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一個孩子是如何走上了控告父母之路?

2021-03-02 幼師口袋

你們都去看《何以為家》了嗎?

我建議都去看看吧!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原因是為什麼要生了他

給了他生命

卻沒有養他

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親生父母為何這樣對待孩子

其實

像這樣生而不養的父母

我們身邊真的還有很多

記得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贊恩想要去上學,父親沒同意,母親倒是同意了,不過理由卻讓人無比悲憤:

因為上學能夠從學校帶食物、衣服、棉被回來,救助弟弟妹妹,接濟家裡。

而贊恩年僅11歲的妹妹,則被父母逼著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抵還房租。最後導致她懷孕難產而死。

雖然說生恩、養恩都是恩。但如果像讚恩的父母這樣生而不養,不僅無恩,而且有罪。因為他們逃避了自己的責任,施加給孩子只會是終其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回到我們身邊的例子:

早上琪琪爸爸送孩子入園,由於接了個電話又玩了會手機,就忘了孩子在車上還沒下車。車開走後,下車鎖門走了。

結果當天下午琪琪媽媽去接時,發現孩子並不在幼兒園。最後在自家小車後排座椅下發現已沒生命體徵的孩子了。而琪琪爸爸則認為孩子死了主要責任是幼兒園沒打電話提醒他。

許多網友譴責這位父親對孩子的不負責,沒有愧疚之心反而將過錯推卸給幼兒園和老師。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慶幸並非身處在戰亂的國家,社會越來越好,教育條件也越來越好,我們更應該關注、關心自己的孩子,肩負起父母養育孩子的職責。

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有很多老師在後臺留言說,班上總有那麼幾個家長不願意來參加親子活動,怎麼請都請不動,挺無奈的。理由不外乎工作忙,讓祖輩去參加吧,在家也能和孩子親子活動,自己就不來了。

為人父母,是需要負責的。生了要養,養了要教。可這些父母卻把教統統丟給學校、老師。

有調查標明,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經常參加親子活動,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重視與支持,能夠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養成。


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孩子的性格,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在幼兒園裡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會突然的情緒失控,暴躁。其實很多都與家庭教育中父母長期對孩子的態度所影響導致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表:

父母態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服從、無主動性、消極、依賴、溫和

過度照顧

幼稚、依賴、神經質、被動、膽怯

保護

缺乏社會化、深思、親切、非神經質、情緒穩定

溺愛

任性、反抗、幼稚、神經質

順應

無責任心、不服從、攻擊性、粗暴

忽視

冷酷、攻擊、情緒不穩定、創造性強

拒絕

神經質、反社會、粗暴、企圖引人注意、冷淡

殘酷

執拗、冷酷、神經質、逃避、獨立

民主

獨立、爽直、協作、親切、溝通

專制

依賴、反抗、情緒不穩定、自我中心、大膽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學會的是指責;

生活在敵意之中,學會的是打架;

生活在嘲笑之中,學會的是害羞;

生活在羞辱之中,學會的是內疚;

生活在寬容之中,學會的是大度;

生活在讚揚之中,學會的是自信;

生活在公平之中,學會的是正義;

生活在安全之中,學會的是信任;

生活在讚許之中,學會的是自愛;

生活在相互承認和友好之中,學會的是愛。

所以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長、意義重大。

愛與被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因為有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美好。不幸的是,有些人從小就缺少關愛,甚至遭受到無止盡的毒打、辱罵。

在浙江杭州江幹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案件,卻有些反自然反人倫。親生母親把2歲半女兒虐待致死。

王某常以圓圓弄髒衣褲、愛哭、打瞌睡等理由,斥罵、甩耳光、擰嘴巴、用衣架毆打身體等方式虐待圓圓。因圓圓打瞌睡、弄髒衣褲,王某扇了女兒耳光。當天中午,王某發現女兒滾落到床下,似乎沒了生命氣息,趕緊撥打120急救電話。但圓圓終因傷勢過重,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對孩子施暴的,竟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把孩子當做一個物件,而不是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尊嚴的人。沒有給足孩子的愛,更是讓孩子在被父母的毒打下離開人世,這是罪。

妞妞是一名兒童服務模特,她常常要工作到晚上10點後,一天可以拍100多套衣服。在這期間沒有休息,表情動作稍有疏忽,媽媽就會在旁邊揮動衣架。「打起精神來!」啪的一聲,衣架落到妞妞身上,妞妞立刻微笑站好。

