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人格

2020-12-22 燕趙書院

「養兒防老」這四個字植入人心根深蒂固,於是便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生你養你一場你便應該對我言聽計從,假若你有「二心」那你就是不孝。

講一個真實的例子。A從普通本科院校畢業後選擇了自主就業,進入了一線城市一家公司,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對於A來說每天都充滿了挑戰且日有所獲。A每天忙忙碌碌卻也樂此不疲,但好景不長。

A的父母覺得A是女孩子,女孩子就需要穩定的工作,於是要求A辭職回家參加考試,以便可以擁有一個「鐵飯碗」。但對於A來說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她覺得極為牴觸,但又覺得不能讓父母失望。最後如父母所願擁有了看起來是「鐵」的「飯碗」。

一段時間後A開始覺得失落,她怕她就此淪陷,變得慢慢與快節奏的社會脫節。於是她向父母表述了她想辭職的想法。於是這個本來風平浪靜的家庭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分歧在哪兒呢?分歧在父母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A覺得這不適合她。父母總是企圖掌控她,認為A只是小孩子心性鬧脾氣,並以斷絕關係相逼企圖能夠讓A「迷途知返」。而A認為這是自己的人生大事自己有自己的規劃。

而這整件事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源就是父母沒有把A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來看。他們認為A的人生需要他們來掌控,他們只需要A按照他們的意願去生活,他們認為自己為A做的選擇才是最對的。至於A自己的想法,不重要。

著名導演李安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附屬品,而是應該可以彼此相愛的,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製造一種階級的關係,過分強調孝道,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李安還指出,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的尊重,他的興趣愛好,他的理想目標,他的任何一切,都需要父母來理解和接納,這是父母與孩子平等相處的前提!

在當今社會有太多家長犯了這樣的錯誤,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一旦孩子違逆自己的意願,就拿「孝道」來壓制孩子!而我國自古至今的孝道,顯然都被一些家長曲解了。他們認為孩子天生應該遵從父母的意願,如果和父母「對著幹」那就是不孝,一些孩子也在這樣的枷鎖下被深深禁錮了思想和發展的自由。

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父母在育兒之前也應該先懂得「育己」。只有父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才能給孩子提供給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由幸福地長大,然後自信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會讓孩子懂得去尊重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愛,這個時候無論你是否跟孩子講孝道,孝道都自然存在在孩子的心中了。

當父母用獨立的眼光和要求去對待孩子的時候,便會發現你的孩子其實比你想像的要更加耀眼奪目!

