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這四個字植入人心根深蒂固,於是便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生你養你一場你便應該對我言聽計從,假若你有「二心」那你就是不孝。
講一個真實的例子。A從普通本科院校畢業後選擇了自主就業,進入了一線城市一家公司,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對於A來說每天都充滿了挑戰且日有所獲。A每天忙忙碌碌卻也樂此不疲,但好景不長。
A的父母覺得A是女孩子,女孩子就需要穩定的工作,於是要求A辭職回家參加考試,以便可以擁有一個「鐵飯碗」。但對於A來說這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她覺得極為牴觸,但又覺得不能讓父母失望。最後如父母所願擁有了看起來是「鐵」的「飯碗」。
一段時間後A開始覺得失落,她怕她就此淪陷,變得慢慢與快節奏的社會脫節。於是她向父母表述了她想辭職的想法。於是這個本來風平浪靜的家庭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分歧在哪兒呢?分歧在父母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A覺得這不適合她。父母總是企圖掌控她,認為A只是小孩子心性鬧脾氣,並以斷絕關係相逼企圖能夠讓A「迷途知返」。而A認為這是自己的人生大事自己有自己的規劃。
而這整件事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源就是父母沒有把A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來看。他們認為A的人生需要他們來掌控,他們只需要A按照他們的意願去生活,他們認為自己為A做的選擇才是最對的。至於A自己的想法,不重要。
著名導演李安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附屬品,而是應該可以彼此相愛的,父母真的沒有必要去製造一種階級的關係,過分強調孝道,父母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愛。
李安還指出,孩子和我們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的尊重,他的興趣愛好,他的理想目標,他的任何一切,都需要父母來理解和接納,這是父母與孩子平等相處的前提!
在當今社會有太多家長犯了這樣的錯誤,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一旦孩子違逆自己的意願,就拿「孝道」來壓制孩子!而我國自古至今的孝道,顯然都被一些家長曲解了。他們認為孩子天生應該遵從父母的意願,如果和父母「對著幹」那就是不孝,一些孩子也在這樣的枷鎖下被深深禁錮了思想和發展的自由。
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父母在育兒之前也應該先懂得「育己」。只有父母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才能給孩子提供給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自由幸福地長大,然後自信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會讓孩子懂得去尊重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會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愛,這個時候無論你是否跟孩子講孝道,孝道都自然存在在孩子的心中了。
當父母用獨立的眼光和要求去對待孩子的時候,便會發現你的孩子其實比你想像的要更加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