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國慶,堂姐家過得不太開心。
原來早在國慶前,堂姐家五歲的兒子豆豆就為去迪士尼請求了堂姐好幾次,因為同學很多都去多了,他太羨慕了。
堂姐家是普通家庭,平時生活節省,飛上海從不在他們的出行計劃之內。
但這次出於各種考慮,譬如:現在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識、主張,身為媽媽也該要帶孩子去開闊眼界,加上疫情原因,全家也好久沒有出去散心了,堂姐一咬牙,還是帶豆豆去了。
誰知去是去了,過程卻很勉強——雖然堂姐對此行程的「貴」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她沒想到這麼貴。
迪士尼門票貴不說,裡面一個雞腿80,一個包子40,加上機票吃住行各種費用,遠遠超過了堂姐的預算。
於是堂姐全程黑臉,回來的豆豆還沉浸在迪士尼世界裡和媽媽回憶著旋轉木馬真好玩,雞腿好好吃...
誰知堂姐一臉嚴肅地說「這有什麼好玩?80塊錢的雞腿格外好吃?你賺錢了嗎就敢這麼花?」
事後,只要問起豆豆迪士尼之旅,他怎麼也不願多說。
而了解始末後,我不禁對他同情起來——雖然父母終於帶自己去了迪士尼,卻情緒反覆無常地抱怨,他不僅沒體驗到快樂,還對窘迫有了殘酷認知。
培根曾對我們耳提面命:
「要想子女人格獨立完善,父母當隱藏情緒和煩惱,不要暴露猶豫粘連的態度。」
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反覆無常的態度卻並不少見。
譬如:
家長經常向孩子提出要求,但不一會兒要求就毫無預警地變了,然後責備孩子沒達到新的要求;
分明答應給孩子獎勵,沒多久卻反悔;
好不容易履行了和孩子的諾言,過程卻極不耐煩,說些抱怨、掃興的話……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把家長這種反覆無常、捉摸不定的態度歸類為一種隱性虐待,並指出,擁有3-6歲孩子的中國家庭裡,67%的家長曾在感情上讓孩子受折磨。其中,將近10%的家長正是以這種隱性虐待的形式進行,他們自己卻對此毫不自知。
也許,你的情緒,並沒有從肉體上虐待孩子;
但是,你一點就著,一驚一乍的脆弱情緒,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傷害卻是難以彌補的。
二:父母態度變化無常,孩子人格特徵模糊
有位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他有個脾氣不太好的媽媽,媽媽的怒火就像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比如他放學回家,剛剛打開電視,媽媽就衝他吼:「就知道看電視,一點家務活都不會做!」
第二天放學,他乖乖打掃衛生,沒想到媽媽又生氣:「作業也不做!在這裡瞎忙!」
按他的話來說,媽媽總是能找到理由衝自己的發火。
像這樣的父母,本質就是因為自己不痛快,才去找孩子的不痛快。
知乎上也有一個問題:父母反覆無常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位網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只要呆在家裡,他就不敢做事,因為母親的要求反覆無常,他經常卡在服從與不服從中不知如何是好。
這種不知所措的境地讓他特別自卑,也不敢表達自己。
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說,整天想著如何應付父母的孩子是可憐的,為了應對,他們只能忽視自己。
因此,心理專家周弗逸指出:「身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讓我們的言行,在孩子那裡是可以預期、可以預料的。」
因為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態度要求一會兒一變,孩子的一言一行勢必也要先琢磨父母的意圖,處處小心謹慎。
在這樣的迎合中,孩子再沒有更多的餘地來做自己,識別自己,只能徘徊在提心弔膽的促狹心理空間,人格特徵發展始終是模糊一團。
三:父母通情達理,態度從一而終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更多空間
一位朋友就憑其果斷的性格,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
朋友女兒琪琪六歲時,她答應周末帶她去遊樂園。
誰知周末一到,天氣不如預料的好,天色陰陰,不知是否會下雨。
琪琪問:「媽媽,我們還去遊樂園嗎?」
朋友對琪琪說:「由你來做決定,如果你想去,我們就出發。」
不出意料,小朋友當然會選擇去。
當天下午,果真下起了雨。
朋友心裡煩躁,剛想說些抱怨的話,卻看到了琪琪難過的表情,就立刻把話咽了下去。
她意識到,是她把決定權交給琪琪的,琪琪本就遊樂園抱有期待,自己一旦抱怨,或許就會讓琪琪覺得父母的話信不得,以後只懂看父母的臉色做事了。
於是朋友沒有責備,她寬慰琪琪:「既然是我們做的選擇,那無論颳風還是下雨我們都不要後悔,大不了以後再玩一次。」
聽到這話,小真的苦瓜臉總算恢復過來。這件事對她形成豁達的性格,敢於做決定,不輕易抱怨和後悔,起到了積極正向的作用。
孩子本是一個解放天性的年紀,天真爛漫,總會有很多新奇特別的想法。
都說童言無忌,學會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千萬不要將成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又是積極的,父母都要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讓孩子去享受成長。
只有父母態度穩定,要求從一而終,不反覆無常,不頻頻反悔時,孩子就能自由而安全從中探索,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形成自己的行事風格,而不需要根據父母的臉色來做事。
這些對於孩子自我識別,塑造獨立完善的人格都有重要意義。
四:如何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1、明白情緒的來源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
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自身對行為的評價看法和認知。
比如說當孩子提出要幫忙做家務時,我們很多人會認為孩子在搗亂,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孩子幫忙做家務,是因為他長大了,能幫忙了,我們應該高興。
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情緒也能很快的平和。
2.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給自己幾分鐘遠離孩子
如果你的情緒不好,不要在這個時候嘗試去教育孩子。
給自己時間冷靜下來,想清楚「為什麼生氣」,別輕易地用發脾氣來教育孩子。
3.如果發火了,記得修復和孩子的關係
著名教育學家揚. 阿姆斯. 誇美紐斯在和子女鬧矛盾時常常這樣做:深吸一口氣,停止爭吵,對孩子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第一次的時候,兒子表現出疑惑;當他第二次提出來時他會欣然接受,兩人之間的矛盾就此而解。
慢慢的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一個擁抱代表著愛,所有的不愉快都能用擁抱解決,所以控制情緒對一個父母來說非常重要。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給身邊人,讓更多的父母警醒:越憤怒,生活就越糟糕。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