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都去看《何以為家》了嗎?
我建議都去看看吧!
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原因是為什麼要生了他
給了他生命
卻沒有養他
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親生父母為何這樣對待孩子
其實
像這樣生而不養的父母
我們身邊真的還有很多
記得影片中有一個場景,贊恩想要去上學,父親沒同意,母親倒是同意了,不過理由卻讓人無比悲憤:
因為上學能夠從學校帶食物、衣服、棉被回來,救助弟弟妹妹,接濟家裡。
而贊恩年僅11歲的妹妹,則被父母逼著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抵還房租。最後導致她懷孕難產而死。
雖然說生恩、養恩都是恩。但如果像讚恩的父母這樣生而不養,不僅無恩,而且有罪。因為他們逃避了自己的責任,施加給孩子只會是終其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回到我們身邊的例子:
早上琪琪爸爸送孩子入園,由於接了個電話又玩了會手機,就忘了孩子在車上還沒下車。車開走後,下車鎖門走了。
結果當天下午琪琪媽媽去接時,發現孩子並不在幼兒園。最後在自家小車後排座椅下發現已沒生命體徵的孩子了。而琪琪爸爸則認為孩子死了主要責任是幼兒園沒打電話提醒他。
許多網友譴責這位父親對孩子的不負責,沒有愧疚之心反而將過錯推卸給幼兒園和老師。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慶幸並非身處在戰亂的國家,社會越來越好,教育條件也越來越好,我們更應該關注、關心自己的孩子,肩負起父母養育孩子的職責。
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有很多老師在後臺留言說,班上總有那麼幾個家長不願意來參加親子活動,怎麼請都請不動,挺無奈的。理由不外乎工作忙,讓祖輩去參加吧,在家也能和孩子親子活動,自己就不來了。
為人父母,是需要負責的。生了要養,養了要教。可這些父母卻把教統統丟給學校、老師。
有調查標明,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經常參加親子活動,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重視與支持,能夠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養成。
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所以孩子的性格,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
在幼兒園裡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會突然的情緒失控,暴躁。其實很多都與家庭教育中父母長期對孩子的態度所影響導致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表:
父母態度
孩子的性格
支配
服從、無主動性、消極、依賴、溫和
過度照顧
幼稚、依賴、神經質、被動、膽怯
保護
缺乏社會化、深思、親切、非神經質、情緒穩定
溺愛
任性、反抗、幼稚、神經質
順應
無責任心、不服從、攻擊性、粗暴
忽視
冷酷、攻擊、情緒不穩定、創造性強
拒絕
神經質、反社會、粗暴、企圖引人注意、冷淡
殘酷
執拗、冷酷、神經質、逃避、獨立
民主
獨立、爽直、協作、親切、溝通
專制
依賴、反抗、情緒不穩定、自我中心、大膽
從這張表我們可以看出: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學會的是指責;
生活在敵意之中,學會的是打架;
生活在嘲笑之中,學會的是害羞;
生活在羞辱之中,學會的是內疚;
生活在寬容之中,學會的是大度;
生活在讚揚之中,學會的是自信;
生活在公平之中,學會的是正義;
生活在安全之中,學會的是信任;
生活在讚許之中,學會的是自愛;
生活在相互承認和友好之中,學會的是愛。
所以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長、意義重大。
愛與被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因為有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美好。不幸的是,有些人從小就缺少關愛,甚至遭受到無止盡的毒打、辱罵。
在浙江杭州江幹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的一起案件,卻有些反自然反人倫。親生母親把2歲半女兒虐待致死。
王某常以圓圓弄髒衣褲、愛哭、打瞌睡等理由,斥罵、甩耳光、擰嘴巴、用衣架毆打身體等方式虐待圓圓。因圓圓打瞌睡、弄髒衣褲,王某扇了女兒耳光。當天中午,王某發現女兒滾落到床下,似乎沒了生命氣息,趕緊撥打120急救電話。但圓圓終因傷勢過重,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對孩子施暴的,竟然是孩子的親生父母。把孩子當做一個物件,而不是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尊嚴的人。沒有給足孩子的愛,更是讓孩子在被父母的毒打下離開人世,這是罪。
