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劉嘉憶開始了他的中學生涯。然而開學第一天就很不順利。這一年6月,他參加了大連市79中附屬小學的小學升初中考試,因為理科是自己的弱項,在升學考試中權重又高,所以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劉嘉憶後來回憶說,當時其實知道自己成績不行,但一直騙自己,心想考試已經結束了,一切都過去了,之後好好用功就好。
但他沒有瞞過初中班主任。開學第一天的第二節課,是數學課。下課後,他正準備去操場活動,班主任高老師在班門口叫住了他,「劉路(當時還叫劉路,後來改成劉嘉憶),你過來一下」,說完就朝班級後面走去,劉嘉憶身體一哆嗦,心想,「這下完了。」初中開學前,同學們都在打聽自己班級的老師和班主任。他們嚴不嚴厲,脾氣怎樣,是這些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一班班主任高老師,是全校公認最嚴厲的班主任,劉嘉憶心知肚明。他走到班級後面,高老師開門見山:
「你知道自己入學考試總分和排名嗎?」一陣沉默後,高老師接著說,「語文、數學、英語,滿分300分。你語文考了81.5分,英語考了77分,數學不及格,45分。總成績全班倒數第5名。初中看似有3年6個學期,實際你只有2年。剛入學,你要適應吧?半學期過去了。初三下學期,你要複習中考吧?半學期又過去了。還剩兩年。你如果這個學期成績上不去,後面很難再上去了,自己的路,你自己要想明白。如果以後不想繼續讀,那就早做打算,如果還想好好學,那就從今天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聽懂了嗎?」
這樣坦蕩直白的話,看似冷峻,實則溫暖。正是高老師的嚴厲訓誡,讓劉嘉憶看清了自己的水平,不再自欺欺人。第一學期開始後,當其他學生還在體驗新的生活時,劉嘉憶已經悄悄發力。
「前幾次的成績依然不行」,他回憶道,「數學連續好幾次不及格,最後連英語都不及格了,拿著自己的成績單,看著周圍同學的成績,都不好意思問別人,當時心裡特別自卑。」
但他沒有氣餒,依然十分努力,隨著他逐漸適應了初中氛圍,成績開始慢慢好轉。「初中一年級畢業,大概到了班裡15名左右,在年級可以排到前100名了。」
此後,劉嘉憶的成績雖然沒有突飛猛進,但始終穩定在這個水平。2005年9月,他考取了大連市第一中學。進入高中後,劉嘉憶突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過去數學成績一直不好,感覺這門課很沒意思,加上當時老師實行輪班制,我們經常換數學老師,最後就越來越學不懂了,自己也很無奈。後來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我當時知道牛頓名氣很大,是抱著這種敬佩和興趣讀這本書的,所以很有動力。遇到不會的地方,我就想盡辦法搞明白,沒想到最後居然讀懂了很多內容。當時不但對數學再次提起了興趣,還意識到:自己不是能力不行,只是沒有興趣。」
對數學產生興趣後,劉嘉憶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天做完作業,所有時間都在閱讀。期間,他從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到拉卡託斯的《證明與反駁》;從波利亞的《數學與發現》,到高斯的《算數研究》。劉嘉憶用濃烈的興趣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智力正常,所謂的缺乏能力,只不過是缺乏熱情。由於種種原因,應試教育下的許多學生,都或多或少對一些科目不感興趣。這時候,因為學生年紀還小,加之教育引導無方,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偏見:某門課程學得不好,全都因為腦袋笨。事實並非如此。
這樣,在高中畢業之前,劉嘉憶早已自學完成了大學數學,高二上學期,他就自修了中國大學數學專業的基礎學科《數學分析》。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機學院。進入大學後,基礎課程對於劉嘉憶來說已經是小菜一碟,他將重點放在了自己鑽研上面。當時他最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就是西塔潘猜想(Seetapun Conjecture)。
1930年,英國數學家弗蘭克·普倫普頓·拉姆齊(Frank·Plumpton·Ramsey)於他去世前幾個月,在其出版的著作《形式邏輯上的一個問題》中,提出了拉姆齊二染色定理。而西塔潘猜想,則是後來英國的數理邏輯學家西塔潘,在1990年針對拉姆齊二染色定理提出的一個數學猜想。這個猜想具有世界級難度,提出後,全世界範圍內許多數學家曾試圖攻克這個難題,均以失敗告終。西塔潘猜想非常複雜,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數學的人,很難理解,大家可以看看:
[1]拉姆齊數定義:對於所有N頂圖,包含k個頂得團或l個頂的獨立集,具有這樣性質的最小自然數N,就稱為一個拉姆齊數,記作R(k,l);[2]拉姆齊二染色定理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找到一個最小數n,使得n個人中必定有k個人相識或l個人互不相識;[3]西塔潘猜想:西塔潘發現WKL_0並不強於RT_2^2,因此他猜想RT_2^2要強於WKL_0,(來源:西塔潘的論文:《On the Strength of Ramsey’s Theorem》)。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劉嘉憶就對解決西塔潘猜想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將近1年努力,他於2010年攻克了這個世界級數學難題,並在《符號邏輯雜誌》(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2012年第二期第602頁到609頁,發表了他撰寫的題為《RT_2^2 does not imply WKL_0》的論文。這篇論文發表後,立刻引發轟動,劉嘉憶一戰成名。2012年,中南大學獎勵了正在上大學四年級的劉嘉憶人民幣100萬元,同時,因為他的學術水平已經達到教授水平,在他22歲這一年,中南大學破格提拔他為教授。
劉嘉憶不是天才,他只是一個對數學非常熱愛的普通學生。他曾經和許多人一樣,因為種種原因,對數學失去了興趣,成績越來越差,最後掛科。但他和許多學生不同的是,他從不氣餒、不甘心,不相信自己真的是因為能力不足,而學不好數學。這一點,或許比他攻克數學難題更加值得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