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湖光比西子 , 千秋樂府唱南朝。」
在見過的江南名聯中,這應該是我最心儀的之一了。
這兩句楹聯的作者是李堯棟,李的名頭看來不行,在錢劍夫主編的《中國古今對聯大觀》中屬「生平未能核實」者。楹聯學家對它的評價是「聯雖有誤」與「韻味高雅」,就是說它基本上屬於好壞參半的一類。這主要是說作者在下聯中弄錯了莫愁的本事。而要弄明白這其中的機關,則需要先對莫愁湖的來龍去脈加以簡要追述。
莫愁湖形成於六朝時期。它在大自然輪迴中的主要經歷是,當時的長江自西向東穿過清涼山、石頭城一線,與從東而來的秦淮河在今天南京的水西門外會合,兩股巨大的水流在此形成了大片的水鄉澤國。直到唐代以後,長江西移,秦淮河也由於沙灘的淤積而移向西北三汊河一帶。當兩條巨大的水流紛紛撤退之後,在秦淮河與長江交匯處的廢河道上留下了不少的湖泊池塘,而後來所謂莫愁湖就是其中的一段。莫愁湖最初的名字叫橫塘,這是一個在江南水鄉很常見的名字,今天想來大概是它屬於橫寬豎窄的形狀,所以最初也應該是十分普通的一個水澤地。它還有一個名稱叫石城湖,這也純是因為地近南京著名的戰略要地石頭城而來。這兩個名字都是極普通與尋常的。
莫愁湖真正成為一個江南的人文勝地,與南齊時一位名叫莫愁的少女是分不開的。與許多歷史往事一樣,關於莫愁女的版本也有不少。
這裡選擇兩個最重要的略加敘述。
一種說法是她是一位具有全部中國古典女性美德的洛陽女子。莫愁家境貧寒,在她 15 歲那年,就不得不做出一個中國孝道中十分讚賞的行為:賣身葬父。這時恰好被家住建康石城湖邊的盧員外碰到,員外見莫愁美麗聰明,就把她買回給兒子當媳婦。接下來的情節又有點像從孟姜女故事中複製過來,北方邊塞烽火燃起,莫愁的丈夫應徵戍邊,再無音訊。再接下來的情節又稍嫌突兀,莫愁把全部精力用於對鄰裡的扶危濟難,並為此獲得極好的口碑。但她的善舉與公公發生嚴重衝突,最後則與《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一樣,不堪凌辱的她只好「舉身赴清池」。後人難以忘懷這位美麗善良的女子,便把她生活過的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另一種說法的前半段與此大同小異,只是更加細緻一下。比如增加了她幼年喪母的不幸童年;以及她會採桑、養蠶、紡 織、刺繡,還能吟詠詩文—這些特別迎合古代士大夫心理的細節。此外還講到莫愁和父親學會了採藥治病,並明確講她父親是因為採藥時墜崖身亡,以及還與新婚丈夫生下了取名阿候的白胖兒子等。而其中最符合一般老百姓口味的,則是這個「富婆」最開心的是幫助窮人治病。在這個版本中莫愁的公公屬於不好不壞的「中間人物」,而真兇則轉換為吃齋念佛、一心修行的梁武帝。據說梁武帝因為偶來盧家莊園看牡丹而得睹莫愁芳容,不由神魂顛倒,寢食難安,最後竟然用毒計害死了盧公子。當宣莫愁進宮的聖旨傳到水西門外的盧家莊園時,莫愁毅然選擇了石城湖的一泓碧水。梁武帝畢竟是有慧根的,他聞訊十分慚愧,於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河中水之歌》: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子字阿候。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這兩個故事很難說誰更真實可信,因此不妨說,前者的敘事人多半屬於在家中受公公氣的小媳婦,而後者則由於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的統治者,它真正的「說話人」很可能是那些在政治上失意的中國士大夫。這些舊帳本是董理不清的。這裡所講的莫愁即與莫愁湖直接相關的那一個,而中國文學中經常講到的盧家莫愁,指的也就是這一位從中原南下而來的洛陽女子。
文/摘自劉士林《江南詩性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