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的父母養不出人格獨立的孩子,你屬於易怒的父母嗎?

2021-02-07 軍事洞知

一:

今年國慶,堂姐家過得不太開心。

原來早在國慶前,堂姐家五歲的兒子豆豆就為去迪士尼請求了堂姐好幾次,因為同學很多都去多了,他太羨慕了。

堂姐家是普通家庭,平時生活節省,飛上海從不在他們的出行計劃之內。

但這次出於各種考慮,譬如:現在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識、主張,身為媽媽也該要帶孩子去開闊眼界,加上疫情原因,全家也好久沒有出去散心了,堂姐一咬牙,還是帶豆豆去了。

誰知去是去了,過程卻很勉強——雖然堂姐對此行程的「貴」做好了心理準備,但她沒想到這麼貴。

迪士尼門票貴不說,裡面一個雞腿80,一個包子40,加上機票吃住行各種費用,遠遠超過了堂姐的預算。

於是堂姐全程黑臉,回來的豆豆還沉浸在迪士尼世界裡和媽媽回憶著旋轉木馬真好玩,雞腿好好吃...

誰知堂姐一臉嚴肅地說「這有什麼好玩?80塊錢的雞腿格外好吃?你賺錢了嗎就敢這麼花?」

事後,只要問起豆豆迪士尼之旅,他怎麼也不願多說。

而了解始末後,我不禁對他同情起來——雖然父母終於帶自己去了迪士尼,卻情緒反覆無常地抱怨,他不僅沒體驗到快樂,還對窘迫有了殘酷認知。

培根曾對我們耳提面命:

「要想子女人格獨立完善,父母當隱藏情緒和煩惱,不要暴露猶豫粘連的態度。」

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反覆無常的態度卻並不少見。

譬如:

家長經常向孩子提出要求,但不一會兒要求就毫無預警地變了,然後責備孩子沒達到新的要求;

分明答應給孩子獎勵,沒多久卻反悔;

好不容易履行了和孩子的諾言,過程卻極不耐煩,說些抱怨、掃興的話……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把家長這種反覆無常、捉摸不定的態度歸類為一種隱性虐待,並指出,擁有3-6歲孩子的中國家庭裡,67%的家長曾在感情上讓孩子受折磨。其中,將近10%的家長正是以這種隱性虐待的形式進行,他們自己卻對此毫不自知。

也許,你的情緒,並沒有從肉體上虐待孩子;

但是,你一點就著,一驚一乍的脆弱情緒,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傷害卻是難以彌補的。


二:父母態度變化無常,孩子人格特徵模糊

有位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他有個脾氣不太好的媽媽,媽媽的怒火就像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比如他放學回家,剛剛打開電視,媽媽就衝他吼:「就知道看電視,一點家務活都不會做!」

第二天放學,他乖乖打掃衛生,沒想到媽媽又生氣:「作業也不做!在這裡瞎忙!」

按他的話來說,媽媽總是能找到理由衝自己的發火。

像這樣的父母,本質就是因為自己不痛快,才去找孩子的不痛快。

知乎上也有一個問題:父母反覆無常是種怎樣的體驗?

有位網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只要呆在家裡,他就不敢做事,因為母親的要求反覆無常,他經常卡在服從與不服從中不知如何是好。

這種不知所措的境地讓他特別自卑,也不敢表達自己。

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說,整天想著如何應付父母的孩子是可憐的,為了應對,他們只能忽視自己。

因此,心理專家周弗逸指出:「身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讓我們的言行,在孩子那裡是可以預期、可以預料的。」

因為如果父母總是反覆無常,態度要求一會兒一變,孩子的一言一行勢必也要先琢磨父母的意圖,處處小心謹慎。

在這樣的迎合中,孩子再沒有更多的餘地來做自己,識別自己,只能徘徊在提心弔膽的促狹心理空間,人格特徵發展始終是模糊一團。

三:父母通情達理,態度從一而終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更多空間

一位朋友就憑其果斷的性格,給孩子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

朋友女兒琪琪六歲時,她答應周末帶她去遊樂園。

誰知周末一到,天氣不如預料的好,天色陰陰,不知是否會下雨。

琪琪問:「媽媽,我們還去遊樂園嗎?」

朋友對琪琪說:「由你來做決定,如果你想去,我們就出發。」

不出意料,小朋友當然會選擇去。

當天下午,果真下起了雨。

朋友心裡煩躁,剛想說些抱怨的話,卻看到了琪琪難過的表情,就立刻把話咽了下去。

她意識到,是她把決定權交給琪琪的,琪琪本就遊樂園抱有期待,自己一旦抱怨,或許就會讓琪琪覺得父母的話信不得,以後只懂看父母的臉色做事了。

於是朋友沒有責備,她寬慰琪琪:「既然是我們做的選擇,那無論颳風還是下雨我們都不要後悔,大不了以後再玩一次。」

聽到這話,小真的苦瓜臉總算恢復過來。這件事對她形成豁達的性格,敢於做決定,不輕易抱怨和後悔,起到了積極正向的作用。

孩子本是一個解放天性的年紀,天真爛漫,總會有很多新奇特別的想法。

都說童言無忌,學會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千萬不要將成人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又是積極的,父母都要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讓孩子去享受成長。

