩子灌輸「重男輕女」的觀念

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無論孩子是男是女,我們都不能向孩子灌輸重男輕女的觀念。

有些父母在教育兒子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性別,所以不僅溺愛,而且縱容包庇孩子的錯誤,將他養成了一個熊孩子。

讓兒子從小就感受到了性別帶給自己的紅利,就算自己極為普通,也能夠擁有與自己不符的過度自信。

而在教育女孩的時候,總是向孩子灌輸一些「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孩子沒有必要努力,將來嫁一個好男人就夠了」這些消磨女孩進取心的觀念,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嬌滴滴的花兒,沒有辦法去接受社會上的狂風暴雨,成為一朵莬絲花,依附在男性身上。

這些觀念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一定不要給孩子灌輸這些重男輕女的理念。而是要把男女平等的觀念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中。

02和你說句貼心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只有將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與其他人公平競爭的機會,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利的。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平行教育要求父母平等對待孩子
    第四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婚姻關係作為民法調整的對象,父母子女,就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他們在民事活動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父母要注意,這裡的平等,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是對孩子平等對待和平等保護。
  • 避免與孩子有隔閡,父母要做的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平等的交流
    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就像是天使,能夠給家庭帶來無限的美好,也能夠給父母帶來很多快樂的記憶。而父母也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最好的,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很多父母都會在網絡當中找各種各樣的育兒心經,按照書上所記載的各種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教育,從來都沒有明確的規章,有的只是因材施教。
  • 【天元區龍娃娃親親幼稚園】孫莉回應多多打耳洞染髮,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對他們才是最好的?
    孩子們更希望,父母能夠做一個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朋友,被「平等」地對待。如果爸媽總是堅持自己所謂的威嚴和標準,不參考孩子的想法,不去尊重他們的個性和愛好,就有可能會給他們的自尊心造成或深或淺的傷害。如果爸媽都不願意傾聽自己,慢慢地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關心,會變得小心翼翼、悶悶不樂,甚至再也不會向爸媽吐露心意。  學會傾聽寶寶們的需求,儘管不明白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或者是不懂得他們的邏輯,也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學會耐心地聆聽,慢慢教導。
  • 北大教授:教育孩子最好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都持有不同的觀念和態度。有的人說對待孩子要溫柔,用愛感化孩子,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其實除了這兩種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教育方式,許多父母都不知道,那就是"報復"式教育孩子。北大有位教授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 宋家三兄弟近照又上熱搜: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標杆
    就像宋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會把所有的關注和精力放在了三胞胎身上,孩子什麼時候第一次叫爸爸,什麼時候第一次學會走路,都銘記在心。 宋一國真的是做到了讓孩子的個性充分發展:他時刻關注著他們的成長,能夠發現三個孩子身上不同的特性,並根據各自不同的特性去教導,才有了大韓的穩重聰明,民國的機智可愛,萬歲的自由灑脫。
  • 父母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發人深省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2、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 《飲食男女》: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平等自由
    三部電影都在講述中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約束,以及其中的逃離與愧疚。之所以創作」父親三部曲」,是因為李安自己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他要以一個兒子的身份表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該平等自由。在中國的家庭關係裡,犧牲情結根深蒂固。不管自己快樂不快樂,為了家人,父母和孩子都是一貫做犧牲,唯獨不敢取悅自己。
  • 一個愛讀書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貴人
    該調查的數據顯示,父母的榜樣作用影響學生的讀書習慣,對學生知識拓展有很大幫助。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50.4%-71.3%的父母在家中常常讀書,這些家庭的孩子語文成績表現更好。大多數愛看書的家長都出於提升自我,給孩子做好榜樣的動機。而孩子的學習動機,正是在家長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得來的。有了動機,孩子才有努力的動力;孩子只有有了動力,才能更好的學習。
  • 孩子從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人格
