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 感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特別易怒
1、工作是前40%那種,不會特別優秀,不會被老闆賞識,屬於天資一般僅努力爾。但即使努力,也比很多同齡人混得差,大部分人可能已經到leader層面,自己還在做基層。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也知道自己不優秀,但是不甘心不開心。
2、這種不開心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自己情商低不會說好話,跟人相處時不想先付出。感受到別人對自己不夠好時就回退1萬步,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想接觸,破罐子破摔。
3、遇到家人跟自己意見不一樣,或者孩子不聽話,就特別易怒,心裡特別憋。
覺得自己不合適生活在社會上,想離開家自己一個人生活,什麼都不想管,想逃離,但感覺自己又做不到,很苦惱,也不喜歡自己。不知道怎麼辦?
@楊薇諮詢師:
你好,感謝你的分享。透過你的文字形容可以感受你所表達的感覺像是陷入旋渦似的痛苦和孤獨感。
相信你的描述也道出了很多人在面對職場,家庭和社交中的挫敗和無助。那我們一起來理解這個旋渦似的痛苦感受形成的過程(也許你可以從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去看自己),揭開推波助流的每一步。
首先,我們一起來倒敘的來看你所表達的痛苦——
「特別易怒,」「把自己包裹起來。」這個是你觀察到的行為層面的反應,也許你還想說,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如意。
我們說,這樣類似的行為以不同的形式呈現著,但是它們都是反應更深層次的心理意義。就像你所說的,是因為「不開心的情緒」來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而導致這種情緒的原因像是你在話語中對自我的評價「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自己不會說好話。」
我們把這些心理過程串聯起來,就是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互相影響的循環。
比如說,其中的一個自我認知「我不夠優秀」,會產生「不開心的情緒」,這樣不開心的情緒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對於不順心的事情發怒。
而後,我們又對自己這樣的行為進行新一輪的評價「覺得自己不適合生活在社會上,」就又激起了新一輪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你可以看出,這種旋渦似的循環中核心的情況源於對自我的負性評價。
接著,我們來看看如何可以一步一步地解開這個閉環。
第一, 我們可以追根溯源的慢慢的走進那個一直在傷害自己的對自己的負性評價的起始地。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會是原生家庭,社會教育因素(比較,「別人家的孩子」)。
在理解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慢慢發現,我們這種由外界環境所內化的自我認知只是自我的一個部分。他不能代表完全的自己。那麼我們去觀察和尋找那個可愛的自己,比如說去記錄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和感受,這些都是真實的體驗。然後再給自己一個合適的評價。
另外,當那個傷害自己的想法再次來襲的時候,可以跟自己說「我看到你的存在了,你在提醒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跟這些想法有些距離的時候,我們就有更多的能力去覺得我們接下來的反應,而不是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逃離或是放棄)。
第二, 對於這種強烈和有些失控的情緒湧入時,「自我慈悲」是照顧這些情緒的最好方法。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情緒是反應給這麼多年一直在傷害自己的認知(「不夠好」)。
所以,當這些情緒再來,我們用成年的自己去照顧自己,比如說,離開讓自己失控的場景,呼吸新鮮的空氣,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是深呼吸,冥想。
最後,當我們開始理解和反思自我的時候,我們這個揭開旋渦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或者說那個旋渦下沉的速度就已經開始放慢了。
也許剛開始你還沒有感受到,但是不要很早地說放棄,一點一點地靠近更真實的自我。
@高呢喃諮詢師:
如果我們感覺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評價很低,通常來說,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完美主義在作祟。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標準和要求過高,卻無力達成。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內在會浮現出很多批評的聲音,指責自己的不夠好。這其中會產生很多憤怒的情緒。