只有父母態度穩定,要求從一而終,不反覆無常,不頻頻反悔時,孩子就能自由而安全從中探索,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形成自己的行事風格,而不需要根據父母的臉色來做事。

這些對於孩子自我識別,塑造獨立完善的人格都有重要意義。

四:如何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1、明白情緒的來源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ABC」理論。

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自身對行為的評價看法和認知。

比如說當孩子提出要幫忙做家務時,我們很多人會認為孩子在搗亂,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孩子幫忙做家務,是因為他長大了,能幫忙了,我們應該高興。

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情緒也能很快的平和。

2.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給自己幾分鐘遠離孩子

如果你的情緒不好,不要在這個時候嘗試去教育孩子。

給自己時間冷靜下來,想清楚「為什麼生氣」,別輕易地用發脾氣來教育孩子。

3.如果發火了,記得修復和孩子的關係

著名教育學家揚. 阿姆斯. 誇美紐斯在和子女鬧矛盾時常常這樣做:深吸一口氣,停止爭吵,對孩子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第一次的時候,兒子表現出疑惑;當他第二次提出來時他會欣然接受,兩人之間的矛盾就此而解。

慢慢的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一個擁抱代表著愛,所有的不愉快都能用擁抱解決,所以控制情緒對一個父母來說非常重要。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給身邊人,讓更多的父母警醒:越憤怒,生活就越糟糕。