她今年才3歲。


這是童模妞妞的困境,小小年紀被迫工作,並被母親虐待打罵。她能做的只是乖乖站好,儘量不犯困,努力笑出來,漂亮地轉圈圈,方便她媽媽賺錢。


單是童模工作本身,對於一個學齡前兒童的健康危害,就非常嚴重。她們嚴重睡眠不足。3歲兒童的睡眠時間應該平均在12小時左右,但妞妞們顯然達不到。而沒睡夠同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抵抗力,以及損傷孩子的心臟。

在一張12歲孩子的臉上,你見過什麼?張揚?明媚?天真?羞澀?憂鬱?可能都有。可贊恩的臉上似乎只寫了兩個字,厭世。沒錯,他只有12歲,卻常年冷著一張暴脾氣的厭世臉。

贊恩始終保持著跟自己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他能用成人看問題的方式去「理解」一切。

回到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會跟幼兒園老師抱怨孩子回家總不愛交流、不願說話,甚至還不願靠近自己的父母。對父母越來越冷漠。

而這些家長首先會想到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不排除這樣的可能。但是家長難道就不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你親近?你會不會想起,有一天孩子興高採烈的跟你講他所經歷的事情的時候,你用「別打擾我,爸爸在忙」回應孩子呢?!


一個從小缺乏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懂得如何付出愛與接收愛,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遇事會過度害怕,甚至是自卑,性格偏孤僻,甚至會造成冷漠無情極端的性格。

而在父母關愛下幸福健康成長的孩子,內心會更加豐盈幸福,更懂得如何愛人與接受被愛。學校給孩子提供的是文化知識的教育,只有家長才能真正影響孩子的情商和人品。

從小缺愛的人,長時間被冷落的孩子,不但對外界的反應冷漠遲鈍,甚至不能忍受看見別人擁有愛,以至不能忍受其他的生物的快樂。長大後的他們就會變得冷漠無情。

↑ 長按圖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只有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會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為人父母很難,可為人子女也不易。別忘記愛孩子,這會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禮物。

1.陪孩子聊天,傾聽他的內心世界


多和孩子對話,傾聽是愛的基礎。和孩子聊天,其實是最好的親近方式。少一些命令,少一些教訓,多一些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會讓孩子感到更多的理解和愛意。

2.及時擁抱和愛撫孩子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白濱洋徵曾經說過:「孩子的自立是從擁抱開始的。」即使孩子慢慢長大了,他也仍像嬰兒時期一樣,需要一些身體上的愛撫,如經常擁抱他或摸摸他的頭髮、拍拍他的肩膀,和他一起玩耍時身體不經意的接觸,這些都會更好地傳遞父母的愛意。

3.保持對孩子理解、同情、包容的態度


父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情,都儘量不要用抱怨、責備、辱罵等充滿負面情緒的語言行為傷害孩子。

最後的話

大家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都有不易之處,可以理解。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們多點耐心,多點關愛,多關注孩子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學著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更不要以「生」之名,讓孩子用一輩子的痛苦去報「生」恩。

願每個有幸落入凡間的精靈,都能夠被溫柔以待,都能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健康地成長。


*聲明:本文內容由幼師口袋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內回復「轉載」。

最近微信頻繁更新,好多老師反映找不到幼師口袋了。

教你一招,按下圖所示將幼師口袋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收到幼師口袋的文章哦~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資源