相關焦點

  •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人格獨立的孩子,你屬於易怒的父母嗎?
    培根曾對我們耳提面命:「要想子女人格獨立完善,父母當隱藏情緒和煩惱,不要暴露猶豫粘連的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反覆無常的態度卻並不少見。在這樣的迎合中,孩子再沒有更多的餘地來做自己,識別自己,只能徘徊在提心弔膽的促狹心理空間,人格特徵發展始終是模糊一團。三:父母通情達理,態度從一而終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更多空間一位朋友就憑其果斷的性格,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朋友女兒琪琪六歲時,她答應周末帶她去遊樂園。
  • 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相對於父母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識,性格和想法。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應該是父母的財產。你是否曾經很強硬地要求孩子按你說的去做,而故意無視了孩子本身的意願呢?紐西蘭的早教大綱裡有這樣一句話:children are affirmed as individuals(孩子應該是被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的)。
  • 不懂孩子?一個健全人格的孩子應該具備的四大屬性!
    一位農村體育老師,言傳身教,講述的便是對一個行業的熱愛與執著、對孩子體育興趣的培養、利用老師的各項體育發明,正向引導孩子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團隊協作意識等。這一切動作的完成,卻不是刻意說教形成的,而是通過老師的身體力行,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正向引導。
  • 中國孝文化與獨立人格的消彌
    觀點主要分兩大派:——孝道是中國文化的根基,父母有充分的權力要求子女盡孝,這點不容置疑,現在應鞏固與強化孝文化,而不是批判孝文化中存在的問題。——父母養育愛護子女,子女贍養孝敬父母是人類美好的情感與神聖的家庭責任,但並不可以此作為無節制佔有或索取的理由,應尊重彼此獨立人格。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擔心孩子哭鬧,害怕她一轉身,孩子出來看不見她。其實,不是孩子不能獨立,很多時候其實是父母捨不得割捨孩子對自己的需要。父母學會獨立後,孩子才能真正成長人的成長,應該有「三次褪變的時機」:第一次,是從媽媽肚子裡,來到這個世界,從一個封閉的環境,來到一個開放的世界;第二次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相信這樣的心情,大多數人都是擁有的,都希望自己身邊有好多好朋友可以相處,而不是身邊總是獨自一個人,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孤單的感覺,不喜歡備受排斥。因此人們為了自己己能夠有朋友不會孤單寂寞,所以就會去一味的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和自己成為朋友,希望自己身邊,也是有朋友存在。
  • 對一個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青春期,而是十歲前
    李玫瑾教授前段時間做了一個演講:「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其實,一個孩子10歲前,最重要的不是玩具也不是成績,更不是學區房和興趣班,而是心理教育和性格培養。因為,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在撒手不管中長大。
  • 孩子不想跟別人分享,父母的強迫,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說明孩子的性格良好,為人大方,具有優秀的品質。因此很多時候孩子明明不願意分享,但是家長會強迫孩子進行分享,而這種強迫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王女士的老家在山東,每到秋季蘋果下市的時候,老家的親戚總是會給王女士郵來一些新鮮的蘋果,清脆甘甜非常好吃。
  • 健全的人格,遠比孩子成績更為重要,並重發展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
    直到這時,這位母親才恍然大悟,學習成績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方面,如果一個人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沒有健全的人格,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那即使成績再好也很難適應這個社會,也很難生存下去。(二)人格的扭曲相信大家依稀還記得有一個北大的高材生叫做吳謝宇,說起這個名字大家心裡肯定交感萬分,這個孩子是個學霸,不,應該說是學神。
  • 打響孩子獨立好眠保衛戰,從兩點入手,孩子更自由,父母更輕鬆
    對孩子任何習慣的訓練都有一個過程,包括獨立睡眠。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個月,父母不應該主動地讓孩子依賴自己,只要孩子不發出需求命令,父母就應該讓小嬰兒躺著,而不是總是抱著、哄著,讓孩子養成父母總要在跟前的壞習慣。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你好」的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最近看到一部劇,名字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豆瓣評分8.3,反響很大,被評為臺灣省的《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共十集,兩集一個故事,總共五個單元。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這個故事中,一個強勢的媽媽將孩子的方方面面掌握在手中,甚至拿到了掌控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將孩子犯過的錯無限回退,只為逼迫孩子認錯。
  • 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家長只需4個方法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父母終身的事業。父母不僅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表現優秀,還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提到: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2.培養孩子直面挫敗的勇氣。總是成功不是本事,多次失敗後還能成功,才是真本事。這樣的本事,來自堅定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勇氣。
  • 孩子總情緒敏感,容易失控怎麼辦?父母的重視,能讓孩子更積極
    >如果說孩子的情緒特別敏感,動不動就哭鬧的話,那麼其實對孩子的人格獨立非常有影響,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性格會受到非常負面的影響,以至於孩子的人格獨立無法塑造,變得極為依賴父母。原因一:家長經常苛責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並不是說不讓家長苛責孩子,然而要講究正確的教育方法,並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用責罵來解決。大多數事情,其實家長都可以選擇更加聰明的方式,而不是謾罵來教育孩子。
  • 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
    我希望自己是兒子的快樂天使,帶走他所有的失望、悲傷和痛苦。 但是,我早已經意識到,無論我怎麼努力,兒子的人生都不可能只有歡樂。 「孩子的眼淚和笑聲同樣重要。」「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快樂,而是幫助他們更有人性。」
  • 孩子長大還讓父母陪睡,沒有養成獨立性格,主要責任在父母
    我們也知道每個人的性格生來不同,也並不是每個小男孩天生都是勇敢堅毅的,面對Kimi這樣缺少安全感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更多的自信心,培養他的男孩子氣概。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覺得不踏實,他習慣了依偎在父母身邊,感受父母的愛,再加上kimi有兩個雙胞胎弟弟,所以可能也存在孩子之間「爭寵」的因素,為了不讓弟弟們把父母的愛搶走,他在長大後依舊想要和父母睡在一起。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 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會跟孩子灌輸贍養意識,孩子長大會很孝敬父母
    前幾天走在路上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激起了我更多的思考。我想把這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看看大家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商場裡碰到了一對父子,年輕的爸爸牽著三歲的兒子,兒子走累了,撒嬌讓爸爸背著走。但是現實是,不是三歲的孩子沒有意識,就連十幾歲的孩子可能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用心和付出。在他們眼裡家長的付出是應該的,是正常的,自己的索取可以是無度無回報的,這就造就了這些孩子們心中只有自我,不曾考慮家長的心情。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總會忽略父母,只考慮自己呢?1.
  • 《小歡喜》大結局了,父母和孩子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以宋倩的視角去看英子的教育,沒有太大的邏輯錯誤,她行為上的過激、情緒上的歇斯底裡都來自於母親對女兒100%的愛,但她卻沒有意識到女兒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總覺得孩子依舊依偎在自己身邊。一定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卻偏偏有很多父母,沒有能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她認為:女兒還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卻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附屬。離婚不該是媽媽對孩子無限度索求情感的藉口。
  •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
    你以為孩子是你在養,其實真相併不是!父母必看!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很多人去墮胎,有個原因,怕養不起孩子。養一個孩子都很累,更何況再來一個。我們潛意識中,都認為,這個人是我養的,家庭是我支撐的。
  • 《何以為家》一個孩子是如何走上了控告父母之路?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為什麼要生了他給了他生命卻沒有養他他到底經歷了什麼?親生父母為何這樣對待孩子其實像這樣生而不養的父母我們身邊真的還有很多記得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贊恩想要去上學,父親沒同意,母親倒是同意了,不過理由卻讓人無比悲憤:因為上學能夠從學校帶食物、衣服、棉被回來,救助弟弟妹妹,接濟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