                                       你若喜歡,點個哦                                          

相關焦點

  • 暴脾氣會「傳染」給孩子?你屬於「易怒型父母」嗎?
    前一段時間因為「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都聽我的......」誕生了「明學」,這一段時間娛樂圈又出了「快點!衣服不會疊嗎?我之前不是教過你嗎?」 楊爍身上有很多父母的影子,暴躁易怒,陰晴不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發脾氣,而自己根本不敢反抗。 因為「特別」的育兒法,把楊爍送上了熱搜,但這個熱搜貌似不太美麗——「靠罵孩子罵上熱搜的」,後來他也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了一些反思和解釋。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之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其中一條熱門微博有7萬多人轉發,將近28萬人點讚。這條微博提及一名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那些在易怒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並總結出了15個特點: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之前,網上曾有一則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刷屏了。 控制欲 情緒易怒的家庭,還會培養出有控制欲的孩子。 有些孩子會覺得 「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因為我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這樣的孩子,總是試圖將一切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範圍之內,以免稍有疏忽就讓父母不滿。
  • 專家告訴你:易怒父母養大的孩子,性格會受到致命的影響和扭曲
    作者:一凡 今天在微博看到一個熱門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話題引發了2.4億網友的閱讀和11.1萬網友的討論。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失手將其打死,易怒父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文|張星行來源|小十點(ID:sdikid)01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之前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其中一條熱門微博有7萬多人轉發,將近28萬人點讚。這條微博提及一名心理醫生Juliette Virzi採訪了那些在易怒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並總結出了15個特點:評論區有將近3萬條留言,每一條評論都透露出了屏幕背後那一個個無奈、弱小而又無助的靈魂。
  • 易怒家長養出來的孩子:永遠不要低估情緒的殺傷力
    一家人正說說笑笑,來了一個電話,童文潔接了之後臉色驟變,原來是老師打來告知:方一凡的分數提高了,但是區排名卻墊底。童文潔氣得要掀桌子,在方圓的勸說下沒有大聲嚷嚷,但也板著臉催促孩子們快點吃完。
  • 孩子脾氣暴躁易怒怎麼辦?其實原因可能在父母身上,看看你有沒有
    她看到小武給別人道歉心裡也覺得過意不去,於是狠狠痛罵小武:「警告你多少次了,小區裡不要亂跑,今天別玩了回家好好反省!」說罷就想拉走小武,可是小武覺得自己被當眾教訓,心裡很不痛快於是開始反抗媽媽。看到小武不聽話,小武媽媽瞬間發火,對著孩子屁股就來了一巴掌。小武頓時怒吼道:「我已經道歉了,為什麼還要罰我!」說完一把推開媽媽小跑著離開。
  • 孩子暴躁易怒有幾個原因,父母可根據不同情況,用不同解決辦法
    而不同的原因導致的孩子情緒失控,又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而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大部分造成孩子暴躁易怒都是因為心理原因造成,因此我們首先來對心理原因造成孩子暴躁易怒的現象進行一個剖析。2.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據調查顯示:孩子突然的發脾氣多半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由於孩子心智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孩子往往會提出一些不切實際以及一些違背道德的願望,而此時的父母完成不了孩子的願望。
  •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易怒、無端怨恨也可能是抑鬱前兆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了小君(化名)手臂上那一排細密的刀疤,你可能就不會再輕易地相信上面那句話了」,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諮詢師劉歡歡表示,對當代青少年而言,他們的煩惱和壓力一點不比成年人少,甚至更多。一個月前,14歲的小君走進珠江醫院心理諮詢室,滿臉愁容地坐在劉歡歡對面,還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止不住地流淚。小君左手的小臂上,一排細密的刀疤清晰可見。
  • 父母的4種行為,導致孩子孩子脾氣暴躁,你中招了嗎?
    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隨心所欲,為所欲為,自然性格、脾氣是不好惹的。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其實是自然的法則。而似乎只有我們人類,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違背這一法則,總想用自己的肩膀為下一代承擔下所有的一切。但不是父母承擔了生活中所有的勞累,孩子就能夠輕鬆一輩子。
  • 3歲娃視頻暖哭無數網友:滿分的父母,養不出及格的孩子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打碎了一隻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再也不讓他走近洗手池?」「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鋪,整整用了兩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孩子畢業以後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為他謀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是嗎?」孩子的第一次也是父母的第一次,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不斷失敗中尋求成長的養分。
  • 孩子從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人格
    「養兒防老」這四個字植入人心根深蒂固,於是便有不少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生你養你一場你便應該對我言聽計從,假若你有「二心」那你就是不孝。講一個真實的例子。而這整件事之所以會發生的根源就是父母沒有把A當成一個獨立的個人來看。他們認為A的人生需要他們來掌控,他們只需要A按照他們的意願去生活,他們認為自己為A做的選擇才是最對的。至於A自己的想法,不重要。
  • 趁午休生下孩子遺棄在鄰居門口,父母生而不養,孩子何以為家?
    你拋棄的不是一個物件,而是一條生命。討生活是不容易,但不是遺棄孩子的理由。養不起真的就不要隨便懷孩子,也不要隨便墮胎,生下來就好好撫養,好好教育。生而不養,生而不教,為什麼要生?朱麗除了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也觸犯了遺棄罪,哺乳期之後將面臨法律的制裁。
  • 孩子控制不好情緒,總愛發脾氣,家長要怎麼跟易怒寶寶相處?
    但其實,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用錯了方法,那麼孩子在幼兒時期,也會開始展現出叛逆的一面的。3至5、6歲的孩子們,自我意識、自尊心正在開始嶄露頭角,如果家長經常忽視這一點,在教導孩子時不分場合地責怪、打罵,那麼就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變得脾氣暴躁。
  • 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還特別易怒,我該怎麼辦?
    讀者來信 : 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特別易怒1、工作是前40%那種,不會特別優秀,不會被老闆賞識,屬於天資一般僅努力爾。但即使努力,也比很多同齡人混得差,大部分人可能已經到leader層面,自己還在做基層。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也知道自己不優秀,但是不甘心不開心。2、這種不開心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自己情商低不會說好話,跟人相處時不想先付出。
  • 瘋狂夫妻吵架炸死3人:父母什麼脾氣,孩子就什麼命
    就像心理學家說的: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他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 情緒化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心理學者MatthewMcKay博士說: 「家長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家庭,相比安靜的家庭,孩子往往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和容易情緒低落,學校表現也更差。憤怒,會毀壞小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你知道嗎?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反之,如果在有家暴、或者經常被父母怒吼甚至暴力的家庭,孩子對父母的臉色就非常敏感,生怕做錯什麼事又招來事端,唯唯諾諾,努力的笑臉相迎。那麼,父母的情緒管理真的那麼影響孩子嗎?
  • 一些無知的父母正在把「富養」孩子徹底的養成了「白眼狼」
    結果呢就造成現在的孩子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一味地依靠父母,而自己卻變得虛榮懶惰。曾國潘說過:「看一個家庭興旺與否,就看子侄輩有沒有睡懶覺的。」如果孩子不夠勤奮,那麼家族遲早會衰落,勤勞和努力才能造就一個孩子的獨立人格。讓孩子自己去爭取,遠比好過直接給予孩子好。
  • 這三種父母,容易養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特別是第一種
    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童年創傷: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和讚賞;否則就會被父母大肆否定、批判甚至打罵。」
  • 青春期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源於父母的無知,父母還不警醒嗎?
    原來這個孩子從小比較調皮又不愛學習,每次考試成績不好就會被爸爸狠狠地打一頓,男孩的爸爸還經常數落男孩:"你這樣長大了根本沒出息,乾脆直接進監獄算了!"還有一個13歲的孩子,因為在家上網課時不專心,被媽媽言語批評了幾句,可能當時兩人的情緒都比較激動,所以媽媽在衝動之下說出了"你怎麼不去跳樓"之類的過激語言。孩子聽了之後一氣之下從家裡陽臺一躍而下,媽媽悔恨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