妞妞是一名兒童服務模特,她常常要工作到晚上10點後,一天可以拍100多套衣服。在這期間沒有休息,表情動作稍有疏忽,媽媽就會在旁邊揮動衣架。「打起精神來!」啪的一聲,衣架落到妞妞身上,妞妞立刻微笑站好。
她今年才3歲。
這是童模妞妞的困境,小小年紀被迫工作,並被母親虐待打罵。她能做的只是乖乖站好,儘量不犯困,努力笑出來,漂亮地轉圈圈,方便她媽媽賺錢。
單是童模工作本身,對於一個學齡前兒童的健康危害,就非常嚴重。她們嚴重睡眠不足。3歲兒童的睡眠時間應該平均在12小時左右,但妞妞們顯然達不到。而沒睡夠同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抵抗力,以及損傷孩子的心臟。
在一張12歲孩子的臉上,你見過什麼?張揚?明媚?天真?羞澀?憂鬱?可能都有。可贊恩的臉上似乎只寫了兩個字,厭世。沒錯,他只有12歲,卻常年冷著一張暴脾氣的厭世臉。
贊恩始終保持著跟自己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他能用成人看問題的方式去「理解」一切。
回到我們身邊,有很多家長會跟幼兒園老師抱怨孩子回家總不愛交流、不願說話,甚至還不願靠近自己的父母。對父母越來越冷漠。
而這些家長首先會想到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事情,不排除這樣的可能。但是家長難道就不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你親近?你會不會想起,有一天孩子興高採烈的跟你講他所經歷的事情的時候,你用「別打擾我,爸爸在忙」回應孩子呢?!
一個從小缺乏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懂得如何付出愛與接收愛,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遇事會過度害怕,甚至是自卑,性格偏孤僻,甚至會造成冷漠無情極端的性格。
而在父母關愛下幸福健康成長的孩子,內心會更加豐盈幸福,更懂得如何愛人與接受被愛。學校給孩子提供的是文化知識的教育,只有家長才能真正影響孩子的情商和人品。
從小缺愛的人,長時間被冷落的孩子,不但對外界的反應冷漠遲鈍,甚至不能忍受看見別人擁有愛,以至不能忍受其他的生物的快樂。長大後的他們就會變得冷漠無情。
↑ 長按圖片可保存分享至朋友圈
只有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才會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為人父母很難,可為人子女也不易。別忘記愛孩子,這會是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禮物。
1.陪孩子聊天,傾聽他的內心世界
多和孩子對話,傾聽是愛的基礎。和孩子聊天,其實是最好的親近方式。少一些命令,少一些教訓,多一些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會讓孩子感到更多的理解和愛意。
2.及時擁抱和愛撫孩子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白濱洋徵曾經說過:「孩子的自立是從擁抱開始的。」即使孩子慢慢長大了,他也仍像嬰兒時期一樣,需要一些身體上的愛撫,如經常擁抱他或摸摸他的頭髮、拍拍他的肩膀,和他一起玩耍時身體不經意的接觸,這些都會更好地傳遞父母的愛意。
3.保持對孩子理解、同情、包容的態度
父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大吼大叫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無論發生多麼糟糕的事情,都儘量不要用抱怨、責備、辱罵等充滿負面情緒的語言行為傷害孩子。
最後的話
大家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都有不易之處,可以理解。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對孩子們多點耐心,多點關愛,多關注孩子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學著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更不要以「生」之名,讓孩子用一輩子的痛苦去報「生」恩。
願每個有幸落入凡間的精靈,都能夠被溫柔以待,都能在溫暖的陽光下,快樂健康地成長。
*聲明:本文內容由幼師口袋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內回復「轉載」。
最近微信頻繁更新,好多老師反映找不到幼師口袋了。
教你一招,按下圖所示將幼師口袋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收到幼師口袋的文章哦~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資源
記得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