    而這整件事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源就是父母沒有把A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來看。他們認為A的人生需要他們來掌控,他們只需要A按照他們的意願去生活,他們認為自己為A做的選擇才是最對的。至於A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著名導演李安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附屬品,而是應該可以彼此相愛的,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製造一種階級的關係,過分強調孝道,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 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德善一家,他們在小心翼翼地愛著彼此
    一家人性格各異,相同的是他們不善言辭,不知道怎麼表達出自己對家人的愛。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在對家人說「我愛你」。德善作為《請回答1988》的女主角,德善二女兒的身份似乎並沒有姐姐和弟弟受父母關心。從他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寶拉、餘暉,偏偏她叫德善。
  • 賈乃亮李小璐陪甜馨玩耍:這才是離異父母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儘管「離異家庭」易對孩子造成內向、孤僻、無安全感,甚至對異性或者婚姻的看法偏激,但是自從李小璐和賈乃亮離婚後,我們仍看到小甜馨洋溢在臉上的笑容,似乎沒有受到父母離異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與保護堪稱典範! 父母離異後,如何能夠讓孩子仍然開心幸福呢?
  • 以真誠的心對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人敞開心扉,真誠地對待你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這個21歲的女孩子才剛剛參加工作,她父母雙亡,只有一個哥哥。為了這份工作,她拼命讀書,沒錢的時候是哥哥賣了血供她上的。她想她真是命苦,剛上班沒幾天就遭遇這樣的事情,怕是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 《82年生的金智英》:不平等對待的背後與能夠創造的經濟利益有關
    所以影片中金智英的犧牲被當做是理所當然也只不過是千百年以來女性的縮影,是一種經濟利益創造上不及男性之下才產生的「男尊女卑」,它直接與女性能夠創造的經濟利益有關。金智英懷孕之後便要面臨的問題是她無法平衡好家庭與職場的關係,畢竟有了孩子註定分散一部分精力分到家庭之中,意味著她沒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而面對著升職的問題上,優先選擇男性,金智英心裡都極其的不平等,恨不得大聲疾呼,要求男女平等。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多理解和傾聽孩子,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在孩子犯了錯之後,要及時聆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後再進行引導,這樣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愛和尊重。父母能夠做到體諒他人,孩子自然也耳濡目染。2、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現在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出現叛逆的行為,究其原因都是幼年和童年時缺少關愛與陪伴。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忙著辛苦打拼賺錢,犧牲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
  • 《觸不可及》:「糟糕」的「父母」如何出色地挽救了一個「孩子」
    對孩子的憐憫促使我們在心理上有高高在上的衝動,從一開始就註定不能與孩子平視,把他們當做獨立的人格對待,就像我們對待一個成人一樣。因為我們把兒童當成了一件脆弱而沒有自理能力的東西,如同「癱瘓」了成人,就覺得必須替他們做所有的事情,但卻忽視了他們身體內巨大的潛能。真正愛孩子,尊重孩子,就應該做一個「冷漠」的父母,不憐憫,不同情,與孩子平視。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伸手。要不,請退後。
  • 送給孩子最好的新年禮物——成長與愛
    在這新年之際最快樂的恐怕就是孩子了,無論煩惱、憂愁還是傷心失望,都已是過去式,2021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讓我們在新的一年帶著孩子們一起飛,飛向更好的自己!一群快樂的孩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教育問題可以說是父母最大的責任!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給的孩子再多,不如多愛孩子一點。
  •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虛偽的平等,會讓人像睜眼瞎一樣看不清真相
    經常看到有人問,如何平等地對待孩子?而總有這樣一個答案「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好像「嘴」在同一水平線上就真的能夠平等了一樣。於此相似的問題還有如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愛孩子、給孩子自由……我們關注「如何」,是因為我們要行動,但我們的行動卻建立在對平等、尊重、理解、愛與自由等模糊認識的基礎上。所以一些父母看了很多「如何」的書籍,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依舊困難重重。
  • 《流金歲月》:多少孩子的悲哀,是因為有個「為你好」的父母
    蔣南孫代表另一類孩子,他們直接反抗父母的「為你好」,當一切反抗手段更加激烈時,會演變成親子之間的「戰爭」,曾經的好孩子就成了父母眼中叛逆的熊孩子了。父母以為自己對孩子好,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但孩子卻沒感覺到幸福,還因為父母的掌控而想反抗,搞對立,這是父母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 由青島少女弒母想到的,平等和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逼成「仇人」
    因為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媽媽給了我們生命,哪個孩子會想到這樣對待自己親愛的媽媽呢?這位少女是有多麼恨媽媽,才做出這等仇人之間才發生的事。曾有一對父母,他們有一個女兒,自己有體面的工作,一家三口也算是比較幸福,他們已經規劃好了女兒的美好人生。除了平時讓孩子學習外,還給孩子報了舞蹈班、鋼琴班。但是孩子卻對這個不感興趣,與父母的隔閡也越來越大,可是父母卻對孩子的反應渾然不知,或許就是不想去了解。一天,讀高一的女孩子終於忍受不了父母的高壓,當她獨自己在家時,竟然想到自殺。
  • 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真的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友好方式嗎,本文給...
    先來說說「和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這種做法的益處。首先,年輕父母們大多數是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一直敞開心扉地和父母溝通交流,即使經歷青春期,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