記得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扎因,選擇了起訴父母
    最近上映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探討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作為父母,如果連撫養孩子最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還應不應該把他們帶到世上?電影中的小主人公扎因,給出的答案是「NO」。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內地很值得探究。在中國,秉承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父母懷孕生子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會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的。
  • 電影《何以為家》:孩子是父母的,家庭是社會的
    》這部電影是由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的劇情片,原名叫做《迦百農》,在國內上映時改成了一個更加具有中國味的名字:何以為家。再配上影片名字《何以為家》,我們大概都能猜到影片主要是講什麼。 這個小男孩叫做贊恩。他和他的父母是敘利亞逃亡到黎巴嫩的難民,他們沒有正式的身份,生活極其的困難和混亂,靠一些坑蒙拐騙的事情勉強維持生計。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家庭仍然生了很多的小孩。
  • 《何以為家》真實到令人心痛的難民故事:該控告父母生而不養嗎?
    《何以為家》,別名《迦百農》這部電影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納迪·拉巴基、Zain Alrafeea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令他的生活過得一團糟。看見這樣的介紹,小編心裡不解又質疑:一個孩子怎麼能夠控告自己的父母生而不養呢?
  • 《何以為家》小演員14歲了,出生貧民窟的他上學了,還走上了紅毯
    電影《何以為家》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這部走遍了各大國際電影節,豆瓣評分高達8.8分,電影中國版宣傳海報上,影片的主人公,也就是小男孩贊恩面露微笑,海報底部的幾個大字極為醒目: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 以《何以為家》為例:過分的「成人思維」,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童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何以為家》是我反覆觀看了好幾遍的電影,每一次都有更深層次的感悟,而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析這部電影,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理解。《何以為家》原名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意味著"混亂",同時也意味著"奇蹟"。
  • 《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相信大家都看過《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看過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生而不養,那為何要生!賣子女真的狠心嗎。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何以為家》磨滅人性美好的殘酷世界。生活可以把一個孩子逼到什麼程度?一句為什麼要生我?
  • 《何以為家》:12歲的他,到底控訴的是父母,還是其他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由此看來《何以為家》的確是文藝片中的又一突破再加上豆瓣60萬人評分9.1,榮登TOP250第36位,可見其優秀。其實這是一部看完後,不願再讓人回想的「真實」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據傳說是耶穌曾經的奇蹟布道地,現已成為廢墟在《聖經》中寫道:「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控訴《何以為家》失格父母 再看看《七號房的禮物》「缺陷」父愛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今年,同屬小語種口碑佳片的《七號房的禮物》用另一個暖虐交織的故事給世人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刻、治癒的答案。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作者/七天路過,頭圖基於CC0協議使用 1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從這句話開始,拉開了電影《何以為家》的劇情。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12歲的扎因,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妹妹,他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拖著比自己個子還高的輪車到處奔波,搬運沉重的貨物,還要替父母照顧妹妹生活一團糟。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因為家裡窮父母還要養很多孩子,扎因控告父母,他希望所有不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不能擁有孩子。
  • 豆瓣9.1《何以為家》:父親節裡關於孩子的故事,是對教育的反思
    前言記得漢武帝時期一位將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裡的家是指的家國天下,而電影《何以為家》指的是生而不養的父母,何以為家。如今在父親節再回味一番,更覺其中是對社會的反思。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劇情片,講的是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從小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由於家裡沒錢養活他,扎因又作為家裡的老大只能出去幹苦力掙錢。扎因認為父母只是生下他,卻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扎因對於這個家唯一留戀的就是妹妹,到後來父母為了賺錢,把自己的女兒賣給了雜貨商,這讓扎因受到刺激,又經歷了一些事情,最後扎因在律師的幫助下,替自己爭取幸福的故事。
  •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1905電影網訊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
  • 何以為家影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說的這部電影是何以為家。《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 《何以為家》看哭無數人:父母與孩子相愛的地方,才是家
    這部影片叫——《何以為家》。  圖片來源:電影《何以為家》在位於黎巴嫩的一個法庭上,一個12歲的男孩淡定地站在原告席上回答著法官的提問: 「贊恩,你要起訴誰?」圖片來源:電影《何以為家》也許贊恩不明白,自己還在拼盡全力守護這個家,可為什麼父母就這樣丟盔棄甲拋下了我們呢?
  • 《何以為家》|無以為家!請停止你無節制的欲望!
    007的交作業的時候,在班裡裡看到一篇《何以為家》的觀影感。在此之前,我大概了解到電影所要講的故事,知道電影中的小男主角所表演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取材他的真實經歷。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太過揪心,所以一直都沒有勇氣去看完整的影片。
  • 無能父母生下的孩子們《何以為家》?贊恩就像父母的鍋碗瓢盆
    在《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中,贊恩就像一個奇蹟,他看透了生活苦難的真相,但沒輕易放棄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塵世的幸福。據影片結尾描述,贊恩並非專業的演員,而是本片導演娜丁·拉巴基在選角的過程中偶遇的一個典型人物,現實中的贊恩也確確實實經歷過電影中類似的生活。
  • 豆瓣9.1分《何以為家》|撕破現有的平衡,才能建立新的「家」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一個12歲孩子對父母的控告中拉開了序幕,以「生了我」為理由對父母提出控告不僅震驚了影片中的眾人,還死死的掐住了觀眾的好奇心,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父母的生育之恩是要我們用一生來報答的而不是控告的。
  • 《何以為家》,從一個小孩的角度講述父母的責任
    於2019年4月29日在國內上映的《何以為家》,是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其實《何以為家》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裡面的一個地名,在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成為廢墟。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意指影片裡所涉及到的那些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和不堪。
  • 《何以為家》真實反映為人父母,卻生而不養.
    「因為我要起訴我的父母。」「為什麼要起訴你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今天看了一遍豆瓣評分9.7分一部電影《何以為家》。剛上映的時候,這部電影就獲得了一致好評,當時也很想去影院看的,無奈我是一個不管電影極其精彩,進了影院就會昏昏欲睡的人。今天看完之後,頗有感觸,我覺得越真實的東西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越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