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願我心如流水
宋代蘇泂《拜年人》:來車去馬拜紛紛,歲歲年年不憚煩。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兒女各當門。
春節拜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古時,拜年主要是向長者拜賀新年,問候請安,是傳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在我的家鄉,如今依舊保留著正月初二的時候,女兒回娘家向父母拜年的習俗。
在許多女人為春節回誰家過年煩惱時,女兒正月回娘家向父母拜年的習俗,在一定程度上為她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春節在婆家陪公婆過年,正月回娘家向父母拜年,成為越來越多女人的選擇。
01
讀者劉女士已經3年沒有回娘家拜年了,自從娘家分了4套拆遷房後,娘家的這條路似乎已經被她關上了。
劉女士出身農村,是家中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因為自幼家中貧困,她在16歲時候就隨親戚外出打工,早早就承擔起養家的重擔。
一直到她25歲結婚,將近十年的工資收入,大部分都寄回去給父母貼補家用。兩個弟弟的學費和生活費,可以說都是她在承擔。
劉女士的老公是城裡人,自己創辦一個小型的加工廠,家裡的經濟條件不錯,公婆都有退休工資,而且為人豁達開明。
劉女士的經濟比較自由,家裡的開銷基本上都是老公出錢,由婆婆在負責。
所以,在婚後劉女士並沒有停止對娘家的幫襯,二弟結婚時,家裡的房子翻新擴建,她還資助了6萬多。
02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前年。
那年整體的經濟狀況不好,劉女士老公的加工廠也陷入困境,眼看資金鍊要斷了,老公四處籌錢,可是劉女士卻幫不上忙。
劉女士很內疚,她知道老公是個驕傲的人,不會向她一個女人開口拿錢,其實就算開口了,她也沒錢,因為她這些年的積蓄,大部分都補貼給了娘家。
後來,老公將房子抵押,總算將資金缺口補上,但是生意依舊不景氣,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老公很著急,經常失眠。
就算如此,那年正月初二,老公還是備了滿滿一後車廂的年貨,陪劉女士回娘家拜年。
在娘家的村口,劉女士遇見鄰居家的大姐,就在路邊聊了幾句。從大姐那裡得知,她的娘家分了4套拆遷房,還有45萬的補償金。
03
劉女士很興奮,把喜訊告訴老公,老公卻很鎮靜,說:「這麼好的事情,怎麼都沒聽你家人說起?」
劉女士的父母對劉女士很依賴,家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會打電話和她講,讓她幫忙出主意,唯獨這分房分錢的事情,從沒有提起。
其實,父母所在片區要拆遷改造的事情,劉女士前兩年就知道,但分了4套房的事情她確實不知。
疑惑歸疑惑,劉女士還是滿心歡喜回到娘家。
父母和兩個弟弟都在家,對於姐姐一家的到來,似乎沒有以前那麼熱情了,甚至弟妹的臉上還隱約有一些防備之意。
劉女士看在眼裡,但沒往心裡去。她找到母親很開心的說:「媽,真的分了4套房嗎?這下可好了,兩個弟弟一人一套,一套你們倆老人家住,還一套歸我。」
母親聽到她這麼說,原本的笑意慢慢淡去,板著臉說:
「這房子我們一家人已經商量好了,兩兄弟一人一套,一套我和你爸住,還有一套拿去出租,我和你爸現在老了,不能賺錢了,就靠這房租生活了。」
04
劉女士一下愣住,這些年她為這個家幾乎付出了全部,原本拆遷的老房子,還是她出了6萬多的錢翻新擴建的,要不然怎麼能分到4套房子呢?
劉女士定了定神,就和母親商量,房子可以不分,但45萬的補償金能不能分一份給她,就算是借也可以,畢竟老公的工廠急需用錢。
可是,母親卻說:「你兩個弟弟已經一人分10萬拿去裝修房子了,還剩下的錢正好老三結婚要用到,實在是沒錢借給你了。」
接下來的話,更讓劉女士傷心,母親說:「女兒,你幫家裡很多我知道,但你那是盡孝,應該的;可是你要分家產就不對,誰家嫁出去的女兒還回娘家分家產?」
劉女士徹底心寒,不想再說。
自從那年正月離開娘家之後,關於4套拆遷房的事情,她再也沒提;老公是個驕傲的男人,也從來不問。
只是春節時,他們再也沒有去娘家拜年,今年已是第3年了。
情感分析:
劉女士很委屈,她在投稿中問道:「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對娘家只有責任,沒有權益?」
近些年來,因為拆遷分房子,引發外嫁女兒與父母、兄弟之間糾紛的案例,確實不少。很多事物,只要沾上利益兩個字,就會變得複雜起來,哪怕是親人之間,也是如此。
但我覺得,只要每個人能認清自己的定位,保持一定的界限感,那麼事情就簡單多了。
劉女士之所以委屈,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很多,最後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其實在我看來,她對娘家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她只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至於承擔弟弟的學費、生活費,為弟弟結婚翻建房子等等,並不是她的責任。
劉女士沒有認清自己的定位,作為一個已經結婚的女子,應該要以自己的小家庭為重,要和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界限,而不是無底線地去幫襯。
沒有底線的付出,只會讓父母兄弟覺得理所當然,然後成為一種習慣,對你反而沒有了感恩之心,當然也不會想著對你有回報。
所以,我覺得劉女士要趁此機會,及時地回到正軌上來,把自己小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和原生家庭界限模糊,最終兩頭不討好。
當然,劉女士娘家人的做法確實太過絕情,親人之間,利益總是暫時的,唯有血脈親情才是永久。
至於劉女士不再回娘家拜年這件事,我覺得真的沒必要,畢竟父母恩情大於天,百善孝為先。
只要能夠認清自己的定位,和娘家保持界限感,你就能夠收穫足夠的尊重。
--END--
圖片源於網絡,侵權必刪。
作者:長願我心如流水,自由撰稿人,用文字行走江湖,用筆尖觸碰心靈,用溫暖照亮人生。