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本質的人生價值就是人的獨立性。——布迪曼
讀書真的是成功,最簡單的捷徑嗎?可是讀書要耗費十幾年乃至幾十年,讀書真的有用嗎?讀書確實有用,我們發出這些疑問的時候,往往是處在人生的迷茫階段,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去往何處,確實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非常的迷茫,要麼是自己的專業不喜歡,要麼是自己的工作不喜歡,要麼是不知道自己奮鬥的目標是什麼?
現在都充斥著成名要趁早的信息,看到那些年紀輕輕就成功的人,我們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光,但孰不知人家在這背後付出的是千百倍的努力,而我們只不過是看著那幾行字,簡短的敘述出了對方的努力罷了。前幾年的時候有一個美女科學家,非常火,年紀輕輕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個美女科學家就是顏寧。
倘若單單看顏寧的長相,覺得會是一個鄰家小姐姐,因為顏寧長相清秀,落落大方,而且進退有度。確實,倘若拋開顏寧身上的一切榮譽,顏寧的外表就如鄰家小姐姐一般。1977年,顏寧出生於山東的一個小村子,自小成績優異的顏寧進入清華大學的生物系就讀,獲得了該學士學位,後來又前往了美國留學,而她的老師就是著名的施一公教授。之後顏寧就一直在國外進行著生物學的研究,直到2007年的時候,顏寧放棄了國外的高薪職位,選擇回國工作。
從2007年到2017年,這十年的時間裡,顏寧在清華擔任教授。尤其是在2014年顏寧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攻克了生物界中關於膜蛋白領域的一難題,這一領域的進步,標誌著我國在生物學和醫學上的進步。而這一成就讓當時覺得顏寧年齡年紀較小,無法擔當重任的教授們心服口服。
顏寧,那個時候才37歲,就已經攻克了世界級的生物難題,可見在她未來的科研道路上,必然是一片坦途。但是顏寧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也並沒有評上職稱,這讓顏寧的內心十分的心寒,畢竟自己回國就是為了國家發展而來,想為國家做貢獻,但是卻得不到重視。
顏寧在2017年的時候又接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擔任著這所大學的終身教授。顏寧的這一選擇也讓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留住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必然要對中國現有的科學形式,科學政策進行一次改革。同時,顏寧接受這所大學邀請的時候,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這是否是一種人才流失,儘管顏寧當時還在擔任著清華大學的教授,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能顧及到,面對顏寧的這種選擇,很多網友紛紛不解,也有很多人對顏寧進行了語言攻擊,認為顏寧的這種選擇是不愛國的表現。
其實顏寧的這種選擇,只是想擁有一個更好的環境,能夠專注於自己的科研發展,畢竟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多優秀的青年人員選擇回國,不單單的是出於愛國的考量,同時還有利益。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一段時間中科院有90多名科研工作者選擇辭職,能夠讓將近100個科研工作者進行辭職,這背後必然有著制度,利益等種種問題。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笑話,我們覺得這些工作者辭職非常的可惜,但倘若站在他們的角度上來講,他們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科研環境,更多的工資罷了,畢竟身處而立之年的工作者們,身上擔負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尤其是現在房貸,車貸的壓力,必然會迫使他們想要有更好的環境,更多的薪資。就像當年很多人罵顏寧去美國一樣,網絡上的許多鍵盤俠也對這辭職的90多名科研工作者進行過語言攻擊,但這又能怎樣?畢竟大家都是人,大家又不是三頭六臂的妖怪,必然會往高處走。
總結
歸根結底,為什麼中國在現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在中國處於發展最關鍵的時代,會有這麼多的人才流失呢?為什麼這麼多的科研工作者不一心一意地為中國工作呢?說白了,就是中國科研體制機制以及科研文化方面的問題,儘管在今天這個時代,中國已經取得了許多傲人的成績,不菲的成就,這些成就增加了中國的底氣,讓中國變得更加自信,而不是自大或者自負。當年顏寧出走國外的這個事件,就是如一面鏡子,直白地反射出了中國現存科學體制下的種種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