這個憤怒如果指向自己,就會變得低落,產生很多焦慮,以至於變得抑鬱;如果指向外界的人或事情,就會變得偏執,過於情緒化。久而久之,人們會將這種焦慮累積,身心分離,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也會產生很多軀體的症狀,比如頭痛,身體發抖,心慌氣短等。
所以我們常常說,完美主義者最容易生病。完美主義是怎樣形成的呢?可能很多來自於原生家庭的高標準嚴要求,也可能來自於幼年時期安全感的缺失。
也就是說,父母或者養育者的愛,要剛剛好。
過於關注或嚴苛,孩子們雖然在壓力下疲憊不堪,滿心不情願,但是也會慢慢地,不自覺地把父母的嚴苛的要求變成自己心底的聲音,變成了自己的標準;
而如果愛過於稀缺,甚至父母嚴重忽視孩子,孩子們因為安全感過於匱乏,極度痛苦下為了自我保護,也常常會發展出假性自體,會幻想出完美的父母形象,同時也把自己想像成完美的小孩。這也是自戀人格的一部分成因。
長時間地披著完美的虛假的外衣,必然使我們力不從心,心力交瘁。怎麼辦?有人或許會說,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那不是自甘墮落嗎?還如何能夠進步?可問題是,很多人其實是生活在對自己虛假的幻象裡。
完美就是一個幻象。高標準,嚴格的道德準則,也是一個幻象。打破完美,並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學會真實地面對自己。就好像我是一朵薔薇,就好好地盛開成一朵薔薇,而不是夢幻成一隻百合。
所以,我們要常常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想要什麼?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這也讓我想起了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謎。誠實地看到自己,面對自己,不迴避,不逃走,是需要勇士精神的。就像來到諮詢室的每位來訪者,他們無不是帶著探索自我勇氣。
這條路是孤獨而艱辛的。在這個不斷直面自我的過程裡,會有很多的痛和心碎。
在諮詢師的陪伴和帶領下,來訪者自我探索這條路是孤獨而艱辛的。在這個不斷直面自我真相的過程裡,會伴隨很多的痛和心碎。
但是,最大的獎賞就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對自己會越來越認可,內心感覺越來越踏實,真正的自信的光芒,就會隨著我們的成長,慢慢散發出來。真正感覺行走在大地上的喜悅和安寧。
@汪銀花諮詢師:
你好!通篇看下來感覺到你覺得什麼都做不好而對自己憤怒的原因是:周圍的人沒有認可你的做法、想法或觀點,導致你想疏離逃避周圍人,同時對家裡人會有憤怒,似乎也意味著將對外人的憤怒壓抑得覺察不到了。
你覺得自己這樣是不好的,因此不喜歡自己卻一時無法改變感到很無奈。
我看到你一直是在不斷地覺察和反思自己,才有對自己這樣的認識與理解,這點做得非常好,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反思能力的;
再則你是很努力的想讓自己做好的,這說明你內心是很積極向上的;再則你也算是一個負責任的人,儘管你很想逃避但是很多的時候你還是堅持住了,這點尤其不容易!
你具備如此的反思能力讓我感覺你可能並不一定是「天資一般」。你覺得「情商低不會說話」,讓我感覺你很努力了,想得到認可卻沒有得到,因此也無法去支持與理解他人。
這與「跟人相處時不想先付出」有內在一致性。
人們不想先付出,常常是因為過去的付出總是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以至於對他人能夠同樣善待我們不抱希望;也可能我們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本該得到的友好對待,因此,與人相處時,想得到認可與善待的欲望與衝動在無意識地流露的同時,對他人做不到這點的篤定感覺有時是更強烈地表達了出來,並且可能因此流露出沮喪甚至怨怪。
這樣的結果必然會被周圍人無意識地接收到,導致他們的無意識在與你爭奪。
這樣,在你們之間就形成「投射性認同」與「投射性不認同」的循環,這也可以看成是你的人際關係「模式」。這些更深層的覺察,常常需要在諮詢中更加精細深入的工作才能被覺察到。
人們的相處模式是在成長中與養育我們的原生家庭的父母互動中形成,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心理正處於建構中,到青春期後期完全成型。
當內心無法擺脫這樣的模式困境時,會消耗我們太多的心理能量,以致於我們沒有精力用於工作和學習,效率不高,誤以為自己不夠「優秀」和聰明。
因此,如果想改變一下人際處境,可以試著從以下方式嘗試:
1.觀察周圍你認為人際關係處理的好的人在與他人互動中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嘗試免為其難去學著做,看會是什麼結果。
2.如果實在做不到可以先嘗試「合理化」地「逃離」場景,回到內心去體會與覺察在彼此內心各自發生了什麼,以及彼此之間發生了什麼,如果覺得必要再做出一些修復關係的回應(冷靜處理而不是發怒)。
3.從你的敘說來看,你的模式影響到所有的人際關係,問題可能發生在生命更早期,因此你會比其他人對人際中不認可否定的相關信息更加敏感,導致你一時喪失了思考覺察的能力。如果確實如此可能需要有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心裡有事,來簡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